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备课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审美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和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诗歌意象的分析和欣赏1.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分析:分析一首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练习:学生自主欣赏和分析一首诗歌总结:总结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1.4 教学评价学生对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学生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欣赏的能力第二章:散文阅读2.1 教学目标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散文的主题、结构和表达技巧培养对散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2.2 教学内容散文的定义和分类散文的主题和结构特点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2.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散文的主题和结构特点分析:分析一篇散文的主题和结构练习: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一篇散文总结:总结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2.4 教学评价学生对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散文的主题和结构特点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欣赏能力第三章:小说欣赏3.1 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培养对小说的兴趣和审美能力3.2 教学内容小说的定义和分类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小说的环境描写和艺术特色3.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分析:分析一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练习: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一部小说总结:总结小说欣赏的方法和技巧3.4 教学评价学生对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的掌握程度学生对小说的环境描写和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第四章:古文翻译4.1 教学目标理解古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翻译和解读古文培养对古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4.2 教学内容古文的定义和分类古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方法古文的文化背景和词句解读4.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古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方法翻译:翻译一段古文并解读其含义练习:学生自主翻译和解读一段古文总结:总结古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4.4 教学评价学生对古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古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方法的掌握程度学生对古文的文化背景和词句解读的能力第五章:作文写作5.1 教学目标学会运用正确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表达和思维能力5.2 教学内容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写作的思维过程和修改技巧5.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讲解:讲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练习:学生自主进行写作练习修改:学生互相修改作文,提高写作质量总结:总结写作的方法和技巧5.4 教学评价学生对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的掌握程度学生作文的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情况第六章:戏剧欣赏6.1 教学目标理解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戏剧的情节、人物和对话培养对戏剧的兴趣和审美能力6.2 教学内容戏剧的定义和分类戏剧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戏剧的对白和舞台说明6.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戏剧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分析:分析一部戏剧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练习: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一部戏剧总结:总结戏剧欣赏的方法和技巧6.4 教学评价学生对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戏剧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戏剧的对白和舞台说明的欣赏能力第七章:语法知识7.1 教学目标理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学会正确运用汉语语法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7.2 教学内容汉语的句子结构词类和词性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用法7.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讲解:讲解汉语的句子结构和词类词性练习:学生自主进行语法练习应用: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进行句子表达总结:总结汉语语法的重要规则和用法7.4 教学评价学生对汉语句子结构和词类词性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用法的掌握程度学生运用汉语语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第八章:修辞手法8.1 教学目标理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修辞思维和审美能力8.2 教学内容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修辞手法的创意运用8.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讲解:讲解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用法练习:学生自主进行修辞练习创作: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意表达总结:总结修辞手法的重要性和运用技巧8.4 教学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的理解程度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的熟练程度学生创意运用修辞手法的创新能力第九章:课外阅读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素养9.2 教学内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不同类型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分析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9.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讲解: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和分析方法阅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总结和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训练总结:总结课外阅读的收获和提高9.4 教学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学生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学生知识面和文化素养的扩展情况第十章:综合练习与复习10.1 教学目标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应对考试的能力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不足之处10.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目的设计和解析复习重点知识和技巧考试应对策略和时间管理10.3 教学步骤引入:总结本学期所学内容和目标讲解:讲解综合练习题目的设计和解析练习:学生自主进行综合练习和复习讲解:讲解练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复习: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总结:总结复习的收获和应对考试的策略10.4 教学评价学生综合练习的正确率和掌握程度学生复习的全面性和深入程度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和信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目录《赤壁赋》教案 (1)《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3)《奥德赛》(节选)教学设计 (5)贵在一个“新”字 (11)获得教养的途径 (16)《寂寞》教案 (20)江南的冬景 (21)今生今世的证据 (24)《前方》课堂教学实录 (27)《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32)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34)劝学 (35)师说 (37)我的四季 (49)我的五样 (51)《我心归去》教案 (52)西地平线上 (56)《乡土情结》教案 (57)《相信未来》教案 (60)想北平 (63)像山那样思考 (65)《致青年公民》教案 (68)本站资源汇总[优秀资源,值得收藏] (70)《赤壁赋》教案[定位]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抒情色彩浓烈。

