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体育课堂活动加强学生体能训练的研究

合集下载

丰富体育课堂活动,强化学生体能训练

丰富体育课堂活动,强化学生体能训练

丰富体育课堂活动,强化学生体能训练摘要:新课改不断深入延展视域下,为了可以促进小学生体能方面的增长,体育教师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堂活动组织与开展,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

当前阶段,体育教师应当结合体育新课标相关要求,充分利用优质体育课堂活动加强学生体能训练效果,增强学生体能综合水平,让小学生获得健康、全面成长,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

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设计小学体育课堂活动、加强体育游戏课堂融入、提升体能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设置体育课堂比赛活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来进行丰富小学体育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对体育活动更加感兴趣,实现对学生的体能训练,让学生爱上体育锻炼。

关键词:体育课堂;体能训练;体育游戏引言:随着国家教育部对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逐步重视,教师更加需要做好学生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小学生的体能训练十分重要,可以帮助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还可以让小学生可以承受更大强度的体育训练,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但是小学生会因为怕累而产生抗拒心理,因此,教师更加需要通过丰富体育课堂活动的方法来激发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促进体能训练质效的提升。

那么如何才能够科学地实现学生的体能训练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体能训练的主体概念以及内容从主体概念上来讲,体能堪称为人体引发运动的心肺功能支撑的大小(心肺系统的能力),其取决于人体运动系统动力学应用的范围与强度。

例如人体骨、肌肉、关节的运用能力。

体能训练通常是指人体通过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协调、灵敏等运动素质所展现出基本、综合的运动能力。

体能训练堪称为运动员自身竞技能力与运动水平一大核心且重要的构成因素。

体能训练通常涵盖了力量训练、耐力训练、柔软训练以及平均训练等主要方面内容。

二、丰富体育课堂活动,强化学生体能训练的创新策略(一)精心设计小学体育课堂活动教学内容新时期体育教学创新化开展过程中,为了可以让小学生的体能训练工作变得更加具有科学性,体育教师需要做好体育课堂活动的设计工作。

浅谈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体能发展

浅谈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体能发展

浅谈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体能发展作者:秦星来源:《新校园(下)》2017年第04期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这个过程是以提高学生体能为目的,旨在全面提高学生体质。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能呈现下降趋势,因此优化体育教学迫在眉睫。

而体育教育最重要的是体能的锻炼,体能包括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方面。

基本活动能力是指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过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例如:走、跑、跳等。

身体素质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各个器官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动性能力,例如:速度、力量、耐力等。

这两种能力是人进行生命活动、学习、工作和体育运动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兴趣,研究体育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至关重要。

当学生有了兴趣,体育运动对于他们来说就好像是在玩乐,就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对待事物有积极的心态。

因此,发展学生体能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学习与锻炼,并加以正确引导,激发学生运动的欲望,推动他们主动参加运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增强学生运动能力的目的。

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是促进学生主动运动和坚持锻炼的前提。

而让学生产生这样的兴趣就需要教师在长期教育过程慢慢摸索创新。

在兴趣浓厚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自主的训练,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运动体能。

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游戏、活动等来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最终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因此,我们提出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研究”这一课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个体方案和重复法体育运动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反复地锻炼自己的身体,以达到掌握技术技能、发展身体体能、增强体质的目的。

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这也至关重要,个体方案就是为了因材施教。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等来给予学生适合、适度的建议和训练,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基本素质发展,还要考虑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体能教学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策略研究

体能教学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策略研究

体能教学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策略研究摘要:通过对一线实践教师的访谈和对有关体能教学研究文献的分析,更新改革体能教学的理念,制定体能教学策略,在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巧妙渗透体能教学内容,达到提高学生体能素质,发展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

同时希望本研究能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在体能教学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体能教学;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9.03.029 前言据全同体质健康调研情况显示,全同中小学生体能素质各项指标持续下降,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仍处于比较低的状态。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中小学生体质锻炼的文件,表明了同家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

