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球网络流量预测
基于网络关注度的旅游客流量预测研究

回归模型更具有稳健性。⑵崔贤英、范星安(Choi and Varian)用美国商品零售、汽车销售和房地产行 业Google趋势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发现搜索数 据对未来具有预测作用。⑶Pan等用目的地营销组 的网络流量数据来预测酒店的需求,得到了较好的 预测效果。⑷王玉霞、王静流量的前兆效应,但首都博物馆的客 流量对网络关变化具有超前指示作用,只有这类关键词才具 有预测能力和价值,通过建立不同回归模型分析得 出,加入历史数据与搜索关键词指数的预测模型拟 合度高于仅使用历史数据和仅用搜索指数的预测 结果严
0.72677
1
12
海南免税店官网
0.72192
0
13
东方航空客服电话 0.71727
3
14
海南免税
0.71358
0
步骤2:设合成指数为compj,定义 compj - ^w^ndeXi 其中,compj表示由j个关键词加权合成的指 ・26・
数,叫为第i个关键词的权重,沁阮为第i个关键 词按照领先阶数I对齐后的时间序列。
海南航空 网上值机
海南鸡饭
海南旅游 海南旅游攻略 海南旅游景点
海南免税
海南免税店
海南 海南免税店攻略
免税店官网
海南三亚
海南三亚旅游
海南三亚 旅游攻略
海南三亚天气 海南三亚天气预报
海南天气
海南天气预报
海南天气 预报15天
海南天气 预报一周
南方航空 南方航空电话 南方航空公司 南方航空官方网站 南方航空官网
到相关词若干。默认状态下这些相关词以周为时间
跨度,显示过去一年以来中心检索词的相关词的变
2014年通信行业投资分析报告

2014年通信行业投资分析报告2013年11月目录一、技术变革,需求转换 (3)1、技术趋势:ICT融合将赋予电信网络新涵义 (3)2、ALL IP网络大幅降低单位带宽传输成本 (5)3、带宽消费潜在需求:移动带宽成倍增长,固定带宽仍占绝对主导地位 (6)4、蓝海市场:基于LTE技术的企业专网市场机遇 (7)二、全球电信设备市场需求分析 (8)1、连续两年出现经济走势与运营商资本开支趋势出现背离 (8)2、破解电信带宽的投资回报低的恶行循环 (9)3、国际市场对LTE关注度远高于对大数据、云计算的关注度 (10)4、新兴市场仍拉动全球电信设备增量的关键市场 (11)三、LTE国际市场需求以及设备商市场格局判断 (12)1、美日韩是现阶段全球LTE部署的主力 (12)2、全球LTE主设备市场规模:潜在需求首看中国,其次看EMEA (13)3、LTE设备商市场格局判断:众多因素决定市场领导地位 (14)四、终端市场:经济触底回升,推动终端市场繁荣 (16)1、全球智能终端仍处于普及期具有较强的抗周期性 (16)五、国内需求:刺激内需,加速推动LTE投资 (17)1、运营商投资结构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 (17)2、2014年运营商资本开支预计增长20%:LTE投资将爆发 (19)3、移动通信投资:13年投资低于预期,14年预计增长50% (20)4、固定网络投资:未来3年复合增速计1.5% (22)六、投资策略:行业景气度拐点,精选细分龙头 (22)1、行业投资策略 (22)2、细分行业排序:系统设备商>企业网与物联网>光纤光缆及配套 (24)3、推荐组合:重点推荐LTE 组合和企业网及物联网组合 (26)一、技术变革,需求转换1、技术趋势:ICT融合将赋予电信网络新涵义ICT 是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 ,它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
网络异常行为监测与分析

敏感数据泄露案例
要点一
总结词
敏感数据泄露案例是指在网络传输或存储过程中,敏感数 据被非法获取或泄露的网络异常行为。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敏感数据泄露通常包括个人信息、企业机密、政府文件等 类型的数据。这些数据一旦被泄露,将对个人隐私、企业 声誉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例如,2018年的 “Equifax”数据泄露事件,就是一家全球知名的信用机构 遭到了黑客攻击,导致超过1.4亿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
网络异常行为监测与分析
目 录
• 网络异常行为概述 • 网络异常行为监测技术 • 网络异常行为分析方法 • 网络异常行为案例研究 • 网络异常行为防范与应对措施
01
网络异常行为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网络异常行为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异常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对网络安全 、网络秩序或个人权益造成威胁或损害。
分类
网络异常行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根据行为性质可分为恶意攻击 、不正当访问、传播违法信息等;根据行为主体可分为个人异常行为和组织异 常行为。
常见网络异常行为
恶意软件攻击
如病毒、蠕虫、木马等,这些恶意软 件会破坏系统、窃取信息、干扰用户 操作等。
不正当访问
传播违法信息
如传播色情、暴力、恐怖等违法信息 ,这些行为可能对用户造成心理和社 交伤害,同时也会对网络环境造成不 良影响。
发现数据项之间的关联规则和频繁项集。
分类与预测
利用已知的分类数据训练模型,进行分类或 预测。
专家系统方法
专家系统方法
利用专家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 ,识别异常行为。
知识表示
将专家知识表示为规则、框架或语义 网络等形式。
推理机制
中国网络流量监测与分析产品研究报告(2020年)

中国网络流量监测与分析产品研究报告(2020年)中国网络流量监测与分析产品研究报告(2020年)一、国内网络流量监测与分析技术现状(一)国内网络流量发展现状伴随着IT与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如物联网设备规模性增长、5G商业落地等,网络流量迎来爆炸性增长。
根据CNNIC1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
其中,移动互联网流量大幅增长,2019年1至12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1220.0亿GB。
互联网流量日益增长的背后不仅仅是个人用户的移动互联网使用持续深化,同时反映出大量企业的业务向线上转移、来源复杂和所承载的信息多样化。
