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别云间》和《狱中上母书》看夏完淳诗文特点

合集下载

关于悲愤的诗词鉴赏

关于悲愤的诗词鉴赏

关于悲愤的诗词鉴赏【夏完淳《别云间》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译文】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赏析一】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

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

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

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

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

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

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实行抗清活动。

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

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

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

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6岁。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别云间【赏析二】《别云间》是明代诗人夏完淳的作品,诗作表达了作者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夏完淳的诗《别云间》赏析

夏完淳的诗《别云间》赏析

【导语】《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抗清英雄,诗⼈夏完淳的作品。

作者在诗中⼀⽅⾯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对⾏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这⾸诗,欢迎阅读!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南冠。

⽆限河⼭泪,谁⾔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灵旗空际看。

【赏析】 夏完淳⾃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四岁随⽗抗清。

⽗殉后,他和陈⼦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死,年仅⼗六。

这⾸诀别故乡之作,表达了对⼭河沦丧的极度悲愤以及对家乡亲⼈的⽆限依恋。

⾸联⾃叙抗清⽃争经历及遭际,平静的情感中蕴藏着波澜,深含着诗⼈满腔⾟酸与⽆限沉痛。

颔联“⽆限河⼭泪,谁⾔天地宽”抒情,表达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之情。

⽆限美好的河⼭已经失陷,举国上下,⾯⽬疮痍,谁还敢说天⾼地阔?作者希冀明朝东⼭再起,并为之抛洒热⾎,谁知壮志未酬,却⾝陷囹圄,重整⼭河的宏愿彻底落空,眼看着⾃⼰的国家倾覆,却⽆能为⼒,这种仇与恨使他禁不住悲恸落泪。

⽆论怎样悲愤与哀恸,诗⼈终究对⾃⼰的⼈⽣结局⾮常清醒:“已知泉路近”。

报国已成为幻影,报答⽗母的养育之恩,亦不能实现了。

作者长期奔波在外,于母,未能尽孝;于妻,未能尽得为夫的责任,诗⼈的愧疚之情不⾔⽽喻。

尾联最终表明⼼迹,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前未能完成⼤业,死后也要亲⾃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明江⼭。

诗以掷地有声的誓⾔作结,昭⽰出诗⼈不屈不挠的战⽃精神、精忠报国的⾚⼦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

全诗感情跌宕豪壮,读来令⼈荡⽓回肠。

扩展阅读:夏完淳的⽂学贡献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夏完淳短暂的⼀⽣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词41⾸,曲4⾸,⽂12篇。

14岁参加抗清⽃争后,在⾎与⽕的⽃争⽣活中,特别是在被捕以后,他写了不少慷慨悲壮⽽⼜清新明朗、表现民族⽓节的诗篇及赋、曲、杂⽂等。

夏完淳的诗《别云间》赏析

夏完淳的诗《别云间》赏析

夏完淳的诗《别云间》赏析《别云间》明•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赏析】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十四岁随父抗清。

父殉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

首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及遭际,平静的情感中蕴藏着波澜,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抒情,表达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之情。

无限美好的河山已经失陷,举国上下,面目疮痍,谁还敢说天高地阔?作者希冀明朝东山再起,并为之抛洒热血,谁知壮志未酬,却身陷囹圄,重整山河的宏愿彻底落空,眼看着自己的国家倾覆,却无能为力,这种仇与恨使他禁不住悲恸落泪。

无论怎样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

报国已成为幻影,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亦不能实现了。

作者长期奔波在外,于母,未能尽孝;于妻,未能尽得为夫的责任,诗人的愧疚之情不言而喻。

尾联最终表明心迹,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诗以掷地有声的誓言作结,昭示出诗人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

全诗感情跌宕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扩展阅读:夏完淳的文学贡献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