这需要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味语言,理解文意,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切入]1.怎样了解苏轼,读懂苏轼?课前布置问题“你所了解的苏轼”。

本文意蕴深远,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2.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本文有何一致之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文是作者的同时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欣赏江山风月,这亦同《念奴娇》的“一樽还酹江月”。

在写法上,两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

因此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深层次地把握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读了《赤壁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绪有没有变化?作者的心绪变化在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线索,直贯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初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探究]1.了解苏轼A.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全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全集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

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

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此词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

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文本理解1.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

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

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4篇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4篇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4篇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片段训练,学生能对一件事情做到具体叙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练习,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激发学习文学热情,陶冶生心情。

教学重点:片段练习教学难点:通过片段练习,掌握如何使作文具体化的技巧方法教学设想:演示实验—练习—分析—片段练习—方法总结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堂导入: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到最可怕的是写作文,感到最难的也是写作文,胶尽脑汁而无处下笔,搜肠刮肚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语。

不由的发出感叹:“作文难啊,难于上青天”。

其实作文难写吗?答案是肯定的!真那么难写吗?亦不然!二、活动一:(一)、教师演示:教师手拿一枚硬币,硬币从手中滑落,掉到讲桌上后又掉到地上。

1、要求:(1)、每一个同学仔细观察这种现象,然后用一句话描写这种现象。

摘录例句:(1)、有一枚硬币从老师手中滑落,掉到了地上。

(2)、有一枚硬币从老师胖乎乎的手中滑落,掉到了讲桌上,然后又像一个小精灵叮叮当当的掉到了地上,在地上画了一个优美的圆弧后平静地躺在哪儿。

2、分析:在同学们写的句子中你认为哪一句写的?原因是?第二句比第一句增加了一些内容,说说增加了哪些内容?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都认为第二句好。

第二句不仅写出了硬币从哪儿掉下来,更写出了老师的手,硬币掉到地上的响声,还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硬币的姿态,写出了情感。

3、教师点拨:我们在课堂上要会听课:伸开耳朵去细心的听,睁大眼睛去仔细的看,张开嘴巴去详细的说,用心去细细的想,让后用笔去写写、记记——你看看你变的“聪”明了。

在前面的学习讨论中,逐步扩充,最终使句子完整、生动、形象,我们不妨给它取名“步步追问”。

用这个方法可以把内容写的具体一些。

但是同学们想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事情,能不能每件事情都要去演示,都要去追问,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去演示,只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去解决,使情节更合理,我们不妨叫它“想象延伸”。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案一、第一章:诗歌欣赏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掌握本章节所学的诗歌作品;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分析本章节所学的诗歌作品,包括作者背景、主题、意象、节奏等方面。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步骤二:分析本章节所学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步骤三: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步骤四: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二、第二章:散文阅读1. 教学目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掌握本章节所学的散文作品;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介绍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分析本章节所学的散文作品,包括作者背景、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步骤二:分析本章节所学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步骤三: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步骤四: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三、第三章:小说欣赏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掌握本章节所学的篇小说作品;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内容:介绍小说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分析本章节所学的篇小说作品,包括作者背景、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小说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步骤二:分析本章节所学的篇小说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步骤三: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步骤四: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第四章:古文阅读1. 教学目标:了解古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掌握本章节所学的古文作品;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

2. 教学内容:介绍古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分析本章节所学的古文作品,包括作者背景、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古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步骤二:分析本章节所学的古文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步骤三: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步骤四: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备课指导-曹勇军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备课指导-曹勇军