网络流量中承载的庞大业务信息(支付信息、账号信息等)所反映出来的数据是最为直观、真实和有效的。
安全方面,网络边界模糊对流量监测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网络流量的发展特性对企业安全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如恶意流量和加密流量的发展。
(二)新兴流量监测与分析技术网络流量分析技术NTA于2013年首次被提出,并且在2016年逐渐兴起。
2017年,NTA被Gartner评选为2017年十一大信息安全新兴技术之一,同时也被认为是五种检测高级威胁的手段之一,开始进入到更多企业视线里。
在Gartner的定义里,NTA是以网络流量为基础,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先进技术,基于流量行为进行实时分析并展示异常事件的客观事实。
在NTA提出伊始,重点在于网络流量与分析的能力,但随着NTA的不断发展,企业开始突破其技术的局限性,增加检测和响应的功能,尤其是针对高级威胁的行为分析与快速响应。
因此,“NTA”这个术语已经不能够完全涵盖这些新的特征,由此,网络检测与响应技术NDR应运而生。
2020年,Gartner用全新发布的《NDR全球市场指南》替代了原有的《NTA全球市场指南》,也标志着NDR正式进入大众视野。
在使用NTA的基础上,NDR 通过与防火墙、EDR7、NAC或SOAR8平台的智能集成,添加了历史元数据用于调查、威胁搜寻和自动威胁响应。
中国通信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十年的发展情况分析

中国通信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十年的发展情况分析一、通信行业发展现状(一)、国内移动市场见证移动通信行业巨变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 自1987年蜂窝移动通信出台以来, 中国移动通信行业发展迅速, 一直处于增长趋势, 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从1G时代到2G、3G至4G时代的转变. 中国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面也已经延伸至多数乡镇农村, 综合通信网络大体已经建成, 覆盖面广且通信质量优越. 中国移动通信技术起步虽晚, 但过去的20年里, 见证了从1G到4G的转变, 从TD-SCDMA到TD-LTE, 这期间每一代通信的关键技术都在变化提升, 4GTD-LTE在中国正式商用三年后, 中国网络覆盖和用户规模均跃居世界第一, 成为全球最大的4G市场. 目前, 中国的通信行业已经与全球基本保持同步, 主要是拥有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积极引进并创新新技术、涌现一批以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具备世界级竞争能力的大公司.1、通信运营市场规模和结构情况分析行业平稳运行, 业务总量和收入增长迅猛. 自2010年起, 中国电信业务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2014年开始电信业务总量增速迅猛, 截止至2016年, 电信业务总量已完成35948亿元, 同比增长54.2%. 电信业务收入在2010到2013年期间保持增长趋势, 尽管2014、2015年收入增速有所下降, 但到2016年电信业务收入已达到11893亿元, 整体保持增长趋势. 相比固定通信收入,国内移动通信收入占比一直呈上升趋势, 且移动通信收入远远高于固定通信收入, 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 预期未来移动通信收入所占比重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移动用户规模扩大, 4G用户爆发式增长. 自从移动电话面世以来, 中国移动电话普及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随着4G网络的发展, 移动用户增长迅猛, 截止至2016年, 全国移动电话总数达13.2亿户, 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96.2部/百人, 且保持增长趋势. 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经历2G、3G到现在4G的发展, 2012年起, 2G移动用户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 3G移动用户从2013年开始也大幅下降, 4G用户规模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在不断扩大. 2016年, 4G用户数呈爆发式增长, 全年新增3.4亿户, 总数达到7.7亿户, 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到58.2%.2010至2016年期间, 移动宽带(3G/4G)用户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2016年, 移动宽带用户占比大幅提高, 移动宽带用户在移动用户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71.2%.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速翻倍, 数据业务成为主流. 移动电话用户大幅增长、移动互联网应用加快普及的带动下, 移动流量消费在2010到2016年期间一直保持增长, 到2016年, 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已达93.6亿G, 同比增长123.7%, 全年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已经达到772M. 其中, 通过手机上网的流量达到84.2亿G, 同比增长124.1%, 在总流量中的比重达到90%.总体来说, 经过多年发展, 中国移动通信网络与业务服务已经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以传统话音业务为前提, 中国移动通信产业逐步向为设计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前行, 同时, 移动通信与其相关行业互相融合, 利用新技术、新项目以及应用需求满足当前人们的生活需求. 