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套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审美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和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诗歌意象的分析和欣赏1.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分析:分析一首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练习:学生自主欣赏和分析一首诗歌总结:总结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1.4 教学评价学生对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学生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欣赏的能力第二章:散文阅读2.1 教学目标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散文的主题、结构和表达技巧培养对散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2.2 教学内容散文的定义和分类散文的主题和结构特点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2.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散文的主题和结构特点分析:分析一篇散文的主题和结构练习: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一篇散文总结:总结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2.4 教学评价学生对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散文的主题和结构特点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欣赏能力第三章:小说欣赏3.1 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培养对小说的兴趣和审美能力3.2 教学内容小说的定义和分类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小说的环境描写和艺术特色3.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分析:分析一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练习: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一部小说总结:总结小说欣赏的方法和技巧3.4 教学评价学生对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的掌握程度学生对小说的环境描写和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第四章:古文翻译4.1 教学目标理解古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翻译和解读古文培养对古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4.2 教学内容古文的定义和分类古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方法古文的文化背景和词句解读4.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古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方法翻译:翻译一段古文并解读其含义练习:学生自主翻译和解读一段古文总结:总结古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4.4 教学评价学生对古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古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方法的掌握程度学生对古文的文化背景和词句解读的能力第五章:作文写作5.1 教学目标学会运用正确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表达和思维能力5.2 教学内容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写作的思维过程和修改技巧5.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讲解:讲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练习:学生自主进行写作练习修改:学生互相修改作文,提高写作质量总结:总结写作的方法和技巧5.4 教学评价学生对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的掌握程度学生作文的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情况第六章:戏剧欣赏6.1 教学目标理解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戏剧的情节、人物和对话培养对戏剧的兴趣和审美能力6.2 教学内容戏剧的定义和分类戏剧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戏剧的对白和舞台说明6.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戏剧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分析:分析一部戏剧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练习: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一部戏剧总结:总结戏剧欣赏的方法和技巧6.4 教学评价学生对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戏剧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戏剧的对白和舞台说明的欣赏能力第七章:语法知识7.1 教学目标理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学会正确运用汉语语法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7.2 教学内容汉语的句子结构词类和词性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用法7.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讲解:讲解汉语的句子结构和词类词性练习:学生自主进行语法练习应用: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进行句子表达总结:总结汉语语法的重要规则和用法7.4 教学评价学生对汉语句子结构和词类词性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用法的掌握程度学生运用汉语语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第八章:修辞手法8.1 教学目标理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修辞思维和审美能力8.2 教学内容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修辞手法的创意运用8.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讲解:讲解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用法练习:学生自主进行修辞练习创作: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意表达总结:总结修辞手法的重要性和运用技巧8.4 教学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的理解程度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的熟练程度学生创意运用修辞手法的创新能力第九章:课外阅读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素养9.2 教学内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不同类型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分析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9.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讲解: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和分析方法阅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总结和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训练总结:总结课外阅读的收获和提高9.4 教学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学生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学生知识面和文化素养的扩展情况第十章:综合练习与复习10.1 教学目标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应对考试的能力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不足之处10.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目的设计和解析复习重点知识和技巧考试应对策略和时间管理10.3 教学步骤引入:总结本学期所学内容和目标讲解:讲解综合练习题目的设计和解析练习:学生自主进行综合练习和复习讲解:讲解练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复习: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总结:总结复习的收获和应对考试的策略10.4 教学评价学生综合练习的正确率和掌握程度学生复习的全面性和深入程度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和信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目录《赤壁赋》教案 (1)《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3)《奥德赛》(节选)教学设计 (5)贵在一个“新”字 (11)获得教养的途径 (16)《寂寞》教案 (20)江南的冬景 (21)今生今世的证据 (24)《前方》课堂教学实录 (27)《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32)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34)劝学 (35)师说 (37)我的四季 (49)我的五样 (51)《我心归去》教案 (52)西地平线上 (56)《乡土情结》教案 (57)《相信未来》教案 (60)想北平 (63)像山那样思考 (65)《致青年公民》教案 (68)本站资源汇总[优秀资源,值得收藏] (70)《赤壁赋》教案[定位]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抒情色彩浓烈。
这需要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味语言,理解文意,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切入]1.怎样了解苏轼,读懂苏轼?课前布置问题“你所了解的苏轼”。
本文意蕴深远,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2.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本文有何一致之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文是作者的同时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欣赏江山风月,这亦同《念奴娇》的“一樽还酹江月”。
在写法上,两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