在各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每个学期都进行体能测试。

然而,有数据显示,有63.7%的高中生参加征兵体检因身体原因而淘汰,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在国家重视,但学校和学生主动性不足的状况下,怎样充分利用体育课堂主阵地,改革创新体能教学的模式,切实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是广大体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体质健康与体能概念界定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情况主要是通过体质健康测试来测量,体质健康各个测试项目是为了反映学生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身体机能(肺活量),身体素质(力量、速度、柔韧、有氧耐力)等方面的情况,其中包含身体成分、肌肉力量和耐力、心血管功能、肌肉和关节柔韧等要素。

而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身体成分、心肺耐力、速度、力量、耐力、平衡、协调性、反应时、灵敏性等素质。

无论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健身体育活动,还是保持高水平运动的竞技体育活动,体能素质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 体能训练理念的更新体能训练的内涵包括健康、心智、机能、形态、素质等维度,早就超越了传统体能的内容。

体能训练与功能性体能训练越来越多的融合在一起,相互补充和影响,紧密联系,共同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

强化学生体能素质的班级运动训练计划三篇

强化学生体能素质的班级运动训练计划三篇

强化学生体能素质的班级运动训练计划三篇《篇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我计划实施一项班级运动训练计划,通过系统的训练和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1.制定训练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体能水平,设计适合他们的运动训练计划,包括运动项目、训练强度、训练时间等内容。

2.组织训练活动:安排专门的训练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多种运动形式的训练。

3.监测学生进步:定期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监测他们的进步情况,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训练计划。

4.培养运动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他们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

5.增强团队合作:通过班级运动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高班级凝聚力。

6.在第一学期,重点进行有氧运动训练,如跑步、跳绳等,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

7.在第二学期,重点进行力量训练,如深蹲、俯卧撑等,以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和骨骼密度。

8.在每个学期末,组织一次班级运动会,展示学生的运动成果,增强班级凝聚力。

工作的设想:1.通过班级运动训练,学生的体能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身体素质更好,抵抗力更强。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每周至少进行三次运动训练,运动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3.学生在运动中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得到增强。

4.每周安排两节体育课,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

5.每周安排一次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运动比赛或团队合作游戏。

6.每月进行一次体能测试,监测学生的进步情况。

7.每学期组织一次班级运动会,展示学生的运动成果。

8.确保学生的安全: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9.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体能水平和年龄特点,调整训练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锻炼。

10.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他们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增强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相长的研究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增强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相长的研究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增强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相长的研究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学生体能训练与运动技巧训练结合教学已经成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

然而在目前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上,受应试教育思维影响,很难实现技巧训练与体能训练结合的教学目标。

基于此,本文提出要通过调整教学结构、构建合理教学体系的方式,实现体能训练与技巧训练的统一。

同时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上,老师还要注重尊重学生个体身体差异,因材施教。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体能;运动技巧1.引言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体”育教育备受社会各界重视,社会中关于“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相关认知越发广泛,因此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的关注。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意识。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中,教学内容既包括立定跳远、调高等运动技巧类教学,又包括上肢、下肢等体能训练的内容,通过两者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

1.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现状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在目前的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中,部分老师仍然把其当做一门考试科目对待。

在课堂内容安排上,以老师的意愿为主,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方法上,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忽视了基于学生身体素质为基础的差异化教学实践,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同时,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上,部分老师只重视应试体育技巧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体能提高相关部分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项目,但是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终生运动意识的培养。

1.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结合教学策略1.优化课堂结构,注重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其内容拓展性较强,具有较强的动态性,老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调整课堂结构。

课课练——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体能的有效途径分析

课课练——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体能的有效途径分析

课课练——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体能的有效途径分析现今,学生综合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学生重学业轻体育锻炼,形势的变化对现代体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高中教育教学课程之一,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掌握体育技能。

为此,提出重视课课练的重要性与方法应用必要性,将其用于体育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体能提高、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一、体育课堂教学课课练训练要求第一,尊重个性差异。