随着中国4G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优质的数据传输效率和速度也使得用户体验越来越好, 人们享受到互联网时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带来的优质用户体验. 中国移动通信发展的这些年,经过不断创新, 历经从无到有, 由弱变强, 实现了全产业链的群体突破, 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2、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随着4G的进一步普及, 极大推进了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 使得中国移动互联网得到了飞速发展. 截止至2017年9月末, 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2.3亿户, 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达11.5亿户, 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为82.4%. 同时, 移动互联网呈现终端移动化、流量移动化、应用移动化和收入移动化等特点. 伴随着用户飞速增长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移动互联终端生产日渐多样化,应用内容日益丰富,用户体验不断提升,其也带动了通信、商务金融、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的业务应用和创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移动互联网在这几年发展迅猛, 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一直呈上升趋势, 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整体规模已经超过3000亿, 2017年在经历了第一季度的明显下降后, 第二季度迅速回升并拥有较大增幅, 环比达到23.3%. 其增长主要由于移动购物和移动游戏市场的稳定增长. 随着移动广告高峰期的到来以及电商活动的增多, 预计未来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2016Q1-2017Q2中国移动互联网整体市场规模(亿元)从移动互联网细分结构来看, 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增长主要源于移动游戏、移动购物、移动营销的发展. 2017年第二季度, 移动购物市场规模占比依然维持在六成以上, 稳居移动互联网第一大领域;移动营销市场占比从2016年第三季度开始保持下降趋势, 第二季度稍有回升, 占比为18.3%, 排名第二;从2016年到2017年, 移动游戏市场占比均在11%上下波动;另外, 2016年爆发的共享单车也为移动互联网市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占比虽小, 但正在成倍数增长, 2017年第二季度占比翻三倍, 达到1.2%, 预计未来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2016Q1-2017Q2中国移动互联网细分行业结构占比伴随互联网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日益密切, 在整个社会经济市场中, 移动互联网相关业务所占市场份额比重逐年递增. 从过去的语音、音乐、彩铃、彩信等业务逐渐发展到现在的移动电子商务、物联网、信息交流、移动端娱乐游戏等业务, 而且这些业务都具有非常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 移动互联网也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度,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甚至改变了传统经济格局, 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合来说, 移动互联网行业将会迎来更多的发展, 中国移动互联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二)、国内通信行业设备商的发展1、主设备商是通信发展的基石和缩影通信产业链持续分裂和结构演变, 设备提供商始终是移动通信发展的基石. 回看过去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 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一阶段:也就是第一代移动通信周期, 整个产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还处于垄断封闭状态, 仅仅包括设备供应商、运营商和终端用户, 三者关系比较简单, 呈现链条结构, 耦合性很差. 运营商在整个链条中占据主导位置, 拥有绝对控制权, 掌握着技术、资源平台和用户;设备制造商只能按照运营商提出的需求来生产产品, 提供通信设备和终端获取发展;用户的地位最差, 完全处于卖方市场阶段. 第二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周期, 由于政府对垄断产业进行了改革, 移动运营商也走向改革之路. 此时, 整个产业链向分工细化方向变化, 产业链衍生成了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商和用户几个链条, 彼此关系并不紧密, 呈现复杂的链式结构. 第三阶段:也就是过去十年2G向3G/4G过渡的周期. 移动通信产业链伴随着复杂的业务应用发生改变, 产业链结构演变成为网状结构, 运营商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动摇, 内容提供商、终端厂商开始直接面向用户, 试图攫取更大价值, 此时, 各链条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相互制约和影响. 从过去通信产业链的历史特点来看, 设备提供商始终存在, 是通信基础中的基础, 其自身也发生着变革和创新, 或是侧重于移动设备维护, 或是着眼于固话业务发展, 在推动技术进步过程中不断影响市场需求与决策.价值链转移倒逼“运营+设备”本土绑定模式加深, 设备商继续引领移动通信技术革新. 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的历史是技术驱动的历史, 每十年一次技术变革, 主设备商都是标准推进与制定的主导者, 例如WCDMA标准主要是由爱立信、阿尔卡特、诺基亚、朗讯、北电等设备厂商所主导. 