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观后感:被塑造出的恶女形象【DOC可编辑范文】
如懿传的观后感

如懿传的观后感因为考试的原因,这剧一直追得断断续续,剧里男人的凉薄,坏女人的恶毒,有时会因看得心里很不舒适而放弃。
考完试那天下午,我冲值了VIP会员(刷了女儿的支付宝),还是一口气追了一下午的剧。
最近网上铺天盖地对剧中人物的各种解读,关于婚姻、关于爱情、关于职场抑或是关于人性,只要你愿意细细地悟,总能产生些许的共鸣。
蒙古娘娘颖妃,由于有硬气的娘家支撑,在宫里断然没有人敢欺负她,稳坐妃位,还得了姈妃的二个孩子,更不用看谁的脸色行事。
最深刻的一出戏,姈妃想要讨回自己的孩子,彼时是姈妃最得势的时候,眼看孩子夺不回来,让人杖责颖妃,颖妃理直气壮说出:你敢,皇帝礼重蒙古六部,我看谁敢动我!姈妃的一众爪牙,皆只敢跪求姈妃息怒。
人家良好的出生,岂是姈妃这种只靠狐媚手段得了皇帝恩宠而招摇的货色所能比拟的。
接下来就说说姈妃吧,她能一步步地走上来,也真得是相当辛苦。
首先她狠心对待的人是凌云彻。
他俩本来是青梅竹马,甚至想要共度余生,可就在她受有了野心,一心想要爬上龙床,去追求那没有安全感的位分。
卫嬿婉舍得用爱情去交换利益,卫嬿婉做出的恶事,最后用自己额娘的性命相抵,连至亲都没有,又有什么意义呢?卫嬿婉除了对别人能够狠下心,最自己也特别狠。
在犯错时,她甘愿每天受十个巴掌的惩罚,嘴角鲜血直流却还在考虑宫中之事。
她从受尽委屈的小宫女走到现在的位置,手段卑鄙下流,说到底宫中的嫔妃一直都看不起她,她受了很多委屈和白眼,可为了自己的利益她全部都忍了下来,在这深墙之中连一个真正与自己交好的人都没有。
上窜下跳谋算个不停,后来就算得了恩宠也是惶恐得很,说到底,是她没有真正可以依靠的东西。
最后的结局,也是皇帝的一句:罪有因得!被灌了牵机药不说,还是反复地灌,也算是惨无人道了。
从后宫回归到现实里,二个出身不同的女人,在后宫里完全不一样的境遇,在职场中,你背后的支撑应该来自你的能力。
只有你自己的能力才是任谁也拿不走的,是老板和领导所赏识的,靠拍马奉承,各种心机手腕上来的,路终究是走不远的。
《如懿传》观后感

《如懿传》观后感最近狠狠追了一把《如懿传》,这一看可不得了,仿佛自己也被卷入了那深宫内院的纷纷扰扰之中。
要说这《如懿传》啊,最让我感慨的就是如懿和乾隆之间那复杂又纠结的情感。
一开始,他们年少相识,两小无猜,那眼神里的爱意哟,简直能把人给融化了。
如懿满心满眼都是乾隆,乾隆也信誓旦旦地要护如懿周全。
还记得如懿刚进冷宫的那段日子,那冷宫的环境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破破烂烂的屋子,四处透风,一到晚上,那风声就跟鬼哭狼嚎似的。
如懿在那样的地方,吃不好穿不暖,还得时刻提防着别人的陷害。
可她心里一直有着一股劲儿,她相信乾隆不会真的抛弃她,相信总有一天能走出那个鬼地方。
后来如懿好不容易出了冷宫,本以为苦尽甘来,能和乾隆好好过日子了。
可谁能想到,这宫里的女人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一个比一个有心机。
那些个妃子们为了争宠,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
今儿个这个给如懿下绊子,明儿个那个在乾隆面前吹枕边风,把这好好的感情搅得是一团糟。
就说那个令妃吧,表面上看着柔柔弱弱,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可背地里坏主意多得很。
她为了往上爬,不择手段,陷害这个,污蔑那个。
如懿好几次都差点着了她的道儿。
每次看到令妃那副得逞的嘴脸,我都恨得牙痒痒,真想冲进屏幕里给她两巴掌,让她知道知道什么叫善恶有报。
还有那些个宫斗的手段,真叫一个绝。
什么下毒啊,诬陷啊,假孕啊,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们做不到。
这宫里的女人为了一个男人的宠爱,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
看到她们斗得你死我活的,有时候我都觉得累得慌。
好好过日子不行吗?非得争个你高我低的。
不过话说回来,如懿这个角色真的让人心疼。
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爱情,不愿意同流合污,不愿意用那些下三滥的手段去争宠。
