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园中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园家庭教育

幼儿园中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一、概述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在幼儿园中班阶段,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加显著。
本文将结合一个幼儿园中班学生的案例,分析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案例分析小明是一位幼儿园中班的学生,他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怎样的呢?通过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1. 健康教育小明的父母非常注重健康教育,他们定期为小明进行体检,并且每天都会给他准备营养均衡的饮食。
他们还会鼓励小明多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
2. 情感教育小明的父母非常关心他的情感发展。
他们会陪小明聊聊,倾听他的诉说,关心他的情绪变化。
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他们会耐心开导和鼓励小明。
3. 学习教育小明的家庭非常重视学习,在家里会给予他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父母会陪着小明一起学习,帮助他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1.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对孩子的性格、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
2.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优质的家庭教育将为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
3. 家庭教育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期在幼儿园中班阶段,孩子的性格逐渐形成。
家庭教育在这一阶段的作用至关重要,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性格发展,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四、如何进行家庭教育1. 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家长应该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互相关心,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
2. 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不能过于严厉或溺爱。
在教育孩子时,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和思考。
3. 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是需要被关爱的,家长应该主动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和鼓励。
幼儿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与指导措施

幼儿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与指导措施一、案例分析在某幼儿园中,家长李女士对其女儿小雨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小雨年龄为5岁,她在幼儿园中表现良好,但在家中却经常爱哭爱闹,与人交往较为困难。
同时,小雨也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经常打人或者欺负弱者。
李女士对此非常焦虑,并向幼儿园老师求助。
经过幼儿园老师了解情况和与李女士交流之后,发现小雨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关注与爱护,且长期在家中独处,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导致她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孤独感和攻击性。
二、指导措施1. 建立亲子沟通机制针对李女士在家庭教育中缺少关注与爱护的问题,建议其与小雨在家中建立起积极、健康的沟通机制。
李女士可以多与小雨交流,了解其需求和情绪,同时也要尊重小雨的独立性和隐私。
这样可以增加小雨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帮助她更好地适应家庭和社交环境。
2. 培养交往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针对小雨在社交过程中表现困难的问题,建议幼儿园老师加强与小雨的沟通,让她在自然的环境中参与到集体活动中。
同时家长也需要为小雨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例如参与公园活动、社交课程等,让小雨欣喜生活中的乐趣。
此外,为了培养小雨的情感管理能力,家长应多了解孩子的情绪需求,在处理小雨的情绪问题时应更注重分寸和耐心,同时也要教育她处理情感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正确引导行为表现针对小雨在家中表现出的攻击性和欺负弱者的问题,需要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进行正确引导。
家长可以适当提高对小雨的关注与爱护,并给予她正确的指导,让她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同时,在幼儿园中,老师可以采取积极的方式,让小雨参与团队协作中,让她更好地感受到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也为她的行为表现做出正确的引导。
4. 适当减少对小雨的压力对于小雨在家中长期保持孤独的状态,需要家长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减少对小雨的压力,同时也要为小雨创造一个健康、愉快的生活环境。
