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苏散加减治疗咽痒咳嗽
杏苏散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咳嗽34例临床观察

杏苏散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咳嗽34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杏苏散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咳嗽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68例各种呼吸道疾病引起的久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
观察组给予杏苏散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止咳药物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35%,观察组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杏苏散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咳嗽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咳嗽;久咳;杏苏散加减;艾灸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主要因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引起,久咳指的是慢性长时间咳嗽,咳嗽持续数月以上。
中医认为咳嗽属于临床的“咳嗽”以及“喘证”范畴,西医则认为咳嗽是机体在拮抗呼吸道分泌物时的一种保护性反应[1],主要因呼吸道感染病毒或者细菌有关,严重者可进一步影响肺部功能。
本研究针对呼吸道疾病引起久咳的患者采用杏苏散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68例呼吸道疾病引起的久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
观察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6.7±1.5)岁,急性支气管炎患者12例,上呼吸道感染1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7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46.3±1.7)岁,急性支气管炎患者10例,上呼吸道感染1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8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止咳药物治疗,根据不同呼吸道疾病给予相应止咳药物,主要有苏芬氏合剂(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生产,国药准字Z20110129)、复方止咳糖浆(广西日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45021946)、复方甘草合剂(广东南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2965)以及孟鲁斯特(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70058)等,1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小儿咳嗽经验总结

小儿咳嗽经验总结李永明1 周 朋2 摘要:小儿咳嗽为现代儿科门诊常见疾病,因其具有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加之小儿生活不能自理,家长调护不当,使其具有其独特的病机及证治分型,因此在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经验中,各医家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及用药经验。
本文通过对当代名中医对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邪犯肺、痰热咳嗽、痰湿咳嗽、气虚咳嗽、阴虚咳嗽、食积咳嗽的临床特点,治疗原则,用药经验,组方等进行阐述,综述了名中医对小儿咳嗽的治疗经验。
关键词:名老中医;小儿咳嗽;经验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5.03.018 文章编号:1003-8914(2015)-03-0483-03 作者单位: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硕士研究生2012级(济南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4)△通讯作者 咳嗽为小儿科常见疾病,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现将当代名医对外感咳嗽包括:风寒、风热、燥邪犯肺,及内伤咳嗽包括:痰湿咳嗽、痰热咳嗽、气虚咳嗽、阴虚咳嗽及食积咳嗽治疗经验,综述如下。
