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 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2.理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主要内容包括:1.明朝建立和壮大的基础;2.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3.明朝灭亡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三.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2.明朝灭亡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理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2.掌握明朝灭亡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
四.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讨论、分组探究等多种方法,其中特别推荐以下两种方法:1. 国史数据分析法明朝建立于1368年,一直延续到1644年。
在近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内忧外患交织,王朝兴衰起伏。
采用国史数据分析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强化历史思维能力。
2. 问题探究法将学生分组,针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发放问题卡片,让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问题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激发历史兴趣和求知欲。
五.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观看PPT,简要介绍明朝建立和壮大的基础。
布置问题:“为什么明朝可以建立?”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
2.国史数据分析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国史数据分析法,分析明朝灭亡原因和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
同时,讲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问题探究法将学生分组,在小组中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发放问题卡片,要求学生在团队内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
问题卡片可包括“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明朝隆庆帝和万历帝的治理有什么不同?”等问题。
最后,学生代表小组发表探究结果。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了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包括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掌握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深远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历史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的原因。
2.呈现(15分钟)讲解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深远意义。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爱国情怀。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深远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标要求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住中原。
教学目标1.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知道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2.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经过,分析李自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3.了解满洲兴起与清军入关等基本史实,知道明朝最终在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末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2.教学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八旗制度与清朝崛起。
随堂练习1.哪项不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B )A.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B.天灾人祸,战火连绵C.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2.明末陕西北部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D )A.宦官魏忠贤专权B.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C.明朝政府不断增加田赋征收D.陕西北部地区发生大旱3.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D )①建立政权,国号“大顺”②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③攻占北京,推翻明朝④山海关大战A.①③②④B.④②①③C.②①③④D.①②③④4.1635年,皇太极改哪个族名为满洲( D )A.鞑靼B.畏兀儿C.藏族D.女真族5.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人物是( B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福临D.多尔衮课堂小结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清兵入关,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板书设计布置作业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成为改变时局的关键人物,后来他的人生轨迹如何?你如何评价吴三桂这个人?。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的第17课。
教材通过讲述明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南明抗清斗争等,教材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插图,展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更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南明抗清斗争等历史事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珍惜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南明抗清斗争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插图,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
3.历史资料: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1]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e3da3462e53a580217fcfeae.png)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⑵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了解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⑶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基本史实2、过程与方法分析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明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爆发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升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腐败导致的社会问题的拓展,激发学生以史为鉴、借古鉴今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后期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表明明王朝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必然;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是农民起义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措施。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吴伟业《圆圆曲》的节选,请同学朗读。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解释:《圆圆曲》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首七言歌行。
此诗通过明末清初名妓陈圆圆与吴三桂的聚散离合,反映了明末清初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委婉曲折地谴责了吴三桂的叛变行为。
这里的吴三桂是明朝末年的一个重要人物,通过他的人生情感经历,可以窥见当时动荡的历史背景。
那么,明朝究竟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吴三桂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接下来进入本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⑴皇帝:沉迷享乐,属于朝政;⑵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⑶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结合史料和书本相关史事部分进行补充: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
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17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重点知识点: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思想影响、原因分析、启示
-关键词:清朝建立、社会阶层变动、思想启蒙、政治清明、社会公平
-重点句:明朝灭亡引发思想家对国家兴亡、社会改革的思考,为后来的思想启蒙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
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
1.政治腐败
2.社会矛盾
3.外患
二、李自成农民起义
2.均田免赋、免差役。
3.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思想影响。
二、简答题
1.明朝灭亡的原因:政治腐败导致国家机构失去民心,社会矛盾激化,外患不断消耗国家实力。
2.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过程:起兵反抗,提出口号,攻克多个城市,最终推翻明朝。对明朝的影响:加速明朝:加强政治清明,关注民生,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勇于改革创新。
2.教学评价:课后作业缺乏及时反馈,未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改进措施:
1.教学方法:增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评价:及时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针对多媒体教学的改进措施:
1.丰富多媒体资源:收集更多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制作更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
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理解:掌握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提高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
2.思维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化认同:认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4.价值观: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每个人的责任。
教学特色创新: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二、内容分析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但明朝中后期政治上的僵化和腐朽,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最终在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兵入关后,清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识读地图,了解李自成起义的经过,明确明朝灭亡和满洲兴起的时间线。
唯物史观: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思考和认识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灭亡之间的内在联系。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李自成起义能迅速发展的史实。
历史解释:合理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清兵入关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家国情怀:认识到政治腐败导致明朝中后期统治危机的出现,反映明朝的没落,李自成“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和拥护。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明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始。
——(明代)黄宗羲。
有明一朝,自扒皮始,至扒皮终,可谓始终不变!——鲁迅我读《明史》最生气,明朝除了太祖、成祖两个搞的比较好外,其余都不好,尽做坏事! ——毛泽东在我看来,自称日月双悬的'明,乃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和最沉闷的朝代。
——易中天(二)讲授新课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教师活动政治上日益腐败、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学生活动认识政治腐朽导致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朝已走向没落。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教师活动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赋税苛重,直接原因是陕北连年灾荒。
最新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孙文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三、新课讲授导入新课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吴三桂和陈圆圆的爱情故事,明朝末年有位大将吴三桂驻守山海关,自古英雄爱美人,他的爱妾叫陈圆圆,是个绝世美女,当时他的全家老小都在北京,后来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的率领下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明朝灭亡,吴三桂见大势已去,决定投降李自成,可就在他去往北京投降的路途中,突然听说自己的爱妾被李自成部下李宗敏霸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了清军,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
清代诗人吴梅村根据这一故事写下了“六军恸哭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名句,那么明末的政治局势究竟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李自成起义请大家打开课本85页,根据任务扫描,介绍一下李自成。
那么明朝末年为什么会爆发农民起义呢?(一)原因:根本原因:1.政治腐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材料,找出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表现: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教师补充: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内忧外患(外有金兵的侵扰,内有明末的起义),是国家最动乱的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入。
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
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日益腐败
2.土地兼并严重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2.李自成农民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3.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3年)
4.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1644年)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16年)
2.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36年)
3.清兵入关
4.李自成起义军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