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死亡因子1及其配体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作用论文
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受体-1在临床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受体-1在临床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者:朱奎璇官杰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20年第15期[摘要]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受体-1(PD-L1)构成人体内主要的免疫负性调节系统,两者结合后可阻止T细胞活化,抑制其产生细胞因子,产生免疫逃逸。
PD-1/PD-L1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使用PD-1/PD-L1抑制剂增强机体免疫活性以达治愈疾病的目的成为免疫疗法中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就PD-1/PD-L1通路的具体作用机制、在感染性疾病的发展和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的作用及PD-1/PD-L1通路的临床运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受体-1;感染性疾病;肿瘤;免疫抑制[中图分类号] R730.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20)5(c)-0040-04Research progress of programmed death 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in clinical diseasesZHU Kui-xuan GUAN Jie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Qiqihar 161000, China[Abstract] Programmed death 1 (PD-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PD-L1) constitutes the major negative immune regulatory system in the human bod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an prevent T cell from activating and inhibit it from producing cytokines which cause tumor escape. PD-1/PD-L1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diseases. It has become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of immunotherapy by using PD-1/PD-L1 inhibitors to strengthen immune activity to cure diseases. The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specific mechanism of PD-1/PD-L1 action, the effect of PD-1/PD-L1 in develop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umor immune escape,together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PD-1/PD-L1 in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 Programmed death 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Infectious diseases; Tumor; Immunosuppression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为主要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的负性共刺激分子,为B7/CD28家族成员,是一种由胞外免疫球蛋白可变区样结构域、疏水跨膜区及胞内区构成的Ⅰ型跨膜蛋白[1]。
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JOURNALOFBASICANDCLINICALONCOLOGYVol31No2Apr2018
程序性死亡受体 1和 程序性死亡配体 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朱卫伟1,2,牛志强2,原 翔1,周福有1,2
(1.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2.安阳市肿瘤医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 目的 检测程序性死亡受体 1(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 1(PDL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表达水平的高低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49例行根治性食管鳞癌手术 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和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并比较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 PD1和 PDL1 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中 PD1和 PDL1 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6.7%(18/49)、49.0%(24/49),均高于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 16.3%(8/49)、 22.4%(11/4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PDL1的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肿瘤浸润深度及 TNM分期有关(P均 <0.05)。结论 PD1和 PDL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PDL1的表达和食管鳞癌 的疾病进展关系密切,阻断 PD1/PDL1信号通路可能是对肿瘤患者进行免疫治疗的有效途径,为食管癌患 者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关键词] 食管鳞癌;程序性死亡受体 1;程序性死亡配体 1 DOI:10.3969/j.issn.16735412.2018.02.002 [中图分类号] R735.1;R730.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5412(2018)02-0096-04
2.AnyangTumorHospital,Anyang455000,China)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协同刺激分子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的检测及意义

解期 P B C患者 、 非P B C 肝硬 化患者及健康 对照者 ( P< 0 . 0 1 ) ; 活动期 P B C患者 C D 8 T淋 巴细胞表 达水平显著低 于缓解期 P B C患者、 非P B C肝硬 化患者及健康对照 者( P<0 . 0 5 ) 。( 3 ) 活化后 , 活动期 P B C患者细胞培 养上清液
表 1 各 组 一般 资 料 比较
