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江西省上饶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四校第三次联考试题

合集下载

江西省上饶市四校最新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四校最新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古人说:“黡在颊则美,在颡则丑.”用它来比喻语境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无疑是恰当的。

复杂的语言世界里,没有什么绝对好或绝对坏的语言材料,适合语境的,便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语言运用的好不好,恰当不恰当,其实是对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很难判断某个词、某句话的优劣得失.”语境不仅是常规的语言材料、修辞手段选择运用的重要标准,而且还是辨别语言的超常偏离正负优劣的主要依据。

离开了特定的语境,语言的超长偏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论及其美丑,更无从判定其价值.王希杰先生把语言的规范形式称之为“零度形式”,对零度的超越、突破、违背和反动的结果,便是它的“偏离形式”,这种偏离可以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正偏离是一种艺术化的偏离,是语用佳句,能大大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增加审美功能;负偏离则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它造成语言的晦涩不通,同人们的文化和心理相矛盾。

区分正偏离与负偏离的标准和原则是:是否自然?是否合情合理?换句话说,即是否符合语境?合乎上下文语境,合乎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等诸多因素制约下的各种外显性或内隐性语境。

合乎语境的,是正偏离;不合乎语境的,便是负偏离.对于语言来说,语境就像是一块奇妙的调色板,它能使一些词语、句式突破社会习惯和语法规范的制约,超越常规,而获得一种崭新的意义,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也能使一些本是负偏离的语句转化为正偏离,实现语言的艺术化,获得特别的艺术魅力。

例如,汉乐府《上邪》中有这样几句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所表述的五种自然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而且是永远无法成为客观现实,因此,从自然科学物理学角度来说,它属于负偏离.但是,在此情此景此境中,面对自己心爱的人,不这么说,便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激烈的情感;不这样说,便无法表示自己心意的坚决.它是人物内心世界巨大激情突然喷发的特殊产物。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四次联考试题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四次联考试题

江西省两校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四次联考试题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黄亚果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

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

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

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

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

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

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

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

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

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

《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

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

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江西省上饶县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县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 Word版含答案

上饶县高中2019届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卷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三部分,共115分)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 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 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will the woman probably do next?A. Hike down the hill.B. Take out her cell phone.C. Take a picture with her camera.2.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A. On the telephone.B. In a hospital.C. At a beach.3. What is the man doing?A. Asking for advice.B. Giving directions.C. Asking for directions.4. Where does the smell come from?A. The garbage.B. The cat.C. A dead animal.5.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A. The man isn’t able to do the puzzle.B. She can’t stand by the man anymore.C. She will not be able to solve the puzzle.第二节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江西省上饶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上饶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上饶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灯光上网Lifi试验成功一直以来,在一个人的头顶上画一个闪亮的灯泡,被用来象征一个发明家的灵光乍现,但是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由灯泡本身“点亮”了奇思妙想:依赖一盏小小的灯,将看不见的网络信号,变成“看得见”的网络信号。

哈斯和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团队最新发明了一种专利技术,利用闪烁的灯光来传输数字信息,这个过程被称为可见光通讯(VLC),人们常把它亲切地称为“Lifi”,以示它能给目前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可能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这种让人难以想象的网络技术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答案是:很近,它正从复旦大学实验室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日前,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传出好消息,Lifi技术在实验室成功实现。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薛向阳告诉记者,目前的无线电信号传输设备存在很多局限性,它们稀有、昂贵、但效率不高,比如手机,全球数百万个基站帮助其增强信号,但大部分能量却消耗在冷却上,效率只有5%。

相比之下,全世界使用的灯泡却取之不尽,尤其在国内LED光源正在大规模取代传统白炽灯。

只要在任何不起眼的LED灯泡中增加一个微芯片,便可让灯泡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

课题研究人员迟楠教授指出,光和无线电波一样,都属于电磁波的一种,传播网络信号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研究中,给普通的LED 灯泡装上微芯片,可以控制它每秒数百万次闪烁,亮了表示1.灭了代表0。

由于频率太快,人眼根本觉察不到,光敏传感器却可以接收到这些变化。

就这样,二进制的数据就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了有效的传输。

灯光下的电脑,通过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读懂灯光里的“莫尔斯密码”。

“有灯光的地方,就有网络信号。

关掉灯,网络全无。

”迟楠告诉记者,与现有WiFi相比,未来的可见光通讯安全又经济。

江西省上饶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饶市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

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导致了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殊认识。

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更不像士子优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代表。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

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

草原民族生存的“动态”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

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的观念。

《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不得不产生与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性,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对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

这在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著名学者刘大杰曾称元代萨都剌的诗歌“代表了元诗的活力与变化的趋势”。

也由于草原自然环境的险峻、生存的艰难,致使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多了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

