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2第一二章复习提纲
人教版 高中 生物 必修2 期中复习(一、二章)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内容:孟氏两大遗传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1、实验思路:假说-演绎法发现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测交)→总结结论 2、实验材料(成功原因):豌豆—闭花授粉,自花传粉;相对性状明显。
3、分离定律(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基因)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生殖细胞)传给后代(配子是联系亲子代间的枢纽)。
4、自由组合定律(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决定同一性状(Aa )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形成A 和a ),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AB 或Ab 或ab 或aB )。
强调:a.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区别:基因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中文描述),如豌豆的高茎; 表现型:指决定表型型的基因(遗传因子)组成(英文字母组合),如豌豆高茎的基因型是DD 或Dd 。
b.等位基因:指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 和d (注意:D —D ,或d —d ,或R —d 不是等位基因) C.遗传图解的书写: 方法:斜线交叉法(单对相对性状) 棋盘法(多对相对性状)。
d.遗传题解题方法:单独考虑→彼此相乘前提:熟悉下列内容(单对相对性状的情况)①形成配子种数(选用种数参数):2(Yy)×2(Rr)×2(Dd) ×1(EE) ×1(hh)=8①YRdEh的概率(选用概率参数):1/2Y×1/2Y×1/2d×1E×1h=1/8例2:求YyRrDdEehh自交的后代中①表现型种类(选用表现型种类参数):(Yy自交后代表现型)2种×(Rr) 2 × (Dd)2 × (Ee)2 × (hh)1=16种②后代表现型为“显1显2显3隐4隐5”的概率(选用表现型概率参数):(Yy自交后显性概率)3/4 ×(Rr)3/4 ×(Dd)3/4 ×(Ee)1/4 ×(hh)1=27/256(依“葫芦画瓢”,试求其自交后代中:③基因型种类:81种;④后代基因型为YyRrddEehh的概率:1/32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 认识过程:衍生:伴性遗传(控制性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故其遗传总跟性别相关联)亲子代的遗传靠“配子(生殖细胞)”作为媒介:①形成生殖细胞的方式—减数分裂;②形成亲子关系,源于子代承接亲本的遗传物质(染色体组-一半父方,一半母方)。
2024_2025学年高二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1节群落的结构群落: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确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确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1)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
(2)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限制作用的物种。
地位:在群落中占据优势,确定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影响其他种群的生存和生长。
名师指导: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更,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慢慢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慢慢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逝。
二、种间关系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如海葵与借居蟹(互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得养分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如马蛔虫和马;噬菌体与细菌;菟丝子与大豆。
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现象。
草原上的牛和羊;农田里农作物与杂草。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如羊吃草,狼吃羊。
互利共生数量上呈现“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更;种间竞争数量上呈现“誓不两立”的同步性变更;捕食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削减,后增加者后削减”的不同步性变更。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群落分层的缘由: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
在陆生群落中,确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确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
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栖息场所等有关。
(2)群落分层的意义: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实力;植物分层为动物供应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更、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二章复习学案

生物第一章、第二章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精原细胞→______精母细胞——→_____精母细胞———→_____细胞→精子↑↑↑受______复制________联会、分离着丝点_____ 精________自由组合姐妹染色单体___ 卵↓↓↓卵原细胞→______卵母细胞→_____卵母细胞—————————→卵细胞∣∣∣∣∣∣基因复制________分离复制后的基因分离________自由组合∣∣∣∣∣∣基因在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伴性遗传●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前期: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交叉互换,后期:___________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染色体______复制。
每条染色体______分裂,___________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特点的比较1. 减数分裂发生在()A 受精卵发育成为胚胎的过程中B 动物精原细胞形成为精子的过程C 皮肤生发层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过程D 骨骼增长的过程2.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B 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C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D 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3. 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A 有丝分裂中期B有丝分裂间期C减数第一次分裂D减数第二次分裂4.在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A 减数第一次分裂B 减数第二次分裂C 减数分裂间期D减数分裂末期5.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A 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数目不同B 细胞中着丝点分裂的时期不同C 细胞中染色体复制的时间不同D 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时期不同6.与一般的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最显著特点是:()A 染色体进行复制B 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C 有纺锤体形成D 着丝点分开●通过图象判断细胞分裂时期判断依据:①细胞中染色体数目;②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具体如下:无同源染色体→一般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且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分离等→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期有同源染色体无以上染色体特殊行为→有丝分裂某时期7.如图甲、乙、丙、丁4个图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假定只含有两对染色体)的4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表示_____分裂_____时期。
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归纳1.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1.1 植物的特征植物是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以光能为能源,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一类生物。
植物的主要特征包括: - 具有细胞壁和液泡的细胞结构 -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 具有根、茎、叶等器官 - 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有性和无性繁殖1.2 植物的分类根据植物的特征和形态特点,植物可以分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四个门类。