例如推荐小雨参加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类的活动,让她在生活中多受到美好的行为表现的影响,从而帮助她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
幼儿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介绍小明(化名)是一位3岁的男孩,父母是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目前在一所幼儿园上中班。
小明平时比较内向,不愿意与同学互动,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弱,经常用肢体语言代替口头表达。
除此之外,小明在家中也比较淘气,不能够很好地遵守家规,不听从父母的安排和教育,给父母带来了不少困扰和烦恼。
二、问题分析1.情感沟通不畅小明在园内不愿意与同学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弱,这可能是由于家庭中缺乏和父母的情感沟通不畅所致。
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回家后疲惫不堪,很少与小明进行交流和互动,导致小明的情感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和表达,进而影响到了他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2.缺乏行为规范小明在家中经常不听从父母的安排和教育,不遵守家规,这也反映出小明缺乏行为规范的问题。
在幼儿园中,如若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则和纪律,也将影响到小明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3.教育方式不当针对小明的淘气问题,父母虽然经常进行责备和惩罚,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反而让小明变得更加不听话和固执。
这也说明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没有从小明的心理实际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处理。
三、解决方案1.加强情感沟通父母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小明进行交流和互动。
平时可以一起进行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进行心理沟通和交流。
同时,父母应该认真倾听小明的意见和想法,并加以尊重和理解。
2.制定家规父母应该根据小明的年龄和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实际可行的家规,明确表达自己的期望和要求。
同时,对于小明的好行为和进步,也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提高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加强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过程应该依据小明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实际进行调整和改进。
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注重激发其内在动机,以引导他更多地关注自身的行为和情绪,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家庭规矩。
同时,父母也应该注重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以使自己的教育方式更加恰当和有效。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还需不断研究幼儿教育的相关养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儿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案例一小A是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小女孩,打扮得却很像一位假小子,非常听话,上课从来不讲话,却也从不发言。
可是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竟然接连好几天没做作业,考虑到她性格内向,开始我让她回家补上就行了,老师不批评。
可没想到平时那么听话的她竟然只补了一小部分。
问她原因,她一句也不回答。
我心想:“这孩子怎么了,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应该问问家长怎么回事?”于是让她请家长来一趟,结果等了三天都没来,而且每一天她都会撒一个在我们成人看来十分可笑的谎。
事情更严重了,我于是亲自在放学时到校门口请其家长来谈谈。
她妈妈到办公室后,我刚跟她妈妈说了一句:“小A这几天作业一直没有完成。
”我话还没说完,她妈妈就冲上前,“啪”地使劲打了小A一巴掌,自己马上也红了眼眶。
老师立刻被吓呆了,从来没见过这么严厉的家长,赶紧上前劝住她,她眼泪马上流了下来,对老师倾诉起来,原来她自己是个文盲,自己深深感受到了没有知识的苦处。
而且因为她生了个女儿,婆家的人有些看不起她,她就更希望女儿能够成才,能够胜过妯娌生的儿子,为她争口气。
因为这位家长这么地望女成凤,就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对孩子说只要被老师批评,就绝不饶她。
平时只要小A学习上有退步,就对她不是打就是骂。
这次她作业没完成又害怕妈妈发现会骂她,就只好偷偷躲在卫生间里补,但时间不够,没有做完。
案例分析:妈妈对孩子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这个孩子只要一犯一点小错误,妈妈就骂她,甚至打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小A还只是一个小学生呢。
她犯了错误自然不敢跟妈妈承认,老师要请她妈妈来,她为了逃避,自然要撒谎,而为了圆之前的那个谎,她又不得不编出更多的谎,这无疑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教育对策:1、这位妈妈转变观念是根本。
可以和她好好地谈了一番。
2、可以对她说了她的女儿是很棒的,很听话,乖巧,学习也很上进。
3、但是小A始终只是个小学生,总会犯错误,要给她改过的机会。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1刚刚(化名),是一个家庭情况较为特殊的孩子。
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有残疾并且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留有奶奶在家照顾。
