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中班幼儿自我中心现象浅析

(下转第121页)摘要每天我们在关心孩子是不是吃饱、营养有没有跟上、学到了什么本领的时候,却忽略了孩子懂不懂规矩、能不能遵守规则,是不是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是不是懂礼貌、讲道理;是不是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是不是会判断对错;是否愿意帮助别人等等,这些正在被大家慢慢地忽视。
现在是独生子女的社会,众多家人的围绕和宠溺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
也许有的人认为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慢慢就懂了,这是错误的想法。
良好的行为只有从孩子抓起才能养成习惯。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已有能,勿自私”,说的是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
现在的孩子有几个能做到的?真的不重要吗?重要的话,我们怎么把它找回来关键词弟子规幼儿自我中心A Brief Analysis of Middle Class Children 's Self -cen 鄄teredness //Huang HongleiAbstract Every day,we only care for children's daily life,and neglect their conduct and habit.In the one-child society,chil-dren are often self-centered,but some parents and teachers think that it will be improved with children's growth,which is a wrong viewpoint.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sciplines in 'Standards for Being a Good Student and Child",this paper analyzes contempo-rary children's bad behaviors and discusses the writer's own re-flections.Key words Standards for Being a Good Student and Child;chil-dren;self-centeredness幼儿过分地以自我中心思想所引发的不良习惯我们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改掉,如何引导成为了研究的方向。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不情愿的道歉情景表现:三个大班小朋友在大型玩具上滑滑梯,一个要从上面滑下来,其中一个非要从下面往上爬,另一个在滑梯下面拽往上爬的小朋友……远远看着这一情况的我来不及制止,就见上面的小朋友在滑梯的惯性中滑了下来,脚踹在了往上爬的小伙伴的脸上,细嫩的小脸上沁出血丝来……大班的老师恰巧过来了,看到这一情景,便大声责骂“肇事者”:“涛涛,我就知道你最调皮,看你做的好事。
”孩子吓得不敢说话。
老师生气地拉着受伤的晓雨去了保健室,几分钟后,老师把三人叫到一边继续未完成的“教育”,“你们说说,刚才是怎么回事?”三个人都低着头,涛涛嗫嚅着把事情说了个大概,老师叹了口气,对涛涛说:“你看看,你都把人家踢成这样了。
他爸爸妈妈看见了多心疼啊!你想想,要是你被别的小朋友弄成这样,你爸爸妈妈是不是很心疼啊?”涛涛低着头说:“是。
”老师说:“这就对了。
快对晓雨说‘对不起’。
”涛涛绞着手,不说话。
老师又要求说:“快向晓雨道歉,说‘对不起’!”涛涛停顿了几分钟后,才不情愿地抬起头对晓雨说:“对不起。
”晓雨回答说:“没关系。
”老师看到自己的要求被执行了,就温和地对涛涛说:“以后不许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听见了吗?”涛涛点点头。
“好了,去玩吧!”问题分析:这位教师对问题的解决是围绕被攻击幼儿的受伤程度进行的,使攻击的幼儿认识到打人是错误的,然后让他通过道歉来弥补过错,取得对方的谅解。
事情到此为止,没有再深入下去。
我认为教师调解应该一步一步地引导双方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当事的幼儿有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对错呢?涛涛的道歉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无意的,而且认为是晓雨错在先。
事实上从滑梯下面往上爬本身就是危险的,老师也应该禁止过,错误的造成是可预见的,既然出现这样的状况,老师应该就事论事,了解问题的实质,一分为二来处理,换言之,难道谁受伤谁就没错吗?同时,老师还可以就此事件对全班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以此为鉴,以绝后患。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表现及干预措施心理健康是幼儿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日益关注的问题。
从3-5岁幼儿入园现状来看: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
使孩子形成了大都源自后天环境和情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认为行为偏异,是影响幼儿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纲要》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根据幼儿的心理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根本所在。