过去十年, “为接入付费”的用户价值体系逐步被“为内容付费”所替代, 终端和业务提供商大肆挑战运营商核心地位, 互联网厂商与运营商市值变化趋势也反应了这种现象. 为适应转型的需要, 运营商与设备商或将抱团展开紧密合作, 不断推动网络演进和创新, 为运营商提供网络重构和业务重构, 才有机会不被彻底管道化. 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的合作超越合同中存在的购买设备这种形式, 运营商要想实现技术上绝对领先地位, 就必须求助本土的通信制造企业.全球市场靠前企业市值变化(亿元)通信行业产业链价值变化2、国内设备商竞争情况分析设备商收入情况分析国内设备商收入规模逐步实现反超. 过去十年, 四家主设备商中, 只有华为保持每年营业收入增长, 且年复合增长率较高(13.3%), 持续拉开与其他三家主设备商的收入差距. 考虑汇率影响, 在2014、2015、2016这三年, 华为是唯一一家实现营收增长, 且2016年其营收规模与其他三家营收之和相当. 中兴运营商业务和消费端业务都开始复苏, 且未来5G 时代中兴具备足够的实力挤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中兴上升势头明显. 诺基亚和爱立信在这10年来, 营收规模与利润都不断萎缩, 颓势明显, 其中爱立信是四家主设备商中收入降幅最大的.四大主设备商营收(亿美元)设备商收入区域分布中国市场成为主战场, 国内厂商受益明显. 全球电信设备在中国区收入占比呈上升趋势, 主要原因是中国通信市场快速成长, 规模不断扩大, 以及国内通信投资加大;国产设备商逐步取代欧美厂商, 成为行业龙头, 占据行业半壁江山. 对比四大设备商的运营商业务收入:在中国和亚太占据市场份额优势的华为受益于中国4G网络建设和印度、泰国基础网络建设投资增加, 其2016年的收入总额获得进一步增长;而爱立信和诺基亚则受累于美国和日本市场需求疲软导致收入下滑;华为在运营商业务领域的市场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其收入份额由2015年的41%上升到了49%, 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另一半江山则由爱立信和诺基亚分而治之, 由此剩给中兴的有10%左右的空隙和80多亿美元的体量.设备商盈利情况分析设备商整体利润和现金流随着技术更迭和网络建设呈现较强周期性. 通信行业属于周期性行业, 随着通信技术周期的演进, 全球运营商资本开支呈现周期性起伏. 3G到4G的过渡期设备商整体利润及现金流处于低点:2012至2013在全球范围3G建设接近尾声, 4G建设尚未大规模启动, 设备商净利润及现金流触底, 2012年5大设备商净利润之和为-29亿, 达到历史低点;4G投入期利润水平回暖:2013年到2015年, 设备商利润水平呈上升趋势. 在此期间华为增速迅猛, 中兴稳步提升, 主要是受益于国内的成本优势和国内三大运营商的4G网络建设;2016周期底部再现:2016年各大设备商净利润整体呈下滑趋势, 再次进入下降区间.二、通信行业未来十年:5G铸造中国新名片(一)、“天时地利人和物兴”打开持续向上空间1、政治环境:监管和战略环境适宜通信行业竞争中健康发展监管环境稳定并保持适度, 鼓励竞争促进通信市场发展活力. 2000年以来, 中国政府对通信行业一直实行适度、有序的竞争政策. 中国政府机构通过制定各类法律、法规和标准,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确定互联互通规则, 实行资源的集中统一调配和监督使用, 为国内通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 也为政府监管提供了更加权威的依据. 同时, 中国政府鼓励充分鼓励竞争, 保持市场活力. 从电信行业的三次重组, 到频谱的酌情规划和平衡, 再到中国联通的混改, 都是希望通信产业能保持充分竞争态势, 健康快速发展. 从目前来看, 国内政府监管策略都将保持现有态势, 通信行业发展环境较好.从十九大报告中来看, 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而信息网络技术将在转方式、惠民生, 乃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通信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必将承担起更加光荣和艰巨的使命. 同时, 中国将继续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要求取得突破性成就, 科技发展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而作为新兴成长产业, 通信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目标完全契合“创新”主题, 必将获得国家重视和扶持, 在良好环境下有更好、更快、更强的发展.2、经济基础:经济稳定创造良好培育环境市场经济规律作用逐渐加大, 力促通信市场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买方市场和开放经济己经形成, 在客观上要求中国移动等运营商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 目前, 国内通信市场中良好的经济结构和供需关系已经形成, 这为未来移动通信发展奠定良好经济基础.社会用于通信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显著增加. 从国家GDP与通信市场规模、通信费用支出数据来看, 三者之间有较为正向的关系, 高GDP增长率带动通信费用支出的高增长, 通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2008-2016年中国GDP年复合增长率9.8%, 推动通信行业的飞速增长, 中国同期通信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达12.6%, 通信费用年复合增长率7.4%. 同时, 中国的物价和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降低了投资和融资的风险, 同时也意味着长期的低利率, 这也促使了人们对通信服务的需求增大.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状态. 全球经济复苏仍然乏力:欧洲正在慢慢地摆脱衰退, 但整体缺乏增长新动力;美国资本支出的增长速度正在加快, 但预计增速仍低于之前周期复苏时期. 