这个孩子在家基本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家庭教育难以谈起。
毫无疑问,孩子在校出现一些列问题:平时不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差,有偷窃行为,说话不文明,不讲卫生等等。
当我接触这个孩子,我便有了和他“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我常常把孩子叫到办公室,让他单独作业。
孩子一开始不适应,怯生生的,认为老师找他不会长久。
我反复找他,就是让他把没有完成的作业补完。
每次做完后,我给他一个大大的“优”字。
渐渐地,孩子到办公室的次数少了。
我在班会上,对他的表现及时加以表扬……“代理家长”为什么不能“代理教育”?“隔代教育”为什么成为“无人教育”?我在思索这样的问题。
现在农村家庭普遍出现因打工潮带来的新问题:有的家长把孩子寄住在亲戚家或者学校,父母几乎一年回来一次,见面恨不得“乖乖宝宝”“心肝心肉”,很难落实对孩子的思想教育,更不说对孩子处于真心真情的批评指责了。
这样长期下去,错过孩子行为纠正最佳期,以后改正起来就难了。
让人思考的是:即便家长在外打工,也能通过一些手段不放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比如,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多打电话,多发些信息;让孩子时刻感受父母没有远离,父母就在身边,自己不觉得孤单。
家长再忙,也要经常回家看看孩子,或者通过假期,把孩子接过去体验体验做父母劳动的辛苦。
农村的这些留守儿童需要社会的关注,老师对这些特殊孩子要倾注更多的耐心更多的爱。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篇2康康是个聪明的孩子,平时在班级里也能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很少与人发生争执、矛盾。
可是在进入中班的第二个学期中,一次康康告诉老师他将贴片放到鼻子里了。
当时班上的老师就带着看看到园里的医务室进行查看,并给康康的家长打电话,让家长带孩子到医院看下。
在园里医务室中检查并未发现孩子的鼻腔内有异常,不久康康的奶奶、爷爷赶到幼儿园他们看了看孩子,并询问了一些情况,原来孩子手上的贴片只剩半个了,孩子又扣过鼻子便以为贴片留在了自己的鼻子里。
幼儿园家庭教育典范:亲子互动案例分析

幼儿园家庭教育典范:亲子互动案例分析在幼儿园教育中,家庭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良好的亲子关系和亲子互动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
本文将通过分析亲子互动的案例,探讨幼儿园家庭教育的典范,为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案例一:家长与孩子的亲子互动在某幼儿园的家庭日活动中,一位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了园内的亲子活动。
在活动中,这位家长和孩子积极参与各种互动游戏,并且表现得非常投入和开心。
家长不仅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还和孩子的小伙伴们进行了积极互动,与他们亲切交谈,促进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观点和理解:这个案例展示了一种理想的亲子互动方式。
家长在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促进了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
这种积极的亲子互动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家庭教育实践。
案例二:家长的沟通与倾听一位幼儿园家长在家长会上共享了自己的育儿经验。
她说,每天晚上都会和孩子进行倾心对话时间,让孩子说出一天中发生的有趣事情和自己的感受。
在倾听孩子讲述的故事时,她不仅主动与孩子进行对话,还会给予肯定和鼓励。
通过这种沟通方式,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孩子也能够感受到家长的关怀和支持。
观点和理解:这个案例反映了家长与孩子之间良好的沟通与倾听。
家长不仅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还积极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这种亲子互动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
结论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亲子互动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积极互动、良好的沟通与倾听,以及相互理解和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幼儿园家庭教育的典范,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在家庭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亲子互动,关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
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 家庭教育

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案例分析1. 序言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家庭环境中对孩子进行的教育活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家庭教育是指幼儿园与家庭间的互动与合作,共同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幼儿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2. 案例一:家庭环境对幼儿园教育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幼儿园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某幼儿园中,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环境非常良好,父母注重家庭教育,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这位孩子在幼儿园中表现出较好的学习能力、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交能力,与其他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家庭环境的良好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影响孩子的个人品质和社会交往能力,还会直接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以及整体发展状况。