可她的这份坚持,在这充满算计的后宫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乾隆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变了,不再是当初那个只对如懿一往情深的少年郎了。
他开始猜忌如懿,怀疑她的忠心,一次次地伤了如懿的心。
看到如懿最后断发绝情的那一幕,我忍不住哭了出来。
如懿传读后感

如懿传读后感首先,我对小说中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从执政的皇帝到宫廷的嫔妃,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比如如懿,她温婉贤淑却受尽屈辱和欺凌;五阿哥乌拉那拉·福晋机智聪明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咸丰皇帝聪明绝顶却对妻子心怀嫉妒;康熙皇帝既是一个英明的统治者又是一个不择手段的人。
这些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使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同时也让我深思人性的复杂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良与恶意、聪明与愚蠢,这样的人性才是真实的,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
其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充满戏剧性,让人无法预料和把握。
小说中的主要故事发生在康熙和乌鲁那拉·如懿结婚之后,如懿被降封为福晋,但她的地位并不稳固。
她不仅要面对康熙过去的妻子们的嫉妒和阻挠,还要竭尽全力守护自己的地位和孩子的安全。
然而,在宫廷中,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无奈使得情节变得扑朔迷离。
如懿不断踏入陷阱和敌人的算计,她的孩子们也不断受到威胁和伤害。
小说中的情节起伏跌宕,让人无法预料和把握,让人为主人公的遭遇感到心痛和不公。
最后,小说中探讨了封建统治下女性的无奈和悲惨命运。
小说中的如懿和其他宫廷妃子们都是被迫入宫的,她们的一生都被封建制度所限制。
她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地接受宫廷中的命运和压迫。
她们时刻生活在阴谋和嫉妒之中,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孩子的安全,不得不斗智斗勇。
然而,她们毕竟只是弱者,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封建社会压迫女性的命题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使人深感社会的不公正和人性的悲剧。
通过阅读《如懿传》,我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正有了更深的思考。
人性的复杂性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真实,同时也使人对人性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社会的不公正让人深感悲愤和不平,同时也让人思考和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和人性的价值。
我对《如懿传》中所揭示的人性充满戏剧性和社会不公正的情节深感震撼和悲哀,同时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宫廷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如懿传》观后感

《如懿传》观后感《如懿传》是一部备受关注的古装剧,它以其精美的画面、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和出色的演员表演而广受好评。
在观看完这部剧之后,我对它产生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首先,剧中展现的宫廷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多年的修炼,后宫女子们几乎可以说是一步步成长为精明强干的女人。