十九大上, 国家发改委给出了中国过去四年的经济发展情况, 从经济增长看, 虽然全球经济仍然复苏艰难, 但是经济过去四年年均增长7.2%, 到2016年底经济总量达到74万亿元, 2017年预计全年增速为6.5%, 未来几年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3、通信行业具有高依赖度通信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水电气”性质的基本生活要素.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民不断富裕, 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已经是绝对的日常用品, 手机文化、短信文化、互联网文化等社会文化环境逐步形成. 2016年, 中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4小时, 也就是每天平均有4小时在上网, 人们对网络依赖性很强. 同时, 移动通信为人们建立了更紧密的信息网络, 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也因此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体现在了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2016年, 中国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41亿, 占手机网民的63.4%, 年增长率为29.8%;中国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到1.94亿, 使用比例由16.8%提升至27.9%;中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为1.95亿, 占网民的26.6%, 年增长率为28.0%;中国网络预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2.25亿, 较2016年上半年增加6613万, 增长率为41.7%.4、技术趋势:深厚积累奠定未来上升趋势技术路线或走向统一, 合作共赢成为常态. 从2G时代开始, 世界各国就开始了移动通信标准的争夺战, 来自欧洲的GSM脱颖而出, 但是由于CDMA用于通信的容量巨大, 而且频率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 所以美国高通投入到CDMA的研发中. 到了3G、4G时代, 欧洲、美国、中国仍然研发自己的通信标准, 希望引领世界通信领域, 然而由于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 各种移动通信系统彼此互不兼容, 给手机用户带来很多困扰, 各国纷纷意识到这一问题, 为了加速5G发展, 绝大多数国家期望技术标准能够统一, 因此在5G时代全球实现统一标准已经达成共识. 然而, 由于未来无线技术门槛逐步提升, 巨头间交叉合作将成为常态, 抱团防止被边缘化.移动蜂窝通信技术演进历史国内积累效果显著, 为未来无线技术标准制定奠定基础. 在2G时代, 中国没有自己的技术标准, 知识产权储备也非常弱, 以爱立信为代表的欧洲厂商处于绝对老大地位. 到3G时代, 中国自主产权为主的TD-SCDMA是ITU批准的三个3G标准中的一个, 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和认可, 虽然起步较晚, 技术和产业不够成熟, 但意义重大, 是中国电信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3G时代, 中国企业的专利数量也快速提升, 占比达到15%, 但CDMA的核心专利仍由高通死死捏住. 到4G时代, 中国企业继续保持高研发投入, 针对TD-SCDMA后续演进, TD-LTE成为4G标准之一, 产业链也不再像3G时代TD-SCDMA那样单薄, 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部署了TD-LTE商用网络. 同时, 中国企业在4G关键专利占比中提升到31%, 话语权极大提升, 欧洲、日本韩国逐步退出第一阵营. 国内良好的积累, 以及持续对研发投入的重视, 未来有望继续保持现有态势.(二)、通信行业5G的发展分析国内产业链积极配合, 产学研相互协调共同推进5G进程. 2013年2月, 中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联合推动成立IMT-2020(5G)推进组, 组织架构基于原IMT-Advanced推进组, 是聚合移动通信领域产学研用力量、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工作平台. 在5G标准制定上, IMT-2020推进组已经成为与METIS、5GPP并列的标准组织.在成立IMT-2020(5G)推进组之时, 将中国5G发展战略目标定为“引领全球5G发展”, 也就是说使中国成为5G概念、技术、标准、产业发展和服务应用的引领国家之一. 以华为、中兴、大唐等设备厂商, 中国信通院、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北航大学等研究机构, 以及三大运营商为主要推动力量, 开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并在5G技术研发和测试方面稳步进行.1、频谱储备情况分析作为稀缺的、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 频谱资源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 中国5G频谱规划逐渐成形. “5G发展, 频谱先行”已经成为共识, 频谱资源的规划和分配是推进5G技术研发和商用的重要前提, 频段不确定性减小也会减少企业研发投入的浪费. 在频谱资源方面, 各国面临着巨大的缺口与压力, 为了在国际博弈和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 各国纷纷着手为5G谋划频率资源. 早在2016年1月, 中国工信部就已经确定3.4-3.6GHz频段用于北京和深圳两地5G技术试验. 2017年6月, 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发布了3.3-3.6GHz和4.8-5.0GHz频段用于5G系统的频率规划征求意见稿, 并面向社会广泛征集24.75-27.5GHz、37-42.5GHz或其他毫米波频段用于5G系统的意见, 这次确定了新增3个5G试验频率, 共批复8.25G毫米波带宽. 