实验诊断3=白细胞检验=李

合集下载

血液检查实验报告

血液检查实验报告

血液检查实验报告篇一:血型测定实验报告血型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学习ABO型血的鉴定原理和方法。

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了解抗原抗体反应。

二、实验原理:血型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抗原分A和B两种抗原,而血清抗体分抗A 和抗B两种抗体。

A抗原加抗A抗体或B抗原加抗B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

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标准A 型血清(含有抗B抗体)与标准B型血清(含有抗A抗体)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 或/和B抗原。

在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A、B抗原而分为A、B、AB、O四型。

(见表4-3-1-1)三消毒采血针;载玻片;消毒棉签;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75%乙醇;受检者血液四、实验步骤(1)取双凹玻片一块,用干净纱布轻拭使之洁净,在玻片两端用腊笔标明A及B,并分别各滴入A及B标准血清一滴。

(2)细胞悬液制备从指尖或耳垂取血一滴,加入含1ml 生理盐水的小试管内,混匀,即得约5%红细胞悬液。

采血时应注意先用75%酒精消毒指尖或耳垂。

(3)用滴管吸取红细胞悬液,分别各滴一滴于玻片两端的血清上,注意勿使滴管与血清相接触。

(4)竹签两头分别混合,搅匀。

(5) 10~30min后观察结果。

如有凝集反应可见到呈红色点状或小片状凝集块浮起。

先用肉眼看有无凝集现象,肉眼不易分辨时,则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有凝集反应,可见红细胞聚集成团。

(6)判断血型根据被试者红细胞是否被A,B型标准血清所凝集,判断其血型。

五、实验结果:我们组本次实验中,载玻片1左边为抗B型定型试剂,呈淡红色,未发生凝聚;右边为抗A型定型试剂,血液在试剂中凝结,试剂较清亮。

该受试者1血型为A。

载玻片2左右边的试剂内的血液皆不出现凝结现象,受试者2为O型血。

六、实验讨论:1.实验中要分清牙签,不要用一牙签一端同时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以免造成抗体试剂不纯。

2.实验中我们组发现15分钟后没有出现血凝现象,可用牙签轻轻搅拌一会儿,有些载玻片上就不现了血块,但有些经搅拌后仍不出现血凝现象,表示确实不含相应的抗原。

实验诊断3、血常规

实验诊断3、血常规
血红蛋白浓度异常:升高或降低反映贫 血或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压积异常: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 蛋白浓度相关,异常提示血液系统疾病
平均红细胞体积异常:反映红细胞大小,异 常可能与贫血、失血或血液系统疾病有关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反映红细胞内含 有的血红蛋白量,异常可能与贫血类型有关
红细胞分布宽度异常:反映红细胞大小离散程度, 异常可能与贫血、失血或血液系统疾病有关
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分析方法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判断贫血程度和类型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判断感染、炎症或白血病等 血小板计数:判断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 红细胞压积和平均血细胞比容:判断血液粘稠度 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判断贫血原因
血常规检查结果的解读要点
红细胞计数和 血红蛋白浓度: 判断贫血程度
目的:检查血液中各种指标的变化情况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目的:了解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意义:辅助诊断各种疾病,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监 测治疗效果 血常规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血常规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意义: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帮助医生制定治 疗方案 血常规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提高治疗效果 实验诊断的定义和重要性
• 实验诊断的定义和重要性
• 实验诊断的定义:通过实验室检查对疾病进行诊断、评估和监测的方法,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分泌物检查等 • 实验诊断的重要性:为医生提供客观、准确的诊断依据,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血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
空腹:血常规检查前应空腹,避免饮食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穿着舒适: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以便于抽血和检查。

实验诊断(1)

实验诊断(1)

实验诊断学名解:1、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

2、贫血(anemia):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其中血红蛋白是最重要的指标)。

3、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4、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5、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6、核变性:是中性粒细胞胞质核出现固缩,溶解及碎裂的现象。

7、棒状小体(auer bodies):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um,故称~8、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由正常骨髓释放至外周血液中最年轻的红细胞。

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核糖核酸经特殊染色呈网状结构而得名,外周血液中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反映骨髓内红细胞的增生程度。

9、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又称血沉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的改变)正常人参考值男性0~15/1h末;女性0~20/1h末。

10、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由多种原发病因引起的外周血液白细胞明显增高并出现幼稚细胞,即类白血病表现的反应,原发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即随之消失。

1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ibin time,PT):在被检血浆中加入足量的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测定血浆凝固时间。