P B C ) 是一种 肝脏 特异 性 的慢性 自身免 疫性 疾病 。该 病 以肝 内小 胆管 非化脓 性进行 性破坏 , 伴 门脉 区淋 巴 细胞 浸润 , 长期持续 性肝 内胆 汁淤积最 终导致 肝纤维 化 和肝 硬 化 。在 T细 胞 活 化 和耐 受 的 免 疫 调 节 中, 共刺激分 子介 导 的 T淋 巴细胞共 刺激 信号 转导途 径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负性 协 同刺激分子 程序性细 胞死亡分 子 一1 ( p r o g r a m m e d d e a t h一1 , P D一1 ) 是 近年 来 研究 的热点 , 属于 C D 2 8 / C T L A一4超 家族 。P D一1 分子主要通 过 与其 配体 程 序性 死 亡 配体 ( P D—L ) 结 院生物 医学研究 所 ) , T R I z o l ( I n v i t r o g e n ) , R T试 剂 ( I n . v i t r o g e n ) , S Y B R G r e e n P C R试 剂盒 ( 美国A B I 公司) , G e n e A m p P C R S y s t e m 9 6 0 0 P C R扩增 仪 ( A m b i o n R N A) , P i r s m 7 5 0 0荧 光定量 P C R仪 ( 美国 A B I 公 司) ; 流式细胞仪 F A C S为美 国 B D公 司产 品。T e c a n s p e c t r a 酶标仪 ( 奥地利 T e c a n 公 司) ; E L I S A试剂盒 ( 深圳 晶美 生物工程有 限公 司 ) 。P C R引物委 托上海 生工生 物有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剂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剂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吴子媚1*李林玉1陈璐1施孝金1, 2陈海飞1, 2**(1.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药剂科上海 201907;2.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40)摘要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 PD-1)/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 PD-L1)信号通路是诱导肿瘤免疫逃逸的主要机制,在肿瘤形成中起着免疫检查点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抗PD-1/PD-L1单克隆抗体成功地用于治疗黑素瘤、肾细胞癌、膀胱癌和非小细胞肺癌,PD-1/PD-L1抑制剂已成为实体瘤免疫治疗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本文概要介绍PD-1/PD-L1抑制剂用于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 结直肠癌肿瘤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中图分类号:R979.19; R730.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0)15-0018-04Research advances of PD-1/PD-L1 inhibi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WU Zimei1*, LI Linyu1, CHEN Lu1, SHI Xiaojin1, 2, CHEN Haifei1, 2**(1. Department of Pharmacy, Northern Division of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907, China;2. Department of Pharmacy,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ABSTRACT Programmed cell death-1 (PD-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 (PD-L1) signaling pathway is the main mechanism of inducing tumor immune escape and plays the role of immune checkpoint in tumor formation. With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PD-1/PD-L1 in melanoma, renal cell carcinoma, bladder cancer an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D-1/PD-L1 inhibitors have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in solid tumor immunotherapy. In this review, we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of immunotherapy through PD-1/PD-L1 blockade and review the related research advances in colorectal cancer.KEY WORDS programmed cell death-1; 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 colorectal cancer; tumor immunotherapy;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排名第三、死亡率排名第四的癌症类型[1]。
PD-L1、CTLA-4及CD276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PD-L1、CTLA-4及CD276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厉张金;王婕;乐婷;马海洁【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年(卷),期】2022(34)4【摘要】目的探讨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及CD276蛋白在肝癌组织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84例经病理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和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D-L1、CTLA-4及CD276分子的表达情况,分析各分子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PD-L1高表达组肝硬化阳性例数和丙氨酸氨基转氨酶≤40 U/L例数占比均高于PDL1低表达组(均P<0.05),CD276高表达组甲胎蛋白<100μg/L例数占比低于CD276低表达组(P<0.05)。
结论PD-L1及CD276表达与肝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潜在的肝细胞癌免疫治疗的实验室指标。
【总页数】3页(P462-464)【关键词】肝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D276【作者】厉张金;王婕;乐婷;马海洁【作者单位】舟山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人肝细胞癌组织中锌指转录因子Slug与E-钙黏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2.肝癌组织中骨桥蛋白不同表达肿瘤细胞基因组的差异及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3.Cullin7蛋白在原发性肝癌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4.PD1/PD-L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5.肝癌组织中Liv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程序性死亡配体-1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MDSG0 、肿 瘤 相 关 巨 噬 细 胞 水 平 及 胰 腺 癌 的 抑 制 性 肿 瘤 微
是 一 种 全 细 胞 疫 苗 ,由 经 辐 射 或 同 种 异 体 的 胰 腺 肿 瘤 细 胞 组
环 境 、对 癌 症 免 疫 疗 法 的 免 疫 抗 性 等 也 有 可 能 导 致 胰 腺 癌 患
成 ,通 过 修 饰 ,分 泌 粒 细 胞 -R 噬 细 胞 集 落 刺 激 因 子 (GM-
三 、PD-L1 在 胰 腺 癌 治 疗 中 的 应 用
GVAX可 将 胰 腺 癌 转 变 为 免 疫 原 性 肿 瘤 27] ,GVAX联 合 阻 断
研 究 显 示 ,P D -L I的 下 调 可 通 过 促 进 细 胞 凋 亡 来 降 低 抗
TO-L1 是 潜 在 的 肿 瘤 治 疗 方 案 。 在 胰 腺 癌 小 鼠 模 型 中 ,
[2 7 ] Arriaga-Pizano L., Bosc6-G6rate I, Martfnez-Ordaz JL,et al. High serum levels of high-mobility group l>ox 1 ( HMGB1 ) and low levels of heat shock protein 70 ( Hsp70) are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 J ] . Arch Med Res, 2 0 1 8 ,4 9 (7 ) :504-511. DOI:10. 1016/j. arcmed. 20 1 9 .0 2 .0 0 3 .
