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与日本幕末时期海洋环境的认识
《海国图志》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海国图志》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作者:宋永华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09年第06期发生在100多年前的日本的明治维新,让日本摆脱了外国侵略,走上了民族独立发展的道路,日本很快富强起来。
但很少人知道,这场运动却和中国的一位思想家和他的一部著作有着很大联系。
这位思想家是魏源,他是林则徐的好朋友,曾先后任江苏布政使和巡抚的幕僚,也是睁眼看世界的一位著名思想家。
1842年,在魏源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魏源在书中写到,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1847年,魏源又将海国图志增补为100卷本,全书共分为6部分,每一部分侧重点各有不同。
如《世界地图和各国分地图》篇,向人们提供了近百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世界各国史地》篇中,魏源通过征引《地球图说》《外国史略》和《瀛环志略》等书中的材料,详细介绍了美国的民主政治,涉及美国的联邦制度,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
可以说,《海国图志》涵盖了当时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魏源对自己的这部书寄予了厚望,他希望人们会如饥似渴的读它研究它,通过这部书找到让国家富强的办法。
但料想不到的是,《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根据统计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有能力阅读此书的也有300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阅读和领会书中深刻内涵,相反却遭到了许多顽固守旧势力的漫骂,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
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仅有千册左右。
由于《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销路,于是,一些商人便打起了到日本扩大市场的主意。
1851年,一艘中国商船驶入日本长崎港,日本海关官员对这艘船进行例行检查时,从船上翻出三部《海国图志》,在日本人看来,这三部书简直就是天照大神送给他们的礼物,因为此书令他们大开眼界,使他们第一次如此详尽地了解西洋各国,很快这些书便被如获至宝的日本官员和学者买去。
海国图志读后感

海国图志读后感阅读《海国图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书中生动地描绘了海国王朝的建立历程。
海国是一个由海洋诞生的国家,它的首都建在一座巨大的海岛上。
这种基于海洋的国家建立方式在历史上并不常见,因此,海国的建立历程令人感到新奇和神秘。
书中详细描述了建国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海岛的勘测、资源探索和居民定居等过程。
这种对建国过程的描绘让我对海国的建立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对历史的想象力。
其次,书中展示了海国在政治上的发展和变革。
在海国的历史进程中,政治权力的变迁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从建国初期的集权政治到后来的分权制衡,海国的政治体制不断变化,不同的王朝也有不同的统治方式。
书中对各个王朝的政治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使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海国政治的发展轨迹。
同时,这种变革也反映了作者对权力与制度的思考,使我对政治制度的变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描述了海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化。
海国是一个富饶的国度,经济发展迅速。
通过对货币、商业、农业、手工业、造船等方面的描述,书中展示了海国经济的繁荣。
此外,书中也展示了海国的文化特点,包括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变迁。
这些变化使我对海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历史中经济和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有了新的思考。
最后,书中还涉及到了海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海国作为一个由海洋诞生的国家,与其他国家有着密切的交往。
书中对海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描绘,展示了海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种交往的描绘使我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也对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综上所述,《海国图志》是一本深度剖析海国历史和文化的著作。
通过对海国的建立、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描绘,书中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
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等方面有了新的思考。
《海国图志》对近代日本的影响

笔者 试 图通 过 海 国 图志 ) ) 中的相 关 内容 , 结 合 当时 日本的情 况 ,对该 书 带给近 代 日本在 思想
上和意识形态上的几点影响进行阐述 ,以期对近
代中 日 在思想 文化上 的交流有 一个更生 动的认 识。
一
.
