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备课参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审美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和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诗歌意象的分析和欣赏1.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分析:分析一首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练习:学生自主欣赏和分析一首诗歌总结:总结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1.4 教学评价学生对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学生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欣赏的能力第二章:散文阅读2.1 教学目标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散文的主题、结构和表达技巧培养对散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2.2 教学内容散文的定义和分类散文的主题和结构特点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2.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散文的主题和结构特点分析:分析一篇散文的主题和结构练习: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一篇散文总结:总结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2.4 教学评价学生对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散文的主题和结构特点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欣赏能力第三章:小说欣赏3.1 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培养对小说的兴趣和审美能力3.2 教学内容小说的定义和分类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小说的环境描写和艺术特色3.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分析:分析一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练习: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一部小说总结:总结小说欣赏的方法和技巧3.4 教学评价学生对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的掌握程度学生对小说的环境描写和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第四章:古文翻译4.1 教学目标理解古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翻译和解读古文培养对古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4.2 教学内容古文的定义和分类古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方法古文的文化背景和词句解读4.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古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方法翻译:翻译一段古文并解读其含义练习:学生自主翻译和解读一段古文总结:总结古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4.4 教学评价学生对古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古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方法的掌握程度学生对古文的文化背景和词句解读的能力第五章:作文写作5.1 教学目标学会运用正确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表达和思维能力5.2 教学内容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写作的思维过程和修改技巧5.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讲解:讲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练习:学生自主进行写作练习修改:学生互相修改作文,提高写作质量总结:总结写作的方法和技巧5.4 教学评价学生对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的掌握程度学生作文的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情况第六章:戏剧欣赏6.1 教学目标理解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戏剧的情节、人物和对话培养对戏剧的兴趣和审美能力6.2 教学内容戏剧的定义和分类戏剧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戏剧的对白和舞台说明6.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戏剧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分析:分析一部戏剧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练习: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一部戏剧总结:总结戏剧欣赏的方法和技巧6.4 教学评价学生对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戏剧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戏剧的对白和舞台说明的欣赏能力第七章:语法知识7.1 教学目标理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学会正确运用汉语语法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7.2 教学内容汉语的句子结构词类和词性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用法7.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讲解:讲解汉语的句子结构和词类词性练习:学生自主进行语法练习应用: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进行句子表达总结:总结汉语语法的重要规则和用法7.4 教学评价学生对汉语句子结构和词类词性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用法的掌握程度学生运用汉语语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第八章:修辞手法8.1 教学目标理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修辞思维和审美能力8.2 教学内容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修辞手法的创意运用8.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讲解:讲解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用法练习:学生自主进行修辞练习创作: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意表达总结:总结修辞手法的重要性和运用技巧8.4 教学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的理解程度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的熟练程度学生创意运用修辞手法的创新能力第九章:课外阅读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素养9.2 教学内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不同类型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分析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9.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讲解: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和分析方法阅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总结和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训练总结:总结课外阅读的收获和提高9.4 教学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学生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学生知识面和文化素养的扩展情况第十章:综合练习与复习10.1 教学目标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应对考试的能力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不足之处10.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目的设计和解析复习重点知识和技巧考试应对策略和时间管理10.3 教学步骤引入:总结本学期所学内容和目标讲解:讲解综合练习题目的设计和解析练习:学生自主进行综合练习和复习讲解:讲解练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复习: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总结:总结复习的收获和应对考试的策略10.4 教学评价学生综合练习的正确率和掌握程度学生复习的全面性和深入程度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和信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目录《赤壁赋》教案 (1)《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3)《奥德赛》(节选)教学设计 (5)贵在一个“新”字 (11)获得教养的途径 (16)《寂寞》教案 (20)江南的冬景 (21)今生今世的证据 (24)《前方》课堂教学实录 (27)《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32)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34)劝学 (35)师说 (37)我的四季 (49)我的五样 (51)《我心归去》教案 (52)西地平线上 (56)《乡土情结》教案 (57)《相信未来》教案 (60)想北平 (63)像山那样思考 (65)《致青年公民》教案 (68)本站资源汇总[优秀资源,值得收藏] (70)《赤壁赋》教案[定位]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抒情色彩浓烈。
