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39.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11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11教材分析《长亭送别》是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中颇为缠绵悱恻的一节。
多少年来,它那精美绝伦的唱词被人们反复咏叹;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人离别的场面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莺莺的大胆痴情更是鼓舞了无数痴男怨女大胆冲破世俗的藩篱,为爱而斗争。
教学目的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意境;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教学重点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写离别以及涉及离别场面的文学作品很多,几乎历代都有名篇传世。
比如——师生齐举:唐代王维的诗《渭城曲》,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长亭送别》则被称为写离情别意的绝唱,是《西厢记》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朗读课文,把握剧情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思考:《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场景?请同学们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情节概括一下。
学生读完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四个场景,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三、欣赏、品评曲词(一)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最喜欢的曲词画出来。
(二)欣赏、品评曲词1、赏读曲词《端正好》。
(1)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同桌可讨论商量。
明确:意象有,蓝天、白云、黄花、西风、北雁、霜林。
它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暮秋霜林图: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有一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案(1)

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第三课《长亭送别》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欣赏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4)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过程与方法:(1)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视频欣赏,配乐加强课堂气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2)赏读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以及曲词中所蕴涵的离愁别恨。
[教学重点]1.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2.了解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建议]一、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二、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三、以多媒体教学为载体,力求知识的丰富,来吸引学生;力求教学手段多样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艺术氛围。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2专题 《长亭送别》教案2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3、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4、整体感知,把握莺莺在别离时的微妙心理。
5、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2、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课前播放李叔同先生作词的《送别》,营造氛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之恨自《诗经》开始就有描写。
六朝时江淹的《别赋》则对离别之愁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其开篇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语中的,点出了离别的本质所在。
在江淹看来,离别是会让人的灵魂也为之飞扬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风渐起,黄叶飘零,又一对心爱的人要别离了,他们是怎样畅叙别情的呢?打开课本,请看《长亭送别》。
二、介绍有关知识1、中国古代戏剧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种类:①元杂剧、②明清传奇(注意区分唐宋传奇指的是文言短篇小说,明清传奇指的是戏曲)代表作:(元)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明)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三次发展高潮:元杂剧的勃兴;明中叶传奇的繁荣;清中叶花部繁盛2、关于元曲地位:清·焦循:“一代有一代之所胜……元专录其曲”种类:杂剧、散曲(小令、套曲即套数)3、了解关于元杂剧的基本知识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一楔子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包括许多场次。
2021-2022年高二语文 第二专题 长亭送别教学案 苏教版

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
长亭送别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2021年高二语文 第二专题 长亭送别教学案 苏教版
课 题
长亭送别
计划课时
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古代戏曲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4、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学法建议】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想象和联想,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有关送别名句积累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4、阅读第二首(幺篇)和(二煞),判断以下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幺篇)这首曲子是莺莺给张生斟酒时对张生说的话。充满了女主人公对张生的殷殷叮嘱之情。( )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43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43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⑵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1、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方法赏读法讨论法教学媒体多媒体程序及教学内容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优美凄清的关于离别的诗句和戏曲,如“长亭,咫尺人孤梦,愁听,阳关第四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对恋人不得不分离的送别场面,这种场面是不是更凄惨迷茫呢?——《长亭送别》二、王实甫和《西厢记》1、王实甫是大都(今北京)人。
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
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23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23练习课教案【模拟试题】基础练习1. 阅读(端正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端正好)是莺莺去十里长亭路上所唱,为全折唱曲的领起,以景物描写为主。
B. 浅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黄色的野菊,血红的枫林,劲吹的秋风,南飞的大雁,上下互遇,纵横相连,构成了一幅深秋的风景画。
所谓“情乐则景乐”的道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心情舒畅,山光水色,逗人流连忘返。
C. 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许美景在莺莺眼里,着眼点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景物更增强了她的悲凉感和离愁。
融情于景,以深秋的景物陪衬莺莺的离愁别绪。
D. 这首曲词巧妙地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语句,融情于景,渲染出了整折戏的情感氛围,奠定了全折的情感基调。
2. 阅读(叨叨令),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A. 这首小令以红娘的问话为引题,通过莺莺作答,揭示了女主人公送别当时和设想张生走后的心境。
B. 这首曲词仍以心理刻画为主,揭示莺莺赴长亭路上思前想后的情景,眼前的离愁别恨,今后的孤独恓惶,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C. 这首小令运用了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
D. 本曲运用了大量叠音词和儿化词,具有典型的民间口语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戏曲创造上属于“本色”派的写作风格。
3. 阅读(幺篇)和(上小楼),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两首曲子都是刻画莺莺在酒宴上的心理活动,眼见张生别离前的痛苦,女主人公又怎不肝肠寸断,思绪万千,于是通过心理活动,细致地描绘了自己的离愁别恨,与前两首曲子写张生的痛苦相互映衬。
B. (幺篇)刻画女主人公理智与情感的交锋。
虽然明知“久后成佳配”,但仍然“悲啼”不已,甚至一夜之间就“清减了小腰围”,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言自己的离情别意。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案1苏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看课件)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二、整体感知:(看课件)三、作者简介,文学知识掌握:(看课件)四、《西厢记》剧情简介五、比较元稹的《莺莺传》作品莺莺的形像刻画,传神写态,有血有肉,异常鲜明。
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
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破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祸水”,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作品的格调低俗。