3. 案例二: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在另一家幼儿园中,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协同。
幼儿园老师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和需求,针对孩子的个性和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教育辅导。
家长也积极参与幼儿园的相关活动,加强家园共育。
在这样的合作下,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更加融洽,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愈发紧密。
4. 案例三: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在一些家庭中,由于家长工作繁忙或缺乏教育意识,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偏差,导致孩子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这样的问题,幼儿园可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供相关的家庭教育指导。
可以利用家长会等形式,邀请专业教育工作者为家长们进行相关的家庭教育培训,帮助家长更好地参与孩子的教育。
5. 案例四: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收益与意义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收益与意义不容忽视。
通过幼儿园家庭教育的合作与努力,孩子能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热爱教育的老师共同呵护下,茁壮成长。
幼儿园家长互动:家庭教育沟通技巧案例分析

幼儿园家长互动:家庭教育沟通技巧案例分析一、介绍在幼儿园阶段,家长和老师的互动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沟通技巧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良的沟通方式则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幼儿园家长互动中的家庭教育沟通技巧。
二、案例分析1.案例一:小明的家长反馈小明是一位幼儿园的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沟通中提到,小明在家中经常不愿意做作业,导致家庭教育成为一项困难的任务。
家长感到非常焦虑和无助,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可以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明在学校的表现和与同学的相处情况。
借助家庭教育沟通技巧,老师可以向家长提供一些在家中帮助小明主动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同时鼓励家长关注小明的进步而非只专注于问题。
2.案例二:家庭教育理念不一致小红的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在家庭教育理念上存在分歧,家长认为应该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而老师更倾向于传统的纪律和教育方式。
这导致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出现了困扰。
分析: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以理解对方观点和尊重不同的教育理念为基础的沟通方式来解决分歧。
他们可以寻找共同的教育目标,以达成一致的教育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三、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幼儿园家长互动中,家庭教育沟通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应该借助有效的沟通方式与家长合作,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长也应该学会与老师进行积极合作,以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
四、个人观点在幼儿园家长互动中,我认为家庭教育沟通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尊重和合作,家长和老师可以更好地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对幼儿园家长互动:家庭教育沟通技巧案例分析的深入探讨。
希望能通过本文,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家庭教育沟通技巧,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园家长互动:家庭教育沟通技巧案例分析在幼儿园阶段,家长和老师的互动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赵忠心《家庭教育》指出:按照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这是狭义的家庭教育。
广义的家庭教育,应录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
在家庭里,不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还是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一:刚刚(化名),是一个家庭情况较为特殊的孩子。
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有残疾并且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留有奶奶在家照顾。