这需要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味语言,理解文意,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切入]1.怎样了解苏轼,读懂苏轼?课前布置问题“你所了解的苏轼”。
本文意蕴深远,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2.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本文有何一致之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文是作者的同时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欣赏江山风月,这亦同《念奴娇》的“一樽还酹江月”。
在写法上,两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
因此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深层次地把握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读了《赤壁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绪有没有变化?作者的心绪变化在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线索,直贯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初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探究]1.了解苏轼A.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
【语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套1

【关键字】语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套1专题一: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时安排】1时【教学内容】一、导入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
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
今天,大家回到了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2、背景简介与解题此词作于192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
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文本理解.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
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
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合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合集专题一: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
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
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此词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
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文本理解1.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
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
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套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套1专题一: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时安排】1时【教学内容】一、导入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
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
今天,大家回到了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此词作于192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
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文本理解.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
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
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三维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1)能说出内容选择的特点和方法。
(2)能解释语言运用的效果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1)能在理解诗歌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体验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作者在黑暗环境中对未来的自信和乐观,
(2)能体会作者失意的痛楚和执着的信仰。
(二) 教学重点:能说出内容选择的特点和方法。
(三) 教学难点:能解释语言运用的效果和方法。
(四)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
过程设计
(一) 教师激趣导入
每个年代都有一批优秀的诗歌影响着当时的人们。
六七十年代,有个叫食指的诗人,曾用自己的诗歌,影响和鼓舞了一大批年轻人。
他有一首诗歌,曾被人们以手抄本的形式传抄了十几年,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首广为流传的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情感和认知双激趣的导入,展开新课的学习。
)
(二) 文体补充
通读课文,根据本文和其他诗歌的阅读,概括诗歌这种文体的特点。
要求概括简洁,特征分析准确,注意不要用套话。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最佳答案。
然后教师选取2-3组的代表在全班进行发言,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可以用四个“美”来概括:情感之美、内容之美、语言之美、节奏之美。
在后文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根据这四个方面来进一步学习。
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案及练习题全册1

苏教版必修一语文教案及练习题全册1高一必修一教案一体化一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培养新诗鉴赏能力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本文教学目标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了解词的有关常识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链接文体知识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又名乐府、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
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二、背景介绍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诵读欣赏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语文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案高中语文课有些内容比拟生动好玩,有些内容的确比拟枯燥。
对语文缺乏爱好,其中重要缘由是要选择对的学习方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
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
一起看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案!欢送查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案11、重点:⑴领悟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⑴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难点:深刻领悟结尾“浪遏飞舟〞的象征意义。
3、导析:⑴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颜色绚丽的秋景画图。
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富有典型性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来描写,其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
充分显示了宽敞的视野。
尤为贵重的是,一扫秋景中的肃杀之气,用“尽染〞“争流〞“击〞“翔〞这些动词把眼前的景象写得布满生气,使人感觉到了春意。
最终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那么从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泼,发奋自强的情状,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
这样描写秋景,是由于他内心布满了革命豪情。
特殊是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下阕“恰〞领起后文,以“同学少年〞的意象,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特殊是往事回忆中跟少年同学们在大风浪中游泳的片段。