3~4岁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以自己为主,自己想要什么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
他们很少与人交流,他们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为,并会作出简单的回应。
而3~4岁孩子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以玩具为中介发生的,但是这种交往往往是以负面形式出现。
比如说孩子的玩具被人抢走了。
在班级里,一个孩子非常想玩别的小朋友的一个玩具,但是那个小朋友不愿意借给他。
结果这个孩子还是坚持一定要借,说看一会就还给她。
但是另外那个孩子的态度也非常的坚决,就是不借。
这样子相持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居然去拿小孩的书包,想要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批评了这个孩子,让他拿自己的玩具去玩,孩子也不同意,然后老师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别的小朋友互换,这个孩子也不同意。
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和老师应该积极的帮助孩子,让幼儿意识到要尊重别的孩子,玩具是可以分享的。
老师通常鼓励孩子之间交换玩具,可以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让交换玩具的两个孩子来表演一下,并对所有交换玩具的孩子给予一定的鼓励。
那么家长在家中同样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了解别人的玩具是别人的,一般都只能玩自己的玩具,如果想玩别人的玩具,可以跟别的小朋友商量,如果别的小朋友同意的话,就可以交换玩具。
如果别的小朋友不同意,那么就可以去找其他的小朋友。
在家里,也可以为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跟别的小朋友有机会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也可以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从而尊重别的小朋友的选择。
幼儿园小朋友玩具争抢案例分析 幼儿园行为观察

幼儿园小朋友玩具争抢案例分析幼儿园行为观察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孩子们通常会经历许多社交和行为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玩具争抢。
玩具争抢是指幼儿园中的孩子们在玩耍过程中不愿意分享玩具,甚至发生争抢现象。
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孩子们的互动和友谊,还可能导致冲突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对于幼儿园中的玩具争抢现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观察,以便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案例分析1. 案例描述在某幼儿园的教室里,小朋友们通常会分组进行各种游戏和活动。
在一次自由玩耍的时间里,发生了一起玩具争抢事件。
两名小朋友同时想要玩具卡车,由于他们都不愿意放手,引发了一场争执和哭闹。
老师及时介入并解决了冲突,但玩具争抢的问题仍然存在。
2. 分析原因(1)社交技能不足:幼儿园的小朋友通常还没有完全掌握分享和合作的能力,他们对玩具有强烈的所有欲,难以主动放手。
(2)自我中心思维:由于年龄小,孩子们较难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更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难以主动顾及他人。
(3)缺乏监督和引导:幼儿园教师在玩耍时间内可能无法对每个孩子进行全面的监督和引导,导致玩具争抢行为难以及时干预和解决。
三、行为观察1. 观察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和分析玩具争抢行为,可以采用多种行为观察方法,包括直接观察、间接观察、视频记录等,并结合专业的行为学理论进行分析。
2. 观察内容(1)个体行为:观察孩子们在玩具争抢时的具体行为表现,包括言语表达、姿态动作、情绪反应等。
(2)社交互动:观察孩子们在玩具争抢时的社交互动方式,包括合作与分享、竞争与争抢等。
(3)解决策略:观察孩子们在玩具争抢后的解决策略,包括自行解决、寻求帮助、教师干预等。
四、行为观察结果与分析1. 结果呈现在行为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孩子们在玩具争抢时往往表现出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难以理性和合作地解决问题。
(2)在部分场景下,孩子们会尝试寻求他人帮助,并通过教师的干预来解决玩具争抢问题。
幼儿园小班幼儿个人案例分析范本共三篇

幼儿园小班幼儿个人案例分析范本【篇一】地点:盥洗室门口课间休息时,孩子们自由地去喝水、去小便。
在盥洗室门口,我猛然看到小庄两手左右开弓正在打小逸,我赶紧走过去拉开小庄,看他气呼呼的样貌,我问他为什么打人,他也说不上来。
小逸说:“我要帮他拿杯子,他就打我了。
”分析:我总以为在班上小庄是“弱者”,因为他不会表达,走路不稳。
我总怕哪个孩子欺负他,或是他又摔了、碰了。
这天看到他还会“凶狠”地打小伙伴,我着实吃惊不小,领教了他也会使用爆力的“强势”。
我想,发脾气是每个人都会的本能,特殊孩子也不例外。
此刻问题是小庄误解了小逸的本意,这可能跟他不会用口语表达有关。
措施:我立刻把小庄和小逸叫过来,让小逸重述一遍他的想法,让小庄明白小逸的好意。