她们在极其局促的空间中相互竞争,智慧和手段都在不断升级。
这让我感受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不易,也让我对她们的聪明才智和坚强不屈的精神钦佩不已。
其次,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懿作为主角,她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令人动容。
她从一个无知天真的少女逐渐成长为一位睿智坚韧的女性。
她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坚强,积极拼搏,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这种积极向上的形象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
另外,剧中对于历史事件的刻画也让我十分着迷。
它以史实为基础,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
这种刻画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清代的历史背景和宫廷风貌。
同时,剧中也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想象,这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了观众的观赏乐趣。
此外,《如懿传》的制作精良也是其引人注目的地方。
剧组用心打造了精美的场景和服饰,营造出了浓厚的古代氛围。
同时,演员们的精湛演技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一位演员都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总的来说,观看《如懿传》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通过剧中展现的宫廷生活、人物形象、历史事件刻画以及制作精良等方面,我不仅得到了娱乐享受,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女性的坚强和智慧,以及历史的厚重和变迁。
这部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美的制作和紧凑的剧情,更在于其所传递出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我相信,《如懿传》会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也将成为我们时代的经典之作。
(文章字数:510字)。
《如懿传》观后感

《如懿传》观后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一样,被《如懿传》这部剧迷得五迷三道的。
反正我是彻彻底底地陷进去了,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这部剧的服装道具那可真是讲究,每一件衣服、每一个配饰都像是从历史的长河里捞出来的宝贝。
就说如懿封后的时候,那身凤袍,金光闪闪,绣着的凤凰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高飞。
还有那些个珠翠头面,精致得让人舍不得眨眼睛,真真是把宫廷的奢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最让我感慨的,还得是剧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纠葛。
如懿啊,她就像是一朵在深宫里默默绽放的兰花,温婉而坚韧。
从年少时的相知相许,到后来在宫廷斗争中的起起伏伏,她始终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真情。
周迅把如懿这个角色演活了,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饱含着深深的情感。
记得有一幕,如懿被陷害入了冷宫。
那冷宫的环境,简直可以用“凄惨”两个字来形容。
