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发展概况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古代)01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古代)01发展概况

思考题
• • • • 秦咸阳的布局特点。 汉朝作为中国建筑第一个繁荣时期的标志? 高足家具形成的意义。 外来建筑文化如何转变为本土建筑文化?
一、战国建筑及其特征
1.城市建设
工商业大城市:齐临淄、赵邯郸、楚鄢郢、 魏大梁、秦咸阳、燕蓟、韩新郑。
一、战国建筑及其特征
2.高台建筑
高台建筑高低错落,有的已达两层,以夯土 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构建筑环抱, 具备取暖、排水、冷藏、浴洗等设施,如秦 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三、周朝建筑及其特征
1.城市
规则:《左传》:“大都,不过参(同叁) 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三、周朝建筑及其特征
2.合院
出现了相当严整的四合院,二进院落,具备 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屋顶已经采用 了瓦。目前挖掘的是祭祀性建筑。
三、周朝建筑及其特征
3.建材
A 陶瓦:瓦的发明是西周的突出成就,制 瓦技术从陶器发展而来,用于改善屋面构造。 B 陶管:用于房屋地基和院落的排水。 C 出现彩绘及雕刻。 D 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黄泥)。
5.砖石建筑
主要在佛塔的建设方面出现了砖造佛塔,并 且出现了三种类型:楼阁式(大雁塔)、密 檐式(小雁塔)、单层塔(河南登封会善寺 净藏禅师塔)等。其外形已向仿木建筑方向 发展。
二、唐朝建筑及其特征
6.建筑风格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具体表现在斗 拱雄大、出檐深远、气魄雄伟、严整开朗、 无纯粹的装饰构件,构件的形象与加工都表 明了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 系,庄重、大方。
7.门窗及佛龛
门多用方形,方形圆角,圆券形,五边形等。 窗多用圆券形等。 壁龛和佛龛有圆券形、五边形券形和方形三 种。

建筑史

建筑史
2、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 辽宁省建平县,庙内设有成组的 女神像。
3、到龙山文化时期,在聚落外围 构筑土城墙的现象已较普遍,把 壕沟和筑城墙结合起来,形成双 重防御结构。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
§1-2 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但是在建筑尚未完全摆脱 神的影响,饕 纹,夔龙夔凤,以狰狞为美。
安徽蒙城尉迟寺 史前聚落遗址中 心的大型广场
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仰韶文 化), 这里发掘出的一处大型房 址面积达500多平方米,四周 有回廊。这种大型廊庑式建筑 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城垣建筑 起源提供了宝贵资料
山西省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 代遗址发掘现场
柿子滩遗址出土的石器
三、其它知识点:
1、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 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 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 形。内室与外室均有烧火面,是 煮食和烤火的地方。
到仰韶末期,出现了柱子排列整齐,木构架和外 墙分工明确,建筑面积达150平方米的建筑实例。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因最早分别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及山 东历城龙山镇发现此二种文化,故以之命名。至今考古界仍采用此 法命名新发现的史前文体遗存。仰韶文化一般代表母系氏族社会时 期,龙山文化一般代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陕 西 歧 山 凤 雏 村 西 周 遗 址 平 面
陕西 歧山 凤雏 村西 周遗 址复 原图
歧 山 凤 雏 村 西 周 遗 址 复 原 轴 测 图
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 很大提高。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
的普遍使用、砖的应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史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建筑史发展的主要历程:
古代时期:古代时期的建筑主要以木质、土质为材料,如殷商时期的夏商时期的城墙、商代王陵、周代宫殿等。

秦汉时期:封建帝王时期的建筑表现出富丽堂皇、宏伟壮观的特点。

此时期的著名建筑有兵马俑、陵墓和宫殿等。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建筑主要以木质、砖、石等材料为主。

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当属唐代的大雁塔和敦煌莫高窟等。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的建筑呈现出更加细致、精美的特点,同时意蕴更加丰富。

此时期的著名建筑有汉口了解寺、庐山白鹿洞书院等。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建筑延续了宋元时期的传统,重点体现出木结构建筑和砖石结构建筑。

此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紫禁城、天坛、颐和园等。

现代建筑: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建筑形式,同时也开始注重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借鉴。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北京大学校园、上海市政府大楼以及全国第一家现代化百货公司“新华百货”。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洞口背寒风¡ª¡ª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ª¡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