江西省上饶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7110901125

江西省上饶县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7110901125

江西省上饶县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l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文学:人类生存的一种支撑无论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文学的价值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估,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浮躁、喧嚣的消费社会中。

以往,我们侧重强调的是文学的思想教育作用和宣传鼓动作用;现在,人们更看重的是文学的消遣和娱乐作用,甚至它的市场轰动效应。

文学最内在、最深层的价值却被忽略了。

在我看来,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它还应当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支撑,一种情感与精神的支撑。

从原始文化学的意义上讲,人类在其还不太会直立行走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翩翩起舞,在其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唱歌,在其还不会写字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绘画,在其还不会制定法律条文、撰写科学论文的时候就已经会创作故事和诗歌。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文学艺术,是人类生命进化史中的一个包容诸多的“原点”,一个出发点。

而同时,这个“原点”又使它在人类生命活动史中永远占据一个“顶点”,一个精神的制高点。

如俄国美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所说的:“人类的精神生活可以用一个巨大的锐角三角形来表示,它缓慢地、几乎不为人们觉察地向前和向上运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角形的顶端经常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像贝多芬、德彪西、梅特林克、莫奈、马蒂斯、毕加索这样的伟大的艺术家,当然也包括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这样的诗人、小说家。

在人类生活与人类历史中的定位使文学艺术拥有了这样一些“天性”:既根植于大地,又仰望着天空;既是真实的生活,又是虚幻的想象;既是本能的喷涌,又是理性的张扬;既拥有肉体的丰厚,又拥有精神的空灵;既是对于往昔的追忆,又是对于未来的憧憬。

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上饶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上饶市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高二语文试题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指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

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

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那么,中国要发展文化影响力,应该用什么来面对世界?如何面对世界?我们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也可以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但这些是否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最核心东西。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西方对于中国,也往往赞扬中国的古代文化,甚少尊重当代文化。

到了21世纪,情况已有所改变,中国正在产生一些新的“中国思想”,引起了世界性的震动,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同。

比如,一些中国的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引发热烈讨论。

这些“中国思想”并不是凭空诞生,它们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由中国和西方学者共同研究、共同提倡,继而让全世界受益。

可见,中国文化要产生影响力,就要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林语堂在上世纪30年代时,用英文写就《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在国外非常畅销,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在阅读。

为什么林语堂这么受欢迎?在我看来,这主要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外国读者当朋友看待,以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杰出的文字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

但直到今天,为何还没出现一本能与以上两本书的影响力媲美的作品?我想主要还是态度不对:要么逢迎西方思想和外国读者;要么就是大国主义、与之“不来往”。

江西省上饶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饶市 2017-2018 学年度放学期期末教课质量测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向的、踊跃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步性文化。

北方草原拥有独到性,它既有深远悠久的民族村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以致了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别认识。

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亲密,人对自然的依靠性突出,因此对自然的亲密之感、逼近之念、忧愁之情更为突出、深厚;它不似江南山川对人的细腻轻抚,更不像士子优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新奇而精微的艺术感想,而是将民族生计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络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呼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此中代表。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开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

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中间就展现着极为浓烈的生态看法。

因为生计环境的严酷、邪恶、变化多端,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向生计看法异样鲜亮。

草原民族生计的“动向”和“变化”的特点令人的适应能力和突破自然环境约束的能力格外突出。

草原民族重申人在强盛的自然环境和社见眼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豪的崇拜的看法。

《史记·匈奴传记》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事后者还展现着激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北方草原多地处边境,因此在地区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关闭和独立的特点。

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又不得不产生与外界文化交融的必定性,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停出新的文化,对于与其余民族文化的沟通、交融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踊跃。

这在元朝西域文人那边获取了很好的印证,有名学者刘大杰曾称元朝萨都剌的诗歌“代表了元诗的活力与变化的趋向”。

也因为草原自然环境的陡峭、生计的困难,以致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多了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上学期四校联考(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古人说:“黡在颊则美,在颡则丑。

”用它来比喻语境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无疑是恰当的。

复杂的语言世界里,没有什么绝对好或绝对坏的语言材料,适合语境的,便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

“语言运用的好不好,恰当不恰当,其实是对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很难判断某个词、某句话的优劣得失。

”语境不仅是常规的语言材料、修辞手段选择运用的重要标准,而且还是辨别语言的超常偏离正负优劣的主要依据。

离开了特定的语境,语言的超长偏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论及其美丑,更无从判定其价值。

王希杰先生把语言的规范形式称之为“零度形式”,对零度的超越、突破、违背和反动的结果,便是它的“偏离形式”,这种偏离可以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

正偏离是一种艺术化的偏离,是语用佳句,能大大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增加审美功能;负偏离则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它造成语言的晦涩不通,同人们的文化和心理相矛盾。