•苔藓植物:具有结构简单的茎和叶,无根系,生活在湿润环境中,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
典型代表为苔藓和角苔。
•蕨类植物:具有分枝的地下茎和大型叶子,根系发达。
典型代表为蕨类植物和当归。
•裸子植物:具有木质茎和根系,茎上有鳞片状的叶子。
典型代表为松树和银杏。
•被子植物:具有细胞壁和液泡的细胞结构,茎、叶和根发达。
典型代表为花草植物和果树。
2. 植物的营养和繁殖2.1 植物的营养方式植物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和合成有机物质。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的化学过程。
此外,植物还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养分。
2.2 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 有性繁殖:通过花粉与雌蕊接触、授粉和受精,形成种子,再通过风、水、动物等方式传播,进行新植物的繁殖。
- 无性繁殖:通过植物的根、茎或叶进行分离、分枝、块茎等方式进行繁殖,生成与原植物相同的新个体。
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3.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方法为了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 设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 限制非法狩猎和捕捞行为,避免过度捕捞或滥猎导致物种灭绝。
- 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和渔业,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加强生态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新教材)

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豌豆花是两性花,在未开放时,进行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自花传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豌豆植株还具有易于区分的形状。
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作相对性状。
三、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a.去雄,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b.套袋,套上纸袋,以免外来花粉干扰。
c.采集花粉。
d.传粉,将采集到的花粉涂(撒)在去除雄蕊的雌蕊柱头上。
e.套袋,再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作异花传粉。
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作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作母本。
四、杂交实验1、孟德尔用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Cross)。
无论用高茎豌豆作母本(正交),还是作父本(反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总是高茎的。
用子一代自交,结果在第二代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
2、孟德尔把F1 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显性性状,如高茎;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隐形性状,如矮茎。
3、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
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这些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
每个因子决定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现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如D )来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形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如d )来表示。
(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例如,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 ,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 。
像这样,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作纯合子。
因为F1自交的后代中出现了隐性性状,所以在F1的体细胞中必然含有隐形遗传因子;而F1表现的是显性性状,因此F1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应该是Dd 。
像这样,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作杂合子。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一生物必修2 全套精品复习提纲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考纲要求:分析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一、孟德尔简介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 (亲本) 互交 反交 F 1(子一代) 纯合子、杂合子 F 2(子二代) 分离比为3:1 3.解释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 F 1是否产生两种 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6.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7.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举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或dd。
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指所有由细胞组成的有机体,具有遗传信息传递和能量转化功能的物质。
-细胞:生物的最基本单位,包含许多细胞器,如细胞核、质壁、细胞质等。
-有机体:由细胞组成、具有生命活动、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生物个体。
2.生命起源:-地球的年龄:大约46亿年前形成。
-原始地球的环境:主要是无机物质和小分子有机物质,缺乏氧气和稳定的气候。
-生命起源的理论:包括自然选择理论、地球原始蛋白质中的有机分子理论、原始海洋热液喷口理论等。
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生命起源的具体过程。
3.生物的分类和多样性:-分类的意义:便于研究、了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生物进化提供依据。
-分类的基本原则: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结构和分子系统等。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物种(指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能繁殖后代的个体群体),再由物种组成属、科、目、纲、门等分类单位。
-生物的分类等级:物种→属→科→目→纲→门。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个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4.生物的进化:-进化的概念:生物种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包括宏观进化(种类形成)和微观进化(个体遗传信息变化)。
-适应与进化:生物在特定环境中适应生存,适应程度高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繁殖,从而将适应性特征传递给后代,进化能够推动物种的适应性变化。
-进化的证据:主要有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
5.生物的起源和演化:-生命起源的现有理论:地球原始蛋白质中的有机分子理论、原始海洋热液喷口理论等。
-生物的起源和演化的环境:原始地球缺乏氧气和稳定的气候,生命可能起源于海洋。
-生命的起源:可能是由化学反应和分子自组装逐步形成的。
-早期生命的形态:通过进一步的进化,最早的生命形态可能是原核生物。
总结起来,生物必修二第一章主要学习了生物的基本概念、生命起源、生物的分类和多样性、生物的进化以及生物的起源和演化等内容。
2021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2021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生物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
下面小编整理的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1/ 6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减数_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_。
在减数_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_两次。
减数_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7、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8、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_。
