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_9
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1.1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学生一分钟内说出隋朝大运河的要素。
能力目标:学生明白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通过史实理解大运河开通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绘制地图,并结合课文内容,掌握运用数字浓缩法“三点,四段,五河”来了解隋朝大运河的具体情况。
②学生通过历史法庭掌握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学生通过探讨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原因,明白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保障。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的要素
教学难点:认识大运河的作用和评价大运河
三、设计思路
结合“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是要老师教学生学会学习,侧重于学生的学,以及课堂教学“轻负高质”的要求,我通过让学生扮演穿越角色“隋文帝的军师”,创设情境,贯穿整节课。
即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首先,全班同学(军师团)合作帮隋文帝分析全国情况(统一的背景);其次,了解开皇之治为大运河的开凿奠定了基础;再次,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最后,通过角色扮演,学会多角度评价大运河。
四、教学方法
教法:学案导学法、激趣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学教练案

金塔县第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教练案班级:持案人: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课型:新授主备人:杜生国时间:2014年月日学习目标:1.掌握下列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文帝杨坚、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概况及影响。
2.通过识读“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认真准备1. 581年,______建立隋朝,_____年,隋灭陈,继秦汉之后,又一次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
2. 大运河开凿于____ __时期,是古代世界上___ __的运河。
3. 大运河以____中心,北抵_____,南至__ __,自北向南分为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四段,连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大水系。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 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2.请你认真阅读教材4--6页“贯穿南北的动脉“一目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开凿目的:(2)填图:本图比较模糊,请你用彩笔在图上填上大运河的中心是;南北端点是和;从北向南的四段、、、;连接的五大水系、、、、;最后填上隋朝的都城。
(3)作用: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的纽带,也成为沟通和的枢纽;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和发展;发挥着的作用。
三、当堂训练、检测固学1.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B.加强水利灌溉C.供隋炀帝到江都巡游D.为了对高丽战争2.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 (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③金塔县第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教练案班级:持案人:3.隋朝大运河,连接淮河和长江的一段是()A.永济渠B.江南河C.通济渠D.邗沟4.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开凿于隋炀帝统治时期B.全长四、五千千米C.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D.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5.隋朝作为统一的朝代存在的时间是()A.581 — 618年B.589 — 618年C.581 — 600年D.588 — 618年6.隋朝的统治类似下列哪个朝代()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7.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A.满足了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实现了南水北调C.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D.利于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8.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①通济渠②永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④9.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2)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指现在的什么地方?(3)此河的开通在起到了什么作用?四、学(教)后记(知识清单)1.隋朝建立与统一的时间、人物。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教学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第1课时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学案主设计人:审核人一、【学习目标】二、【课堂预习】(一)基础知识梳理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建立的时间、首都、人物分别是?第几次统一全国?2、贯通南北的动脉:隋朝为什么开凿大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其概况如何?大运河开凿的影响和作用如何?(二)预习检测1、581年北周外戚建立隋朝,定都_______;年,隋灭掉陈,统一南北。
2、隋朝大运河:(1)目的:加强_____________,巩固_______________。
观察教材第5页的运河图,填写下面(2)至(5)项:(2)三点:中心在,北达______,南至______。
(3)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邗沟、。
(4)地位:全长______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的运河。
(5)作用:大运河的开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教学】(二)课堂练习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A、重新统一南北B、设三省六部C、创立科举制D、开通大运河2、公元589年中国在长期内乱后再次归于统一,统一全国的是()A、隋文帝B、唐高祖C、秦始皇D、宋太祖3、隋朝大运河南至余杭,即今天的()A、北京B、天津C、南京D、杭州4、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5、你知道今天的常州在隋朝时在哪段运河上吗?()A.永济渠B.江南河C、通济渠D、邗沟6、关于隋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是隋朝的开国皇帝B.他在位时南北重归于统一C.他在位时励精图D.他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开通了一条贯通北的大运河7、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 秦朝B. 东汉C. 西晋D. 东晋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汴水》材料二:“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DOC范文整理】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课题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下列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富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概况及其影响。
通过识读“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及跨学科知识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课前导言,并提问学生本节课要讲述的几个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观点;课后,能独立或与别人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感知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学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逐步掌握对比法、讨论法,多途径收集历史资料、历史信息、整合信息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点:贯通南北的动脉教学难点:如何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及大运河通航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中国历史上,分立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个大统一的朝代是秦,之后出现了西晋的短期统一。
中国历史经历了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
今天我们将要进入一个“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隋唐时期,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影响的时代,是每一个炎黄子孙自豪的时代。
这就是隋朝,那么隋朝是由谁建立的呢?上学期我们学到了中国历史的战乱阶段,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大家对南北朝知道的可能不多,南朝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北朝即从北魏开始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接着东魏被北周取代,西魏被北齐取代,后北周取代北齐,那么杨坚就是北周外戚。
一、隋朝的统一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出身于汉族军事贵族集团。
他的女儿是北周的皇后。
580年,北周宣帝死,年仅8岁的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教学设计

5.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历史、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历史事件深层次的分析与评价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将面临以下挑战: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关于大运河的PPT,内容包括大运河的背景、开凿过程、主要作用等,要求图文并茂,展示清晰。
3.实践活动:
(1)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了解隋朝统一与大运河的实物资料,撰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300字。
(2)开展“我是小小考古家”活动,通过模拟考古发掘,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实施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
4.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提问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和实践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隋朝统一的意义、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
2.难点:分析隋朝统一与大运河建设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设想