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中国建筑史洁

中国建筑史洁

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的人类居住在山洞或简陋的茅屋中。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逐渐出现了木结构的房屋。

2.奴隶社会时期:随着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中国建筑逐渐形
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

这一时期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多采用梁柱式结构,屋顶采用茅草或瓦片覆盖。

同时,建筑开始有了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建筑在规模、装饰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3.封建社会时期: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建筑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体
系和独特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和砖石结构,建筑形式和装饰手法也日益丰富。

同时,中国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也逐渐明确,如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不同类型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4.近现代时期:自清朝末期以来,中国建筑逐渐受到了西方建筑
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

这一时期的建筑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建筑设计和建造方法。

总之,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02.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02.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
商 朝
商灭夏后的都城-亳 宫城位于南北中轴线上 主殿长达90米
西周
根据分封制度, 规定了严格的等 级。
西周陕西凤雏村遗址
春秋
根据分封制度, 规定了严格的等 级。
春秋
主要成就
1.瓦的普遍应用 2.高台建筑的出现
春秋时期秦国宗庙平面
三、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宋代
1.采用了模数制 2.装饰与色彩更加丰富 3.园林兴盛
3.园林兴盛
五、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元代
1.宗教建筑兴盛 2.木架建筑逊于宋代
明代
1.砖已经普及 2.琉璃的普及 3.木构架定型
清代
1.园林达到极盛期 2.藏传佛教展
2020年4月1日
一、中国古代建筑得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
原始社会建筑 奴隶社会建筑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一、 原始社会建筑
穴居
木骨泥墙建筑
巢居
干阑式建筑
余姚河姆渡遗址
榆 林 寨 峁 梁 遗 址
二、 奴隶社会建筑


奴隶社会建筑

春秋
夏朝
战国
奴隶时代结束 地主阶级夺权
出现城市建设高潮 瓦的广泛使用 砖的出现
咸阳一号宫殿

木构架日趋成熟 砖石、拱券有所发展
抬梁、穿斗形成 斗拱普遍采用
三国、晋、南北朝
佛教建筑尤为突出
四、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朝
兴建都城 桥梁工艺
唐代
1.规模宏大 2.木建筑技术成熟
3.建筑群体处理成熟
4.砖石建筑发展

中国建筑史图表整理

中国建筑史图表整理

中国建筑史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年)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仰韶文化(距今9000-4000年)1.浙江余姚河姆渡最早木结构建筑干阑式木结构榫卯技术出现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木骨泥墙半地穴式建筑大房子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时期聚落3.陕西临潼姜寨最早典型的农耕聚落龙山文化父系氏族 1.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有窖穴;2.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3.建筑构造技术中出现石灰干燥、陶化以及彩绘装饰做法4.建筑空间出现“吕”字形平面木结构的特点:1.穿斗式:云南白族民居;2.抬梁式:北京四合院;3.井干式:4.干阑式:广西侗族民居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夏前2070年~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最早的廊院式建筑 1.两处遗址,一号宫殿最大,二号最完整2.未见瓦,“茅茨土阶”。

1.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2.大量使用青铜器、已有甲骨文——我国城市雏形出现。

商前1600年~前1046年1.郑州商城商王仲丁的隞都2.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3.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并排三座殿堂4.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遗址5.殷虚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有纵有横,布局已具庭院的雏形,世界文化遗产。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1.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中国第一四合院 1.严格的等级制度,出现,《周礼考工记》“三朝五门”春秋战国成书,记述周代王城建设制度。

2.瓦的发明,脱离了“茅茨土阶”2.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干阑式建筑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秦都城雍城出土了36cmx14cm*6cm青灰色砖、花纹空心砖;备注:1.人物:鲁班 2.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 3.开始修长城 4.瓦大量使用 5. 有建筑装饰907年隋唐洛阳城 第五大城2.将大兴城改称长安城,作为都城(西安),继续完善。