并告诉他,小逸帮了你,你要向他说“谢谢”。
再让他对刚才的打人的行为向小逸道歉。
“谢谢”他立刻说了,但道歉就是不肯说,我耐心地引导他:小逸没有打你,你却打了他,他被你打得好疼啊。
在我的不断启发、要求下,他最后学着说“对不起”了。
我及时表扬了他,并让小伙伴以后要帮他时要先说明白,他才不会误会。
接下来,我利用午休时为幼儿讲故事的时间,为幼儿讲述友爱互助、礼貌礼让的小故事。
让幼儿明白: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不可动手打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的打人行为有所改变了。
【篇二】情节描述:孩子们午觉刚刚起来,帮忙大部分孩子穿好衣服后,我就开始给几个女孩子梳头,这时,小轩拿着自己的外套走过来老师帮我穿一下。
我在梳头,实在是没有空的手帮他穿衣服。
你自己穿一下好吗?先找下领子在哪里!我继续给女孩子梳头,小轩很快地把袖子都穿好了。
你真……情节描述:孩子们午觉刚刚起来,帮忙大部分孩子穿好衣服后,我就开始给几个女孩子梳头,这时,小轩拿着自己的外套走过来"老师帮我穿一下"。
我在梳头,实在是没有空的手帮他穿衣服。
"你自己穿一下好吗?先找下领子在哪里!"我继续给女孩子梳头,小轩很快地把袖子都穿好了。
幼儿园教育案例(通用15篇)

幼儿园教育案例(通用15篇)关于教育案例的含义,许多专家学者有过不同的表述。
虽然说法不同,却也有一定的共识,如果概括为一个定义,即: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育案例(通用1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教育案例篇11、案例的背景情况简介:每一个班的学生中都会有几个调皮、好动的,而且这些孩子往往总是会出现一些成人意想不到的状况,对于他们的“不听话”或是“故意捣乱”,成人有时就会急于去批评孩子,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就很淘气的孩子,更是不会仔细去询问、去观察,而是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顿。
2、事例的过程叙述:在一次课间,我看到一个孩子钻到了桌子底下,趴在地上。
于是我将他叫上来严厉评了他,责问他地上这么脏,为什么还要往地上趴?他听后却委屈地掉下了眼泪,说:“老师,地上有碎纸,我想把它捡干净了。
”这声音虽小,但却一下子把我震撼了。
孩子的用意是多么美好,而我却不问青红皂白批评了他。
于是我赶快向他说了声对不起,还告诉他老师不知道他是在捡碎纸,是老师不好。
但同时,我又告诉了他捡纸的行为是对的,但小朋友不能趴在地上,你可以想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捡。
他听了点点头。
3、案例的分析与反思:(1)原因分析:孩子是活泼好动的他们经常会犯很多错误,会做很多傻乎乎的事情,但有时往往是出于好意,只不过是在方法上有些不妥当,可是老师们却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只会重重地批评孩子,从而给孩子留下心灵的创伤。
(2)措施分析:通过这一案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在自己说话或做事时,要先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努力成为孩子真正的朋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小孩子。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允许孩子尝试错误,让他们能够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
在孩子的错误面前,我们应采用积极的态度,既要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帮助他们改正不好的行为,在方法上,又不能简单粗暴、夸大事实、乱扣帽子或是恐吓孩子等等。
小班幼儿个人案例分析【3篇】

【导语】案例分析可以作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依据,利⽤案例分析的结果与家长沟通,教师的叙述不再空洞;家长也因了解孩⼦的发展状况,⽽知道怎样去帮助孩⼦,并与教师合作共同建构课程。
今天为您带来了⼩班幼⼉个⼈案例分析【3篇】,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班幼⼉个⼈案例分析【1】 地点:盥洗室门⼝ 课间休息时,孩⼦们⾃由地去喝⽔、去⼩便。
在盥洗室门⼝,我猛然看到⼩庄两⼿左右开⼸正在打⼩逸,我赶紧⾛过去拉开⼩庄,看他⽓呼呼的样貌,我问他为什么打⼈,他也说不上来。
⼩逸说:“我要帮他拿杯⼦,他就打我了。
” 分析: 我总以为在班上⼩庄是“弱者”,因为他不会表达,⾛路不稳。
我总怕哪个孩⼦欺负他,或是他⼜摔了、碰了。
这天看到他还会“凶狠”地打⼩伙伴,我着实吃惊不⼩,领教了他也会使⽤爆⼒的“强势”。
我想,发脾⽓是每个⼈都会的本能,特殊孩⼦也不例外。
此刻问题是⼩庄误解了⼩逸的本意,这可能跟他不会⽤⼝语表达有关。
措施: 我⽴刻把⼩庄和⼩逸叫过来,让⼩逸重述⼀遍他的想法,让⼩庄明⽩⼩逸的好意。
并告诉他,⼩逸帮了你,你要向他说“谢谢”。
再让他对刚才的打⼈的⾏为向⼩逸道歉。
“谢谢”他⽴刻说了,但道歉就是不肯说,我耐⼼地引导他:⼩逸没有打你,你却打了他,他被你打得好疼啊。
在我的不断启发、要求下,他最后学着说“对不起”了。
我及时表扬了他,并让⼩伙伴以后要帮他时要先说明⽩,他才不会误会。
接下来,我利⽤午休时为幼⼉讲故事的时间,为幼⼉讲述友爱互助、礼貌礼让的⼩故事。
让幼⼉明⽩:⼩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不可动⼿打⼈。
经过⼀段时间的观察,他的打⼈⾏为有所改变了。
⼩班幼⼉个⼈案例分析【2】 情节描述:孩⼦们午觉刚刚起来,帮忙⼤部分孩⼦穿好⾐服后,我就开始给⼏个⼥孩⼦梳头,这时,⼩轩拿着⾃⼰的外套⾛过来⽼师帮我穿⼀下。
我在梳头,实在是没有空的⼿帮他穿⾐服。
你⾃⼰穿⼀下好吗?先找下领⼦在哪⾥!我继续给⼥孩⼦梳头,⼩轩很快地把袖⼦都穿好了。