1 外感咳嗽1.1 风寒咳嗽 起病急,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色清晰,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以疏风肃肺,化痰止咳。
钱乙[1]组方麻黄汤。
刁本恕[2]、王素梅[3]选用杏苏散加减。
韩新民[4]自拟“桑杏止咳汤”加减,药物组成:麻黄、荆芥、紫苏叶、杏仁、前胡、蝉蜕、法半夏、陈皮、连翘、蚤休、枇杷叶等。
黄建业[5]、李安源[6]多用有理肺止咳,疏散外邪之效的止嗽散。
王霞芳[7]以三拗汤、止嗽散、止咳一号(自拟方)加减。
常用药物:荆芥、桔梗、紫菀、前胡、辛夷、蝉蜕、杏仁等。
俞景茂[8]选三拗汤加减。
李家凤[9]自制“支咳1号”治疗。
组成:麻黄、杏仁、前胡、桔梗、炙紫菀、炙款冬花、荆芥、防风、炒黄芩、浙贝母、甘草。
熊磊[10]多用麻杏二陈汤、伤风咳嗽汤加减。
常用药:麻绒、杏仁、法半夏、陈皮、茯苓、桔梗、紫苏叶、紫菀、百部、前胡、荆芥、蝉蜕、苍耳子、刺蒺藜等。
老中医治咳嗽、咽痒

老中医治咳嗽、咽痒【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kg(各二斤);甘草(炒)375g(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500g(一斤)。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9克,食后,临卧时开水调服,初感风寒者,用生姜汤调下。
[功效]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使用注意]本方性虽平和,但总属辛温之剂,故阴虚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不宜使用。
如肺热咳喘,须加贝母,知母,瓜蒌,黄芩之类,不宜单独使用。
表邪重者,亦非本方所宜。
[方义]方中紫菀、百部、白前止咳化痰;桔梗、陈皮宣肺理气;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
七味相配,共奏止嗽化痰,宣肺解表之功。
【速记歌诀】陈耿百草苑借钱(陈皮桔梗百部甘草紫苑荆芥白前)药方论述本方是程钟龄氏所创订的一张经验方,对于多种咳嗽都有良效。
方中桔梗苦辛微温,能宣通肺气,泻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
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善治伤风头痛咳嗽。
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
百部甘苦微温,能润肺,治肺热咳呛。
白前辛甘微寒,长于下痰止嗽,治肺气盛实之咳嗽。
陈皮调中快膈,导滞消痰。
甘草炒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
所以-程氏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但阴虚肺燥之虚损咳嗽,则非其所宜,这在临症时须加辨别。
近人聂云台氏用本方诸药各30克,研末(均生用,不炒),另加生萝卜子60克(研)枇杷叶(去毛,包)30克煎汤,滤去渣取汁,再加生萝卜汁60克,共和调药粉为丸(酌加炼蜜更好),每丸如弹子大,约重8克,每服1粒,小儿减半,早晚各一次,开水化服。
这对各种咳嗽奏效更好,诚如聂氏所说:“从此用无不效,风寒痰热皆宜。
”编者曾多次制用,收效颇为满意,病者亦称道不置。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真题库(三)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真题库(三)1. 【最佳选择题】(江南博哥)某女,31岁。
每年春天皮肤起风团,色鲜红,灼热剧痒,症状加重时伴有发热,恶寒,咽喉疼痛不适;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宜选用的方剂是A. 香薷饮加减B. 防风汤加减C. 杏苏散加减D. 消风散加减E. 银翘散加减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风热犯表的瘾疹症见风团鲜红,灼热剧痒,遇热则剧,得冷则减;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
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选方:消风散。
2. 【最佳选择题】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纳减少、大便溏泻、倦怠乏力,舌淡。
辨析其证候是A. 气不摄血证B. 肝血虚证C. 脾不统血证D. 心脾两虚证E. 心血虚证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临床常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纳减少、腹胀、大便溏泻、倦怠乏力,舌质淡嫩、脉细弱。
3. 【最佳选择题】具有“喜条达而恶抑郁”特性的脏是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五脏生理功能的理解。
肝为风木之脏,其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4. 【最佳选择题】不容易发生气味散失的饮片是A. 肉桂B. 沉香C. 乳香D. 豆蔻E. 砂仁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易发生气味散失的饮片品种。
