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简要分析课件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我们的手、一双手、手上的皮肤》教学课件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纪海燕]教材简析:本单元的主题是“手”,围绕这一主题,教材安排了三篇主体课文:《我们的手》、《一双手》和《手上的皮肤》。
此外,在“语文天地”里安排了一篇自读课文《手指》。
本单元从友爱、劳动、科学知识等几个角度选编课文。
《我们的手》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实际操作,体会手在传递情感方面的作用。
《一双手》从手的角度写张迎善的巨大贡献,赞美了普通劳动者勤劳、坚韧、敬业的高尚品质;《手上的皮肤》写出了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培养学会快速搜索主要信息的能力。
《我们的手》是一首诗歌,全诗共四个小节,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借“手”的意象,把手分别比作电线、桥、船、小鸟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幸福、友好、真诚、快乐等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传递给热爱生活的人们。
诗的结构相同,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
《一双手》向我们介绍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美好生活的手,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心愿及其高尚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意。
《手上的皮肤》是一篇富于情趣的说明文,详细、生动地介绍了手上的皮肤、纹路和褶皱、指纹、指甲的用途和奇妙之处。
提醒学生们要爱护自己的手。
“语文天地”里的自读课文《手指》也是一篇说明文。
文中分别介绍了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特点和作用,最后总写它们的“兄弟情谊”和“动手又动脑”的重要性。
其中,重点介绍了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的特点和作用,详略安排得当。
本文的语言也十分生动有趣,众多拟人手法的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
教学目标:识字写字:1、综合运用识字方法认识本单元15个生字,运用正确笔顺独立书写18个生字。
2、正确辨析音近字、形近字和多音字。
词语句子:1、学会做批注笔记。
2、积累相关的词汇、成语和古诗等。
3、学会使用修改习作常用的符号。
阅读: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是”在比喻句中的作用;学会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做简单的批注笔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优秀课件

本文主要写孩子们借助家里的天窗观看外面 的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表达了 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同时表现出 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说来历 天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夏天雷雨来时 听 看 想
天 窗
道慰藉 晚上休息时 伸 仰 偷偷
和平无忧 恬静优美
看到 很少 写感受
想到 很多
第二部分:(__4_-_7_)__道__慰__藉___:夏天阵雨来时, 晚上被逼着上床“休息”时,小小的天窗是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第三部分:__(__8_)__写__感__受___:天窗会让想象 丰富的孩子产生种种联想,感谢发明天窗的 大人们。
慰藉
敏锐 说话
锐利
河滩 摊牌
霸气
蚊帐 账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老鹰
蝙蝠 编织
这是课后第1题哦!
读课文,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读一读课文第1-3自然段,想一想: 为什么要安装天窗?天窗安装在什么位置?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 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为什么要介绍乡下房子的窗户?
介绍乡下的房子只有一排木板 窗,为下文在房顶开天窗做铺垫。
· 恶霸(√bà bā) ·蝙(b√iān biǎn)蝠 · 占卜(√bǔ bó)
【慰藉】 【猛厉】 【瞥】 【锐利】 【阔达】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 安慰。 大度而无所拘泥。 很快地大略看一下。 猛烈、有力。
第三步:知内容
课文围绕天窗,先写了天窗的 来历和作用, 说明了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 慰藉 。接着写了 孩子们 看到 的和 想到 的,最后写了应该感谢 发明天窗的大人 。
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PPT3 《天窗》

•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什么情况下, 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 圈画出文中相关的词、句、段,在空白 处适当标注。
名人名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 ,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 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 “到屋里来啊!”随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 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 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教师小结
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 的乐趣,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 ,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初读课文
阅读要求: •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 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遇到 难读的生字或词语多读几遍。
•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 玻璃,叫作“天窗”。 (为了让光线从屋顶射进来)
名人名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 ,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课堂小结
漆黑的屋子里有了天窗,有了亮光, 天窗就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又是为 什么呢?
名人名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
名人名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 ,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这时候”是什么时候? 夏天阵雨来了时。
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当孩子被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 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 便成了唯一的心灵寄托,唯一的自我安慰。
名人名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 ,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草房子》课件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草房子》课件草房子第一部分:故事梗概《草房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故事讲述了小妮子和她的父亲生活在一个草房子里,她们过着贫困但快乐的日子。
小妮子喜欢在草房子周围的大自然中玩耍,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勇敢和乐观的品质。
第二部分:课文解析小妮子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家庭虽然生活贫困,却仍然能够保持快乐和乐观的态度。
而这种乐观和勇敢的品质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向往的。
这个故事通过描写小妮子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看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她和父亲一起住在一个草房子里,虽然简陋,但是家庭的温暖和爱让小妮子感到幸福。
小妮子和父亲的生活虽然简单,但是他们对自然的热爱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小妮子喜欢在周围的田野中奔跑,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这些活动让她感到快乐而满足。
小妮子还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她在父亲生病的时候独自外出寻找医生。
尽管她迷失了方向,她依然坚持继续前行,直到找到了医生为父亲治疗。
故事的结尾,小妮子和父亲虽然失去了草房子,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他们租住了新的房子,继续过着简单但幸福的生活。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和活动《草房子》这篇课文适合通过故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鼓励他们从中汲取勇敢和乐观的品质。
以下是一些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活动:1.故事演绎:让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小妮子和其他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将故事呈现给全班同学。
2.情感交流: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小妮子和父亲的生活,并分享他们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
鼓励他们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态度。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小妮子是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和勇敢的。
每个小组可以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4.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对小妮子和父亲的敬佩之情,并自由发挥,写下自己勇敢和乐观的经历或者未来的梦想。
第四部分: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草房子》,我发现学生们对小妮子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通过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描写,深入理解了勇敢和乐观的含义。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每课精品复习课件(课文要点)部编版