区分正偏离与负偏离的标准和原则是:是否自然?是否合情合理?换句话说,即是否符合语境?合乎上下文语境,合乎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等诸多因素制约下的各种外显性或内隐性语境。

合乎语境的,是正偏离;不合乎语境的,便是负偏离。

对于语言来说,语境就像是一块奇妙的调色板,它能使一些词语、句式突破社会习惯和语法规范的制约,超越常规,而获得一种崭新的意义,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也能使一些本是负偏离的语句转化为正偏离,实现语言的艺术化,获得特别的艺术魅力。

例如,汉乐府《上邪》中有这样几句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所表述的五种自然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而且是永远无法成为客观现实,因此,从自然科学物理学角度来说,它属于负偏离。

但是,在此情此景此境中,面对自己心爱的人,不这么说,便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激烈的情感;不这样说,便无法表示自己心意的坚决。

它是人物内心世界巨大激情突然喷发的特殊产物。

它是以美表真,表心理感受之真,精神之真,情感之真。

“它不取决于外在信息的真实,而在于内心信息的真诚。

内心真诚超越了外在的真实,这是一种情感强化的结果。

”在此前提下,这种偏离常规的语言表现形式显示出了异乎寻常的合情合理,于是迈入了正偏离的范畴。

我们认为,这种对语言的规范所作出的创新,只要它是符合语言表达的题旨情境,切合特定的语境,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是得体、和谐,并且具有常规表达形式所不可能达到的修辞效果的,那么就应该充分肯定它。

1.下面是有关“语言偏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语言的偏离是一种对语言规范的创新,在特定语境下,成功的语言创新常常能起到语言的“零度形式”所不可能达到的修辞效果。

B. 语境是判断语言的超常偏离的主要依据,离开了语境,语言的偏离就无从谈起。

C. 语言的偏离有正偏离和负偏离之分,正偏离是一种成功的偏离,是语言运用上的佳作。

D. 负偏离和正偏离一样,都属于一种不规范的语言运用,但负偏离只能成为语言运用上的下品。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复杂的语言世界里,语言材料无所谓绝对的好或坏,只要是符合语境的,就是好的。

B. 区分正偏离和负偏离只要看是否合乎上下文语境,合乎的就是正偏离,不合乎的就是负偏离。

C. 语言的偏离常常超越外在信息的真实,而听从于内心信息的真诚,它是人物内心世界巨大激情突然喷发的特殊产物。

D .语境能使一些词语、句式突破社会习惯和语法规范的制约,超越常规,从而获得崭新的意义,达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3.下列各句中不能作为“语言的偏离”的例证的一项是()A.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杜牧《阿房宫赋》)B.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C.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二、古诗文阅读。

(共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

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

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

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

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

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

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

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公子竟留赵。

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公子留赵。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

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

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

夷门者,城之东门也。

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名冠诸侯,不虚耳。

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矫:假托B.勒兵下令军中曰勒:约束C.赵王扫除自迎除:台阶D.高祖始微.少时微:稍微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B.公子与.侯生决彼与.彼年相若也C.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夫晋,何厌之.有D.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策之不以.其道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子礼贤下士,士人竭尽智慧与忠诚。

退秦救赵后,公子有骄傲之色,门客竭诚劝谏;侯生也用诀别后北向自杀的方式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B.晋鄙是一位持重谨慎的将军,出于国家利益考虑,怀疑公子的命令,想不听从,从而被杀。

魏王对此非常生气,取消了公子的封地。

C.赵王亲自到边界迎接魏公子,与平原君计议用五城封公子,并把鄗封给公子作汤沐邑,足见他非常感激公子。

D.高祖非常尊重公子,命令五户百姓世代为公子守墓。

司马迁也亲自探访大梁夷门旧址,感慨公子礼贤下士并非虚名。

7.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5分)译文:(2)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5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送陈七赴西军孟浩然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8、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简要概括。

(3分)9、前人评孟浩然诗,有“冲淡中有壮逸之气”之说。

请结合本诗作简要赏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10、古诗文填空。

(每空1分,共8分)(1)莫听穿林打叶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2),泉涓涓而始流。

,感吾生之行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异国秋思庐隐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天气渐渐清凉了。

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钻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

这一些景象,最容易勾起人们的秋思,况且身在异国呢!低声吟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这个小小的灵宫,是弥漫了怅惘的情绪。

在那一天午饭后,波便提议到附近吉祥寺去看秋景。

我们走进牌坊,便见马路两旁树木葱笼,绿荫匝地,一种幽妙的意趣,萦缭脑际,我们怔怔地站在树影下,好像身入深山古林了。

在那枝柯掩映中,一道金黄色的柔光正荡漾着,使我想象到一个披着金绿柔发的仙女,正赤着足,踏着白云,从这里经过的情景。

再向西方看,一抹彩霞,正横在那迭翠的峰峦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