因此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深层次地把握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读了《赤壁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绪有没有变化?作者的心绪变化在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线索,直贯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初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探究]1.了解苏轼A.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4篇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4篇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片段训练,学生能对一件事情做到具体叙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练习,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激发学习文学热情,陶冶生心情。
教学重点:片段练习教学难点:通过片段练习,掌握如何使作文具体化的技巧方法教学设想:演示实验—练习—分析—片段练习—方法总结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堂导入: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到最可怕的是写作文,感到最难的也是写作文,胶尽脑汁而无处下笔,搜肠刮肚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语。
不由的发出感叹:“作文难啊,难于上青天”。
其实作文难写吗?答案是肯定的!真那么难写吗?亦不然!二、活动一:(一)、教师演示:教师手拿一枚硬币,硬币从手中滑落,掉到讲桌上后又掉到地上。
1、要求:(1)、每一个同学仔细观察这种现象,然后用一句话描写这种现象。
摘录例句:(1)、有一枚硬币从老师手中滑落,掉到了地上。
(2)、有一枚硬币从老师胖乎乎的手中滑落,掉到了讲桌上,然后又像一个小精灵叮叮当当的掉到了地上,在地上画了一个优美的圆弧后平静地躺在哪儿。
2、分析:在同学们写的句子中你认为哪一句写的?原因是?第二句比第一句增加了一些内容,说说增加了哪些内容?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都认为第二句好。
第二句不仅写出了硬币从哪儿掉下来,更写出了老师的手,硬币掉到地上的响声,还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硬币的姿态,写出了情感。
3、教师点拨:我们在课堂上要会听课:伸开耳朵去细心的听,睁大眼睛去仔细的看,张开嘴巴去详细的说,用心去细细的想,让后用笔去写写、记记——你看看你变的“聪”明了。
在前面的学习讨论中,逐步扩充,最终使句子完整、生动、形象,我们不妨给它取名“步步追问”。
用这个方法可以把内容写的具体一些。
但是同学们想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事情,能不能每件事情都要去演示,都要去追问,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去演示,只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去解决,使情节更合理,我们不妨叫它“想象延伸”。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教案标题: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
2. 掌握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3. 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诗经选编》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入《诗经选编》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学习与讨论(30分钟)- 分发《诗经选编》的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标注出自己感兴趣的诗句。
-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标注的诗句,并解释其中的意义和感受。
- 教师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深入分析,如韵律、修辞手法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 课堂练习(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拓展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诗经选编》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现代诗歌,并进行朗诵或展示。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收获和困难。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资源:1. 《诗经选编》的课文材料和练习题。
2. 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用于导入和激发学生兴趣。
3. 分组讨论的指导问题和讨论记录表。
4. 学生自主创作现代诗歌的素材和参考范文。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课文的内涵和意义。
4. 反馈与指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提高学习效果。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一全册优质课件【完整版】

引领学生对自己人生 价值的正确判断,完成 情感目标。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过程
说反思
教学过程
布置作业 持续学习
背诵《沁园春· 长沙》,用课堂所学方法预习《水调歌 头· 游泳》。
深入文本 品读鉴赏
活动一:理清思路,寻找画面 。
立 看 问 忆 记
独立寒秋图
默读圈点:找出塑造主人公“我”的形
象的关键词语。(动词)
讨论想象: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选 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 描述。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说教材
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来自说反思教学过程
深入文本 品读鉴赏
苏教版高中必修一
语 文 全册优质课件
沁 园 春 长 沙
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过程
说反思
学 情 分 析
由 浅 入 深 由 易 到 难
困 难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过程
说反思
1.通过朗读,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 品味关键词语的传神之妙。
教 学 目 标
2.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诗歌 的意境。 3.感受诗人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培养 学生开阔胸襟,树立远大志向。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湘江秋景图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过程
说反思
教学过程
深入文本 品读鉴赏
活动二:以图带文 探求诗“媒”
景物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
生机盎然 色彩绚丽 绚丽多姿 充满生机
整幅图的意境是怎样的?
【语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套1

【关键字】语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套1专题一: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时安排】1时【教学内容】一、导入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
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
今天,大家回到了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2、背景简介与解题此词作于192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
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文本理解.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
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
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案一、第一章:诗歌欣赏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掌握本章节所学的诗歌作品;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分析本章节所学的诗歌作品,包括作者背景、主题、意象、节奏等方面。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步骤二:分析本章节所学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步骤三: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步骤四: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二、第二章:散文阅读1. 教学目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掌握本章节所学的散文作品;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介绍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分析本章节所学的散文作品,包括作者背景、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步骤二:分析本章节所学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步骤三: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步骤四: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三、第三章:小说欣赏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掌握本章节所学的篇小说作品;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内容:介绍小说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分析本章节所学的篇小说作品,包括作者背景、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小说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步骤二:分析本章节所学的篇小说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步骤三: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步骤四: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第四章:古文阅读1. 教学目标:了解古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掌握本章节所学的古文作品;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
2. 教学内容:介绍古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分析本章节所学的古文作品,包括作者背景、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古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步骤二:分析本章节所学的古文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步骤三: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步骤四: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套教学案(21套) 苏教版1