怎样整合和打通
(1)观念与行动的整合和打通
(2)预设与生成的整合和打通 (3)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打通
组织讨论《劝学》和《师说》
1、两篇文章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谈获得教养 的途径?在对学习规律性的认识上,两 篇文章有无共同点? 2、两篇文章都谈到学习的重要和学习的目 的,试与黑塞的观点比较,你更赞同谁 的观点?为什么?
语文课程改革
功能:知识为本
性质:基础工具 理念:知识技能
人的发展为本
工具人文的统一 语文素养
知识与技能
目标:知识点 能力点
立体化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1.吟诵青春:沁园春 / 致青年公民 / 相 信未来 / 六月,我们看海去 感受青春的情怀
2、体悟人生:十八岁和其他 / 我的四季 直面青春的困惑
对教学的建议
3、处理好单篇与综合的关系
为发挥整体效益,要在单篇教学上花力气, 为综合做好准备铺垫 这样的单篇教学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而必须抓 整体,抓重点 单篇上花力气,是为了综合,使综合更有效果。 更要舍得在综合上下功夫
对教学的建议
4、正确认识使用学习材料
真正在“探讨”和“活动”上下功夫,把 “探讨”和“活动”落到实处,提高“探讨” 和“活动”的质量 发挥其“探讨”“活动”凭借的作用,还应 该选择核心材料加强研习,加强诵读,加强积 累,放大材料的语文学习功能,使人文与工具 成为“一张皮”
3、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从师学习的目的是 为了超越。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使用中应注意的5个误区
1、不能认为课改就是刻意求新,旧的 方法一概不能用 2、不能把不预设目标误解为不要目标, 把隐性重点误认为不要重点 3、突破单一“文选式”不等于说不要 单课教学,相反,专题必须建立在 单课教学基础之上

(语文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案

(语文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案高中语文课有些内容比拟生动好玩,有些内容的确比拟枯燥。

对语文缺乏爱好,其中重要缘由是要选择对的学习方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

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

一起看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案!欢送查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案11、重点:⑴领悟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⑴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难点:深刻领悟结尾“浪遏飞舟〞的象征意义。

3、导析:⑴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颜色绚丽的秋景画图。

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富有典型性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来描写,其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

充分显示了宽敞的视野。

尤为贵重的是,一扫秋景中的肃杀之气,用“尽染〞“争流〞“击〞“翔〞这些动词把眼前的景象写得布满生气,使人感觉到了春意。

最终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那么从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泼,发奋自强的情状,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

这样描写秋景,是由于他内心布满了革命豪情。

特殊是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下阕“恰〞领起后文,以“同学少年〞的意象,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特殊是往事回忆中跟少年同学们在大风浪中游泳的片段。

“中流〞是江中水流最急的地方;“浪〞是“击水〞所为;以“浪〞去遏阻“飞舟〞,这是何等英雄的气概!而且此句是对“谁主沉浮〞的奇妙答复。

⑴“浪遏飞舟〞的象征意义,从整体上看,这是对敢于斗争,敢于成功的革命精神的赞颂。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案2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位置和地位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

一个必修3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

3. 探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及其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诗歌的意象分析、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准备- 教材:《古诗两首》原文及注释。

-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作者介绍、诗歌赏析文章等。

-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朗读、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月夜的图片或播放古琴曲,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李白和王之涣,以及他们的创作背景。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静夜思》和《登鹳雀楼》,标注不懂的词汇和句子。

2. 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疑惑,并尝试初步分析诗歌内容。

教师讲解1. 逐句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解释生僻字词。

2. 分析两首诗的结构、韵律和意象,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3. 深入讲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思乡之情和哲理思考。

互动探究1. 小组合作,每组选取一首诗,进行深入的意象和情感分析。

2.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分析结果,其他组提出补充或不同见解。

3.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理解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表达思乡或抒情的小诗。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体验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作业布置1. 背诵《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2. 完成一篇关于两首诗中任意一首的赏析文章。