素瘤患者中取得了疗效,但没有在胰腺癌患者观察到客观反
胞 浸 润 减 少 ,CD45 + CD/ T 细 胞 浸 润 增 加 ,T 细 胞 活 化 标 志 物
程序性坏死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程序性坏死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谢伟;李玺;张召辉【摘要】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肝细胞的坏死和凋亡一直被认为是肝脏疾病的基本病理途径.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它可以像凋亡那样由特定因子启动,按照一定通路发生程序性的细胞坏死,在肝脏疾病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程序性坏死的发现、特征、与凋亡和自噬的关系、有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以及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等做一综述.【期刊名称】《腹部外科》【年(卷),期】2016(029)001【总页数】5页(P67-71)【关键词】细胞死亡;细胞凋亡;程序性坏死;肝脏【作者】谢伟;李玺;张召辉【作者单位】221000江苏徐州,徐州医学院研究生院;徐州医学院附属淮海医院普外科;徐州医学院附属淮海医院普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3肝细胞死亡是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最终结果,当前比较公认的细胞死亡方式有坏死、凋亡以及自噬三类。
凋亡和自噬均是细胞主动程序性的自我调控过程,因而被称为程序性死亡[1]。
既往细胞坏死被认为是无序不受调控的被动细胞死亡,而目前认为这种被动无序性死亡只有在剧烈的理化因素损害下才会发生。
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细胞坏死可以像凋亡和自噬那样由特定因子启动,按照一定通路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这种新的死亡方式,由Degterev等[2]于2005年首次报道,并命名为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
程序性坏死在大脑、心脏、肾脏等组织中研究较多,在肝脏中研究较少,本文将对程序性坏死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1964年,Lockshin等[3]首次提出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的概念,即发育过程中发生的某类由特定基因调控的细胞死亡。
1972年,Kerr等[4]报道在局部缺血的情况下观察到大鼠肝细胞不断地转变成由细胞质膜包裹小圆团形态,他将这种特殊的细胞死亡方式命名为细胞凋亡。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或贝伐珠单抗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

研究论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或贝伐珠单抗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赖奉庭 刘华强 蔡永广【摘要】 目的 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或贝伐珠单抗治疗肝细胞癌(肝癌)的疗效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肝癌患者的资料,患者以不同治疗方法为A 组(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和B 组(卡瑞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
比较2组近期治疗效果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细胞角蛋白19片段)、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水平,采用癌因性疲乏(CRF )评估量表评价2组治疗前的CRF 程度,并比较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进展生存情况和总生存情况。
结果 2组的近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病生存情况和总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 0.05)。
2组治疗后的血清肿瘤标志物、MMP -9、VEGF 水平和CRF 评分均比治疗前低,且B 组均比A 组低(P 均< 0.05)。
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或贝伐珠单抗治疗肝癌患者的疗效未发现明显差异,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MMP -9及VEGF 水平下降更明显,且可改善CRF 。
【关键词】 肝癌;卡瑞利珠;贝伐珠单抗;仑伐替尼;肿瘤标志物Clinical efficacy of camrelizumab combined with lunvatinib or bevacizumab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Lai Fengting , Liu Huaqiang , Cai Yongguang. Department of Medical Oncology ,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Center Hospital , Zhanjiang 5240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 Cai Yongguang , E -mail:********************【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amrelizumab combined with lunvatinib or bevacizumab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60 patients with HCC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camrelizumab combined with lunvatinib ) and group B (camrelizumab combined with bevacizumab ). Short -term clinical efficacy and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serum tumor markers (alpha -fetoprotein ,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 cytokeratin 19 fragment ),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 (MMP -9)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The degree of cancer -related fatigue (CRF ) before treatment was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by using CRF scal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 )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 during the treatment were analyz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short -term clinical efficacy ,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 PFS and OS between two groups (all P > 0.05). After treatment ,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serum tumor markers , MMP -9,VEGF and CRF scores in two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 and the values in group B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all P < 0.05). Conclusion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observed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camrelizumab combined with lunvatinib or bevacizumab in the treatment of HCC patients. However , combined use of camrelizumab and bevacizumab can significantly lower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serum tumor markers , MMP -9 and VEGF and mitigate CRF in HCC patients.【Key words 】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Camrelizumab ; Bevaczumab ; Lunvatinib ; Tumor marker作者单位:524000 湛江,广东医科大学 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肿瘤内科通信作者,蔡永广,E -mail:********************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于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再将巴塞罗那分期中A期、
