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
耕作学试题及其答案

耕作学试题及其答案耕作学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2、作物布局3、免耕4、轮作5、茬口6、叶日积7、套作8、休闲9、耕作制度10、LER11、复种指数12、生态位13、冠竞争15、种植制度16、边际效应17、作物生态适应性 19、根竞争21、农业资源23、土壤耕作25、多熟种植26、农牧结合27、立体种植28、养地制度29、水土流失30、风蚀31、换茬32、耕作学33、幅宽34、单作(sole cropping) 35、间作(row intercropping) 36、混作(mixed intercropping):37、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 38、种植指数39、熟制40、撂荒(shifting cultivation) 41、种养结合42、连作(continuous cropping):43、土壤耕作(soil tillage): 44、土壤宜耕性(土壤耕性) 45、土壤耕作制46、农业自然资源47、复种轮作48、沟垄耕作法49农牧结合的耕作制度50土壤耕作51种植方式(种植形式)52农业生态系统53生物群落54十分之一定律55土地当量比56生活型57耕层构造58密植效应59生态龛60正对等效应61土壤培肥62耕法63土地生产潜力64集约耕作制65基本耕作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耕作学复习题

耕作学复习题耕作学复习题一、耕作学的定义与意义耕作学是农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的是农田土壤的耕作管理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它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耕作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土壤耕作、农作物栽培、农田水利等方面。
二、土壤耕作的原则1.合理利用土壤水分资源: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水分的平衡,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2.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农作物的需求,合理施肥,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3.适时翻耕: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土壤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翻耕,保持土壤的松散和透气性,有利于农作物的根系生长。
4.合理密植与间作: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土壤的肥力状况,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密度和间作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5.合理轮作:通过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农作物栽培的要点1.选择适宜的品种: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2.合理的播种密度: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土壤的肥力状况,选择合适的播种密度,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3.合理的施肥措施:根据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的养分状况,合理施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给,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4.科学的病虫害防治:通过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5.适时的田间管理:及时进行除草、松土、中耕等田间管理措施,保持土壤的松散和透气性,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四、农田水利的重要性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灌溉水利:通过合理的灌溉措施,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2.排水水利:通过排水措施,排除农田中的积水,防止水分过多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3.