(1)通过故事导入法,讲述隋朝统一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隋朝统一的意义。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运河的图片、地图和相关史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大运河的开凿过程及其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
(七年级历史教案)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一、学习目标1.公元589年,中国再一次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2.隋朝时开凿的大运河,贯通了南北,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大运河开凿的意义难点:隋统一的条件●三、教授新课1、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 年,北周外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 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 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
① 的大融合, 的发展客观上②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3)隋统一的条件③南方陈政权①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 , ,主观上军事强大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 运用得当(4)隋统一的影响:隋的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局面,继秦汉之后, 。
(5)隋的富庶:开皇年间,隋帝国, ,和垦田面积。
2、贯通南北的动脉--大运河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①自古以来,②隋统一后,南北、、和需要加强③为了,必须加强对、的控制④ 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大运河的概况:: 教你记忆3+4+5=13个点:中心,北抵,南至4段河段: 、、、连接5大水系: 、、、、1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4、大运河开凿的影响:(1)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的纽带,也成为沟通。
(2)运河的通航促进了发展。
(3)历朝对运河不断、,使它持续发挥着 七年级历史教案; 的作用。
四、随堂练习1.隋朝的建立者是:( )A.杨广B.杨勇C.杨业D.杨坚2.隋朝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是在:( )A.581年B.589年C.605年D.608年3.历史上把隋文帝统治时期成为"开皇之治"主要是因为:( )①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注重吏治。
②隋文帝注意发展生产。
③隋文帝开凿了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统一全国,结束分裂。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4.巴拿马运河是通过巴拿马地峡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通航运河,它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两大洋之间的航程,与苏伊士运河同样具有世界战略意义,因此素有"世界桥梁"之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隋朝的疆域比秦汉时期更广阔。
3.教师引导:是的,隋朝实现了中国的统一。那么,隋朝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它又有哪些重要的成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方面: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历史的热爱,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1)感受隋朝统一带来的国家繁荣、民族融合;
(2)领略大运河作为古代伟大工程的风采,体会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3)关注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2.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2.方法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法,使其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1)比较法:通过比较隋朝与其他朝代的异同,加深学生对隋朝特点的理解;
(2)因果分析法:分析隋朝统一、大运河修建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评价法:对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进行客观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技能方面: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分析,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隋朝统一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通过地图、史料等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分析、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3)运用所学知识,对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进行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强调重点内容。
师:隋朝的统一、大运河的修建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创新,都是我们需要深刻理解的内容。希望大家在课后继续复习,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隋朝大运河、隋朝统一的条件。
难点如何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及大运河通航的影响。
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措施: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这一内容,首先我在课下进行小组分工,布置任务,让他们带着各自的问题,进行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成果汇报,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隋初经济的繁荣。
这一内容教材写得比较概括,学生较难感受和理解,因此我通过一些具体的史料和数据,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繁荣表现”的基础上对“繁荣原因”进行理性分析,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
课堂上讲述法、故事穿插法、比较分析法、联系现实讲解法、图示法、讨论法等多元模式交叉运用。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历史教学很好地整合,以交流对话为依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师生的和谐互动。
教学准备:
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电化教学,
学法指导:
阅读、讲述、讨论、合作探究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第1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
会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本学期总
第1课
时
本单元第1 日期
课型新授主备复备人审核人
感知目标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隋朝建立和统一南北的时间。
了解大运河开通情况并认识其历史
作用。
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分析隋朝统一南北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从主、客
观两个方面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正确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隋朝结束南北分裂、实现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促
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
伟大的工程之一,千百年来享誉世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从而增强民
族自豪感。
感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重点
难点
重点: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凿极其历史意义。
难点:①开皇之治:由于本部分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不易引起学生兴趣,而且
教科书叙述比较简洁,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②对开凿大运河的评价:学生
由于生活经历有限,评价历史事件容易简单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
计安排
复备标注
启动课堂复习旧知
预习反馈
复习夏代至南北朝时期各朝代的时间、定都、建立
者
5 课堂导入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项伟大的工程,与长城一
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被称为世界工程技术史上
的奇迹。
你们想知道它的具体情况吗?今天,让我
们一起走进隋朝,了解相关的历史。
2
自学文本自学方式
自学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交流解决,也可以进行
组际交流。
将疑难问题提出
问题预设
1.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定都、年号
2.隋朝统一全国的经过和意义
3.对照隋朝地图了解隋朝的疆域
4.开皇之治的原因、表现。
5.大运河开通的原因、目的、四段、二至、意义
6.对照大运河示意图找到各点、各段
8
交流
学习
交流方式不断扩大范围的交流方式,以小组交流为主,组内解
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组际和师生交流。
知识梳理疑难解答处理学生在交流中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4 难点精讲
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
对加强我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
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应充分肯定;但另一方面,隋
炀帝在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中,过度役使民力,给劳
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阶级矛盾也日趋深
刻化了。
根据皮日休的《汴河怀古》让同学们思考,怎样评
价大运河。
3 重点拓展
从政治上来说,是巩固隋朝政权的重要措塑。
开通
运河可以加强江南地方和洛阳的联系,以便通过运
河直达江淮,进一步控制江南地区。
从经济上来说,当时中国的南方,经过六朝的劳动
人民的辛勤开发,已成为繁富之地。
而自古号称天
府的关中,由于屡遭战乱,已经不能满足隋朝中央
政府的需要,尤其京都长安粮食供应更是匮乏,因
此急切需要转运南方的粮食、布帛。
隋炀帝贪恋江都的繁华,为了本人巡游享乐的动机
也存在,但不是主要因素。
6
课堂小结隋的统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隋建立后采取的各项措施,客观上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至于隋的短暂,其根源在
于隋的暴政,这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唐朝的统治
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4
综合训练1. 年,建立隋朝,年号。
2.大运河以为中心,北到,南至,自
北向南分为、、、,分别连接了、、、、五条河。
3.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和意义。
4.开皇之治的原因和表现
5.填充图册
10
课后作业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根据材料,指出晚唐诗人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