12、溶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

项目三 白细胞检查

项目三 白细胞检查

C.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
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以及血 管栓塞(如心肌梗死、肺梗死)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 使组织严重损伤者,在12~36h内常见白细胞增高, 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有无术后感染,与 心绞痛鉴别。
D、急性溶血:缺氧及分解产物刺激
E、急性失血:
消化道大量出血、内脏破裂如脾破裂或输卵管妊
3)观察其他血细胞或成分:红细胞、血小板
[质量保证]
2.质量考核与评价
由于手工制备的血涂片细胞分布不均匀,分类
计数结果变化大,很难对每张血涂片进行严格的质
量控制。目前亦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方法,关键在 于熟练操作技术,严格控制各个操作环节,尽量减 少误差。
[质量保证]
形态识别:
杆状核和分叶核标准的不同,
2)病理性:数量变化
核象变化
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 ( 和 ) 出现晚幼粒、 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shih to the right):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 5 叶以上者超过 3 %则称为核右 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低。
2)病理性增多:外周血白细胞>10X109/L
血液学一般检查
项目三 白细胞检查
项目三 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形态检查
白细胞分类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LE细胞检查
白细胞概述
白细胞概述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分叶核 杆状核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概述
根据细胞动力学的原理,
将粒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过程划分为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床旁检测(POCT):在患者床旁进行的以护理为重点的快速检测技术2.个体化诊断:针对个体特点的准确诊断,找到具体病因,并提供个体遗传基因、疾病基因和药敏敏感性等特点的信息。

目标:用药个体化和个体化医疗,例如肿瘤的靶向治疗3.循证医学: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4.循证实验医学(EBLM):根据临床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位病人的情况特点,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结果,使病人的利益最大化。

5.诊断性试验的指标:(1)灵敏度(sen):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病例中,检测阳性例数所占的比例,即真阳性率(2)特异性(spe):真阴性率。

在金标准诊断的“无病”病例中,诊断试验中阴性所占的比例。

(3)阳性预测值(PPV):阳性试验的事后概率。

诊断试验中阳性例数出现阳性反应的概率。

(4)阴性预测值(NPV):和阳性事后率相反。

(5)准确性(ACC):全部事件中真阳性和真阴性所占的比例(6)患病率(Prev):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的比例。

6.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 curve):决定最佳临界点,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诊断试验的价值。

7.实验诊断学:实验诊断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试验技术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第二章血液的一般检验1.红细胞比容(HCT、PCV):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

等于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每个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的血红蛋白浓度(g)。

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获得。

传染病诊断标准PPT课件

传染病诊断标准PPT课件

8d到6周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 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恢复期患者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 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 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从鼻咽标本或尿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 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实验室确 诊病例
任何一项
麻疹(WS 296-2008)
排除病例
麻疹疑似病例采集了合格血标本,经合格实验室检测麻疹 IgM 阴性,并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无流行病学联系
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 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 结果。
诊断分类
急性乙肝
乙肝病毒相 关的原发性
肝细胞癌
乙肝
乙肝肝硬化
慢性乙肝
病例分类
乙肝
急性乙肝
慢性乙肝
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
HBsAg阳性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 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 道症状,可有尿黄、
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 状和(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血清学排除急性甲、乙、丙型肝炎
临床诊断病例
血清学检测 抗HEVIgM阳性
确诊病例
乙型病毒性肝炎 WS299-2008
• 2008-12-11发布,2009-06-15实施 • 诊断原则
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血常规:发热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和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形淋巴细胞;血 液浓缩(低血压休克期)或血液稀释 (少尿期)
尿常规:尿蛋白阳性,可出现镜下血尿、 管型尿。可有肉眼血尿和尿中膜状物; 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

实验诊断学:实验诊断2

实验诊断学:实验诊断2

1核左移: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杆状核或更幼稚的细胞增多,与分叶核之间的比值超过1:13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急性中毒,白血病2.核右移:在血象中分叶核粒细胞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细胞超过3%时称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等3.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红色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Unb故称为棒状小体,一旦它出现在细胞中,就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4.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目明显增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当病因消除后其反应也消失,见于感染及恶性肿瘤,中毒,外伤等5.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蓝色的网织状细胞,故称为网织红细胞,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6.血沉:指红细胞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正常值:男1~10mm∕h女O~15mm∕h,加快见于炎症,组织损伤,贫血,肿瘤7.溶血性贫血:各种原因导致的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8.贫血: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及或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底限9缺铁性贫血:体内用来合成HB的储存铁耗尽,从而影响血红Pr合成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其特点是骨髓,肝,脾等器官组织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饱和度降低,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10.束臂试验:在手臂局部加压,使静脉回流受阻,给毛细血管以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新出现的出血点的数目来估计血管壁的完整性和脆性,男性小于5个,女性及儿童小于10个11.凝血时间:静脉血离体发生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主要反应内凝系统的功能状态12.出血时间:指在一定条件下,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自然流血到自然停止所需要的时间,它主要受血小板数目和功能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影响1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n):在受检血浆中加入部分凝血活酶磷脂悬液,在Ca2+的作用下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是内凝系统的筛选试验,正常值为32~34s,大于对照值IOs可为异常14.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受检血浆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Ca2+,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白细胞检验(共67张PPT)