问题解答
4.繁 星(七一)“这些事”指的是哪些事? 这些事应该指儿时与母亲相处的旧事。
问题解答
5.繁 星(七一)这首小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花园,花园中的 藤萝垂落在廊亭的边缘,给人安全温馨的感觉,“我” 安静地趴 在母亲的膝上,感受着她温柔而又关爱的抚摸。表达了作者对童 年的回忆,对家的思念,对母亲的牵挂。
问题解答
1.“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 感受?
让我想起了与母亲相处时的情景,我依偎在母亲身边,诉说心 事,给人温暖安逸的感觉。
问题解答
2.朗读第2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这首诗写的是冰心对大海的感受,是对大海的赞颂。
问题解答
3.第3首诗中的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 第一个“风雨”是大自然中的风雨,第二个“风雨”是诗人遇 到的困难和挫折。
bào(曝光) yùn(日晕) jiàn(间隔) zhòng(中奖)
形近字
涛(波涛) 膝(膝盖) 萝(萝卜) 躯(身躯) 漫(浪漫) 筹(筹备) 漆(油漆) 罗(罗列) 躲(躲避) 慢(缓慢)
听写词语
繁星 藤萝 波涛
近义词 回忆——记忆 思潮——思绪 漫灭——磨灭
反义词 明——暗 来——去 漫灭——长存
词语意思
藤萝:紫藤的通称。 漫灭:磨灭,模糊不清。例句:这封家书年代久远,字迹已经 漫灭了。 思潮: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例句:回首往事,我思潮起伏, 感慨万千。 波涛:大波浪。例句:海鸥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飞翔。 清响:清脆的响声。例句:寂静的山谷里偶尔传来马鞭的清响。
词语搭配
(漫灭)的回忆 (波涛)的清响 (猛烈)的风雨 (忧愁)的思绪 (璀璨)的繁星 (安静)的夜晚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古诗词三首》课文课件

悟诗情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喜欢乡村生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
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怀着向往和希望
拓展延伸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 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解诗意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 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 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自读提示
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 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劳动的辛劳 劳动的快乐
悟诗情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喜欢乡村生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
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 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 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 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 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 园词。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色彩:绿、黄
拓展延伸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导入课题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夜雨寄北》课件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夜雨寄北》课件夜雨寄北一、课文导读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夜雨寄北》是一篇古文诗词,通过描写雨夜寄情北方亲友的情景,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
本课件通过文字与图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古文的美妙之处。
二、古文赏析《夜雨寄北》诗词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甫。
这首诗描绘了雨夜游子思乡之情,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通过诗词中优美的语言与深沉的情感,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和思考。
三、词语解析1. 寄:寄托、寄予某人特定的希望或感情。
2. 疑:这里指人对情况、事物的不了解产生的猜疑、疑问。
3. 剩:剩余,此处指还有残存。
四、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的开头用“北国风光”形容北方的景色,接着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描绘了北国寒冷的冬天。
接下来,作者表达了自己思念北方亲友的情感,通过写信的方式将自己的思念传给了远方的亲人。
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心中的疑虑,担心信件是否能够及时送达,并盼望着亲友安好,希望他们能保重身体,期待相聚的日子。
五、课件呈现课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精选的图片展示北方冰雪覆盖的景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北方寒冷的冬天。
同时,在课件中也插入了一些相关的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夜雨寄北》这首诗词的情感和美妙之处。
六、课后练习1. 请用自己的话简单解释词语“寄”和“疑”。
2. 诗词《夜雨寄北》描绘了什么情景?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3. 你有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是否有过思念家乡的时候?请用一段话描述一下你的感受。
七、学习总结通过学习《夜雨寄北》,我们不仅了解了唐代文学家杜甫的文学成就,也感受了诗词中传递的情感和思考。
这首诗词以北国寒冷的冬天以及游子思乡为背景,通过优美的语言与深沉的情感,让我们更深地感受到远离家乡的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希望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妙之处。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PPT课件1

•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青年人“特别” 的
举止为线索,描写了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
疾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
??
课文分析
学了课文,你 仿佛看到了一位什 么样的青年?用自 己话说一说。
年青人画鱼的句子: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 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 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 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 纸上游动。
年青人画鱼的句子: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 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 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 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 纸上游动。
七、鱼游到了纸上
游到了纸上(画鱼) 观察 看
游到了心里 (看鱼)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 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静 静的画着这些金鱼,而且从来不说一 句话。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 了时间,也忘了自己。他爱鱼到了忘 我的境界。
忘了吃饭 忘了回家 忘了时间 忘了自己
忘我境界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2、“老是”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老是”“呆呆地”“静静地”都说明了这个青 年和其他看鱼的人不一样,入神着迷,到了忘掉 自我的程度。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思考:聋哑青年是个怎 样的人?
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 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 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 性,令人回味无穷。
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 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 像玉泉的水。
这个句子通过( 外貌 ) 描写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