2017年9月, 工信部再次发布公告, 公开征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从草案可以看出, 3.3-3.4GMHz频段基本被确认为5G频段, 原则上限于室内使用;4.8-5.0GHz频段, 此外, 草案出现了4.4-4.5GHz这个新的可用于5G系统的频段, 但不能对其他相关无线电业务造成有害干扰.2、基于3/4G充分积累, 5G技术布局领先专利数量布局第一, 主要关键技术研究均有较好基础. 众所周知, 一流企业卖标准, 二流企业卖专利, 三流企业卖产品, 由此可以看出, 技术标准的主导权是实现“引领”最为关键的要素. 目前, 5G标准尚未完全冻结, 但从首次申请的5G相关专利情况来看, 截止2015年, 中国已经首次反超, 在数量上处于第一的位置. 从细分关键技术来看, 中国基本全面领先:大规模天线技术是5G最为确定的关键技术, 中国首次申请的大规模天线技术的专利数量占比超过一半, 美国占据四成;超密集组网方面, 中国是small cell项目主导者, 首次申请专利占比接近50%;新型多址技术方面, 中国具有深厚积累, 华为、中兴和大唐均提出自主创新的新型多址技术方案, 中国首次申请专利占比高达70%, 除此之外, DoCoMo和美国高通也有相关技术方案;高频技术方面, 与5G其他三个关键技术相比, 中国总体技术积累相对较弱, 首次申请专利方面, 美国以四成占比位居第一, 中国占比也有超过20%, 且主要是以高校为主. 除了首次申请专利, 目前中国企业代表担任主席、组长职务也处于历史最多, 华为主导的PolarCode方案在3GPP会议的5G短码方案中战胜了高通主推的LDPC和法国主推的Turbo2.0, 成为5G控制信道场景编码方案,中国技术标准推进话语权大幅提升, “5G实现引领”的目标渐近.5G 首次申请专利分布第二阶段5G测试中国厂商全面领先. 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于2016年1月全面启动, 分为关键技术验证、技术方案验证和系统方案验证三个阶段推进实施. 目前, 第二阶段测试中面向5G新空口的无线技术测试已顺利完成, 2017年底前还将完成网络部分的测试. 第三阶段试验将于2017年底、2018年初启动, 遵循5G统一的国际标准, 并基于面向商用的硬件平台, 重点开展预商用设备的单站、组网性能及相关互联互通测试, 计划在2018年底前完成. 在2017年9月底召开的“第二届5G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 推进组公布了中国目前5G测试的发展进度, 在连续广域覆盖方面, 小区峰值速率最高达到28Gbps, 可满足ITU关于峰值速率10Gbps的性能指标要求;在低时延高可靠方面, 空口时延小于0.64ms, 可靠性大于99.999%, 可满足ITU关于空口时延小于1ms和可靠性大于99.999%的性能指标要求;在低功耗大连接方面, 同样满足了ITU关于百万连接/km²的用户连接能力性能指标要求;在热点高容量(低频)方面, 流量密度指标均超过了36Mbps/m², 最高达到了107Mbps/m², 可满足ITU所确定的10Mbps/m²流量密度的性能指标要求;在热点高容量(高频)方面, 实现了20Gbps 的峰值传输速率, 最高达到了62.25Gbps, 满足ITU所确定的10-20Gbps的峰值传输速率性能要求. 其中, 华为完成了所有测试, 中兴完成了出除5G核心网的其他所有测试, 大唐电信5个场景和部分完成2个指标, 这表明中国主流厂商在5G领域走在了世界前沿.3、空间规模情况分析国内运营商5G外场试验稳步推进, 商用进程将处于第一梯队. 中国移动早在2016年2月成立了5G联合创新中心, 并分别在国内和国外建立了9个和三个实验室. 中国移动制定了三步走的5G商用计划:第一步, 从2017年第一季度到2018年第二季度, 中国移动开展5G技术实验, 完成无线基本性能测试、标准方案验证、参数选择、面向规划的技术验证, 以及面向组网的技术验证;第二步, 从2018年第二季度到2019年第一季度, 中国移动将完成5G规模试验, 包括无线基本型技术验证、端到端互通, 面向建设、组网的新技术试验以及发展终端样机;第三步, 从2019年第二季度到2020年第一季度, 中国移动将完成5G网络。
《基于机器学习的旅游景区日客流量预测方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500字

基于机器学习的旅游景区日客流量预测方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基于机器学习的旅游景区日客流量预测方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 国内研究现状 (1)1.1 旅游客流量预测问题研究现状 (1)1.2 深层神经网络在时间序列预测方面的研究现状 (3)2 国外研究现状 (4)2.1 旅游客流量预测问题研究现状 (4)2.2 深层神经网络在时间序列预测方面的研究现状 (4)参考文献 (5)1 国内研究现状1.1 旅游客流量预测问题研究现状早期对于旅游需求预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期和中期预测,如年度、季度、以及月度客流的预测。
韩兆洲等人构建了以消费者预期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待过夜游客数量三个指标滞后值为输入变量的GA-LSSVR 模型和季节调整的ARIMA 模型以及基于GIOWHA 算子的组合模型,对广东省接待的过夜游客流量进行预测[1]。
此外,灰色预测方法在旅游需求的预测方面也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分析和挖掘时间序列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建立微分方程组来进行预测。
相比于传统的Box-Jenkins 方法,灰色预测方法的限制条件少,计算较快,且不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和白噪声检验。
在对旅游需求的预测和计算方面,周廷慰利用数列灰预测方法和经过改进的灰色马尔科夫模型预测了安徽入境的旅游人数及其外汇收入,并对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2];李丹建立了基于灰色系统组合模型优化后的平常日客流量预测模型,以安徽黄山景区的平常日客流量数据为例进行预测,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3];赵欢采用分形自回归滑动平均(ARFIMA)模型,结合灰色预测FGM(1,1)模型,对2001 年到2018 年的广东省游客人数数据集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发现该预测方法的应用能显著提高长期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度[4]。