白细胞检验(共67张PPT)

〔3〕 Pelger-Huet畸形
〔4〕 Chediak-higashi畸形
〔5〕 Alder-Reilly畸形
〔6〕 May-Hegglin畸形
临床意义
▪ 中性粒细胞分化发育
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响:
▪ 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
6月-2岁:〔11-12〕×109/L X/4×10 ×20 ×106/L=白细胞/L 2、及时混匀但不可过分振摇。 能冲浑稀释液〕,混匀。 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也可呈阳性。 〔2〕具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原理: 用稀乙酸将血液稀释并破坏红细胞,混匀后, 液中白细胞总数。 1、标本不能放置过久; 四、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器材同红细胞计数。 只有找到典型的吞噬体才能报告为阳性。 3、淋巴细胞形态异常: 常规考核标准 〔RCS〕 〔1〕异形淋巴细胞:Ⅰ型〔空泡型〕
〔5〕 Alder-Reilly畸形
要求:分化阶段、外周血白细胞与骨髓的关系、各种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血液稀释20倍,计数区域为两个计数池各四角及正中的五个大方格共10个大方格,静置时间为2~5分钟。
1、血液稀释后应在0.
采血→ 制作血涂片→枯燥后染色 →LPF观察→枯燥后油镜下 进行分类计数→ 计算→出报告
[质量控制]
1、血液稀释后应在0.5-1小时内完成计数。
2、及时混匀但不可过分振摇。
3、采血时间要固定。
4、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浓度应恰当〔如乙醇 应在30~35%〕,否那么计数结果偏低。
[参考值] 〔0.05~0.5〕×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交感神经兴奋→脑垂体ACTH释放↑→肾上 腺皮质激素↑→阻止骨髓释放E及促进E向组织 浸润→血液中E减少 2、病理性变化: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表〕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副伤寒及大手 术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手术后12~36h,白细胞常达
10×109/L以上。术后感染
急性心梗1~2天内白细胞增多,可持续 一周。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大出血:
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白细胞迅速 增高,常20×109∕L以上。 白细胞明显增高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重 要依据之一。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中毒: 代谢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急性化学药物:急性铅、苯中毒等。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粒细胞性白血病 消化道恶性肿瘤(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

核右移(shift to the right):外周血中
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

常见于巨幼贫、造血功能衰竭、抗代谢 药物后等。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大小不等 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 空泡变性(vacuole)

杜勒小体(Dö body) hle
中毒颗粒
白细胞三分群评价:

异常直方图只是提示检查者粗略判断各 类白细胞比例变化或有无明显异常细胞 出现,

不能仅根据白细胞直方图的变化,进行 某种疾病的诊断 显微镜检查结果准确.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验检查参数
红细胞部分 白细胞部分 血小板部分
一、 WBC计数 二、 WBC分类计数
1.中性粒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 4.淋巴细胞 5.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




日间:早晨较低,午后较高。 运动和进食: 可增高; 疼痛和情绪: 高温或严寒: 妊娠:最后一个月(12~17)×109∕L,分 娩更高,产后2~5日恢复正常。 吸烟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

白细胞生理波动较大,在30%内波动, 因此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诊断

三、白细胞直方图


某医师接待了一面色萎黄、偏食、拒食的幼儿,其血 常规化验结果显示:Hb 70g/L,血片上多见大红细胞 及Howell-jolly小体,白细胞分类有核右移;医师建 议其进行骨髓穿刺以明确病因,但其家长不合作。为 不延误诊断,可以( ) A.补铁,2-3天后观察网织红细胞的变化 B.补铁,2-3天后观察红细胞直方图的变化 C.补叶酸或B12,2-3天后观察网织红细胞的变化 D.补叶酸或B12,2-3天后观察红细胞和Hb的变化
5.单核细胞 (monocyte,M)
单核细胞

粒-单祖细胞。
血中停留3~6天后进入组织为巨噬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强大的吞噬功能
抑制、破坏肿瘤细胞的生成。
单核细胞

生理性增多
正常儿童M平均9%,
2周内新生儿可达15%或更高。

病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活动性
肺结核等。
选择


某青年主诉午后低热一月余,最近感疲劳、纳 差、干咳、痰中带血。 查血WBC 8.2×109 /L, N:42%;L:43%;M:15%。医生建议其做血沉并 拍胸片,最为可能的理由是( ) A.怀疑他患有肺癌 B.怀疑他患有肺结核 C.怀疑他患有大叶性肺炎 D.怀疑他有肺脓肿
讨论
【参考值】
成 人 新 生 儿 6月~2岁 (4~10) ×109/L (15~20) ×109/L (11~20) ×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减少: 意义见白细胞分类。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验检查参数
红细胞部分 白细胞部分 血小板部分
一、 WBC计数 二、 WBC分类计数