海国图志》对于 日本进一步
了解世界尤其是美国的影响
积极作 用 ,对近 代 日本的政 治和 思想 产生 了不小
的影 响 。
人焉 留心海 外事 者 。不待 兵革 之交 ,而胜 负之
数已较然矣”。 鸦片战争后 , 魏源受林则徐所托在
《 四洲志 ) ) 书稿 的基 础上 汇集 了 “ 历代史 志及 明以 来 岛志 ” 以及 当时的 “ 图 、夷语 ”写成 《 国 夷 海 图志) 书 。 海 国 图志 ) 中 国人 “ 眼看世 界 ” ) 一 《 ) 是 开 的 第一书 ,是 第一 部 系统介绍 世 界五 大洲数 十 个 国家 的 历史地理 概貌 ,政 情 与民俗 ,以及科 学技 术等 百科 全书式 的 著作 。但是 由于 当时 的 中国并 不具 备 广泛 接 受西 洋 知 识 的社 会群 体 , 海 国 图 志 )在 中 国的传 播遇 到 困境 。此 时 的 日本 处于 幕 )
【 键 词 】 《 国 图志 》 日本 关 海 影 响
中 日两 国的文 化交 往 由来 已久 ,从先 秦时期 徐福 的传 说记 载到 隋唐 时期 两 国互 谴使 者直 至今 天 ,书籍 的传人 一直 是 中 日两 国文 化交 流的重 要
府 统治 末期 ,对 外 实行锁 国政 策 ,这与 当时 的 中 国比较 相似 。15 年 , 海 国 图志 )首次 “ 81 《 ) 由中国 商船 亥二 号带 入 日本” , 由于 书 中有介绍 基 督 但 教的 文字 ,立 即被 负责检 查进 口书 籍的 官 员没收 并列为 禁 书。15 年 日本发 生 了著名 的 “ 83 黑船 事 件 ”以 美 国为首 的西 方 国家随后 通 过一 系列 不平 , 等 条约 迫使 日本 打开 国门 。 内忧 外患 之下 , 日本
近代中国海疆危机中的海洋观

近代中国海疆危机中的海洋观所谓海洋观,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理论思维形成的有关海洋以及与海洋相关联的客观事物和人类活动的认识。
海洋观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它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也正是由于它的这种特性,不同时期的海洋观便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的海洋行为特征。
一个历史时期的海洋观不仅影响着当时海洋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海疆的战略安全,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传统海洋观的特征中国早期的海洋观,是古代沿海地带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与海洋的长时期频繁接触逐步形成的,这时期的海洋观只是有关海洋的初步认识,但这一传统的海洋观却独具东方特色。
在中国古代时期,海洋在很大程度上被看做是国家的天然屏障。
而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观念,主要是由于内陆的地缘威胁始终困扰着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这种斗争使我们的祖先从一开始便形成了重陆轻海的政策取向,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这样的海洋观。
此外,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很容易让国人滋生天朝上国的满足感,这就加剧了我们的海内倾向。
并且,这种倾向进而成为一种惯性,历代延续下来。
久而久之,这种历史惯性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海洋不被纳入其统治范围内,一度被边缘化。
这正如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所说,“中华文明是一种有别于开放性海洋文明的内向型大陆文明……”。
此外,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多“以农为本”,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活动,这种传统的农业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观的发展,使我国传统的海洋观一元化倾向严重。
因此,古代时期对海洋价值的认识大多表现为“海产之利,鱼盐并重”,“藉海为活,以海为田”。
这种对海洋价值的片面认识从根本上来说依然是传统农业思维的延伸,完全没有认识到海洋本身所蕴含的商业性和开放性。
同时,中国传统海洋观并无任何对外侵略性,它不以开疆拓土,掠夺财富,建立殖民地为目的,在政治上“示强威、宣德化”,扩大国家影响,在经济上“通洋裕国”,繁荣经济,这无不充满和平气息。
海国图志读后感

《海国图志》读后感《海国图志》是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政治制度等的综合性图书。
作者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强调了学习西方国家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以实现国家富强。
在阅读《海国图志》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思想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并对作者魏源的智慧和见识表示敬意。
《海国图志》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语句,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魏源的思想和见解。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经典语句的解读:“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这句话阐述了《海国图志》的写作目的。
