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2016届中考语文热点专题攻略三阅读专题十四记叙文阅读课时讲解1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云南中考语文 热点专题攻略 三 阅读 专题十四 记叙文

云南中考语文 热点专题攻略 三 阅读 专题十四 记叙文

知识梳理
1. 品味词语相关知识
考查词语的角度有:①从理解词语的角度,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这就需要分析词的基本意、词的感情色彩、词性或修饰成分,词的修辞运用 (比喻义、双关义、比拟义等)。

②分析形容词、动词、副词的表达效果(作用、妙处、好处)。

形容词、副词描摹某人某物的特点,展现场景,反映人物心情;动词展现人、事物的特点,展现人物性格。

③分析词语的指代意义,包括代词的指代意义和非代词的指代意义。

(具体解题方法见下面课时讲解的考点1)
2. 品味句子相关知识
(1)从关键词语角度。

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或者是修饰成分的词,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以抓住关键词,利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其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2)从修辞角度。

这就要熟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了,具体见下表:
(3)从文章中心角度。

作者表达的基本信息和情感就是文章中心,需要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需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心内容,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

(4)从位置角度。

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段的作用。

(5)从具体语境的角度。

对文章中具体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

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一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件

云南省中考语文专题一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件
说。
又见百合 惆怅、怀念
《2017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复习指导手册》
【常见问题】 (1)一篇记叙文是不是只有一条线索? 答:不是,可能有多条。 (2)如何寻找一篇记叙文的线索? 答:寻找一篇记叙文的线索,一般有三个角度可以入手:①标题,或者 直接揭示线索,或者包含线索的要素;②抒情、议论的句子,通常是文 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③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线索。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01期,略有删改)
1.依据提示填空,完善文本线索。
百合花: ↓ “我”的情感变化:
初见百合花 → 移植成功 → ①



② → 憧憬和幻想 → 忧伤 →
①枯萎、凋零②喜欢(吸引) ③兴奋
→ 再度生长 →又见百合


③ → 惆怅和怀念
《2017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复习指导手册》
⑦九月天气逐渐转凉,野百合也在一阵阵的凉风中逐渐枯萎、凋零。看着凋落的花瓣,生命的短 暂、美的易逝,让我第一次感到了忧伤。父亲说,我们可以把球茎分瓣,来年会变成几棵,父亲将 百合花的球茎挖出来,分成七八瓣,在菜地的一角重新栽下去。
⑧八岁那个冬天,我每天都要去看看,但是,野百合的嫩芽迟迟没有冒出来,我便等得失去了耐 心。美丽的雪花,春节的喜庆,使我几乎忘了野百合的事。春天来了。太阳的温暖改变了这个世界。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屋旁的菜地里齐刷刷地站着一溜茁壮的青苗,七八棵的样子,像一支小队伍。 我即刻兴奋地跑去告诉父亲,我的百合花长出来了!
2.“它像童话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现在这片山谷里。”这句话中加点 词好在哪里?
突兀:“突兀”是“突然发生,出乎意外”,也有“高耸”的意思;它形象 生动地描绘出野百合出于意外地出现在山谷间,突出了野百合亭亭玉立、与 众不同、脱颖而出的身姿,表达了作者看到野百合惊喜意外之情。

云南中考语文 热点专题攻略 三 阅读 专题十四 记叙文阅读 课时讲解3 知识梳理

云南中考语文 热点专题攻略 三 阅读 专题十四 记叙文阅读 课时讲解3 知识梳理
作用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举例
《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烘托
渲染
特点
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鲜明。
作用
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特点
指本要批评指责的对象,可在开头以赞美颂扬的口气来写。
作用
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举例
《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态度的极大讽刺,这种写法就叫作“欲抑先扬”。
表现手法
特点
作用
开门见山
开篇直接点明主旨或叙事的事件
简洁明快,让人一目了然。如《信客》。
卒章显志
篇尾表明主旨或意义
增加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构思美,给读者以“画龙点睛”式的艺术享受。如《爸爸的花儿落了》。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如《台阶》。
人称
作用
第一人称“我”
②推动情节发展。
③渲染气氛。
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⑤突出、深化主题。
根据
表现
手法
分类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写出(或表现)人物×××的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