这个孩子在家基本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家庭教育难以谈起。
毫无疑问,孩子在校出现一些列问题:平时不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差,有偷窃行为,说话不文明,不讲卫生等等。
当我接触这个孩子,我便有了和他“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我常常把孩子叫到办公室,让他单独作业。
孩子一开始不适应,怯生生的,认为老师找他不会长久。
我反复找他,就是让他把没有完成的作业补完。
每次做完后,我给他一个大大的“优”字。
渐渐地,孩子到办公室的次数少了。
我在班会上,对他的表现及时加以表扬……“代理家长”为什么不能“代理教育”?“隔代教育”为什么成为“无人教育”?我在思索这样的问题。
现在农村家庭普遍出现因打工潮带来的新问题:有的家长把孩子寄住在亲戚家或者学校,父母几乎一年回来一次,见面恨不得“乖乖宝宝”“心肝心肉”,很难落实对孩子的思想教育,更不说对孩子处于真心真情的批评指责了。
这样长期下去,错过孩子行为纠正最佳期,以后改正起来就难了。
让人思考的是:即便家长在外打工,也能通过一些手段不放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比如,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多打电话,多发些信息;让孩子时刻感受父母没有远离,父母就在身边,自己不觉得孤单。
家长再忙,也要经常回家看看孩子,或者通过假期,把孩子接过去体验体验做父母劳动的辛苦。
农村的这些留守儿童需要社会的关注,老师对这些特殊孩子要倾注更多的耐心更多的爱。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二:康康是个聪明的孩子,平时在班级里也能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很少与人发生争执、矛盾。
可是在进入中班的第二个学期中,一次康康告诉老师他将贴片放到鼻子里了。
当时班上的老师就带着看看到园里的医务室进行查看,并给康康的家长打电话,让家长带孩子到医院看下。
在园里医务室中检查并未发现孩子的鼻腔内有异常,不久康康的奶奶、爷爷赶到幼儿园他们看了看孩子,并询问了一些情况,原来孩子手上的贴片只剩半个了,孩子又扣过鼻子便以为贴片留在了自己的鼻子里。
了解了实情,老师和家长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这时孩子的家长告诉孩子,他们要回家了让孩子继续留在幼儿园里。
孩子听后不愿意,表示也要回家。
家长没有理会孩子的要求,于是康康便大哭、大闹了起来坚决要回家去。
看到孙子哭的这样伤心两位老人也就心软了,便给老师请了假将康康接回家中。
从那天起,康康就再也不愿意来幼儿园了。
每次康康的家长把孩子送到班级门口。
孩子便会大声的哭闹,弄的别的孩子都没法正常进行活动。
老师用尽了各种方法哄他、给他讲道理可这些都不顶用,他就是要老师给他家长打电话把他接回家。
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的正常活动,只要给他家长打电话先将孩子接回家调整下。
一、个案基本情况:姓名:康康,性别:男,年龄:5岁幼儿园中班,性格:活泼、好动、做事专注力强、持之以恒二、个案背景:康康爸爸平时工作比较忙,经常去外地出差。
家中一般是康康妈妈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
平时妈妈上班时就由奶奶、爷爷来看孩子。
老人一般比较溺爱孩子,孩子说什么都听。
孩子跟奶奶、爷爷出去时看见什么就要买什么,如果不买就会大哭大闹,老人一看孩子哭就没办法了。
康康的妈妈比较严厉,孩子一般比较听妈妈的话,在妈妈面前也不会胡闹。
爸爸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因此也觉得好不容易见一次孩子便跟爷爷、奶奶一样比较溺爱康康。
孩子的父母也常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产生矛盾。
三、个案分析:刚上小班的孩子离开父母的怀抱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幼儿园。
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无比的陌生,充满恐惧感,孩子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是他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多数孩子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都会哭闹,这是正常现象。
但像康康这样上了中班后还是哭闹这不愿来幼儿园这种反应就有些过激了。
仔细分析案例可以发现:在孩子没有哭闹时提出要和爷爷、奶奶回家时。
爷爷、奶奶的态度很强硬不同意孩子跟他们回家。
可是当康康开始哭闹时,爷爷、奶奶的态度就有所改变,心疼孩子哭便决定将孩子带回家。
通过这件事情便让孩子认为,是自己的哭闹行为起了作用。
因此在每次来幼儿园时,孩子便会一直的哭闹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康康平时在幼儿园里做事是属于比较执着的孩子,一件事情不完成,或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期望是绝不善罢甘休的。
当父母送完孩子,孩子会一直缠着老师给他家长打电话。
如果不打他就会一直哭喊,有时哭的都没有眼泪了还在大声的喊叫,以至于都干扰到了别的孩子。
老师怎么哄,怎么给他讲道理他都听不进去直到给他的家长打了电话,他才停止哭喊。
如果过了段时间他没看见他的家长,便会又开始哭闹。
每次家长一来,看到孩子哭就又把他接了回去。
因此孩子认为在家长把他接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哭闹。
四、个案指导:(一)、家长方面:1、作为孩子的家长不要怕孩子哭,孩子是哭给大人看的。
首先家长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要一看见孩子这样就心疼、打退堂鼓。
孩子是很会看大人脸色的,孩子虽小但他们其实非常聪明,你一心软他就表现得更加可怜。
这时家长应该很坚决地告诉他一定要上幼儿园。
其次家长送完孩子后要赶紧离开,不要总是依依不舍的站在门口、窗户附近偷看。
孩子看见了父母的身影便会哭闹的更厉害。
再次家长的心不要太软,只要孩子不生病,家长就要坚持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中断。
最后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该上幼儿园了,就像妈妈上班一样。
”千万不要说“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等灰色的语言,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是一个可怕的地方。