魏源明确提出,要通过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师夷长技”,以此来提升中国的实力,达到“制夷”的目的。
这体现了魏源开放的思想和前瞻性的眼光,他认识到中国要强大,必须吸收和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和技术。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魏源认为,只有善于向其他国家学习,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否则就会被其他国家所控制。
这体现了魏源的开放和进取精神,他鼓励中国要积极向其他国家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责任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它并取得实际效果。
这句话提醒人们不要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付诸行动。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句话强调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过程,只有了解其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把握它。
这句话告诉人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些经典语句不仅体现了魏源的思想和见解,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紧密,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已经成为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途径。
海国图志读后感

海国图志读后感《海国图志》是一部以插图和文字相结合的地理书籍,它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海上贸易、航海技术和海外地理知识。
这部书的问世,填补了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的空白,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海上贸易和航海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读完《海国图志》后,我对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的海上贸易和航海技术有了更多的兴趣和好奇。
首先,通过《海国图志》,我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海上贸易十分发达。
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的海上贸易路线、贸易品种和贸易港口,让我对当时的海上贸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被广泛地输出到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而这些地区也向中国输出了香料、珠宝、象牙等商品,形成了繁荣的海上贸易网络。
这些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也促进了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通过阅读《海国图志》,我对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规模和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繁荣有了更多的感慨。
其次,通过《海国图志》,我了解到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的航海工具、航行技术和海上安全知识,让我对当时的航海技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航海家运用罗盘、航海图、航海日志等工具,成功地进行了远洋航行,探索了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的海上航线,开辟了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些航海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通过阅读《海国图志》,我对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先进性和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航海家的勇气和智慧有了更多的敬佩。
最后,通过《海国图志》,我对中国古代的海外地理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对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让我对当时的海外地理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地理学家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绘制了精确的海外地图,记录了当时的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为中国古代的海外探险和贸易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海国图志读后感

海国图志读后感《海国图志》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其广阔的视野、精确的观察、细致的描绘以及丰富的资料,展现了明朝时期海洋文明的辉煌成就。