破旧的房屋,四处透风,一到下雨天,屋子里就滴滴答答地漏个不停。
如懿在这样的环境里,却没有丝毫的自怨自艾,她依然保持着那份从容和淡定。
她在冷宫里种花种草,仿佛在告诉所有人,她不会被这困境打倒。
那时候我就在想,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定力啊。
还有如懿和乾隆之间的感情变化,真的是让人唏嘘不已。
一开始,他们是那么的恩爱,乾隆会在意如懿的每一个小情绪,会为了她不顾一切。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猜忌、阴谋,一点点地侵蚀着他们的感情。
尤其是当乾隆一次次地误会如懿,一次次地伤害她的时候,我的心都跟着揪了起来。
有一场戏,乾隆听信了别人的谗言,怀疑如懿和凌云彻有私情。
他那愤怒的眼神,冰冷的话语,就像一把把利剑,直直地刺向如懿的心。
如懿那绝望的表情,那含着泪却又倔强不肯落下的样子,真的让我忍不住哭了出来。
她不明白,曾经那个说会护她一生周全的人,怎么就变成了如今这副模样。
再说说那些后宫的嫔妃们,一个个为了争宠斗得你死我活。
富察皇后表面上端庄大度,背地里却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金玉妍心机深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魏嬿婉更是坏到了骨子里,让人恨得牙痒痒。
《如懿传》观后感

《如懿传》观后感《如懿传》是一部以康熙皇帝的后妃──如懿为主线,展现清朝后宫生活和历史背景的电视剧。
作为一名观众,从这部剧中我感受到了各种情感共鸣,对于历史、人性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剧中展现了后宫生活的繁华与荒谬。
后宫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女人们为了争宠不择手段,甚至互相伤害。
剧中描述了后宫中的明争暗斗,充满了心机与算计。
然而,当这种荒谬被放大呈现在观众面前时,不仅仅只是让人看热闹,更是让人反思。
这种竞争与争夺,是否真的能够带来幸福和满足?剧中人物的悲剧境地,让我不能不思考后宫这个特殊存在的真正价值。
其次,剧中对于历史的描绘令人印象深刻。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而康熙皇帝又是其间的杰出人物。
《如懿传》通过还原历史场景、服饰和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来展现这段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
观众通过这部剧,对于清朝历史有了更加直观和全面的认识。
同时,剧中较多地运用了历史事件的布局,通过这些事件,观众能够对历史发展和演变有更深入的理解。
再次,剧中对于人性的探索引发了我的思考。
从剧中人物的塑造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和行为。
观众在看剧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有些人虽然在后宫中斗争激烈,但他们内心并不是那么坏。
与此同时,也有些人尽管外表看起来善良,但内心却隐藏着阴暗的一面。
这让我想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也思考了人性是受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影响的。
最后,我认为《如懿传》是一部思想深刻的作品。
通过这部剧,观众可以感受到人性的矛盾与多面性,对于历史也有更加立体的认识。
剧中人物的命运和剧情的发展既令人触动,又令人深思。
这使我在观看剧集的同时,也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迁。
总之,《如懿传》给观众带来了多重的触动和思考。
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通过精彩的剧情和人物塑造,让观众对于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相信这部剧会在观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如懿传》的观后感