3. 阅读更多唐诗,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方法和效果。

- 调整教学策略,以便在未来的课程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专题: 第一专题:向春句杯
1、专题内涵:感受体验青春、思考认 、专题内涵:感受体验青春、 识青春、 识青春、规划安排青春 2、呈现方式: 2、呈现方式:活动体验 3、核心文本:沁园春 / 相信未来 / 我 、核心文本: 的四季 4、教学重点:读 — 说 — 写 、教学重点: 5、课时安排:8课时 、课时安排: 课时
4、强调学生的独立、自主地学习, 强调学生的独立、自主地学习, 不能认为教师必要的工作也可以不做 5、不要以为搞了语文训练就是走回 头路,不能认为练习都不好, 头路,不能认为练习都不好,要准确 把握“ 把握“量”和“度”。
第二专题写作实践
(3)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朱自清字 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 佩弦,钱钟书字默存……人们取与名的 佩弦,钱钟书字默存 人们取与名的 涵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 涵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自 我期待和精神追求, 我期待和精神追求,这是中国独特的语 言文化现象。你想给自己起一个字吗? 言文化现象。你想给自己起一个字吗? 翻检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 翻检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 选定最能表现你的个性和精神追求的字 词叙述选择的过程或原因。 词叙述选择的过程或原因。
第一板块: 第一板块:吟诵青春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意象和诗化语言的独特表 达作用; 达作用; 2、能依据诗歌节奏和韵律把握诗人抒发 的感情; 的感情; ※3、能初步领会诗的风格及其所反映的 时代风貌。 时代风貌。
第一板块: 第一板块:吟诵青春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能通过诵读,把握诗歌 的节奏和韵律,因声求“韵”,提 高感受鉴赏能力。 ▲课型课时 ▲活动体验;2课时。
活动体验
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 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 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 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 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 在活动中探究, 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 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 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 创设阅读对话情境, 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 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 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 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 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 的能力。 的能力。
问题探讨
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 培养批判意识。 维,培养批判意识。
教科书主要特色
1、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 专题组织学习材料, 话平台 人文话题统领专题, 2、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语文素 养提高 以探究为核心, 3、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习方式的 变革 开放的弹性机制, 4、开放的弹性机制,提供选择创造 空间
对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意见
1、内容深,难度大 内容深, 只有人文性, 2、只有人文性,缺少工具性 超文本,跨文选” 3、对“超文本,跨文选”不适应 课文多, 4、课文多,时间不够
写作实践
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儿时照片, (2)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儿时照片, 面对照片,你会想起许多往事, 面对照片,你会想起许多往事, 可能会有一种忽然长大的感觉, 可能会有一种忽然长大的感觉, 人生充满了许多这样的自我发现。 人生充满了许多这样的自我发现。 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吗? 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吗?请以 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定篇: 培养文学、 文化素养的经典作品。 定篇 : 培养文学 、 文化素养的经典作品 。 例文” 样本” “例文”或“样本” :把选文当作听说 读写的知识、 技能、 方法、 策略、 读写的知识 、 技能 、 方法 、 策略 、 态度 的例文或样本。 例文” 的例文或样本 。 “ 例文 ” 是用范文来教 某种知识, 样本” 则是知识短文等。 某种知识 , 而 “ 样本 ” 则是知识短文等 。 用件: 不是让学生去学文章, 用件 : 不是让学生去学文章 , 而是利用 选文中内容引出相关的听说读写实践活 动。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1、什么是工具性?什么是人文性? 、什么是工具性?什么是人文性? 根据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确立学习专题, 2、根据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确立学习专题, 同时又充分凸现语文因素。 同时又充分凸现语文因素。 文本研习题” 问题探讨题” 3、“文本研习题”、“问题探讨题”、 活动体验题” “活动体验题”努力体现三维目标的要 求。 每个专题设置“积累与应用”专栏, 4、每个专题设置“积累与应用”专栏,确 保语文学习一系列具体要求的落实。 保语文学习一系列具体要求的落实。 保证表达交流( 5、保证表达交流(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训 在教材中的应有位置。 练)在教材中的应有位置。