14岁参加抗清斗争后,在血与火的斗争生活中,特别是在被捕以后,他写了不少慷慨悲壮而又清新明朗、表现民族气节的诗篇及赋、曲、杂文等。

历史学家,也是夏完淳研究专家白坚先生总结其主要内容为:其一,表现抗清复国的心志。

诗集中大量篇章直接间接、多方多面、借古喻今、因物寓意地表现了诗人心怀故国、志在南归、念切中兴的思想襟怀和抱负。

夏完淳《别云间》原文及译文

夏完淳《别云间》原文及译文

夏完淳《别云间》别云间夏完淳(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者简介: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

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

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背景简介: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注释:【羁(jī)旅】【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

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

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

”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

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死期。

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毅的魂魄。

译文: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变成了俘虏。

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

赏析:会员:7726 友情提供夏完淳《别云间》赏析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2014中考语文夏完淳《别云间》评析

2014中考语文夏完淳《别云间》评析

2014中考语文夏完淳《别云间》评析中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中考试题答案和中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初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中考的新初三学员能加倍努力,在2014年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名篇名句积累夏完淳的《别云间》:抒写诗人誓死抗清的诗句是: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注释]1.云间:地名,作者的故乡松江的古称。

2.夏完淳,明末爱国志士和文学家。

3.羁(jī)旅客:漂泊在外的人。

这里指作者三年的抗清生活。

4.南冠:被俘的囚徒,此时作者已经被清兵逮捕。

5.泉路:地下,阴间。

6.毅魄:刚毅的魂魄。

7.灵旗:指军旗;空际:天边。

[评析]本诗是作者1647年被捕时写的。

随后,他被押至南京,因拒绝清政府的诱降,英勇就义。

这时他才16岁。

本诗作为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亲人、故土和自由生活的深深眷恋之情,抒发了诗人国仇未报,壮志难伸的悲愤心情和誓死不屈的斗志。

全诗基调慷慨悲壮,铿锵有力,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南明诗人、抗清将领。

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或灵胥)。

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夏完淳诗作近千首,至今尚存诗三百一十余首,词四十余首。

强烈的爱国思想,喷薄的爱国激情,炽热的战斗气息,动人的浪漫色彩和华美的文词,是他的诗的主要特色。

他继承了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祖国优秀爱国诗人的一员。

【古文论今,韵味无穷】精炼的语言,就是指用小量的文字就能表达出深层的意思。

古文是中国文学的骨髓,文字的运用在古文中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在古文中的语言是相当的精炼的。

就让我们一同去品评吧!。

【古诗词】别云间翻译及赏析

【古诗词】别云间翻译及赏析

【古诗词】别云间翻译及赏析
《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民族英雄、诗人夏完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下面整理了古诗
翻译及赏析,供参考。

明代: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翻译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此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
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全诗意
脉流注贯通,语词率真豪壮,虽作者无意求工,但他高度的爱国热忱构成其诗作的内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结合。

夏完淳(1631~1647年),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

明末少年民族英雄,著名诗人。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其诗词或
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有《狱中上母书》《即事》等作品,皆录于《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几社诗人夏完淳,明亡后所作诗文风格

几社诗人夏完淳,明亡后所作诗文风格

几社诗人夏完淳,明亡后所作诗文风格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

夏允彝子。

七岁能诗文。

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

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

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

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夏完淳生平祖籍浙江会稽,明思宗崇祯四年生于松江(今属上海),家住郡城西花园浜,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年纪最轻的华夏先烈。

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与复社相应)。

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

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

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

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

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

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

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

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

不久,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

完淳泅水脱险。

复明意志坚定不移。

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

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

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

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

别云间夏完淳赏析

别云间夏完淳赏析

别云间夏完淳赏析
1. 哎呀呀,《别云间》这首诗那可真是太有韵味啦!夏完淳写这首诗的时候得怀着怎样的心情啊?就像你在面临重大抉择时的纠结一样。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这开篇就带着浓浓的愁绪呀!
2. 你想想看,夏完淳小小年纪经历这么多,“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这是多么无奈和悲愤啊,这不就像我们遇到特别困难的事感到无助一样吗?
3. 嘿,“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他明知道自己快死了,却还是舍不得故乡,这种情感多强烈呀,就好像你要离开家乡时的那种不舍。