《如懿传》的观后感《如懿传》的观后感01我是看过小说的,抛开沸沸扬扬的“抄袭”问题不谈,这部小说亮点有,但愈往后看,从瑕不掩瑜到亮点与槽点齐飞,再到槽多无口,不忍再读,最终弃下。
把一个输家描写成“真爱”,把她死后的种种不堪与屈辱描写成用心良苦,难免过于硬拗。
我甚至想过,这样的安排,不是作者本身心理变态,就是她一定要把笔下的男主拗成一个心理变态。
回到电视剧。
看了前面两集,感觉上,这部剧是舍弃了小说延续《甄嬛传》的设定,直接套用了史实设定去开展故事。
镜头的质感很好,两位老戏骨很有正剧范儿,小年轻们要么还没出场,要么还在当背景板。
奈何……既要从少女时期开拍,为何要把两位少女爹妈都拉来?前面两集算是引子吧,就是一般的古偶剧情,胜在镜头质感好,老戏骨给力,剧情令人昏昏欲睡,横竖我闲,看看也无妨02看了前5集,惊喜也有,失望也有。
前两集周迅的造型真的挺尬,发型太显老,造型师的锅吧,导演把关也不严,这种造型就应该毙掉,选秀那里其实和其他人一样是旗头会好很多,毕竟第二集换旗头以后就没那么显老了。
剧情上第三集开始才好看,如懿姑母死的那场戏周迅和陈冲演技炸裂。
前两集剧情也挺尬,但是铺垫不能不拍,惊喜的地方是把青樱弘历改青梅竹马,小说里一开始男女主并没有那么深厚的感情,但是这个改动也挺好。
人设上,太后更加来事了,但是好喜欢邬君梅。
男主改了深情人设有点尬,但是挺甜,就是后期不知道要怎么圆他和女主的冲突,等看吧。
小说里女主和男主的冲突源于男主本身就是个很凉薄的人,对如懿很喜欢但没有那么爱,因为他最爱他自己,自私自利,好大喜功,容易见色起意,专注面子功夫,自己变的越来越自我还希望女主永远是初见的样子,和女主的冲突才不可避免。
剧里男主一边深情另一边马上又纳了琵琶伎白蕊姬总觉得不太和谐。
服化道上我觉得没什么可黑的,看着顺眼,以前路透剧照觉得旗头大辣眼睛,但是播出了可能是视觉效果问题,看着又正常了。
至于尊重历史,只能说不同剧不同风格,要说还原历史就没有那部剧能还原过。
电视如懿传观后感

电视如懿传观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大全、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计划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报告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deeds,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port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电视如懿传观后感电视如懿传观后感(精选5篇)《如意传》改编自刘觉子的长篇小说《后宫如意传》,讲述了乌拉娜拉·如意与爱新觉罗·弘历皇帝从爱情到失落的婚姻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懿传》观后感:被塑造出的恶女形象首先,我母亲尚未看这部剧,但我知道,她一定会看,就先预备下,省的到时候来不及准备,因此,我要感谢我的母亲,激发了我码字的欲望。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我发现了一个可能规律性不那么强的特点,女性的形象,除了圣女,妖妇之外,还有一个形象,叫做恶女。
这种恶女形象,有两种特质,一是侵犯男权,二是凌虐同性,这里我举出三个例子,一位是来自《邵女》里头的正妻,她侵犯男权的地方在于不能生育还弄得夫君没法和别人生,对于同性,她虐待妾室,打死了两人,还炮烙了邵女。
第二位则是潘金莲女士,她以不忠和害的西门官哥早逝来侵害男权,又对李瓶儿加以迫害,属于典型的典型。
三位则出自《恶因缘》,珍哥对丈夫并不敬奉,而且设计逼得大妇即使投了缳。
恶女不一定要美貌,但一定要万恶,好让男权钉到耻辱柱上,用来教育一代代女性,不许这样。
纵然是为了男权服务,也在某个程度上告诫了妇女,别祸害自己人,或者别祸害同性。
但似乎历史上充满了心狠手辣的夫人,以及丧尽天良的小妾,这其实本质上并不代表着女性本就邪恶,反而是女性的一种软弱性。
不敢向强者抽刀,只好凌虐弱者,也就是传说中的“柿子专拣软的捏”。
这种贻害至今还深有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打小三,分明应该将丈夫痛打一顿的事,一定要去打另一个女人。