“中流〞是江中水流最急的地方;“浪〞是“击水〞所为;以“浪〞去遏阻“飞舟〞,这是何等英雄的气概!而且此句是对“谁主沉浮〞的奇妙答复。
⑴“浪遏飞舟〞的象征意义,从整体上看,这是对敢于斗争,敢于成功的革命精神的赞颂。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案2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位置和地位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
一个必修3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备课参考
一、吟诵青春
内容目标
1.本板块选择了一组吟唱青春的诗歌,让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实现精神的成长。
2.指导学生富有感情的吟诵、积极的思考和主动的体验。
3.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学习要求
1.能够结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理解并说出这组诗的主要意象和思想感情;说出自己对青春的理解,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性。
2.能准确背诵《沁园春•长沙》,诵读《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了解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3.理解《沁园春•长沙》创造的雄奇壮美的艺术境界,能说出雄壮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理解概括《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所表现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了解有关作家作品以及词和新诗的基本常识。
5.积累整理下列词语:百舸寥廓峥嵘遒劲阻遏灰烬瞳孔摇曳轻蔑给予不屈不挠战栗清澈栖息
教学建议
本板块应围绕“吟诵”“思考”“体验”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体验。
通过活动体验,学生朗诵诗歌能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吟诵,就是要以恰当的声音形式表现诗歌内在的情感旋律;思考,就是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体验,就是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对青春的认识。
在具体教学中,要分析相关作品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歌的意象,这有助于加深理解诗作内容,有助于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
教师指导朗诵,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揣摩语音、语调的高低、停连、快慢、轻重,找到恰当的声音表现形式。
如《沁园春•长沙》,作品格调昂扬豪迈,要读得声韵饱满、大气磅礴。
“看”、“怅”、“问”、“忆”领起的句子,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再如《相信未来》第5、6两节,诵读时不能在每句诗后都作停顿,而是要抓住“不管……是……还是……”、“我坚信……一定会……”几个关键词,一气呵成,在语气对比中表现诗人坚定的信念。
另外,朗诵要防止纯技术性指导的倾向,也要反对任何形式主义的表达。
课堂上既要听学生怎样读,也要让学生交流为何这样读,并把二者的统一性作为评价的标准。
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组朗读、朗诵会等都可以采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面向群体朗诵的机会。
教师应该参与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总结诵读的心得。
二、体悟人生
内容目标
1.选择高中生感兴趣的人生话题作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情境,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感悟青春话题,感受生命的多彩,懂得珍惜青春,懂得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通过阅读家长来信或讲述亲情小故事等活动,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
行心灵沟通,在体育中深化对自我、青春的思考和认识。
4.养成借助记录要点等方式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能够积极主动地交流、表达。
学习要求
1.能够说出《十八岁和其他》一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哲理、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2.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找出两篇文章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其含义。
3.朗读诗歌和散文,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4.积累整理下列词语:迷惘炫耀沉湎眷恋譬如急躁怪癖慈祥摭拾诧异祈祷干瘪焦灼蛮横溺爱遨游翱翔枝桠汗流浃背磕绊自艾自怜望眼欲穿入不敷出
教学建议
根据教科书编写的意图,《十八岁和其他》主要用来创设两代人对话交流的平台,期待用这一材料引发家长的共鸣,引导学生以自我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促成两代人就青春与人生的有关话题,真诚、平等而深入地交流,进而使学生获取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我的四季》可以安排在课外阅读。
应避免用“文本研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对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解读,想想自己对这些句子所蕴含的人生道理的真切体验。
作为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两个方案中的“专题讨论”对加深理解、感悟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组织“专题讨论”要抓好以下环节:预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发言,必要时可以要求按讨论题目写出发言要点;采用多种形式,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讨论;将小组讨论的要点向全班报告、交流;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班交流,都要求学生注意倾听,认真记录别人的发言要点。
※三、设计未来
内容目标
1.正确评价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奋发向上。
2.积极地参与文本的讨论,并把自己的感受主动与他人交流。
学习要求
1.阅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能够勾画出马克思提出的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原则,交流学习体会和感想。
2.《我的五样》是作者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能够简要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理由,然后说说自己的选择及其理由。
3.能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4.参照马克思自白的形式,结合自己的理解和选择,写一则《我的自白》。
5.积累整理下列词语:啮噬吮吸恪守钦佩斟酌斑斓甄别妥帖小觑忐忑商榷思忖林林总总苟延残喘雏形擂鼓不啻犄角百无聊赖瞠目结舌怨天尤人偌大完美无瑕契机日臻完善
教学建议
本板块属于“选学”内容。
两个方案虽活动样式不同,但内容设计比较均衡,建议安排在课外,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完成。
如果安排在课内,选择一个就可以了。
方案A,要先指导学生围绕“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两个方面,准确概括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原则,理清文意,然后完成写自白的活动,再展开交流。
交流应重点围绕“我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展开,鼓励学生讲真心话,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写自白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应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交流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方式。
方案B,要进行必要的教学组织,讲清活动的目的、要求,让学生进入一种严肃、平静的状态进行阅读、选择,一定要让学生把思考、选择的过程与结果书写出来。
要抓住三个方面:第一,要求学生按照方案中的三个表格,清晰地呈现出自己的选择过程。
第二,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原则,明确选择实际是自我认识的过程,是作者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选择,谈谈选择的理由,从而加深对明确“人生支点”意义的认识。
第三,完成“活动体验第2题,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选择的体验与感悟,引发学生对人生选择作用与意义的理性思考。
写作实践
本专题“写作实践”与新颖的交际活动组合在一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求让学生围绕青春话题进行记叙文和短诗写作或自由写作,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情境中提高表达能力。
1.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重视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真情实感。
2.进一步提高记叙、抒情的基本表达能力,能调动自己的积累,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3.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对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