B期和C期患者做对比,发现PD.L1在晚期患者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早中期患者,提示PD—L1表 达水平与HCC病程进展程度有关。申民强等Ⅲo研究得出类 似结果: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 正常组织,并且伴有侵袭转移的HCC与无侵袭转移的HCC 相比,PD—L1表达水平更高。结合上述文献考虑,PD一1/PD— L1的表达水平差异可能是由于HBV向HCC阶段过渡产生, 是肿瘤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Hsu等。25’报道HBV相关HCC中,PD一1高表达、CD28 低表达是成对出现的,可能与共抑制、共刺激通路相关。肿 瘤浸润淋巴细胞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的PD-1、CD28相 比,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PD一1表达水平较外周血淋巴细胞 更高,相反,外周血淋巴细胞的CD28表达水平高于肿瘤浸润 淋巴细胞,这可能与HBV感染导致肝脏呈慢性炎症状态所 致;此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上表达PD—l的水平与门静脉癌 栓的发生相关,PD一1低表达癌栓发生更常见,且血管侵犯也
【关键词】程序性死亡因子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肝肿瘤;免疫逃逸;免疫治疗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0866)
1
PD-1/PD-L1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 PD.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重要成员。1992年,
Effects of programmed death hepatic
1 and
its ligand in primary
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m— 1,PD.L1)参与的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研
grammed death ligand
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其抑制剂应用于多种其他恶性肿瘤 (如黑色素瘤、肺癌等)治疗中,改善了肿瘤的预后‘6。。PD一1/ PD—L1有可能成为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靶点,本文对PD一1/ PD—L1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Key words】Programmed death
ligand
escape;
1;Programmed death Immune
DC),达到一定浓度后,致使活化的T细胞失活,防止T细胞 的过度活化;而在特殊情况下,CIM+T细胞、CD8+T细胞、DC 细胞或肿瘤细胞均可表达PD—L1。当PD.L1结合PD一1后, 可直接导致T细胞的失活,而非竞争性抑制∽’1…。
hepatocellular—chola“giocarcinoma,CHC)等,其中以HCC
DOI:10.3760/cma.j.issn.1673-9752.2016.10.017 作者单位: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胰外科 (邓敏、仇毓东),病理科(陈骏) 通信作者:仇毓东,Email:yudongqiu510@163.com
Department
of
Hepatopancreatobiliary
Surgery,the
Drum Tower Hospital,Medical School
of Nanjing
Nanjing
163.com
210008,China
000。2000年,Freeman等博。相继发现PD一1的配体P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L1
1;Liver neoplasms; Immunotherapy
Fund
program: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81470866)
原发性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包括肝细 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胆管细胞性肝癌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混合细胞性肝癌(eom—
death
(PD—L1),与淋巴细胞上的抑制性调节蛋白程序性死亡因子1 (PD一1)结合,抑制T细胞活性,促使T细胞凋亡。这是最新 发现的肿瘤免疫逃逸的通路之一。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消 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它与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密 切相关。PD.1/PD-L1通路在原发性肝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中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对原发性肝癌中PD-1/PD—L1信号通 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高表达的患者预后更差,认为PD—Ll可作为HCC术后复发 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PD—L1的表达似乎可以作为肿瘤早 期发生的一个征象,表达程度与分期相关。Wang等¨3。的研 究结果表明:肿瘤发生时,PD—L1的表达水平较肝硬化或慢 性肝炎患者明显增高。在肿瘤TNM I~Ⅱ期中,PD.L1成明 显高表达,而在进展期HCC中,TNMⅢ~1V期PD.L1表达有 所降低,与肿瘤早期PD-L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 仍高于肝硬化或肝炎患者的表达水平。 除手术患者外,Zeng等‘14 o分析HCC在消融治疗前后 PD一1/PD-L1的表达情况,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分析循环 血液中CD8+T细胞及单核细胞上各自表达PD一1和PD.L1
Okazaki和Hanjo。7’首先发现它具有诱导细胞凋亡功能,并进 行命名。PD.1翻译的I型跨膜糖蛋白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 内区组成,包含288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50
55 000~
carcinoma
仇ng
Min,Chen
Jun,Qiu地d0昭. Affiliated
University,
史堡逍丝处型苤蠢!!!!至!Q旦筮!!鲞筮!!塑£!也』望歪!!垡:Q!!!!竺!Q!!:!!!:!!:盟!:!Q
・1029・
・综述・
程序性死亡因子1及其配体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作用
邓敏陈骏仇毓东
【摘要】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分泌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l 最多见¨。。在中国,HBV感染是HCC最常见的病因。2。。。 当前,HCC的治疗手段仍以手术为主,全身治疗包括化疗、靶 向治疗的效果欠佳。4。J。近年来,肿瘤中程序性死亡因子l (programmed
cells,
1(PD—L1)to
bind with inhibitory regulatory protein of
on
programmed death 1(PD一1)which lies
T-cell lymphocyte.
