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7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了解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里的勾栏瓦舍)你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
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一)概况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代都市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二)瓦子2.(多媒体出示材料,瓦子的名称的来历)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材料: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的基本情况介绍)读材料,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兴起的原因)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认识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掌握唐朝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认识一个时期的繁荣。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朝繁荣昌盛的时代氛围,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到繁荣背后是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原因。
2.教学难点: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3.课堂讲解(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①介绍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政策。
②分析贞观之治的表现及其原因。
(2)唐玄宗与开元盛世①介绍唐玄宗的治国策略。
②分析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其原因。
4.课堂讨论(1)对比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讨论两个时期繁荣的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从唐朝繁荣的背后,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5.案例分析以唐朝繁荣为例,分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之间的相互关系。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1)熟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点。
(2)结合本节课内容,写一篇关于唐朝繁荣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导入新课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
2. 掌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要点。
3.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历史和世界古代文明2.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3.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
2. 案例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历史考古、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活动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业评估: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验评估:定期组织历史知识测验,检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安排1. 第一章:中国历史和世界古代文明(5节课)2.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8节课)3.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7节课)七、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开展课堂讲授,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
4. 进行实践活动,如历史考古、实地考察等。
5.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对学生进行检测和激励。
八、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知识的探究和应用,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效果。
同时,要及时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
以上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初中历史初一课本下册教案

初中历史初一课本下册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政绩。
2. 分析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3. 掌握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
4. 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建立。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唐太宗和武则天吗?他们分别是唐朝的哪位皇帝?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本史实。
2.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特点和意义。
2. 教师讲解武则天的政绩,引导学生了解武则天的统治特点。
四、课堂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本史实。
2. 教师强调开元盛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唐朝的繁荣与开放。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唐朝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同学们还记得它们的特点和意义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开元盛世的特点和意义。
2. 教师讲解唐玄宗的政绩,引导学生了解唐玄宗的统治特点。
三、课堂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开元盛世及其主要成就。
2. 教师强调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短文。
7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教案《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和外传;2.了解宋元时期我国陆路和海路发达的概况;3.理解宋元时期我国出现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分析宋元时期交通发达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重难点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2.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材料一韩国学者宣称“韩国是活字印刷术起源国”有两手“证据”:证据一:《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印刷于1377年,发现于韩国清州,200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于认定它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
证据二:韩国学者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对泥活字进行还原,发现了“问题”,例如“易碎”“不牢固”等。
韩国学者提出,事实上毕昇创制的胶泥活字及其印本并未见流传,可见仅仅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是一个设想,并没有付诸实施。
材料二1965年,浙江温州市郊白象塔内出土佛经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为是毕昇之后大约50年(1103年)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应是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且依照《梦溪笔谈》中的记述,后人完全可以再造毕昇当年发明的活字,清朝就有苏州李瑶、安徽泾县翟金生用毕昇遗法制泥活字证明可行。
根据以上两段材料,你如何看待中韩关于“活字印刷术起源国”之争?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雕版印刷术(1)发展历程: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辽、宋、西夏、金时期,这一技术进一步发展。
(2)存在弊端:刻版费工费时,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
2.活字印刷术(1)发明者:北宋时的匠人毕昇。
(2)流程:胶泥刻字→烧汁字模→排字固版→印刷拆板。
拆板后的完好泥字可再次进行排字固版。
三、指南针、火药的应用1.指南针(1)发展过程①司南: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制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②罗盘:北宋时期,人们把带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就制成了罗盘。
初中历史7下教案

初中历史7下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七年级下
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课时:1
课题:秦始皇统一六国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2. 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
3. 能够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 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 多媒体课件。
3. 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秦始皇的形象和统一六国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包括战争、外交和文化统一等方面。
2. 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意义,如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推动了国家的中央集权化等。
三、讨论(15分钟)
就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写一篇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的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认识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其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道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道客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和特点;2.掌握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激发学生对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古代农业的发展与特点;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与特点;3.农业和手工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和特点;2.掌握农业和手工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3.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业和手工业的兴趣,让学生猜测这些图片的相关内容。
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学习古代农业的发展与特点(15分钟)1.让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与特点。
2.结合教材的内容,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比如农业大幅度增产带来的社会变化等。
Step 3:学习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与特点(20分钟)1.让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了解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与特点。
2.结合教材的内容,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比如手工业的繁荣带来的经济发展等。
Step 4:农业和手工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5分钟)1.展示一段视频材料或者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思考农业和手工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小结,强调农业和手工业对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
Step 5:展示与讨论(15分钟)1.通过展示一些古代农具和手工艺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保护和传承的思考。
2.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和传承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重要性。
Step 6: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总结课堂要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1课 元朝的统治(1)