云南中考语文 热点专题攻略 三 阅读 专题十四 记叙文阅读 最初的温暖

云南中考语文 热点专题攻略 三 阅读 专题十四 记叙文阅读 最初的温暖

课时讲解1整体感知、分析标题妙处、探求文章线索、理解并概括文意(’14云南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16分)最初的温暖邹扶澜①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常常用完了正面用反面。

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②女孩跟他成了同桌。

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她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

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③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

女孩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

”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

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

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

”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

”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以后还给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④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不知道要搬到哪儿,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仿佛丢了东西似的。

知道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有去上学,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

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和她的哥哥站在车厢里。

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可没有说出来,车速很快,一溜烟从眼前过去了。

⑤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同桌留给他的。

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

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

”⑥男孩哭了。

他突然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⑦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

有时候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⑧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了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

云南2016届中考语文热点专题攻略三阅读专题十三议论文阅读课时讲解1知识梳理

云南2016届中考语文热点专题攻略三阅读专题十三议论文阅读课时讲解1知识梳理
引用×××的话来论证×××的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敬业与乐业》中引用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的话,论证了无所事事的人很难造就的道理。
引用论证
(5年1考)
(1)属于道理论证的一种,之所以单列出来,是为了体现它的重要性。
(2)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轶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根据引用的资料具体分析。
知识梳理
1.论点
论点的相关概念及特点
论点的概念
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点的数量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论点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一般是由意思明确、结构完整的判断句来表述的。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回答“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或“应该怎样,不该怎样”的问题。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论证×××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
如“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这里引用“尽信书不如无书”阐述了“死”“活”之间不是绝对孤立的,有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关系。
4.议论文结构
(1)一般形式: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2)类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具体有: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类别
解释说明
并列式
各段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通常在开头(或讲故事,或引用,或开门见山)交代总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排列几个议论段落,一段一个分论点。

云南2016届中考语文热点专题攻略三阅读专题十四记叙文阅读备考满分挑战痴心石

云南2016届中考语文热点专题攻略三阅读专题十四记叙文阅读备考满分挑战痴心石

热点专题攻略三阅读专题十四记叙文阅读备考满分挑战痴心石(’15 黄冈)阅读下文,完成1~5题。

(13分)痴心石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

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

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

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

” 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

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

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

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 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

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

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

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

” 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

妈妈迎了上来,责备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

”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

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 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 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云南中考语文 热点专题攻略 三 阅读 专题十二 说明文

云南中考语文 热点专题攻略 三 阅读 专题十二 说明文
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介绍了……的……(对象内容)。
2.说明对象的特征表现
对象特征的定义
(5年3考)
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到之处。
对象特征的表现
(5年6考)
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方面。如《中国石拱桥》中对赵州桥长短的说明。
知识梳理
1.说明对象
类别
项目
说明文分类特点
对象位置
对象特点
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有的说明文的题目在指出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是使读者明白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等科学知识,如:《死海不死》等。

云南2016届中考语文热点专题攻略三阅读专题十二说明文阅读课时讲解1知识梳理

云南2016届中考语文热点专题攻略三阅读专题十二说明文阅读课时讲解1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1.说明对象
类别
项目
说明文分类特点
对象位置
对象特点
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拱桥》等。
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有的说明文的题目在指出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
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等科学知识,如:《死海不死》等。
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介绍了……的……(对象内容)。
2.说明对象的特征表现
对象特征的定义
(5年3考)
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到之处。
对象特征的表现
(5年6考)
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方面。如《中国石拱桥》中对赵州桥长短的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梳理
1. 记叙文(叙事散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散文按照所写内容分为叙事性散文和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掌握叙事散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小说的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

其中人物在这三要素中占有重要地位,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任务。

(1)人物。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的。

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刻画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如《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冷漠的菲利普夫妇。

(2)环境。

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①反衬人物性格,对刻画人物起衬托作用。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感受。

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情境,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

(3)情节。

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

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

完整的故事是由生动的情节构成的。

3. 文章的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