成人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 1~5 50~70 0.5~5 0~1 20~40 3~8
绝对值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人为划分:

分裂池:原、早、中。


成熟池: 晚、杆。
储备池: 杆、分 循环池: 周围血,即白细胞计数值 边缘池: 附着于血管壁。

脾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等。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象指中性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 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外周血中性 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或(和) 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左移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增多

过敏性疾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4.淋巴细胞(lymphocyte,L)
淋巴细胞

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人体重要的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 T细胞和B细胞, 其次K细胞及NK细胞等。
淋巴细胞 生理性增多:

I型(空泡型):又称浆细胞型

Ⅱ型(不规则型):又称单核细胞型

Ⅱ型(不规则型):又称单核细胞型

Ⅲ型(幼稚型):又称未成熟细胞型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主要见于:

病毒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等。

过敏性疾病。

试总结病毒性感染血常规 白细胞的主要变化特点
价值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感染(最常见):急性化脓性炎症。 轻度感染,WBC可正常,N%有所增高;
中度感染,WBC (10~20) ×109∕L,
N%增高,伴核左移; 重度感染,WBC (20 ~30)×109∕ L, N%明显增高, 常伴明显核左移和中毒改变。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验检查参数
红细胞部分 白细胞部分 血小板部分
一、 WBC计数 二、 WBC分类计数
1.中性粒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 4.淋巴细胞 5.单核细胞

三、白细胞直方图
一、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leukocyte) 白细胞计数 (white blood cell count) 是指测定单位体积周围血液中(循环池)中 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abnormal lymphocyte) 在病毒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 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在胞体增 大、胞质量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 细胞化),称异型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分三型:

I型(空泡型):又称浆细胞型 Ⅱ型(不规则型):又称单核细胞型。 Ⅲ型(幼稚型):又称未成熟细胞型。
淋巴细胞病理性减少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
免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 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诊断非典或疑似非典的重要依据,

新型冠状病毒,破坏淋巴细胞,细胞免 疫功能下降。
异型淋巴细胞(atypical lymphocyte)
一、 WBC计数 二、 WBC分类计数
1.中性粒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 4.淋巴细胞 5.单核细胞

三、白细胞直方图
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白细胞三分群:
第一群(35~90fl)小细胞区SCR:淋巴为主。 第二群(90~160fl)单个核细胞区MCR: 单核/嗜酸/嗜碱/原始/幼稚细胞等。 第三群(160fl以上)大细胞区LCR:中性粒。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机体受某些因素刺激后,某些血细胞自 骨髓提前释放出现的类似白血病改变的 血象反应。
病因去除后,血象随之恢复。 除嗜碱粒细胞外,所有白细胞均可发生 该变化。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验检查参数


红细胞部分 白细胞部分 血小板部分



白细胞成熟过程
分裂池(髓内)
中幼粒
成熟池(髓内)
晚幼粒
贮备池(髓内)
分叶核
原粒 细胞
早幼粒
杆状核
释放入 外周血液
祖细胞
循环池 边缘池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具有趋化,变形,粘附,吞噬及杀菌等 功能。

数量最多,对白细胞总数影响最大。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

年龄: 初生儿白细胞(15~20)×109∕L。 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 月 渐减至成人水平。



某女39岁,经常感到心慌、乏力。面色苍白,睑结膜 血管颜色浅淡。问诊自称无不良饮食习惯,但月经每 次续7-10天。医师嘱其进行血常规检验。 结果:RBC3.4×1012/L,Hb82g/L,Hct0.27, MCV79.4fl,MCH24pg,MCHC303g/L,RDW17%, WBC8.2×109/L,LCR62%,MCR8%,SCR30%。血涂片上 红细胞大小不一,中心淡染区扩大。 试分析该检验结果 请提出进一步检查建议 该病人贫血的原因?




某成年男性,突发右下腹疼痛。体检时面色苍 白,强迫屈膝位,右下腹压痛、反跳痛。体温 39℃,心率92次/分。 血 液 分 析 仪 检 验 结 果 : WBC15×109 / L , LCR93%,MCR1%,SCR6%,余正常。 (1)请根据该血象作出初步判断。 (2)如果进行手工法白细胞分类,可能发现 什么改变,从而进一步支持诊断?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作用

抑制并清除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 成释放的活性物质如组胺, 从而限制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变化

白天较低,夜间较高。劳动、寒冷、饥 饿、精神刺激等,E 降低。 交感神经兴奋,糖皮质激素增多 最好固定标本采集时间(早晨8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