学生之间差异明显,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

课课练教学要有明确目标,结合学生身体素质、性别、基础分层教学,将班级学生分组展开体能训练,因材施教。

第二,目标性要求。

教学要有明确目标和详细的计划,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提升学生体能。

第三,基础体能和专项体能训练融合。

高中阶段体能训练以基础体能为主,基础体能训练中以基础为专项体能,当基础体能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加大专项训练。

因此,不可把学生体能训练成年化。

第四,健康性。

课课练教学秉承着健康训练理念,教学内容要有助于学生体能提高,不可为了发展而发展。

教师结合学生身体特征妥善安排,防止训练成人化和运动损伤。

二、课课练教学内容第一,速度素质。

素质素质指的是一定时间中完成动作的次数。

高中阶段,学生反应迅速、处于身体发育重要阶段。

而体育课课练主要训练学生迅速反应速度与动作灵敏度,最终提高速度素质。

常见教学方法有移动目标反应法、跑格等,教师通过不同距离的直线冲跑、往返跑、接力跑等进行迅速移动速度。

第二,力量训练。

力量素质包括绝对力量、相对力量,课课练教学时强调对抗性训练、应对弹性物体阻力训练,通过外部环境展开阻力训。

比如:引体向上、纵跳、双人顶等,但教学过程中不可大力量训练,因而绝对力量并不是高中体育体能教学内容。

第三,耐力训练。

耐力属于对抗疲劳的一种能力训练,通常分为一般、专门耐力。

课课练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训练强度、时间、重复频率控制与变化,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生耐受力。

小学体育与增强学生体质研究

小学体育与增强学生体质研究

小学体育与增强学生体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体育与增强学生体质研究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逐渐加强,体质也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其体质健康直接关系到以后的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科技的发展,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运动时间明显减少,导致他们的体质逐渐下降,甚至出现了以往不常见的健康问题。

对小学体育与增强学生体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当前的小学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着对学生体质的忽视和不重视现象,小学体育教学中也往往更注重技能的训练而非身体素质的提升。

通过对小学体育与增强学生体质的研究,可以有效地引起社会和教育部门对学生体质问题的重视,促进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整体体质水平。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小学体育对学生体质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小学体育教学现状,探讨如何通过小学体育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同时,通过研究小学体育活动设计和评价方法,为优化小学体育课程提供参考和建议。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进一步认识小学体育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为学校体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助力学生体质的全面提升。

1.3 研究意义小学体育在学生体质增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体育锻炼是保持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小学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小学体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体育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和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小学体育与增强学生体质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深入探讨小学体育对学生体质的积极影响,有助于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提升,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小学体育课堂中综合体能训练的实践研究

小学体育课堂中综合体能训练的实践研究

2019年(第9卷)第17期运动训练学DOI:10.16655/ki.2095-2813.2019.17.040小学体育课堂中综合体能训练的实践研究孙宝兵(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15000)摘 要:在小学阶段,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课堂对于学生优化身体素质、提升协调能力意义重大。

而体能素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学生提升学习质量、开发潜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笔者首先对体能训练进行了概括分析,结合当前小学体育课堂中体能训练的教学现状,分析了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引入综合体能训练的具体实践措施,希望对于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 综合体能训练 实践措施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6(b)-0040-02随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小学教育不再局限于科技人文知识的传输,而是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小学阶段开设体育课堂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其运动协调能力,进而树立其终身体育的意识。

通过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引入体能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体力、耐力、速度等基本运动能力具有积极影响。

1 体能训练1.1 体能的概念体能,就是体育运动者的基本运动能力,主要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性、柔韧性等运用素质表现出来的。

体能是体育锻炼和体育竞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的机能特征与形态学特征决定了体能水平的高度,前者是体能的生物功能性基础,后者则是体能的质构性基础。