环境温度过高,使含挥发油的药物如肉桂、沉香等,气味逐渐散失,失去油润而干枯,且温度越高挥发油挥发得越快;豆蔻、砂仁粉碎后气味会逐渐挥发散失。
5. 【最佳选择题】某男,27岁。
小便点滴不通,小腹胀满,口苦口黏,大便不畅。
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属于A. 湿热瘀阻证B. 肾阳衰惫证C. 膀胱湿热证D. 心脾两虚证E. 肝火旺盛证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癃闭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小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黏,大便不畅。
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杏苏散加减治疗儿童外感咳嗽180例

髓微 环境进 行抗 血管 生成活性 的靶 向治疗 。中药破
血化 痰药 如三棱 、 莪术 、 水蛭 、 胆南 星 、 菖蒲 、 夏 、 石 半 贝母 等 , 坚散 结 药如 山楂 、 软 玄参 、 蛎 、 牡 夏枯 草 、 土
鳖虫 、 甲等 , 鳖 解毒抗 癌药 如金银 花 、 蒲公 英 、 白花蛇 舌草 、 半枝 莲 、 土茯苓 、 黄药 子 、 山慈菇 、 胆子 、 鸦 青黛 等 , 明显 阻止 疾病进 展 和转化 。 可 通过 观察 发现 , 医药 在抑 制红细 胞增生 、 制 西 控
效 较 巩 固 , 明显 副作 用 , 无 中药 复方往 往具有 多种 药
理 效 应 , 能 治 标 , 能 治 本 。 在 防止 疾 病 向 骨 髓 纤 既 又
维化 和 白血 病 转 化 方 面 , 一干 扰 素 可 抑 制 血 小 板
衍 生 因 子 , 少 骨 髓 纤 维 组 织 增 生 , 利 度 胺 针 对 骨 减 沙
风寒束 肺证 : 咳嗽 阵作 , 咯痰 稀薄 色 白, 咽痒 , 伴
恶寒发 热 , 鼻塞 流清 涕 , 质 淡红 , 薄 白 , 浮紧 。 舌 苔 脉
风热犯 肺证 : 嗽声 重 , 咳 咯痰 黄 稠 , 见身 热 恶 或 风, 口渴咽 痛 , 质红 , 薄黄 微 腻 , 浮数 或洪 。 舌 苔 脉 风燥伤 肺证 : 发性 干 咳 , 痰 或痰 少 而 黏 , 阵 无 喉 痒, 咽干唇燥 , 少 薄 白而干 , 浮或 细 。 苔 脉
文章 编号 :0 1 6 1 (0 0 0 0 4 0 10 — 9 0 2 1 )4— 02— 2
・
临 床 报 道
・
杏 苏散 加 减 治 疗 儿 童 外 感 咳嗽 10例 8
杏苏散化裁治疗喉源性咳嗽40例

名 老 中医 干祖 望教 授 首 次 提 出 了喉 源性 咳嗽 的病 名[ 】 ] ,临床主要表现 为 :咽喉发 痒之 后 出现干 咳 ,而且 为连续 的咳而不息 ,甚者 呈痉挛性 ,一 经作 咳 ,即难休 止 ,无全身症状 ,胸部 x线 检查无异 常。2 0 1 2年 5 月 至 2 0 1 3年 1 0月 ,笔者采用杏 苏散化裁加减治疗 喉源性 咳嗽 5 6 例 ,获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 资料 全部病 例为 2 0 1 2 年 5月至 2 0 1 3年 1 0 月 我院门诊 的病例 ,共 8 0 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 随机化 分配 ,分为治 疗 组 和对 照 组 。治 疗 组 4 0例 ,男 1 8例 , 女2 2例 ;年龄 1 8  ̄6 4 岁 ;病程 7 天 ~2个 月 ,其 中 7 ~ 1 4 天1 0例 ,1 5  ̄2 9天者 1 1例 ,1 ~2个月 者 1 9例 。对 照组 4 0例 ,男 1 9例 ,女 2 1 例 ;年龄 1 7  ̄6 0岁 ;病程 6 天~2 个 月 ,其 中 6 ~1 4天者 1 3例 ,1 5  ̄2 9天者 9例 ,1 2 个月者 1 8例 。两组患者性 别 、年龄 、病程等 资料 比 较 ,差异无显著性 ( P >0 . 0 5 ) ,具有可 比性 。 1 . 2 诊断标 准 参照 《 干氏耳鼻咽喉 口腔科 学》关于喉 源性 咳嗽 的诊 断标 准拟定 ] :① 咳嗽 特点是 咽喉发 痒之 后 出现 的干咳 ,少痰 ,甚者 呈痉挛性 ,难 以休 止 ;② 咽 喉部检查可有咽峡或 声带有 轻度充血 表现 ;③血 常规及 胸片检查无异常 ,偶有肺纹理增多 、增粗 。 1 . 3 排 除标 准 ①妊娠 或哺乳期妇女 ;② 由于急 、慢性 支气管炎及其他肺部 疾病 引起 的咳嗽患者 ;③ 咽喉部有 器质性病变 的患者 ;④药 物所致 咳嗽 的患者 ,如使 用血 管紧张素转化酶抑 制剂者 ;⑤对本研究 的药物过敏者 。 1 . 4 治疗方 法 治疗组 :给予 中药杏苏散加减治疗 。基 本方 :杏仁 1 5 g ,苏 叶 1 5 g ,法半夏 l O g ,陈皮 l O g ,茯苓 1 5 g ,前胡 l O g ,桔梗 1 5 g ,蝉 蜕 1 5 g ,枳 壳 5 g ,甘草 5 g ; 偏 风寒者加麻 黄、防风 以祛 风散寒 ;偏 风热者加 黄芩 以 疏风清热 ;喉痒甚者 加牛蒡 子 以利 咽止痒 ;阴虚 者加沙 参 、麦冬 以益气养阴 、敛肺止 咳;正虚邪恋者加太 子参 、 黄芪 以益气扶 正 。煎 服 法 :取 清水 3碗浸 泡 中药 1 5分 钟 ,煎煮 3 0分钟 ,取药液 2 5 0  ̄3 0 0 m L,早晚饭后分 服 , 1 剂/日。对照组 :口服复方 甲氧那 明胶囊 ( 商 品名 :阿 斯美 ;国药准字 H 2 0 0 3 3 6 6 9 0 ) ,每次 2粒 ,1日3次 ,饭 后 口服 。两组均以 7天为一疗程 ,服药期 间嘱患者忌烟 、 酒及辛辣燥热 、生冷 、油腻食物 。 1 . 5 疗效标准 痊愈 :咽干 、咽痒感及 咳嗽等症状 消 失 ;有效 :咽干 、咽痒感及 咳嗽等症状 明显减 轻 ;无 效 : 以上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 1 . 6 统计学 方法 采 用 S P S S 1 1 . 0统计 软件 ,计数 资料