怎样整合和打通 (1)观念与行动的整合和打通 (2)预设与生成的整合和打通 (3)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打通
组织讨论《劝学》 组织讨论《劝学》和《师说》 师说》
1、两篇文章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谈获得教养 、 的途径? 在对学习规律性的认识上, 的途径 ? 在对学习规律性的认识上 , 两 篇文章有无共同点? 篇文章有无共同点? 2、两篇文章都谈到学习的重要和学习的目 试与黑塞的观点比较, 的 , 试与黑塞的观点比较 , 你更赞同谁 的观点?为什么 为什么? 的观点 为什么? 3、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从师学习的目的是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为了超越。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为了超越。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第二专题: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一、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 经典的力量: 读书的目的 二、求学之道:劝学 / 师说 求学之道: 读书的方法 从质疑到创新:贵在一个“ 三、从质疑到创新:贵在一个“新” 字 可贵的品质
第二专题: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1、专题内涵:思考认识读书的目的 、专题内涵: 2、呈现方式:问题探讨 、呈现方式: 3、核心文本:获得教养的途径 / 劝学 、核心文本: / 师说 4、教学重点:读 — 思 — 理 、教学重点: 5、课时安排:8课时 、课时安排: 课时
对教学的建议
4、正确认识使用学习材料
真正在“探讨” 真正在“探讨”和“活动”上下功夫,把 活动”上下功夫, 探讨” 活动”落到实处,提高“探讨” “探讨”和“活动”落到实处,提高“探讨” 活动” 和“活动”的质量 发挥其“探讨”“活动”凭借的作用, 发挥其“探讨”“活动”凭借的作用,还应 ”“活动 该选择核心材料加强研习,加强诵读, 该选择核心材料加强研习,加强诵读,加强积 放大材料的语文学习功能, 累,放大材料的语文学习功能,使人文与工具 成为“一张皮” 成为“一张皮”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备课
(第一模块) 第一模块)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曹勇军
教科书的框架
1.必修部分教科书 + 选修部分教科书 22个专题 2.必修部分教科书 3个向度 + 22个专题 3.模块 + 专题 + 板块 4.呈现方式 + 积累与应用 + 写作实践 选修部分5 16门选修课 5、选修部分5个系列 16门选修课
使用中应注意的5个误区 使用中应注意的 个误区
1、不能认为课改就是刻意求新,旧的 不能认为课改就是刻意求新, 方法一概不能用 不能把不预设目标误解为不要目标, 2、不能把不预设目标误解为不要目标, 把隐性重点误认为不要重点 突破单一“文选式” 3、突破单一“文选式”不等于说不要 单课教学, 相反, 单课教学 , 相反 , 专题必须建立在 单课教学基础之上
怎么看高中语文教材的难度
因为“ 因为“生”,有人产生畏惧感。 有人产生畏惧感。 其实“ 不等于“ 其实“生”不等于“难”。 一回生,二回熟,教了一两遍, 一回生,二回熟,教了一两遍, 就会应付裕如, 就会应付裕如,而且可以在提高 教学效率上有所突破, 教学效率上有所突破,在全面提 高语文素养上有收获。 高语文素养上有收获。
为什么要创设多种呈现方式 1、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实 、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践性, 践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2、使“课标”的理念在教材中 、 课标” 得到具体落实, 得到具体落实,真正促成教 师和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对教学的建议
1、把握“呈现方式”的个 把握“呈现方式” 性与共性
三种“呈现方式” 三种“呈现方式” 都是语 文学习的途径, 文学习的途径,目的都是为 了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了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语文课程改革
功能: 功能:知识为本 性质: 性质:基础工具 理念: 理念:知识技能 目标: 目标:知识点 能力点 人的发展为本 工具人文的统一 语文素养 立体化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第一专题: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1.吟诵青春:沁园春 / 致青年公民 / 相 吟诵青春: 六月, 信未来 / 六月,我们看海去 感受青春的情怀 2、体悟人生:十八岁和其他 / 我的四季 体悟人生: 直面青春的困惑 3、设计未来: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设计未来: / 我的五样 思考未来, 思考未来,规划人生
食指《相信未来》 食指《相信未来》
食指”笔名导入。 1、“食指”笔名导入。 2、诵读全诗。 诵读全诗。 二节中“相信未来” 3、一、二节中“相信未来”与 最后一节“ 相信未来” 最后一节 “ 相信未来 ” 含义 是否一样?为什么? 是否一样?为什么? 4、背诵全诗。 背诵全诗。
王荣生“文选四功能说” 王荣生“文选四功能说”
三种呈现方式
“场” 场
通过科学的组合而形成的语文学 习的情境 一个高效的语文学习的空间 一个“三维目标”的综合体 一个“三维目标”
“场”的“要素” 场 要素” 1、精选人文话题 2、配置学习材料 3、构建学习过程
三种“呈现方式” 三种“呈现方式”
1、文本研习 2、问题探讨 3、活动体验
文本研习
对教学的建议
2、学会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方 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