9、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0、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_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生物复习题纲(一)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相对性状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孟德尔遗传实验运用了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假说-演绎法,其一般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关概念(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隐性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状分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等位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杂合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4)、表现型与基因型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5)杂交与自交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测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三、1. 写出分离定律遗传图解:2. 写出测交实验遗传图解:四、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I分裂后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基因分离定律的两种基本题型:六、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1、指导杂交育种:原理: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后各基因型比例杂合子(Aa ):_______。
纯合子(AA+aa):_______。
(注:AA=aa)例: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T控制的,如果亲代(P)的基因型是TT×tt,则:(1)子一代(F1)的基因型是____,表现型是_______。
(2)子二代(F2)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
(3)F2代中抗锈病的小麦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其中基因型为______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因此,为了获得稳定的抗锈病类型,应该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导医学实践:例1:人类的一种先天性聋哑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遗传病。
如果一个患者的双亲表现型都正常,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他们再生小孩发病的概率是______。
例2:人类的多指是由显性基因D控制的一种畸形。
如果双亲的一方是多指,其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这对夫妇后代患病概率是______________。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一、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I分裂后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非等位基因要位于______________上才满足自由组合定律)二、1. 写出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图解:2. 写出测交实验遗传图解:三、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1、指导杂交育种:例:在水稻中,高杆(D)对矮杆(d)是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是显性。
现有纯合矮杆不抗病水稻ddrr和纯合高杆抗病水稻DDRR两个品种,要想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水稻ddRR,应该怎么做?(用基因遗传图解表示)2、导医学实践:例: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患者(由显性致病基因D控制),母亲表现型正常。
他们婚后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患先天性聋哑的孩子(先天性聋哑是由隐性致病基因p控制),问:①该孩子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父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母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②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小孩,则只患多指的占________,只患先天性聋哑的占_________,既患多指又患先天性聋哑的占___________,完全正常的占_________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___________的生物形成___________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_______,而细胞连续分裂_______,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___________。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________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_______,细胞分裂_______,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_______。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1、精子的形成过程:_______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___________ (包括_______和_______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_______),形成_______。
四分体中的___________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_______。
中期:___________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
末期:_______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___________)前期:染色体排列_______。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_______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_______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_______,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_______。
末期:_______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____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_______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___四、注意:(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_______;②一条来自_______,一条来自_______。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_______。
因此,它们属于_______,通过_______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_______形成_______。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_______,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_______。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_______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_______种精子。
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_______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精子的_______进入卵细胞,_______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_______和_______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______________,对于生物的_______和_______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姐妹分家—减Ⅱ后期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答案:1. _______ 2. _______ 3. _______ 4. _______5. _______6. _______7. _______8. _______答案:9. _______ 10. _______ 11. _______ 12. _______11. _______ 12. _______ 13. _______ 14. _______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1)、一个染色体上有_______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_______排列。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_______基因会随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传给后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基因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基因_______。
(3)、萨顿假说的依据(4)、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第3节伴性遗传1、XY型性别决定方式:●染色体组成(n对):雄性:_______对常染色体+ _______雌性:_______对常染色体+ _______●性比:一般_______●常见生物:___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一些鱼类和两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