这本书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海国图志》展现了徐霞客卓越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能力。
他在采取了长达三年多的航海之后,获得了海外各地海洋、陆地、天气、民族等各方面的详细信息,并将其记录在书中。
他准确地描述了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和物产资源等,其中尤以对海洋环境的考察和描述最为全面详细。
他不仅观察到了大自然的景色,还注意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如风向的改变、水势的变化等。
他在书中使用了许多描写的手法,如用色彩、用比喻、用对比等,使人读起来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亲自经历了一次航海之旅。
其次,《海国图志》展现了海洋文明的辉煌成就。
书中描述了许多海外国家的繁荣景象和日常生活,展示了他们的生产活动、贸易往来、民俗风情等。
其中尤以对于东南亚国家的描绘最为详细。
徐霞客指出了各国人民勤劳智慧、热爱生活的特点,也表达了他对这些国家和他们的文化的尊重和赞美。
他还指出了一些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治安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展示了他在海洋文明方面的独到见解。
最后,《海国图志》给我留下了很多启示。
徐霞客的野心勃勃既体现在他冒险航海的胆识,也体现在他认真记录各种信息的勤劳。
他的学识渊博、眼界开阔、观察能力强,这使我认识到一个优秀地理学家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同时,他对于各国人民的尊重和赞美令我深感敬佩,这使我明白了一个旅行者所需要具有的开放心态和尊重他人文化的重要性。
总之,《海国图志》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地理学著作,展现了徐霞客的卓越才华和为国家作出的卓越贡献。
读后令我对他的学识和胆识印象深刻,并对那个时代的海洋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的阅读,不仅让我对地理学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优秀旅行者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我相信,《海国图志》必将成为我受益终身的一本书。
《海国图志》与日本世界观念的重构

《海国图志》与日本世界观念的重构张晓刚;国宇【摘要】<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前,日本以"日本型华夷秩序"的方式看待日本与世界的关系.虽然日本的洋学对西方的地理情况作过介绍,但其对世界的认识存在偏差和不足,也没有能够深入到人文社会与政治等领域.<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日本通过该书内容的介绍开始了对于世界的探索,并且在对书中所传达的观念的运用与批判中开始了对<海国图志>思想的超越.【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11)005【总页数】5页(P63-67)【关键词】海国图志;日本;世界观念;重构【作者】张晓刚;国宇【作者单位】大连大学,东北亚研究院,辽宁,大连,116622;大连大学,东北亚研究院,辽宁,大连,1166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2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东西方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与观念的第一次正面冲突。
清政府的惨败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的迷梦中醒来,在愤悱中睁开了眼睛,懵懂地打量面前已经完全陌生的世界。
魏源的《海国图志》正是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开始重新认识世界的标志。
《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相较于中国产生了更加巨大的影响。
日本传统的世界观念因此为之改观。
在对于《海国图志》中的思想不同层次的运用与超越之下,日本在开国后的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将中国甩在了身后。
在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30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对思考如何坚持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快自主开放的步伐或有些微裨益。
日本在海国图志传入前,比较明显地存在着基于儒学体系与基于“洋学”体系的两种不同的世界认识。
由于儒学与洋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所处的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二者对于世界的认识也分别偏重于不同的领域。
日本的儒学者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甚至曾一度希冀将中国式的儒学思想体系完整地嫁接在日本的文化土壤之上,其标志就是以藤原惺窝及林罗山为代表的日本朱子学确立其作为官学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堕皇婴壅《海国图志》与日本幕末时期海洋环境的认识鲁霞大连大学【内容提要】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取向由陆地转向海洋。