4. 哇塞,“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啊!就像我们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一样,夏完淳对未来还是有着期望的呀!
5. 咱说夏完淳真的太厉害了,能写出《别云间》这样的诗。

他的那种爱国情怀,不就像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一样吗?
6. 你们看啊,“三年羁旅客”,这三年他都经历了啥呀,得有多难熬,这多像我们在困境中挣扎的时候呀。

7. 哎呀,“今日又南冠”,这又是什么情况呢?夏完淳当时心里得多复杂呀,是不是和你遇到难题时一样纠结?
8. 真的是,“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这山河都让他流泪了,这得是多深的情感啊,和我们为某些事伤心时差不多吧。

9. 你瞧,“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他都知道自己要死了还舍不得故乡,这种情感我们也能理解吧。

10. 最后这“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真的太震撼了!夏完淳的精神就像一道光,照亮我们呀!我觉得《别云间》真的是一首超级棒的诗,夏完淳太了不起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o1 . 2 2 No . 3 月
文章编号:1 0 0 8 8 7 1 7( 2 0 1 3 )0 3 . 0 0 1 4 . 0 3
从 《 别云间》和 《 狱中上母书》看夏完淳诗文特点
孙 红 踽
(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捕之后所作 《 别云间 》和 《 狱 中上母 书 》 ,感情 充沛真 挚,成为 了千古流传的佳 作。通过这 两篇作品 ,可
以使我们 了解作为诗人的夏 完淳 ,并把握其诗 文的特点 。 关键词 :《 别云间 》 ;《 狱 中上母 书》 ;夏 完淳 ;诗 文特点
中图分类号 :1 2 0 6 . 2 文献标识码 :A
奋力抵抗清军 , 收复失地 , 如今却成 为了俘虏 。 “ 羁 旅” 一词 , 我们仿佛看到了夏完 淳等抗清将领和义
士远离家 乡和亲人 , 为了使清廷还我河1 1 l , 将 自己
的生命 留在了战场 和他 乡。 绀 凄首联 , 可以看到作 者看似平 淡的叙 述j年 的经历和如今 的遭遇 , 认真 体会却 可以感受 到他心 中的情感波澜 , 复国大业 尚