第11课元朝的统治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和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2.理解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的管辖教学难点:认识元朝对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作用【学习过程】●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元朝的疆域1.元朝疆域北逾_________,西极_________,东尽_________,南越_________。
2.今天的新疆、_________、云南、东北,台湾及_________________,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二、行省制度1.中央:①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②设________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③设________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行省制度①_______、_______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中书省;②其它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10个_______。
③在行省之下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元朝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
东南地区设置了____________,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__________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________直接统辖;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_______,屯驻______,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从此,________正式成为中央直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1●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阅读材料: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请回答:(1)材料中的“封建变为郡县”是什么意思?(2)“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出“元”实行的是什么制度?(3)“元”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4)材料中的哪一句说明了“元”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因素?●知识建构: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最新编辑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2018年月日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
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
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
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
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互动授课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
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生1:人口激增 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
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
生:不对。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
出示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
”“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课外延伸:比较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功过。
板书设计:隋朝:繁盛: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一时:二世灭亡,共38年第2课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Ⅰ、女皇武则天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Ⅱ、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著名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展示两段资料:“(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3)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1、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
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第3课开元盛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农业手工业成就。
②利用“曲辕犁”图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互动授课法:师生互动,教材互动(史料、学生表演、图片、课文穿插进行)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居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本课以“开元盛世”从两个方面进行叙述:首先介绍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使唐朝出现“开元盛世”景象。
其次,介绍农业、手工业、商业取得的成就。
三、教学准备搜集本课的资料、有关图片、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㈠导入师: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盛世景象?他治世的方法给你印象最深?生:“贞观之治”,“任用贤才,重视纳谏。
”师:哪位同学能背诵杜甫的《忆昔》,从诗中可以看出唐朝什么景象?生:反映唐朝开元时期繁荣情景,“天下太平,远行安全,府库充盈。
”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取得的?当时社会是何等景象?㈡授新课:“开元之治”生:学生表演“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历史故事。
师: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唐玄宗什么措施?除这以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分小组讨论。
生:“任用有才能的人。
”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人。
“重视地方吏治。
”亲自考核县令政绩。
“注重节俭。
”烧毁宫内珠玉锦绣。
师:唐玄宗前期和唐太宗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中心发言人发言。
生:他们都善于用人,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注重“戒奢从简”,统治期间出现盛世景象。
师: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唐朝后来的繁盛奠定了基石,唐玄宗前期,拨乱反正,除弊政,用贤良创造了唐朝。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出唐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生:“兴修水利”,“提高农耕技术”,“种植经济作物”,蔬菜、茶叶“农具的改进”。
师:投放“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
生:比较不同的结构:“直辕犁”、“曲辕犁”,分析其特点:曲辕犁省力,提高劳动效率。
师:投示“筒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分析。
生:学生仔细观察“筒车”的结构。
点拨:它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竹筒,把转轮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冲击,自行旋转不已。
现在,仍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在使用这种灌溉工具。
师:大家多数生活在农村,现在使用的灌溉工具比唐代的筒车有了什么改进?生:“水车”、“抽水机”。
师: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兴盛,带动了商业的繁荣。
生:学生表演“阿拉伯商人的惊奇”的历史故事。
师:阿拉伯商人见到丝绸衣服为何惊奇?从中说明了什么?生:“既透明又很薄”,说明唐朝丝织技术非常高超。
师:唐朝的制瓷业又有怎样的发展?生:“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
师:农业、手工业产品增多,促进商业的繁荣,商业带动了城市的发展,那么国际大都市长安又是怎样布局的呢?播放“长安城平面图”的图片。
简介长安城(放轻音乐)。
师:唐都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百万,是各民族交流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重要的商业都市。
㈢小结:师:引导学生归纳,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出现什么景象?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口增加”,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