相关领域研究者针对体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得到了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体能的获得途径包括先天遗传和后期锻炼,且体能的展现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体能是体育运动者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也有的学者将体能划分为大体能和小体能两个概念,认为前者指的是决定身份运动发展的运动能力,而后者则是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的体能项目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才之路
德智体美劳并称为五育,其中的体育更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体育教师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体育课堂对于塑造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抗压能力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提高体育课堂效率、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加强体能训练的有效教学策略,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推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一、当前学生的体能训练概况
体能是人身体素质水平的总称,包括人体机能、身体形态以及身体素质,是人最基本的运动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最主要的就是提升其身体素质,进而改善其身体形态并提高其身体机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电子游戏等娱乐项目层出不穷,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加沉迷于网络游戏、电子设备中,极度缺乏体育锻炼。

同时,高热量食品大行其道,也是威胁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身体健康。

此外,过于注重成绩的社会风气也造成了学生的体育锻炼不足、身体素质下降等。

因此,体能训练成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二、丰富体育课堂活动,增强学生体能训练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体能训练兴趣,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形式。

体能训练是一个艰苦又辛苦的过程,包含柔韧性训练、耐力训练以及平衡训练等,对年龄尚小的学生来说枯燥而乏味,甚至有部分学生不愿意进行体能训练和排斥上体育课。

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能够对症下药,针对学生缺乏动力的现状进行兴趣引导,激发学生进行体能锻炼的兴趣与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能训练中。

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认知水平习惯等,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对体能训练的排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锻炼、强健体魄的意识。

例如,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分组接力跑、个人竞赛跑、滚轮胎比赛、障碍物赛跑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跑步能力。

在竞赛机制的引导下,学生会因为产生了胜负欲而愿意参加到体能训练中,并以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行体育活动,进而进入体能锻炼状态。

(2)创设体育课堂教学情境,集中学生体能训练注意力。

学生年龄小,较易分散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关注课堂。

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全心全意地参与到体育锻炼、课堂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将体育课堂与故事情境进行充分结合,为学生创设故事性、游戏性的课堂学习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提高身体素质。

例如,将“两人三足”游戏活动与怪兽故事进行结合,先到达终点的“三足怪兽”可得到一定的奖励。

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与配合能力,也能增强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体能训练。

(3)注重学生身心共同发展,丰富体能训练形式。

小学阶段是关键启蒙阶段,要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就不能够忽视学生的心理建设与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教师要确保体能训练内容能够符合学生发展规律与年龄特点,保证训练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完善性,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的共同健康发展。

同时,体育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创新,丰富体能训练与心理训练的形式和方法。

例如,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能训练方式方法的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与心理教师共同合作进行探讨,明确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确保体能训练能够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让学生以阳光积极的心态面对体育课堂,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学习阶段是学生一生发展中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学生良好的体能训练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式,促进学生的肌肉生长、骨骼发育,提升学生的协调能力与平衡能力,进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体能训练,丰富体育课堂活动形式与内容,以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能够拥有应对未来生活压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的最基本的身体素质,进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徐花.应重视优化小学生体能训练方法[J].田径,2017(03).
[2]厉利华.优化教学行为提高小学生体育课堂注意力的策略[J].学校
体育科技学,2016(28).
[3]刘建.试论如何创设有效的体育课堂活动[J].体艺卫教研,2015(06).
[4]薄国华.学校体育活动对小学生体质的影响研究——
—以太原市某小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0).
[5]徐花.应重视优化小学生体能训练方法[J].田径,2017(03).
丰富体育课堂活动加强学生体能训练的研究
古洪松
(江苏省宝应县曹甸镇下舍小学,江苏宝应225808)
摘要:体能训练是新时期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能够推动体育课堂更加科学的开展,促使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学生成长需求,强化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文章提出了丰富体育课堂活动和增强学生体能训练的有效教学方式,指出体育教师只有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质。

关键词:体育;课堂活动;体能训练;体质
中图分类号:G623.8;G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3-0037-01
作者简介:古洪松(1976-),男,江苏宝应人,小学高级教师,从事
体育教学与研究。

【能力培养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