水土保持:通过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耕作学复习题及问题详解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耕作学考查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耕作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作物哪种是长日照作物:【 D 】A、大豆B、棉花C、玉米D、油菜2、下列哪种熟制属于多熟制【 A 】A、一年三熟B、四年三熟C、一年一熟D、两年二熟3、农牧结合的关键是【 C 】A、玉米B、小麦C、饲料D、油菜4、坡地耕作最适宜采用的耕作方法是【 A 】A、横坡耕作B、顺坡耕作C、斜坡耕作D、表面耕作5、半干旱区的干燥度应该为【 B 】A、1.0以下B、1-1.5C、1.5-4.0D、4.0以上6、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是【 B 】A、西南高山地区B、华南地区C、四川盆地D、江淮平原7、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B 】A、玉米B、辣椒C、水稻D、小麦8、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A 】A、氮循环B、磷循环C、钾循环D、硫循环9、下列哪种作物是富碳耗氮作物【 A 】A、禾本科B、茄科C、豆科D、十字花科10、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3作物【 B 】A、甘蔗B、水稻C、高粱D、玉米11、下列属于套作的种植模式是:【 B 】A、玉米||马铃薯B、小麦/烤烟C、大麦×豌豆D、油菜—稻12、下列作物中耐连作的作物是:【 B 】A、西瓜B、水稻C、烟草D、甜菜13、下列作物哪个是C4作物:【 C 】A、木薯B、水稻C、玉米D、小麦14、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C 】A、1个B、2个C、3个D、4个15、下列哪种作物是禾本科作物【 A 】A、小麦B、马铃薯C、大豆D、甘蔗16、中国干湿分区将农业分成四个区,其中半湿润区水分为【 C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17、翻耕的缺点是【 C 】A、松碎土壤B、翻转耕层C、土壤水分损失(失墒)D、翻埋杂草1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热带作物【 C 】A、水稻B、玉米C、橡胶D、高粱19、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一级区【 D 】A、3个B、6个C、9个D、12个20、下面的哪种种植方式为立体种植模式【D】A、豌豆+蚕豆B、白菜+青菜C、葱+蒜D、玉米+大豆21、下列属于复种的种植模式是:【 D 】A、玉米||马铃薯B、小麦/玉米C、大麦×豌豆D、稻—稻—稻22、中国半干旱区的降水量一般为【 B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23、地膜的运用可使玉米成熟期提早:【 B 】A、1-3天B、7-10天C、20-25天D、30-35天24、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沉积型循环【 B 】A、氮循环B、磷循环C水循环D、碳循环25、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二级区【 A 】A、38个B、12个C、25个D、18个26、一般≥10℃的日数少于多少天的地区为一年一熟?【 C 】A、100天B、120天C、180天D、200天27、湿润区的干燥度应该为【 D 】A、1.0以下B、1.0-1.5C、1.5-4.0D、4.0以上2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喜温作物【 A 】A、水稻B、马铃薯C、小麦D、大麦29、耕作层的厚度一般为【 B 】A、0-5厘米B、0-20厘米C、0-30厘米D、0-35厘米30、下列哪种作物是豆科作物【 C 】A、小麦B、水稻C、大豆D、玉米31、下列属于混作的种植模式是:【 C 】A、玉米||大豆B、小麦/烤烟C、大麦×豌豆D、菜—稻—稻32、下列作物中忌连作的作物是:【 A 】A、马铃薯B、水稻C、小麦D、玉米33、下列作物哪个是C3作物:【 B 】A、甘蔗B、水稻C、玉米D、高粱34、一年两熟制主要分布在≥10℃积温多少的暖温带旱作区域?【 C 】A、1000-1500℃B、2000-2500℃C、3500-4500℃D、500-5500℃35、中国干旱区的降水量一般为【 A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36、复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C 】A、美国B、德国C、中国D、埃及37、下列哪种属于旱三熟【 B 】A、小麦-水稻-花生B、小麦/玉米/甘薯C、甘薯-稻-稻D、花生-稻-稻3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粮食作物【 A 】A、水稻B、白菜C、烤烟D、辣椒39、下列哪种耕作措施是基本耕作措施【 C 】A、中耕B、镇压C、旋耕D、起垄40、我国的油菜主要集中于【 C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长江流域D、黄河流域41、下列属于间作的种植模式是:【 D 】A、菜—稻—稻B、小麦/玉米C、大麦×豌豆D、玉米||马铃薯42、下列作物中耐阴的作物是:【 A 】A、马铃薯B、高粱C、棉花D、玉米43、下列哪种肥料容易挥发【 A 】A、氮肥B、磷肥C、钾肥D、有机肥44、下列作物哪种是根茎类作物:【 D 】A、南瓜B、玉米C、大豆D、马铃薯45、喜凉作物一般需≥10℃的积温为【 B 】A、800℃以下B、900-2200℃C、2500-3500℃D、4000℃以上46、生长期在多少天以上才能实行一年三熟【 D 】A、100天B、130天C、190天D、250天47、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 C 】A、10-15%B、20-25%C、50-55%D、75-80%4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饲料作物【 B 】(1)小麦B、紫云英C、烤烟D、辣椒49、下列哪种耕作措施是表土耕作措施【 B 】A、翻耕B、镇压C、旋耕D、深松50、我国花生的主要产地是【 C 】A、河南B、湖北C、山东D、贵州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13年土壤耕作学复习题(终)