但这种可怜又可悲的状态,其实就是一种恶,我自然不会当即呼喊,全世界的女性联合起来,但我也会纳闷,大清亡了这么多年,这种恶,不但没有得到遏制,怎么反倒换了个形象重新出现了呢?近两年,尤其是古装片,出现了一群很神奇的恶女,她们又聪明又坏的丧尽天良,但很少有健全人格,她们拼了老命的残害同性,却要向男权靠拢。
在其中,安陵容算是程度较轻的,她的狠毒的原因还带了那么一点现代意义,毕竟她害人流产,努力攀登高位,在某个程度上,是为了自我意识,她要做人,就不能不把那些她认为害她成了猫狗的人铲除。
《锦绣未央》里的李常茹就已经有点奇怪了,她所爱的男人不爱她,爱着李未央,于是她就要弄死李未央,而不是弄死和自己有了夫妻之事还想着李未央的拓跋余?这个逻辑很是清奇古怪,至今仍有体现,女人得不到一个男人就杀了他女朋友,而男人得不到一个女人,就杀了那个女人,甚是难解。
相比较而言,李长乐都要有点女权色彩了,至少读了两章《第二性》,愉快地下毒害不爱自己且践踏自己尊严的丈夫,看到这里,我都要感叹:“爽利,的是妙人。
”再后来,就是抄袭剧《三年生三世十里桃花》,里面的女性的恶就算发挥到了极致。
只说素锦,她依附男权,从天君和太子那里获得权利,甚至当她要残害同性,她需要天君撑腰,并且让夜华动了手,而结局,她也是被男权所抛弃,换句话说,她最大的惩罚来自男权,而天君和太子单纯又无辜,都是这个坏女人害的。
而对于同性,她的残害力度是胜过潘金莲的,却又是极为标准的,我爱的人不爱我,我就弄死他爱的人,于是她对于同性凡人素素,进行了精神蹂躏,肉体折磨,还有身份压迫。
一个女人拼命害另一个女人,不为了别的就为了男人,但是在期间她为了害人而散发出的光和热,够她找好几个良人了。
我一直认为,将女性塑造成爱情至上,以及非一个男人不可的形象,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素锦所代表的一种恶女,是没有什么人格的,她不是一个人,而就是一种恶。
通篇看下来,你只见她狠辣,却找不到人性的影子,因为她所做的的事基本就一个中心,夜华,所以她或许算不上一个女性角色,女性角色,至少要是人的角色,而且她似乎没有任何人的特点,犹豫,迟疑,动摇,她很少有,她只有得逞了的快乐和失势的痛苦,悔恨我都没看到。
与其说这种恶女都是反社会,不如说,是塑造时只记得是个恶女人,反倒忘了,她得是一个人。
而目前恶女的集散地主要是在三个地界,宫斗,宅斗,种田文里面的极品亲戚。
所有的恶女似乎全集中在那里,而《如懿传》似乎也算是一个小代表。
严格来说,她的剧情紧凑度可能高于《甄嬛传》,但其中的恶,反而更加脸谱化和类型化,甚至这种恶是结合了古今,真真是文化实力的象征。
其中的恶,是有代表性的,那就是,无名的恶,没有缘由,只为了让读者们尽情宣泄,为了读者的感受,不计后果的让一群女子无条件的斗得你死我活,不仅不负责任,也是对女性的一种丑化。
首先体现在生育之上,皇后害得高晞月无子,又弄出具有现代化学意义的蜡烛害人生下死胎。
海兰用柳絮棉衣害死了皇后长子,高晞月的侍女害得皇后幼子得了天花。
魏嬿婉助力害死了嘉贵人的九阿哥,并害死了如懿的一儿一女。
换句话说,在宫斗之时女性是没有人性和母性的,仿佛天下所有无人性的反社会者,全入了皇帝的后宫。
细细思来,这种祸害,是不是真的有必要的?刨除一切历史背景,先排除一切恩怨,祸害别人的孩子究竟有没有必要?孩子是一个流动性资源,母亲死了必定涉及过继,而且不一定会过继给皇后,因此一群美丽的妃嫔们,不执著于养生,为什么要害这帮小孩子,兴许只要身体强健活过了三十,没孩子都能过继着一个。
从皇后来讲,谁当了皇帝她都是嫡母,而且就算是为了储君之位,她光祸害几个孩子有什么用处?唯有把除了自己的孩子全部害死才可以保证,但这工程浩大的令人咋舌。
再者说来,即使只剩下自己的儿子,兄弟尚能相残。
残害他人的孩子其实并不一定对她的未来真的有助益,斩草除根做不到,祸害一两个可能带来更大的隐患,这并不合得来。
而且一个地位仅次于皇上,要什么有什么的,只要娘家别出大事,自己别犯下大错就万事无忧的王后,为什么非要宫斗,兴趣使然?其次从妃嫔角度,最重要的不是害别人的孩子,分明是自己生孩子啊,自己的位份荣宠分明和孩子挂钩,当涉及到储君,条条框框极多,极难调控,但多一个子嗣就多一份保障。
即使没有孩子,也应该巴结交好有孩子的嫔妃,日后至少有点助益。
任何一个妃嫔都没有起头祸害别人孩子的道理,除非与对方是生死对头,因为除了让别人痛苦,对自己几乎无利益。
最后,女性的母性不足以让女人在面对真正的恩怨之时向着对方抽刀,而是非要对孩子下手?创造这种违反母性甚至违反人性的女性形象,一次是尝试,二次是娱乐,三次是市场,而如今次次出场,是否会对女性形象造成妖魔化?其次,则是同性间的迫害,包括身体侮辱,精神凌辱。
这一点,首先是高晞月在冬日里对海兰和如懿以冷水浇身还要脱人家衣服,别的不说,这种级别的凌辱,如果做了,别说女主日后如何祸害她,皇帝都无法忍受。