Consequently,the activity of the T cells reduces,and the apop—
programmed death
抑制功能蛋白CTLA-4、CD28有21%~33%的氨基酸同源 性,而PD.L1、PD—L2则与CTLA一4、CD28的配体B7H1、B7H2 有20%的氨基酸同源性。目前对PD—12的研究较少,PD一1/ PD一12的形式在免疫逃逸中参与较少,并非主要方式。 PD.1/PD—L1在结构上与其他免疫抑制蛋白相似。PD一1/ PD—L1是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环节,与T淋巴细胞免疫 功能缺陷相关。PD一1的表达定位于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 B细胞、NK细胞等。正常免疫调节下,活化的T细胞表达 CTLA一4,与CD28竞争性地结合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tosis
cells increase.It’S
one
of the pathways of newly discovered hepatic
cancer
tumor
immune escape.Primary
is
one
of
the
common to
malignant tumors of digestive system and closely related hepatitis B in China.PD一1/PD—L1 pathway plays
应答及反应,造成肝细胞损害。近年来,已有的研究结果表 明:HBV感染能够积聚并激活炎症细胞及因子,微环境中细 胞成分,如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以及非细胞成分,如IL、
生长因子等,这些成分显著影响疾病的发展及预后‘17。…。
炎症因子可促进PD.1/PD.L1的表达,在肿瘤微环境中这种 现象更为普遍。与HBV及正常肝脏对比,HCC组织中PD一1/ PD.L1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2‘”J。Xie等啪J研究PD一1/PD—L1 与HBV感染之间的关系,发现外周血T细胞PD-1/PD-L1表 达水平较高,且与HBV的感染程度、肝脏炎症、病毒载量、肝 纤维化以及肝功能水平等成正相关。其中PD—L1在慢性乙 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病毒静止期PD—L1呈现为低表达,免 疫反应抑制程度较低,机体表现为病毒抑制;但病毒活动期 中,肝内抗原提呈细胞表现为PD—L1适度上调,并未过度表 达,以抑制病毒的同时,避免过度的免疫反应造成肝脏免疫 损伤,但随着HBV感染病程逐渐延长,肝内抗原提呈细胞能 够逐步上调PD—LI水平,从而显著降低机体对HBV的免疫, 有助于肿瘤微环境的形成;这主要是因为PD—L1高表达并与
的情况,结果显示:PD—I/PD—L1高表达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
存率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血液中PD一1/PD—L1在消融后随 肝功能异常而增高,当肝功能恢复后降低,且低于术前水平, 而复发时再次增高。该结果提示血液中PD—L1的表达情况 可作为总生存及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研究结果发现:HCC中,CD8+T细胞的PD一1表达明 显上调,肿瘤细胞PD—L1也呈高表达状态,PD一1/PD-L1结合 促使CD8+T细胞的出现多量凋亡,这可能为肿瘤免疫逃逸 的机制之一¨””o。若阻断PD一1/PD—L1通路可能延缓疾病 的进展,相关的动物实验也提示,阻断PD一1/PD—L1通路,可 以延长HCC小鼠的生存时间…o。因此,上述试验证明HCC 中PD一1/PD—L1同样是通过引起CD8+T凋亡,导致肿瘤免疫 逃逸,而促进了肿瘤的生长。
Corresponding
author:Qiu
Yudong.Entail:yudongqiuS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