中药配方颗粒杏苏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的疗效观察

中药配方颗粒杏苏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的疗效观察[摘要] 目的观察杏苏散配方颗粒加减治疗外感咳嗽的疗效。
方法治疗组予中药配方颗粒,对照组予中药汤剂,比较两者之间的疗效。
结果杏苏散治疗外感咳嗽配方颗粒和汤剂效果均较满意。
结论中药配方颗粒杏苏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疗效显著,且易贮存保管、便于使用,有利于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
[关键词] 中药配方颗粒;杏苏散;外感咳嗽[中图分类号] r25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2095-0616(2012)21-85-02clinical study on drug granules of xingsu san for the treatment of cold coughyan?zheng1??ding?qingsheng1??yu?changzhi21.department of tcm, the affili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in huangpu district of jinan?university,guangzhou 510700,china;2. department of tcm,sun yat-sen memorial hospital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6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rug granules of chinese herbs of xingsu san on cold cough. methods all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reating with drug granules anddetection of cut crude drug. results both groups showed satisfactory?effects?on cold cough. conclusion drug granules of xingsu san have therapeutic effects to cold cough, equal effect with traditional detection of cut crude drugs, also were?convenient, and help for promoting tcm modernization and innovation process.[key words] drug granules of chinese herbs; xingsu san;cold cough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究其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咽喉科疾病妙用杏苏散

1 喉源性咳嗽相当于咳嗽变异性哮喘。
以喉痒、顽固性、刺激性干咳为主要症状,晨起或夜间为甚;口淡、舌淡苔白、脉弦。
胸片正常。
属凉燥证;治以温散风寒、宣肺化痰;主方:杏苏散加苏子。
伴口干、痰粘难咳者,多属内郁化热,主方去生姜、半夏,加蝉衣、芦根、天竺黄疏风清热利咽。
病案:张某,女,31岁,2008年4月22日就诊。
咽痒、咳嗽少痰1个月,晨起及夜间为甚,伴口干、痰粘难咳。
无胸痛、发热;体检:咽后壁粘膜轻度充血;胸部正位摄片:正常。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患者1个月前,曾伴鼻塞、流清涕,在院外服中西药治疗(用药欠详),刺激性干咳不减。
证属外感风寒,肺失宣肃,内郁化热;治以宣肺止咳,佐清热利咽。
主方:杏苏散加苏子。
苏叶10g、杏仁10g、陈皮10g、茯苓10g、前胡10g、枳壳10g、桔梗10g、苏子10g(包煎)、蝉衣6g、芦根20g、天竺黄6g、甘草3g。
每日1剂,煎汤,日服2次。
3剂后,自觉晨起及夜间咳嗽减轻;守方继进,共服9剂,咽痒、咳嗽消失,无特殊不适,病告愈。
2 吭咳症系以自觉咽中痰阻,时常用力清嗓,咳而有声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
本症特点:多为外感风寒,寒凝痰滞于咽,致频繁清嗓,无痰或少痰,缠绵难愈;口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咽后壁粘膜轻度充血水肿。
好发于青少年,冬春季多见。
属凉燥证;治以温散风寒、化痰利咽;主方:杏苏散去大枣,加天竺黄、射干。
伴口干、痰粘难咳者,多属内郁化热,杏苏散去生姜、大枣,加天竺黄、射干、芦根,清热化痰利咽。
病案:方某,男,8岁,2009年1月10月,以反复吭咳、少痰1个月为主诉就诊。