海洋作为联接世界五大洲的桥梁,也历史地承载了西方向东方的殖民。
幕末时期的日本临于被迫开国之危机,借助《海国图志》中的地理信息,从自然环境的空间角度重新认识海洋对日本生存与发展的作用,透过《海国图志》中“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宗旨,以文化历史的时空思维酝筹海洋对摆脱幕末危机的正负影响。
进而,扬弃《海国图志》的中国式思维,以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多元思维认识海洋对日本未来发展的作用。
其中历史,值得思考。
【关键词】《海国图志》日本幕末海洋环境长崎海军传习所中国的国门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从海洋上被打开。
亲眼目睹天朝大国时局巨变的魏源两年后编纂了《海国图志》,意从“知夷形”和“知夷情”中再现世界各国史、地、政、兵之态状,呼唤国人积极地走近西洋世界并汲取其先进技术,转而反击来自西方的军事压力。
是谓“以夷制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海国图志》之宗旨。
《海国图志》的最后定稿以鸦片战争结局为中心,从中英两国经济与军事中寻找清朝战败根源的开卷总论;海外各国地图总汇;各国地理、历史、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风俗介绍;各国教门、历法、纪年表;筹海、夷情等资料汇总;船械制造;地球天文合论之七部分组成。
那么,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何以引起幕末时期日本朝野的关注呢?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开拓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在印度、中国相继被强行开拓之后,日本又成为新的开拓区域。
英、俄、美、法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为打开日本市场,先后驶向日本沿海主要港口,不惜以各种手段对幕府施加压力,以此改变日本当时仅与中国、荷兰、朝鲜之间简单贸易往来之局面。
《海国图志》正是在英国对清朝的鸦片战争、俄罗斯南下之对日搔扰、美国佩里舰队的黑船事件等一系列民族危机背景中的1854年被传译到日本。
如此而言,幕末日本何以对《海国图志》倾以关注,进而论之,它对于日本幕末时期海防之最为基础的海洋环境认识形成了怎样的坐标参照呢?借助《海国图志》中的地理信息,从自然环境的空间角度重新认识海洋对日本生存与发展的作用,是为第一层面之认识。
从地理位置而言,日本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边缘,日本海、东海和西太平洋之间,国土总面积约为37.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33889公里,呈现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弓形岛国①。
日本国家的源起即是伴海而生的神话传说,与海相伴而日本研究.2013年第4期101《海国图志》与日本幕末时期海洋环境的认识生的地理环境促使日本历史上掌权者十分注重其疆域,如此的烙印印记在日本历史的诸段史册之中。
1603年关原诸侯大战中夺得天下的德川氏执掌政权后十分重视地理方面的资料汇集与建设。
在1775年(安永四年)由山路之徵主编的《万国地理图说》、1786年(天明六年)桂川甫周编著的《新制地球万国图说》对充实绘制地图资料等具有相当的价值。
此外,高桥景保、伊能忠敬二人的研究将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的地理学又推向一个层次②,1809年高桥景保受幕府委托编著了《日本边界略图》。
《日本边界略图》一书首次明确了江户时代以来“日本海”一词的用法。
它将临于朝鲜半岛的海域分别定名“朝鲜海”和“日本海”;而将临于太平洋一侧的海域定名“大日本海”。
继《日本边界略图》问世后,高桥景保又于1810年推出《新订万国全图》一书。
为了辅助高桥景保《新订万国全图》地理书籍的编写,由伊能忠敬率领的日本全国地势测量工作也同时启动,至1821年这项日本全国地势测量工作形成了《大日本沿海实测地图》的汇总。
《新订万国全图》和《大日本沿海实测地图》两册地理书在日本历史上的影响很大,它不仅是幕府统治者对海域名称的简单界定,也意味着幕府统治者能够从自然环境空间的视角审视自身海洋环境的初步意识。
对此,近藤廉平在日本《海运业》中的评述阐述了德川幕府时期既已对自身海域空间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积累。
“宽政十一年(一千七百九十九年)伊能忠孝测量沿海诸地,而制日本地图。
文化五年(一千八百八年)间宫林藏经过桦太,履满洲,最上德内近藤重藏等相继而探险北海道。
如此志士注意于海洋,拮据经营,以待时期之至,亦非一日之故也”④。
德川氏执掌幕府政权后,既已认识到地理学与海洋环境的重要性,这种认识基本上是建立在自我政权巩固的视野范围。
1853年佩里舰队直逼日本港湾迫使开港之后,其认识视野开始由国内的单向性转向国内外的多向性。
1854年(安政元年)德川幕府被迫同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据此条约的11条规定,美国政府有权在签订此条约后的18个月内派遣外交官进驻下田,设置领事馆等。
1855年(安政二年)美国即刻派遣纽约商人出身的哈里斯出使日本,同幕府102日本研究.2013年第4期当局签订通商条约,进行自由贸易。
如此的历史现状迫使日本朝野上下寻求对策,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恰在1854年被盐谷宕阴等编注翻刻到日本。
幕末日本在翻刻魏源《海国图志》后,又继而翻刻了相关的一系列地理书籍。
《地理全志》就是继魏源《海国图志》之后又一部翻刻到日本的地理书籍之一。
《地理全志》是清朝末年在留上海的英人传教士幕威廉(W i l l i a m M ui r he ad)所著,堪称一部体系化的世界地理地志百科全书。