《 别云 间》和 《 狱 中上母书》的思想 内容
《 别云间 》 这首五 青律诗是夏完淳在故 乡被捕
之 时所写 的一首绝命诗 。 题 目中 “ 云间”即作者家 乡, 这是他饱含深情 的在对故乡和亲人做最后 的告 别 。全诗悲壮激越 ,感人肺腑 , 荡气 回肠 “ _ 二年羁
品中存 在着一股感 天动地 的正气 , 体现着士大夫 的
121文中化用的前代作品中的典故和语句如此之多作者信手拈来融会贯通于所写诗文中毫无生搬硬套的痕迹足见作者的文学功底他把这些内容加人其中不仅易于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也使作品内容表现得更加充分完整
第2 2 卷
第3 期
牡 丹 江 大学 学报
M u d a n j i a n g U ni v e r S i t y
年来不 仅从没侍奉二母左 右 ,而且 赴死之期 已近 ,
更没有 机会再 去陪伴 她们左 右 , 不孝之罪 , 上天都 已经知 晓。江左少年夏完 淳恪 守忠孝节 义 , 为 了信
仰牺牲 生命 , 当他满怀深情 的与二位母亲作最后 的 告 别并 希求她们原谅时 ,又写下了 “ 人生孰无死 , 贵得死所 耳。父得 为忠 臣 , 子得为孝子 , 含笑归太
的情感抒 发。作者一直盼望明朝复 国大业 的完成 ,
从 未轻 言放弃 , 在父亲和老师牺牲 以后 , 他仍 坚持 战斗 , 不屈不挠 。而如今 壮志难 酬 , 恢 复故国的希 望成 为泡影 , 想到这里 , 作者 的悲愤之情 随之进 发 出来 。 颈联两句最为感人 , 夏完淳清楚地 了解 自身的 命运 :“ 已知 泉路近 ” , 他深感 自己时 日无多 ,面对 自己的家人 ,有一份深深 的愧 疚之情 。“ 欲别 故乡
1 4
我们 可以联 想到这样一个画面 , 一位披 枷带锁 的少 年英雄 站在高 高的 I I J 峰之 上 ,与故 国作最 后 的诀 别。眼前 的大明江 l 【 I 早 已支离破碎 , 故 国…河 满 目 疮痍 ,明朝子民亡的亡 ,逃 的逃 ,试 问天大地 大 ,
何处 才是明人的立足之地 , 这是 夏完淳饱 含血与泪
颔联 “ 无 限山河泪 , 谁 言天地宽” ,凑到此句 ,
收稿 日期 :2 O l 2 . 1 2 . 1 8 作 者 简 介 :孙 红 璃 ( 1 9 8 6 一) ,女 ,天 津 人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中 国古 代 文 学 2 0 1 l 级硕士研究生, 研 究 方 向: 元 明 清 文 学 。
卒于一六 四七年 。 夏完淳生长在一个 文化底蕴深厚 的书香世家 , 他饱读诗 书,文采出众 , 而 且年纪轻
轻就阅历J ‘ 泛, 对 当时 的政治和军事 , 他语 出惊人 , 表现 出卓越的才能。 由于忠君爱 国的思想和忠孝节
义的文化传 统深深扎根于他 的内心 , 所 以在他 的作
夏完淳原名复 ,号存 古 , 别号小隐 、灵首 ( 一
是一个奇迹 。 ” ’ 《 别 云间 》和 《 狱 中上母 书 》 是 夏 完淳被捕入狱之后所作 , 通过这 两篇文章可 以更深
入地 了解夏完淳 的诗文特色 , 感受他 悲壮而又蕴藉 的作 品风格 。

作灵胥 ) ,明松江府华亭县人 ,生于一六 _ 一 = 一年 ,

要 :夏 完淳是 明末著名抗 清将领 ,又是 我 国历 史上著名的天才 少年诗人 ,他儿 时便 能诗 能文 ,
且在政 治和 军事上具有独到的见解。他 十四岁束发从 军,投入反抗清 军的斗争 中,在年仅 十七岁时壮烈
牺牲 。夏 完淳在 十几年的生命 中,留下 了大量的文 学作品 ,其风格 悲壮 豪迈 ,苍 凉蕴藉 ,尤其是在其被
未完成 ,自己却身陷囹 圄,马上要赴黄泉之路 ,内 心 的无 限凄凉和悲愤沉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
的少年 , 用他短暂 的生命带给我们的是一 个少年英 雄的传奇 , 夏完淳 的出现是史无前例 的。文学史称 他是 “ 一位少 年爱 国英雄 ,一个杰 出的作 家 ” 。 郭沫若先生也说 :“ 在 中国历史上有夏完 淳存在 ,
看。 ” ’
首联 写 自己随父出征 , 从军三年 , 在江浙一带
挠, 成 为了战功卓 著的少年英雄 , 在其父和老师都 不幸牺牲之后 , 他仍然坚定不移 , 与清军在江浙一 带进行艰难 的抗争 。 完淳兵败被捕之后 , 面对 敌人
的威逼利诱毫不畏惧 , 面对死亡表现出来 一种 大义 凛然 的精神和高 尚的民族气节。 这样一个 风华 正茂
思想和 人格 ,诗 文在文坛 上闪耀着不 可磨灭 的光
辉。他一生所作将 近四百篇作 品独具特色 , 给后人 留下 了宝贵 的文学财 富。 夏完淳 十四岁时在父亲夏 允彝 和老师陈子龙 的带领下 , 走上 了抗清复明的道
路, 在从军到牺牲 的三年 中, 他顽强坚韧 、不屈不
旅客 ,今 日又南 冠。无 限【 i l 河泪 , 谁言 天地宽 ?已 知 泉路 近 ,欲 别故 乡难 。毅 魄归来 日,灵旗 空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