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堂板书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以及农民起义等情况,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介绍了清朝的建立和早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有一定掌握。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表象现象中看到本质问题,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2.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017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件

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明朝是如何衰败的?
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
2021/5/24
1
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2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2021/5/24
2
•了解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 •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了解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的概况。
2021/5/24
3
请结合《明朝的灭亡》导学 案,完成【自主学习】环节
2021/5/24
4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表现:
(1)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3)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影响:
(1)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 控制力 不断下降,
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9
学习与 根据材料一、二,你能得出哪些信息?分析这 探究 些现象产生的影响。
信息:明朝中后期,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土 地兼并严重。 影响: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
2021/5/24
10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材料三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 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 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 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C.民众不堪重负 D.农民流离失所
2.明末陕北地区爆发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D )
A.宦官魏忠贤专权
B.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C.明朝政府不断增加赋税
D.陕北地区发生大旱
2021/5/24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了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包括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掌握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深远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历史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的原因。
2.呈现(15分钟)讲解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深远意义。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爱国情怀。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深远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7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李自成起义和清朝的建立。
教材通过介绍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教材还包括了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的相关内容,对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清朝的建立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去分析和理解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清朝的建立过程。
2.教学难点: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学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道具:如地图、时间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李自成起义和清朝建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7 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有人说,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你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你能说说你理由吗?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设置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探究新知(授新课)动脑筋:展示《流民图》(局部),提出问题:观察图片,猜一猜图中人物的生活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材料研读:材料一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学生看图片,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出游玩,甚至公开抢掠民女。
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
于是,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材料二据《明史》记载:明朝中期以来,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明武宗时,宦官刘瑾掌管钟鼓司,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一起有旧恩而得宠幸,人们称为“八虎”,刘瑾尤其狡诈狠毒。
他向来羡慕王振所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反映皇帝昏庸腐朽;材料二反映明朝中期以来,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材料三、四反映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的严重,导致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材料五反映赋税苛重;材料六反映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的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对于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明朝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a.讲述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分析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b.讲述明朝的衰落和灭亡,分析灭亡的原因和教训。
c.讲述清朝的建立,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4.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农民起义–原因:官僚腐败、地主剥削、灾害等–影响:动摇了明朝的统治基础2.明朝的衰落–原因:腐败、经济困难、军事衰弱等–教训:统治者要重视民生、加强军事建设3.清朝的建立–原因:明朝灭亡、民族矛盾加剧等–意义: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阐述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紧凑,通过插图、资料卡等形式,生动展现了明朝灭亡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课堂和教材,对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课件,确保教学内容清晰、生动。
2.历史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3.教学设备:确保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明朝灭亡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具体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问题,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历史资料:准备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