日本学者前田涉氏以所藏的安政已末六年(1859年)新刊本(爽快楼藏版),论述了这本书的价值。
该书包括上篇五册、下篇五册,共计十册的藏本④。
幕末日本为了全方位搜集地理信息,同时注重期刊杂志中地理方面的相关内容。
史称“幕末三杰”之一的岩濑忠震,因担任幕末外国奉行更为留意外国事情。
岩濑在安政五年四月二十日寄与左内的书信中提及藏有《遐饪贯珍》即为外人传教士在香港用汉文发行的新闻月刊。
《遐饪贯珍》这份杂志虽然没有被翻刻到日本,但是却被手写抄录至日本。
吉田松阴等知识分子都曾经读过此杂志,并留有相互进行交流研讨的书信资料。
文久二年(1862年)高杉晋作乘坐幕府的贸易船一千岁丸至上海后几度亲访了《地理全志》作者一幕威廉,而与其同时抵于上海并会面幕威廉的还有中牟田仓之助。
中牟田仓之助此行还获得幕威廉《地理全志》,及另一本著作《大英国志》(此书在文久年间业已以训点翻刻本在日出版)⑤。
显然,在佩里来航这一历史事件的时间轴点上,日本幕末时期海洋环境认识的思维特征大多以日本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状态出发而思考,《海国图志》的翻刻与传人引导了日本对世界地理与知识的进一步关注。
然而,已如中日学术界先前研究所示,在如此的历史背景中作为世界地理地志方面的汉文书籍《海国图志》之所以吸引了日本朝野的关注,并非单纯因其所囊括的各项内容,实是鉴于英、美等国作为当时精锐强大的军事力一军舰与大炮之拥有者渡海攻人印、中、日诸国之现实@。
当时,从幕府到各藩国针对海外诸国逼近日本所带来的压力,如何从防卫、战略用《海国图志》与日本幕末时期海洋环境的认识兵等各个层面上予以回应成为燃眉课题,《海国图志》中的海防内容恰似解眉之急的参考书籍之一。
如此,日本幕府与知识分子等阶层竞相引入与传阅。
自1854年盐谷宕阴等编注《海国图志》之时就明确提出了“筹海篇”是最应注目的内容,因为海防是日本面临的紧急课题。
日本学者大庭修氏《江户时代中国船舶来书籍之研究》一书揭示,嘉永七年(1854年)最初《海国图志》被翻刻到日本的就是“筹海篇”这一部分④。
随之而后《海国图志》的本文,当然也包括地理地志的记述和所有各洲别、各国别的内容都分别附以训点而翻刻,或附以假名翻译被出版的版本。
那么,幕末日本的朝野上下为什么会侧重关注于《海国图志》“筹海篇”的内容呢?“筹海篇”对于幕末日本的海洋环境认识有着怎样的借鉴作用呢?透过《海国图志》中“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宗旨,以文化历史的时空思维酝筹海洋对摆脱幕末危机的正负影响,是为第二层面之认识。
“筹海篇”是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核心导向,在这样的核心导向下魏源确定了此书的编著宗旨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一宗旨在“筹海篇”中通过分析、总结鸦片战争,在议守、议战和议款的逻辑论述中得到了明确的阐述。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五十卷、六十卷、一百卷本此处均有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⑥。
那么,魏源所提及的“夷之长技”究竟是指哪些内容呢?在《道光洋艘征服记下》中魏源指出“以守为战,则岂特我兵可用,即佛兰西、弥利坚皆可用,即郭鼓喀亦可为我用,以外敌攻外敌也。
……盖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盖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不在一举乎?”⑨。
进而归纳“夷之长技”为三点: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应该说,以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现状,魏源对“夷之长技”的总结是恰当合情的。
同样,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对策也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需要的。
那么,相隔十年之后编译《海国图志》的日本是否也同样需要全盘接纳并延续这样的内容与思想呢?抑或说《海国图志》的内容与思想是否能够恰当地对应幕末日本所面临的困境呢?盐谷宕阴作为第一位编译魏源《海国图志》作者,于1854年又编译了《瀛环志略》,他悉读三日之后,从本书内容涵盖之视角提出如下两点:其一,认为魏源的书籍在明了五大洲的情况方面略显不足;其二,认为魏源对于日本的记载多有疏缪之处⑩。
既然作为第一位编译者的盐谷宕阴如此评价了《海国图志》,那么,争相阅读《海国图志》的幕末知识分子们又是怎样的认识呢?对日本幕末历史产生相当影响的吉田松阴于1854年11月22日写给兄衫梅太郎的信中流露出极其赞赏林则徐和魏源二人称之为“有志之士”,并关注书中对于外国之事介绍的所谓“蟹行书”(西洋之书因横行书写文字,故松阴称为蟹行书…译者注)。
“林则徐同魏源二人皆为有志之士,特别精通“蟹行书”。
无论如何推荐有志之士来阅读如此出色的书籍”@。
吉田松阴在研读了魏源的《海国图志》之后,结合日本历史、文化、时局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立即实施向海外诸国学习之建议。
所谓“大城之下,宜兴兵学校,教诸道士学校中。
置操演场,习炮枪步骑之法,立方言科,讲荷兰及鲁西亚米利坚英吉利诸国之书(俄罗斯,美国,英国)未闻有善读者,见今诸国之舶,交至于吾邦。
吾邦之人,乃不详其方言而可乎。
且技艺之流,器械之制,诸国各有新法妙思。
经荷兰译撰而来者,亦可以观其蘖矣。
然何若各就其国书而求之哉。
今宜遣俊才于各国,购其国书,求其学术,因立其人为学校师员。
又求漂民归国,夷人投化者,亦置之学校中。
问其所闻见知识,则广益之方也”@。
第二、结合日本历史特征学习诸国长技之建议。
松阴上溯日本神功皇后时代直至当今德川时期的航海通市之历史,说明今日开国仅仅是将通商作为理论说教,仅仅是为了与外国进行一战.真正通商之国家利益以及其深远意义并没有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