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认识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掌握唐朝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认识一个时期的繁荣。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朝繁荣昌盛的时代氛围,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到繁荣背后是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原因。

2.教学难点: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3.课堂讲解(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①介绍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政策。

②分析贞观之治的表现及其原因。

(2)唐玄宗与开元盛世①介绍唐玄宗的治国策略。

②分析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其原因。

4.课堂讨论(1)对比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讨论两个时期繁荣的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从唐朝繁荣的背后,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5.案例分析以唐朝繁荣为例,分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之间的相互关系。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1)熟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点。

(2)结合本节课内容,写一篇关于唐朝繁荣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导入新课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

2. 掌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要点。

3.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历史和世界古代文明2.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3.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

2. 案例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历史考古、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活动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业评估: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验评估:定期组织历史知识测验,检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安排1. 第一章:中国历史和世界古代文明(5节课)2.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8节课)3.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7节课)七、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七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开展课堂讲授,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

4. 进行实践活动,如历史考古、实地考察等。

5.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对学生进行检测和激励。

八、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知识的探究和应用,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效果。

同时,要及时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

以上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初中历史初一课本下册教案

初中历史初一课本下册教案

初中历史初一课本下册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政绩。

2. 分析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3. 掌握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

4. 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建立。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唐太宗和武则天吗?他们分别是唐朝的哪位皇帝?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本史实。

2.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贞观之治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特点和意义。

2. 教师讲解武则天的政绩,引导学生了解武则天的统治特点。

四、课堂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本史实。

2. 教师强调开元盛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唐朝的繁荣与开放。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唐朝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同学们还记得它们的特点和意义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开元盛世的特点和意义。

2. 教师讲解唐玄宗的政绩,引导学生了解唐玄宗的统治特点。

三、课堂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开元盛世及其主要成就。

2. 教师强调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短文。

初中历史7下教案

初中历史7下教案

初中历史7下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七年级下
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课时:1
课题:秦始皇统一六国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2. 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

3. 能够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 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 多媒体课件。

3. 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秦始皇的形象和统一六国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包括战争、外交和文化统一等方面。

2. 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意义,如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推动了国家的中央集权化等。

三、讨论(15分钟)
就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写一篇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的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认识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其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优质教案(全册)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优质教案(全册)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优质教案(全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炀帝陵罗 隐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

正所谓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矣,但隋炀帝居然在数十年间便把先帝创下的基业消耗殆尽,繁荣却又短暂的大隋王朝在这几十年间究竟是经历了哪些事情呢?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答案提示:(1)措施: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1.教师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基本概况。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2.图片展示。

3.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5.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评价大运河开通带来的影响。

答案提示:(1)积极影响:①经济上: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一方面,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使南北物资互通有无,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造福至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人类始祖
教学目标
-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 知道人类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教学重点
- 掌握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了解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人类的起源
2. 人类的生活方式
3. 人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早期文化的特点
2. 考古发现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教师引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历程。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和任务,加深对人类起源和
发展的理解。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教师讲解早期文化的特点和考古发现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看法和体会。

拓展活动
1. 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文化
的内容,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以小组形式制作展板,展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早
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总结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了解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意义。

通过拓展活动和总结反思,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太宗统治、真宗统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状况,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北宋的政治状况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2.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北宋建立后,政治状况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学生可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最新说明:本文档整理了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的教案,内容涵盖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单元复习等,内容来源多年工作沉淀的精髓部分,望对同仁有所帮助。

目录第1课时: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3)第2课时: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5)第3课时:盛唐气象 (7)第4课时: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0)第5课时: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12)第5课时: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14)第6课时:北宋的政治 (16)第7课时: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9)第8课时:金与南宋的对峙 (21)第9课时:宋代经济的发展 (23)第10课时: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25)第11课时:元朝的统治 (27)第12课时: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29)第13课时: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31)第14课时:明朝的统治 (33)第15课时:明朝的对外关系 (35)第16课时: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37)第17课时:明朝的灭亡 (39)第18课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1)第19课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43)第20课时: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 (46)第20课时: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2) (48)第1课时: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备课人:授课时间月日计导第2课时: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我们知道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出现这个局面与唐初统治者知人善用分不开的。

第3课时:盛唐气象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第4课时: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第5课时: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第5课时: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第6课时:北宋的政治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第7课时: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备课人:授课时间:计导我们这一节课讲了辽、宋、夏几个朝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材分析本课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一课。

本课介绍了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达300多年政权分立的局面,开通大运河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及灭亡的基本史实。

2、掌握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相关史实。

3、掌握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基本概况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课前准备PPT课件,收集有关大运河的历史故事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盛唐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二、新课讲授(一)隋朝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

(多媒体出示中国历史纪年表,让学生了解朝代的更迭,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让学生结合材料“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思考“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PPT给出: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并出示隋朝疆域图,感受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出示琼花图片和以下民谣:"运河水,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

" 隋炀帝真的为了看到绮丽的琼花而开凿长达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吗?修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2)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

(3)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吗?师生一起回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继续提出问题:联系所学,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几大流域?[来源:] 师生一起回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作用出示相关诗句材料,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师生一起探讨出:地位: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国力,造成社会矛盾尖锐,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功(意义﹨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

学生结合课本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揭示了开创科举制的原因。

2、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3、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4、总结历史认识: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分析概括隋朝灭亡的原因及概况。

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

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他还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隋炀帝还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

隋朝灭亡原因进一步得出启示:得民心者的天下《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有三目: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与开元盛世。

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然后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

三目之间逐渐铺垫,也有共同之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

“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统治。

“开元盛世”。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课前准备多途径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幅图片导入:李世民:唐太宗,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武则天: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李隆基:唐玄宗,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一个皇帝,前期颇有作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三位主要人物,回到唐朝这段历史的学习。

【进入新课】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

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

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

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

唐朝正式建立了。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

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

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为什么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结合下列材料与课文,说一说唐太宗有哪些开明的治国思想?“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学生说出:正确认识君民关系,重视人民的力量。

材料二:太宗尝谓公卿曰:“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 --《贞观政要·论求谏》材料三:太宗谓公卿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生:要善听正确意见,虚心纳谏。

大臣要廉洁奉公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政要·论务农》生: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教师补充说明: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

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让学生依据教材总结唐太宗的治国措施: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完善科举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权力。

并运用多媒体详细介绍相关知识。

结合下列材料与课文,说一说唐太宗时的治国成效?材料:(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粮食丰收),流散者咸(都)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唐纪》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唐高宗的皇后,掌握大权,先后废掉自己的两个儿子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690年自立为帝,称圣神皇帝,国号周。

她统治时期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总结: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等等以武则天的无字碑和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引导学生评价武则天。

教师给予评价参考: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

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

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三、“开元盛世”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2)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

农业生产大大发展。

(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3)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后期的腐败政治,第6课时总结。

探究:依据所学,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其中一人做评价,并说说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什么?最后归纳:标准:客观、公正、一分为二,把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当中去等小结:教师结语:自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确定适宜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政令、政策的相对稳定,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课后作业:对比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盛唐气象》教材分析唐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手工业、商业繁盛,使唐朝社会经济呈现高度繁荣景象。

同时,唐朝时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之间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以及唐朝对外交流的广泛,使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兼容并蓄,社会生活异彩纷呈。

经济的繁荣、社会风气的开放以及民族交往、交融的加强,体现了盛世唐朝的繁华景象,也造就了文化的兴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