但王实甫果断抛弃了“始乱之,终弃之”男性为主导的贬低女性的传统模式,进而以女性的视角来重新诠释对爱情的伟大理解。
六、学生分角色朗读七、教师范读:《耍孩儿》《五煞》《三煞》《二煞》八、分析课文:1、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
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
2、赏析【端正好】: 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放音乐)3、个性化语言:〔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等待,等待爱情,等待有情人终成眷属!(课件音乐)4、动作化的语言:[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长亭送别》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
2.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亭送别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长亭送别是什么意思吗?”2.作者介绍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王之涣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3.诗歌解析让学生自由朗读《长亭送别》,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起承转合。
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艺术特色。
第一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描述长亭所在地的自然风光,为学生描绘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二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表达诗人送别友人,感慨离别的情感。
第三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运用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以萧萧班马鸣作结,营造离别时的悲凉氛围。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等。
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离别之情、友谊之情等。
5.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长亭送别》的魅力在哪里?”6.作业布置让学生熟读并背诵《长亭送别》。
写一篇关于《长亭送别》的鉴赏文章,要求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反思1.加强对诗歌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任务,如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重难点补充:1.重点补充:在分析诗歌的结构时,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尝试划分诗歌的层次,例如:“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表达了什么情感?”在逐句解析诗歌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这句诗中的‘孤蓬万里征’是什么意思?它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难点补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可以设计一个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探讨:“诗人在送别时,除了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还隐含了哪些更深层次的情感或思考?”在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时,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同学们,你们能找到诗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它如何让诗歌更加生动?”“同学们,你们认为《长亭送别》的魅力在哪里?”“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很好,这位同学提到了离别之情,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样的场景会让你们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这就是长亭送别的场景,今天我们将学习王之涣的《长亭送别》,感受古人的离别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长亭送别》最新同步教案《长亭送别》教案39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难点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教学方法鉴赏、讨论、辨析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
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三)疏理剧情:经过的时间线索。
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四]赏读曲词《端正好》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
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
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
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没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关于曲词的评价。
《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
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
《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
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六]总结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
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
[七]课后作业诵读自《脱布衫》和《二煞》等十四支曲子,体会其中反映出的莺莺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
长亭送别[二]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学习重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难点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学习方法鉴赏、讨论、辨析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二]课堂讨论。
问题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
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
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
还有《四边静》的“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问题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
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之及第”。
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问题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
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
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问题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
如《满庭芳》、《快活》、《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
)[三]总结、扩展《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
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
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四] 课后作业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写成现代诗。
2.课后阅读《西厢记》全剧剧本。
3.阅读李存葆《飘逝的绝唱》,写一则随笔长亭送别[三]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学习重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难点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学习方法鉴赏、讨论、辨析学习过程[一]讨论: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
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作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二]课堂练习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示例: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
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
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
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
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
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
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
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
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
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
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三] 对戏曲语言的深入品味1.《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
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②对功名富贵的蔑视。
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
试以[端正好]为例,说明这一语言特色。
[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其妙处,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令这种变化带上了剧中人强烈的哀怨情绪。
朱权《太和正音谱》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是为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