不过,这些比较经典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主要集中在数据内在变化规律的回归分析以及对时间序列变化趋势的预测和外推上,没有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游客量的各种相关因素,并且对非线性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也比较差。
1956-2016年拉萨河径流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32卷第2期2021年4%Voa232No22Ape2,2221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Jonwai of Water Resources&Water EngineeWngDOI:10.11745/).imn.1672-643X.505002.131956-2016年拉萨河径流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蔡俐辰1李志威12,游宇驰1黄草12(0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10;2.水沙科学与水灾害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10)摘要:通过分析拉萨河径流量的演变规律和突变情况,开展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成因分析,为拉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1656-2016年的径流和降水数据,利用Mann-KevdO i趋势分析、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法和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统计分析拉萨河径流序列的趋势性和突变性,计算降水与人类活动对拉萨河汛期6-2月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
结果表明:1756-2016年拉萨河径流量年际变化波动较大,其中1725和2005年为径流量突变年份。
以1756-1724年为基准期,通过双累积曲线法定量分析表明1725-2004年人类活动对汛期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小于54%,而2005-2016年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增大至70%以上,即人类活动成为汛期径流量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且下游河道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更大,主要原因是新建的直孔和旁多水库调控了下游河段的流量过程。
关键词:径流变化;降水量;人类活动;双累积曲线法;拉萨河中图分类号:TV2n.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777-643X(246))02-0090-07Analysis of renof f changes in Lhast River frem1752tr2012and the factorsCAI Lichen1,LI Zhiwei1'2,YOU Yuchi1,HUANG Cao12(0Schooi of Hydranlih Engineeriiig,ChangsOa dO Science&Tchdfofd,ChangsOa410110,China; 2.A^n Laboratora O Water-Sediment Sciences and Water Disaster Preventiof o"Hunan Province,ChangsOa414114,China) Abstrecr:The variation trend and the aVwpt changes of wnoW in the Lhasa River Basin were analyzed, the contrinu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wnoW were quantitiveiy calculated to pravide statisticui suppoW Or the manan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area.Based on the wnofl and precipitation data from1956to2212,the vaWation trend and Owpt changes of wnoW were analyzed using Mon-Kendali trend analysis;cumulative anomaty一sliding i test method and donUie-mass cuwe method,as welt as the conO/utOn of precipit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the wnoW change from June to SepOmber.The w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ast21years,the/0匸)//0vaWadon of the wnoW Vuctua-Od nwOty,and Owpt changes of Hood season runoW occurred ing the years of 1956-1294as the base peWod,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onUie-mass curve method revealed that the pwpoWOn of human activitp conO/utOn to the wnoff from1295to2224was Uss than52%,then it rose up to be more than74%in the peWod of2225-2212,which became the dominatinn inVuencinn Oc-tor of wnoW changes in Oood season with a nreater impact o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Wver.This is mainiy Otri/uted to the newiy buiit Zhi/ong Resewoir and Pangduo Resewoir,which repulated the V ow process.Key wo S s:wnoW change;precipitation;human activity;donUie-mass cuwe;Lhasa River收稿日期:2020-09-10;修回日期:2021-20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647204、51979012);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9A014;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22J3236)作者简介:蔡俐辰(1998),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文及水资源方面研究。