另外,家长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不要反复叮嘱孩子要守纪律、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好等,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望园心怯,甚至产生焦虑情绪。
2、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
当康康没有哭闹着来幼儿园,家长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
而不能视为理所因当。
有时康康为了不来幼儿园会告诉家长是因为,来幼儿园了没有小朋友愿意跟他一起玩。
父母也就当真了,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孤独、可怜。
其实在日常的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中老师们所观察有很多小朋友愿意和康康一起玩的,只是有时当康康看见别的小朋友在操作游戏材料时也想去玩,但可能这个小朋友还没有玩够不愿意让他玩,他便认为是别人不和他玩。
通过这件事,家长应及时及时和老师沟通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
并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技巧,在家里做任何事都不能太顺着康康,这样长久以来,康康便会认为什么事都得听他的,一旦没有合他的心意,他便接受不了。
3、多与老师沟通,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在以前每次放学后康康的奶奶总是第一个来接康康,从没和老师多说过一句话。
接到了孩子便会匆匆离去。
有时老师想和奶奶说几句都来不及。
所以老师和家长之间没有全面的了解孩子,只是在听孩子的片面讲述。
父母在日常接送孩子时应该把孩子在家里的情绪、表现告诉老师,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
同时家长要消除自己消极的心态,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在与孩子交流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导向,不要总问一些消极性的如“有小朋友打你吗?”“老师喜欢你吗?”、“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了吗?”等问题,这会让孩子不爱上幼儿园。
家长应在和老师沟通的基础上,从正面引导幼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以此帮助孩子和老师、小朋友建立起感情,会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4、在家里也要重视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
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平时康康在家一般是想睡到几点是几点。
每天中午从不午休,在家里的一整天时间里想吃了吃,想玩玩具了玩玩具。
想看电视了看电视。
做什么事情没有规律、规则比较随心所欲。
这也是孩子不想来幼儿园的一个原因,在幼儿园里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则。
规定的时间游戏、规定的时间参加集体教学活动、规定的时间吃饭、睡觉。
这对于没有自制力的孩子来说,刚开始确实有些比较难适应,但是久而久之可以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以至于孩子将来上小学不会感觉不适应。
因此,在孩子不来园的时候,家长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规则要求。
让孩子觉得在家和在幼儿园是一样的,这样孩子就会有来幼儿园的欲望。
(二)、幼儿园方面俗话说的好,只有家园共育才能真正的教好孩子。
家长单方面的给予了幼儿园的配合是远远不够的。
这也需要我们班级里的老师共同努力,才能使康康更加茁长的成长起来。
营造爱的氛围,帮助其适应集体生活。
首先我们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康康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老师的爱是教育中最为宝贵的营养。
有了爱,才能化解他的对立情绪,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精心照顾康康的生活,密切观察他的动向,还用亲切的话语、轻柔的身体接触等方式去亲近他、爱他。
如经常把他拉到身边,摸摸他的头,抱抱他或给他诸如“你真聪明”、“看到你,老师很高兴”、“老师好喜欢你呀”等等语言来激励他,我们还会经常把他的点滴进步和良好表现在集体面前进行表扬,以强化他对幼儿园的良性感受。
在幼儿中我们尽量注重挖掘他的“闪光点”,寻找他的“兴趣点”所在,有意识地让他融入集体生活,以增进与我们老师、同伴之间的感情。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分析三:图图(化名),是一位男孩,独生子,家庭条件比较优越。
自孩子出生就成为家里的焦点,家里人都希望他长大后能有一番成就,能够扬名立万,为家族争光。
这个孩子自一年级入学的第一天,我就发现一些问题。
首先孩子是爷爷奶奶送到学校,再送到班级。
爷爷背书包,奶奶拿着早餐奶,到了教室后,这个孩子还是要爷爷奶奶陪护。
孩子什么也不做,不和其它孩子说话和玩耍;就是孩子发的作业本,也是奶奶帮他收拾好。
一个星期了,每天上午奶奶都在教室门口守候,否则孩子下午便不再来上课。
我发现这个情况后,及时与爷爷奶奶沟通,并单独找孩子谈心,鼓励孩子自己能行。
最后,孩子同意自己一个人留在学校,不过条件是我答应他在学校有任何问题会帮他解决。
一点时间后,我发现图图的书包里经常放着零食,有时还有零钱呢。
一问情况,原来是孩子的父母作为其到校上学的“谈判条件”……这里的图图为什么有着这么多的问题呢?首先,家长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独立意识,总是想着为孩子做好事,认为孩子还小,孩子就是孩子。
殊不知,这样容易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养成生活惰性。
其次,过分溺爱,随意在生活中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不论孩子做事对错都给予满足,从而使孩子自我意识过强,长期以往,会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特征,孩子当然会缺少明辨事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