再比如金玉妍对于魏嬿婉的虐待。
女人,没有这么坏。
我记得,在宫斗剧流行之后,有一个表情包,叫做“本宫不死,尔等永世为妃”。
我看了很纳闷,一是这突出了女性之间的斗争,二则是在一夫一妻制之下仍有男人出轨,为何还有人自请为后,只为了其他人只配为妃?如今我不了解为什么,坏人似乎都是女人,小三是坏于是妻子们只撕小三,却不知道拆了自己围城的,分明是丈夫。
再比如一部电视剧里,伤害女人的几乎都是是女人,至少在表面上,但实则与其狼狈为奸的男性却是无辜而又无罪,例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天君在迫害素素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对于素锦则是痛打落水狗,将自己所为撇的一干二净。
正如《如懿传》,在如懿被人陷害,被打入冷宫,以至最后情断心死,乾隆发挥的从不是从属作用,而是决定作用,而他却要通过冷落皇后和高晞月,冷落嘉贵妃,折磨阿箬,甚至要将里头唯一一个有点男女平权意识的凌云彻做成太监,还要百般折磨,最后让自己的皇后亲自赐死,并以此来推卸责任,不是我的错,从此他就成了个受人蒙骗的丈夫,多么无辜。
而他的后宫里,却挤满了一群被丑化了的女性。
我不清楚,这样的安排,是对男性单纯的一种褒扬,还是对女性的一种诋毁?女性有足够多美好的天性,至少不比男性少一分一毫,而在这种宫斗剧里却要相互残害,非要害到你死我活。
在没有足够合理的前提下,一群貌美如花,干什么都能打发一天的嫔妃,只为了让人看得开心,就毫无顾忌毫无底线的在屏幕上斗个你死我活。
分明各自年少离家,却极少体现那种相互体谅的温存,反倒要为了情,要为了权势,争斗不休,这绝对不算是对于女性敢于攀登精神的表扬。
最后,则是无用的斗争,即为了宫斗而宫斗。
斗争是有用的时候,叫做奋斗,无用之时还要招招致命,只是好勇斗狠。
其中两位大触都是为了宫斗而斗,使情节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是皇后琅华,地位及其尊贵,纵使没有后代,她只要努力益寿延年,就必定会有个不错的晚年,没有孩子,万一谁的娘死了呢?纵使没有,所有的庶子都是她的孩子,他日纵然出现两宫太后,她也是东宫,分明可以做一个深闺里的娇小姐,为什么非要和河边抓泥鳅的村姑争抢,只为了感受生活?其次是金玉妍,皇后出师无名,是因为斗不斗,东西都是她的,而嘉贵妃,斗不斗,东西都不是她的,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人家是朝鲜来的。
她的儿子再出色也不会是太子,她本人再优秀也不会是皇后。
但因为她朝鲜公主的身份,也保证了她一生无忧,因此,她只消在宫里享受辣白菜,烤烤五花肉,吃吃炸酱面就可以了。
为什么非要折磨几个女人,操纵几个妃嫔,只为了享受幕后黑手的快乐?综上,则是如今的恶女,也是宫斗里的恶女,她们的恶,残害同性,以及向男权靠拢,她们的恶,从无来由,这种无来由或许是剧情的需要,毕竟,大家温存度日谁愿意看呢,但是如果刻意地制造一个恶的培养皿,刻意建立一个斗兽场,只为了看一群女人斗的鲜血淋漓,这是否缺乏某些底线?作为宫斗,斗的丰富程度,《如懿传》优于《甄嬛传》,但在于对人性的处理上,以及底线的把握上,不如《甄嬛传》,甄嬛传中个个个女子好歹还有点鲜活的意味,而到了这里,除了主角和她的小伙伴们有几分人样,其余的,坏起来都失了原因丢了分寸。
我们本就是一个对女性有恶意的国家,丑的是无盐,美丽的是蛇蝎,平淡的好无聊老子要出轨,还要有黄蜂尾后针还形容女性恶毒,而在这种特质尚未消失前,我们单纯地造一个斗兽场,就安在清宫里,非要斗个你死我活,这样真的是一种负责任的方式吗?如果对于古代历史和宫闱有所了解,便多少可知,或许前些代还有点刺激的斗争,到了清代,多少要有所弱化,前朝或许照旧,后宫本就多是八旗子女,除了婆婆有时候收拾儿媳,谁又非要舍下龙肝凤髓,去斗个没完呢?宫斗文有她存在的必然性,因为爽,极其的爽,凭借剧中的女主,一次次报答平生未展眉,是好的。
但是总要有足够的理由,足够的原因,才能开始。
否则,为了斗而斗,设计出一群为了点情,为了点权,为了点怨就什么都做得出来的恶女,是否是对于女性的一种不负责任的丑化?古罗马斗兽场存留至今,人与兽的决斗,如今看来,是残忍和野蛮。
但在最初,这种决斗的本意是对于生命的礼赞和热爱。
正如宫斗剧原本只是一种娱乐形式,但如果仅仅为了娱乐的效果,为了斗而斗,并因此创造出很多不健全的恶女形象,是否是与初衷相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