后在长安城东北隅城墙之外修建一座大明宫,逐渐 成为唐代的政治中心。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建筑类型
宫殿、宗庙、祭祀建筑、居住建筑等
建筑特点
木构架、单体建筑、庭院式
秦汉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总结词
统一、大型化、砖石结构
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防御建筑等
建筑成就
统一度量衡、砖石结构的出现
建筑特点
大型木架构、建筑群组、装饰精美
隋唐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总结词
辉煌、国际化、技术高峰
建筑成就
大运河、都城建设、佛教建筑
南方水乡
南方水乡的建筑风格注重防潮、通风和充分利 用水资源,如水乡民居。
3
北方宫殿
北方宫殿则注重体现皇权神圣、庄严宏伟的气 势,如故宫。
文化传承与建筑思想
儒家文化与建筑伦理
古代建筑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建筑的功能和社会伦理,如孔庙。
道家文化与建筑意境
道家文化强调自然意境和天人合一,对园林和山水建筑的营造有着深远影响,如 苏州园林。
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应用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建筑进行信息采集、建立数字档案,为今 后的修缮和维护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结构加固与功能改善
针对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和功能性问题,采用结构加固和功能 改善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其耐久性和使用性能。
文化传承与教育推广
文化传承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文物建筑保护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 养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
注重环境协调
古代建筑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依山傍水,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合理 规划设计。
建筑群体组合
古代建筑多以群体组合形式出现,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空间组合,体现 建筑的功能和意义。
装饰精美
古代建筑注重装饰,采用木雕、石 雕、砖雕等技艺,使建筑更加精美 绝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 地面后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 屋盖。
神庙的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彩 画是在压平后经过烧烤的泥面上用红和白色 描绘的几何图案,线脚的做法是在泥面上做 成凸出的扁平线或半圆线。
这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发现,表明原 始社会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开始创造出 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 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 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二里头的另一座殿堂遗址中,可以看出更为 规整的庭院式建筑群,在夏代至商代早期,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 定型。
商代青铜工艺已达到相当纯熟程度,手工业 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手工业的发展、生产 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 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西周时期,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 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 城大的不超过王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五分 之一,小的九分之一。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本章要点
原始社会建筑 奴隶社会建筑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
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 段。
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是极缓慢的,我们的 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地 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 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要 求。
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
点,便于挖作洞穴。
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 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形式。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为 的窑洞式住宅。
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 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 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也有在同一地区,竖穴、半穴居和地面建 筑有先后交替出现的现象。
原始社会建筑 (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
的岩洞。

天然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
遍的方式。

地势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巢居
这一原始居住形式,地势高亢地区则营造
穴居。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 族社会,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千计。其中代 表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
东周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 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 秦雍城遗址出土了砖和质地坚硬、表面花纹 的空心砖,说明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开始 了用砖的历史。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华 丽,建筑装饰和色彩也更为发展。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589年)
东周战国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 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 高潮。

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 干阑式建筑;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 墙房屋。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 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 千年,这是我国已知最 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 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这一实例说明当时长江 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 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
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 必须按等级制造。
西周代表性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 这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 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和 后室之间用廊子联结。门、堂、室的二侧为通长的 厢房,将庭院围城封闭空间。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遗址下设排水陶管和卵 石叠筑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已采用瓦。这 组建筑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 四合院实例。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 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 级的阶段。
制瓦技术是从陶器制作发展而来的。
早期,瓦只用于屋脊、天沟和屋檐。到西周 中晚期,有的屋顶已经全部用瓦。瓦的质量 也有所提高,并且出现了瓦当。还出现了铺 地方砖,夯土墙或土坯墙上用三合土抹面, 表面光洁。
另一方面,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出现, 城市也逐步孕育萌生。
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发现 了大型宫殿和中小型建筑数十座。其中一 号宫殿最大,其夯土台残高约80公分,夯 土台上有面阔8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 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 封闭庭院的面貌。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 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 和庭院实例。
黄河流域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时期,氏族已过着以农业为主 的定居生活,当时的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 岸的台地作为基址,这种村落已有初步的区 划布局。

到了仰韶文化末期,出现了柱子排列整
齐,木构架和外墙分工明确,建筑面积达150
平方米的实例,表明木架建筑技术水平达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
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 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 成吕字形。
套间布置也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
在建筑技术方面,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 涂抹光洁坚硬凡人白灰地面层,使地面收到 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祭坛和神庙这两种祭祀建筑也在各地原始文 化社会遗存中被发现。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 址发现于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境内,这是一座 建于山丘顶部的、有多重空间组合的神庙。

奴隶社会,建筑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宏伟 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
这时,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 步形成,并在后期出现了瓦屋彩绘的豪华宫 殿。
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 成了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不论在城市规 划、建筑群、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在建 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 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 越的创造与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