中国移动CDN海外节点建设与内容管理

中国移动CDN海外节点建设与内容管理刘超清【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移动CDN网络建设的概况和CDN内容管理,重点包括CDN海外节点的建设思路、互联互通等,并对CDN内容引入与内容输出进行了描述,最后对于CDN未来技术发展也进行了简介.【期刊名称】《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年(卷),期】2017(030)009【总页数】5页(P46-50)【关键词】内容分发网络;互联互通;海外节点;内容管理;部署应用【作者】刘超清【作者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4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通过建立分布式的内容节点网络,分发热点内容,调度用户访问最优的内容节点,实现互联网业务感知的提升。
中国移动自建CDN的主要用途是为本网用户以及自有业务提供加速服务,目的在于缓解骨干网的压力和优化疏导端到端的流量,提高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并降低建设成本。
中国移动CDN依托中国移动的优质网络资源和维护力量,将客户源站可缓存内容分发至云加速网络的边缘节点,通过高效智能的负载均衡系统将用户的访问定位至最佳的服务节点,为不同行业的客户网站提供快速、稳定和安全的内容加速服务,有效避开了网络中的拥塞,实现用户最快访问,降低源站压力。
国内CDN市场情况:2015年国内专业CDN服务市场规模约47.2亿元,同比增长约43.9%,过去4年复合增长率约40%,远超出国际CDN市场26%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2016年国内专业CDN市场规模将达到66亿元。
国内CDN提供商现状:网宿、蓝汛、快网、帝联等4家较大的专业CDN服务提供商业务已经基本上覆盖了国内所有省份,在东南沿海、华北、华中等地区分布较为密集。
已建成各类CDN节点数超过2 800个。
CDN服务器数量超过8.8万台,同比增长约25%。
专业CDN总峰值带宽同比增长75%,达到约18.5Tbit/s,相当于电信、联通、移动三大运营商骨干网带宽的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科发布的2011-2016年月均网络流量柱状图(1EB = 10⁶TB)
昨天,思科(Cisco)发布了Visual Networking Index (VNI) Forecast (2011-2016) 年度预测结果。
这是思科对全球互联网协议(IP) 网络增长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的一个长期项目。
此次预测覆盖时间为2011 年至2016 年,量化预测了在公共网络和私有网络上传送的巨大IP 流量数据,包括互联网流量、托管IP 流量以及消费者和商业用户生成的移动数据流量。
据思科预计,到2016年,全球将会产生高达 1.3 ZB(zettabyte)的网络流量(1ZB = 10⁹TB),是2011年全球网络流量的4倍。
将这个数据形象化一点,也就是全球网络每小时会传输超过3800万张DVD所容纳的数据量——人类的“网瘾”真是越来越深了。
那么,如此巨大的增长量又意味着什么呢?
更多的网络使用、更多的网民与联网设备
住宅、移动设备和商业设备流量增长预测
自然,网络流量的推动是由用户和他们手中设备实现的,膨胀的流量不仅意味现有网民们对网络的使用更多,更意味着大量新网民的加入。
据联合国估计,截至2016 年,全球将有34 亿互联网用户,大约占届时世界人口的45%。
而根据思科的数据,现在每个网民每月产生的流量为11.5GB,而到2016年,这个数据会增长到32.3GB。
并且,下面的图表也显示未来我们会在更多的地方使用到网络,传统的电视、电表、手机、货物管理系统甚至宠物识别牌都会与网络连接。
相应的,未来的网速也会变得更快,给予我们更好的使用体验,全球平均网速将从现在的9Mbps提高到34Mbps。
不过,100Mbps级别的光线到户即使在5年之后也无法大规模普及,思科估计届时全球只有3%的用户能享受到100Mbps的网速。
遭遇“数据帽”
全球各大洲网速增长预测
根据思科预测,未来五年内,家庭宽带用户的平均每月流量将会达到150GB,而美国居民在这之中的贡献最大,他们每月会产生22EB的IP流量,中国次之,为11EB。
但是暴增的流量也让“数据帽”的问题凸显了出来,我们虽然有足够庞大的网络来传输这些流量,但是却没有足够的服务器来产生和储存这些流量,这也导致宽带服务商们不得不给用户设置“数据帽”,在用户的每月流量达到某个限额之后就降低其网速。
美国最大的有线服务商Comcast本月刚刚把给每户宽带用户设置的“数据帽”提高了从每月250GB提高到了每月300GB,而这个升级过程花了整整五年时间。
另外,在未来五年内,移动设备的网络流量将会增长18倍,WiFi服务会担起移动网络的大部分流量传输工作,思科估计到了2016年,全球将有一半以上的网络流量将会通过WiFi连接传输。
我们几乎可以听见疯狂增长的流量在呐喊:“我们要更多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而且这些设备还必须更加节能,不然单是这些机器就将耗尽全球的植物能源。
真实数据可能被低估
2008年时,思科发布的首次VNI预测报告中提出全球到2011年时的月均IP流量会达到28.4EB,而11年的实际数值为30.7EB,比预测值高出了7%。
那么思科这次的预计准确度会有多高呢?在全球网络仍旧呈现爆炸式增长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思科的预测值很可能会低于未来的实际值。
注:本文由减肥网收集整理供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