你真…… 情节描述: 孩⼦们午觉刚刚起来,帮忙⼤部分孩⼦穿好⾐服后,我就开始给⼏个⼥孩⼦梳头,这时,⼩轩拿着⾃⼰的外套⾛过来"⽼师帮我穿⼀下"。
幼儿家庭教育溺爱案例(2篇)

第1篇小明是一位3岁的小男孩,父母对他的宠爱无以复加。
在家庭中,无论小明提出什么要求,父母都会尽力满足。
为了满足小明,父母甚至放弃了休息时间,陪伴小明玩耍。
小明从小就没有学会独立,他的生活完全依赖于父母。
案例描述:1. 小明每次吃饭都需要父母喂,如果父母不在身边,他就不会自己吃饭。
2. 小明每天都要玩电子产品,如果父母不给他玩,他就会大哭大闹。
3. 小明遇到困难时,总是寻求父母的帮助,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过度溺爱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小明从小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导致他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长期依赖父母,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案例二:溺爱导致孩子自私自利小芳是一位6岁的小女孩,父母非常宠爱她。
在家庭中,小芳总是被当作小公主,她的要求父母都会尽力满足。
渐渐地,小芳变得非常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需求。
案例描述:1. 小芳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总是抢玩具,不让别人玩。
2. 小芳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顾及他人感受。
3. 小芳在家庭中,总是要求父母给她买礼物,而不知道关心父母。
案例分析:溺爱导致孩子自私自利,不利于孩子的社交和心理健康。
小芳从小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使她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这种性格不利于她在社交场合中与他人相处,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案例三:溺爱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感小强是一位10岁的男孩,父母对他的宠爱让他变得十分任性。
在家庭中,小强总是要求父母满足他的各种要求,而不知道关心父母。
渐渐地,小强变得缺乏责任感,对家庭和社会都没有责任感。
案例描述:1. 小强每天早上起床后,总是让父母帮他穿衣服、整理床铺。
2. 小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总是寻求父母的帮助,而不是自己努力。
3. 小强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不顾及环境卫生。
案例分析:溺爱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小强从小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使他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典型行为:
小斌小朋友是个比较活泼开朗的孩子,宝宝比较散漫、随便。
在活动中喜欢随便走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睡觉、吃饭他都是最有问题的一个,吃饭的时候喜欢讲话;睡觉的时候经常去惹别的小朋友,就算自己睡也不好好地睡,不是脚翘起来就是自己跟自己讲话或者乱叫,必须要老师盯着才会安静。
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叫的却更加的起劲。
能够说该幼儿的行为习惯很差、自由散漫而且十分任性,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活动力太强了。
成因分析:
小斌小朋友是跟爷爷奶奶一齐住的,都是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来管的。
奶奶更是对他疼爱有加,家中吃饭也都是由奶奶喂他的,又因为此刻是独身子女,父母更是疼爱有加,孩子要吃的就吃,不要吃的就能够不吃,所以到幼儿园来孩子也把这样的脾气带来了。
妈妈反映在家里的时候宝宝也是一刻都停不下来,喜欢到处乱走,乱碰东西,他也谁都不怕,但却只怕也是老师的舅妈,我们也期望能透过家园的良好互动和沟通,使宝宝变的越来越好。
培养目标:
透过日常的各种活动,引导教育幼儿用心参加的同时,必须要遵守规则。
对于孩子好的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进行正强化。
而当宝宝行为出错的时候,也就应及时的进行制止,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是不能够的,下次不能够这样貌。
就这样,表扬的就要表扬,批评的就要批评。
期望宝宝能在经过一段学
习和生活后,各方面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具体措施:
1、做好家园沟通,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状况,让家长正视自己孩子的优缺点,共同帮忙幼儿构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中,经常关注幼儿,若出现了不好的行为习惯就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3、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如:吃饭姿势、坐姿、睡觉习惯等。
4、若孩子取得进步,应及时表扬和鼓励,使他有动力去改正,帮忙他一点一点地构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