1个月前,曾因鼻阻、流清涕,咳嗽、咳痰稀白,在院外治疗(用药不详)。
辰下:吭咳、少痰,口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咽后壁粘膜轻度充血。
证属:外感风寒、束于咽喉;治宜:宣肺散寒、祛痰利咽。
主方:杏苏散。
苏叶3g、杏仁3g、陈皮3g、半夏3g、茯苓10g、前胡3g、枳壳3g、桔梗3g、生姜1g、天竺黄2g、射干2g、甘草1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杏苏散加减治疗咽痒咳嗽
发表时间:2009-06-22T10:44:36.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4月第6卷第12期供稿作者:齐芝雪胡晓弘[导读]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多为风邪上壅,阴虚肺燥,痰凝咽喉所致。
杏苏散加减治疗咽痒咳嗽齐芝雪1 胡晓弘2(1柳河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吉林柳河 135300;2通化市中心医院五官科吉林通化 134000)
【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2-0191-01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多为风邪上壅,阴虚肺燥,痰凝咽喉所致。
大部分患者基本愈后,咽痒咳嗽经久不愈,咽喉不利,肺失清肃,故出现咽干喉痒、咳嗽之症。
杏苏散温而不燥,润而不凉,故取之化裁用治本证。
2005年4月到2008年12月,利用杏苏散补肺利咽祛痰止咳,治疗咽痒久咳,咳痰不爽之症,疗效可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共观察治疗病例52例,均为我校附属医院门诊患者。
其中男38例,女14例,平均年龄21岁,病程一周以上。
1.2 诊断要点患者大部分为感冒咳嗽,感冒基本愈后,或感冒迁延失治,咳嗽不止,咽部不适,发痒且咳痰不爽,咳嗽即作,力咳方可粘痰出,有痰附于喉间感,或咳引胸痛,或鼻塞,或咽痒,咳嗽阵作,舌淡苔白或腻,脉数。
2 治疗方法
杏苏散由杏仁15g,苏叶20g,桂枝15g,钱胡1g0,半夏10g,茯苓15g,桔梗20g,陈皮10g,生姜10g,大枣10枚,甘草10g。
组成每日一剂,水煎温热服,每次300ml,三剂为一疗程,一般1- 2疗程。
痰多加海浮石,贝母以祛痰,胸痛甚加丝瓜络以宽胸,咽干重加玄参麦冬以滋阴,咽痒重加钩藤以治咽痒。
3 疗效观察
患者经1-2疗程其中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4例,有效(临床症状减轻)15例,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2例。
总有效率96%。
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映。
4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1 王丽,女,26岁,于2007年4月15日就诊,患者因感冒发热咳嗽,在他院治疗5天,现患者热退。
但仍咳嗽,咳痰色白。
咽痒即作。
痰涎粘着喉间,伴鼻塞,时流清涕,头微昏,胸闷,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杏苏散三剂,痰易出,再服两剂,咳止胸畅,咳嗽基本痊愈。
典型病例2 许飞,男,17岁,2007年5月11日诊。
1月前曾患感冒,经治疗后遗下咳嗽未愈,且日渐加重。
诊见:咳嗽频作,痰少气逆,咽干喉痒。
查咽后壁有数个淋巴滤泡增生,胸部 X线摄片无异常。
舌淡红、苔薄黄干,脉浮稍数。
证属风壅痰凝,肺燥阴虚,治宜祛风润肺,下气化痰,用上方加麦冬、沙参各典 12 g,射干、蝉蜕各10 g。
服药3剂,咳嗽诸症减轻,再服3剂而愈。
典型病例3 李强,男,26岁。
2007年7月25日诊。
患儿发热2天,恶寒头痛无汗,鼻塞流浊涕,咳嗽,痰多稀色白,口不渴,食纳减少,睡眠差,小便正常,大便溏薄,体温38.5 ℃,咽充血,体瘦,苔薄白,脉浮弦。
本证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
治宜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服本方3剂后,热退,咳嗽稍减,大便正常,按原方再取3剂,渐痊愈。
5 讨论
此症多乃外感余邪留恋,肺气受损,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致咳嗽迁延不愈,故咳引胸痛;其病位在咽部;病邪主要为风邪,符合“风盛则痒”的致病特点,咳嗽稀痰者,古人谓燥为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
鼻塞者,鼻为肺窍;嗌塞者,嗌为肺系也。
杏苏散出自《温病条辨》。
由于肺主呼吸,主皮毛,与外界息息相通,气温变化较大时若有不慎,外邪侵袭,首先伤肺。
故治疗时着重轻宣润燥、化痰止咳,并随证加减,灵活运用,皆有效验。
杏苏散用杏仁,苏叶,解表散邪,宣肺达邪,清痰火治久咳,桂枝钱胡力气止咳,微发其汗,散风热利咽喉,半夏茯苓祛湿化痰,桔梗陈皮,理气宽胸。
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
四味合用,补泻相宜,阖辟相合。
相反相成,诸药合用,补肺利咽,祛痰止咳之功,服之气展痰豁而久咳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