记叙文专题二形象丰满,描写具体编写:朱丽华审阅:周元恩主题阐释:形象丰满是指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描写比较齐全,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这样写人就会有血有肉,有个性特点,有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
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
这样状物就会栩栩如生,有层次感觉,有立体感,有丰富的内涵。
一人一物一场面都可以是形象。
形象丰满对人物而言,是要能使人物从纸上站起来,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使读者把文中的人物当作实有的人来看待,从而引起读者的浮想、遐思。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展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丰富的精神世界,写出人物的复杂性,活泼地表现作品中的人物。
技法指导:、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要让形象丰满必须把握形象的特征以及通过这一形象来传达什么思想感受。
以形传神是连结“形”和“神”的桥梁,人物形象的丰满自然也离不开形貌逼真,而形貌逼真关键在于形神兼备。
、多描写少叙述。
特别要重视神情动作与个性化语言的描写,要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要想使文章形象丰满让文章的形象本身说话,不能仅凭在行文时贴标签,如“这是一位热情的人”,“那是一个冷漠的人”。
这样的文章根本谈不上“形象丰满”。
同时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时,要有一定的选择,决不是全盘记录,要选择最有意义的行动,既有思想性又能显示性格的行动,还能最有效的反映出人物性格的行动。
、全方位表现描写对象。
人物形象是否丰满,与我们的表现角度有很大关系。
如果我们全方位思考,那么就有这样一些角度可以选择:人物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人物的外貌有什么特征,人物的动作在哪些方面与众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在什么地方,别人是如何看这个人的。
如果能落实这些点,人物形象就会丰满起来。
如果是状物,抓住了物体的特点,多角度感受,这物体就有了质感。
、在形象生动的背后,要表达一个事理,表明一种主张或见解。
把文章写得意境深远,也是使记叙文写得丰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所谓意境深远,指的是作品表达出来的境界,主旨高远,让人回味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套1专题一: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时安排】1时【教学内容】一、导入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
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
今天,大家回到了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此词作于192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
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文本理解.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
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
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自一人伫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看”是领字,一个“看”字,总领七句,领起了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
(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
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
“一字逗”以下的几句要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整体。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
“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
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
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正值。
此亦为领字,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
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此指湘江江心。
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
击水:毛泽东同志19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
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中流击水:中流击楫,祖逖典故。
夸张语,谓游泳时掀起的波浪遏止住了江中快速行驶着的船舶。
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四、整合小结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战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五、赏读结束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六、作业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长沙》的鉴赏,字数6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立——造像写意——游人独立深思看——借景抒情——诗人关怀天下怅问——直抒胸臆——哲人忆旧言志携忆——怀人忆事——战士主宰沉浮记回目录致青年公民教学目标.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教学重点.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分析《致青年公民》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作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时安排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和背景这是诗人郭小川19至196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
这首诗最初发表在19年10月《人民文学》上。
19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献上了这首气势磅礴诗篇,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斗争,勇敢地挑起革命重担,完成先辈未竟事业,为改造祖国的山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原诗较长,选入教科书时作了删节,主要删除了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较多的内容。
二、让学生诵读三、理解诗歌(由于本诗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次诵读体悟诗歌,内容分析简略)第1节写了什么?(第1节点明了题旨,指出青年人的身份,不应该再称作“年轻人”,不仅因为“嬉游的童年”已经过去,更是因为已经成为“祖国的精壮的公民”,意味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人,因而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祖国、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第2、3节写了什么?(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表明了全诗的主旨)第4至6节写了什么?(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维空间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
)最后一节写了什么?(是全诗的结尾,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给祖国贡献的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
在激越的情感中渗透了人文关怀,便于读者接受。
)四、小结:冯牧在《郭小川诗选•代序》中这样高度评介郭小川的创作:“他的诗篇,他的歌,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使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
”这首诗,恰恰就是那晶莹透亮的露珠,折射着时代的光辉。
诗人以议论入诗,于感情汹涌中闪射出真理的光芒,使诗成为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因而受到青年读者广泛热烈的响应。
可以说,化小我为大我,充满强烈的革命责任感,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这正是郭小川诗的灵魂所在。
在形式上,诗人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阶梯诗的形式。
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有如阶梯一样的诗行排列,造成了热情奔放的气势。
郭小川在《关于〈致青年公民〉的几点说明》一文中曾解释道:“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所谓‘楼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搬马雅可夫斯基的现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不善于使用中国语言。
为了表现稍许充沛一些的感情,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短句子总觉得不够劲),而如果把二十个字排成一行,那读者(尤其是朗诵者)一定会感到难念。
”采用“楼梯式”排列,使诗充满了力度,增强了音乐性,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当然,诗人当时正处于创作的爆发期,诗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存在议论多于描绘,思想多于形象的缺陷。
五、作业:(1)《学习与评价》;(2)预习下六、板书:内容:理解、质疑、层次感、情感形式:标志、停顿、重音、拖音、姿势、阶梯诗相信未来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赏析当代诗歌的能力具体的目标: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2.培养新诗鉴赏能力时安排:1时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注意问题:让学生参与活动与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像珍珠,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海洋三部曲》……这些写于六、七十年代动荡时期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完美,那么让人激动。
在诗中,食指以一名反抗者和思想者的姿态站在大风中高歌、呼喊。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发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从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990年4月住进北京福利院。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写作背景: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