复习题1、土壤耕作学的概念常规概念:土壤耕作(soil tillage)是通过农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新概念:土壤耕作是通过机械力,调节土壤肥力条件而控制土壤肥力因素的措施。
土壤耕作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作业。
确立与气候、土壤和作物相适应的土壤耕作方式,是提高土壤耕作质、增进土壤耕作成效的关键。
2、土壤耕作的实质土壤耕作的实质:是通过农机具的物理机械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和适度的孔隙比例,以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之间的矛盾,为形成高产土壤奠定基础。
3、土壤耕作的措施有哪些?土壤耕作措施包括土壤初级耕作(primary tillage)和次级耕作(secondary tillage)两类。
初级耕作措施(1)翻耕(plowing)翻耕对土壤起三种作用:一是翻土,可将原耕层上层土翻入下层,下层土翻到上层;二是松土,使原来较紧实的耕层翻松;三是碎土,犁壁有一曲面,犁前进的动力使垡片在曲面上破碎,进而改善结构.松碎成团聚体状态(水分适宜时〕。
翻耕的主要作用是,使土壤耕层上下翻转后比较疏松,同时也有翻理作物根茎、化肥、绿肥、杂草以及防除病虫害的作用,对增加耕层厚度、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好气微生物活动和养分矿化等也是有利的。
然而,翻耕后留下疏松、裸露的表层,加剧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水蚀、风蚀的可能,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蚀、风蚀地区不利。
翻耕方法:由于采用的犁,其犁壁形式不同,垡片的翻转有全翻垡、半翻垡和分层翻垡三种(2)深松耕(subsoiling)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对耕层进行全面(无壁犁或靴式犁)或间隔的(凿形铲或铧形铲)深位松土,不翻转土层。
耕深可达25~30cm,最深为50crn。
与翻耕相比,只松不翻、不乱土层是深松耕的最大特点。
深松耕可以分散在各个适当时期进行,避免翻耕作业时间过分集中,做到耕种结合和耕管结合,可以间隔深松,做到纵向虚实并存,节省动力;深松耕可以打破翻耕形成的犁底层,利于降水入渗,增加耕层土壤持水性能;深松耕可以保持地面残茬覆盖,防止风蚀,减轻土壤水分的蒸发,雨水多时可以大量吸收和保存水分,防旱防涝;盐碱地深松耕,可以保持脱盐土层位置不动,减轻盐碱危害。
耕作学复习题

1、作物布局原则(1)要与市场有效对接(2)要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3)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要有利于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5)要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物布局的原则1.人的需要是前提2.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基础3.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因素是重要条件(一)作物布局的稳定性与变动性(二)作物布局的多样性与专业性(三)用地和养地关系制定作物布局的步骤与内容1.明确对产品的需要2.查清环境条件3.确定作物生态区及种植适宜区4.作物结构的确定5.可行性鉴定2、作物品种种类选择3、复种效益原理(一)提高光能利用率(1)增加作物的光合面积(2)延长作物的光合时间(3)提高作物的光合势(二)提高热量资源利用率(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四)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1)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2)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五)提高经济效益复种的效益(一)延长光合时间,发挥农业资源增产潜力(二)有利于扩大土壤碳素循环,促进农田物质循环(三)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四)有利于稳产(五)提高经济效益意义1.复种是农业增产的重要途径 2.复种是我国耕作制度的重要特点 3.复种是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4、种养结合意义(1)种养结合可降低种植成本(2)种养结合可降低养殖成本(3)种养结合可提高综合效益(4)种养结合可实现生态化防疫(5)种养结合可防治养殖污染5、合理耕作制度目的研究和制定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在于:(1).提高土地与其他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满足社会需要;(2)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综合经济发展,增加劳动就业率;(3).持续提高土地生产力,保护并改善资源环境。
6、影响作物布局土地条件7、复种作用(1)增加播种面积,提高作物产量(2)发展多元作物,实现全面增产(3)抗御自然灾害,实现稳产高产8、茬口特性形成因素(一)时间因素前作收获和后作播栽季节的早晚,是茬口的季节特性表现(二)生物因素包括作物本身、病虫杂草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动等。
耕作学复习题

分。
耕作学复习题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四熟 (2)四年三熟 (3)一年一熟 (4)两年三
熟 (5)三年一熟 2.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 (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
31、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 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32、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 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耕作学复习题
二、填空题
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指 原始 农业、 传统 农 业和 现代 农业阶段。
2.耕作制度包括 种植制度 与 养地制度 两部分。 3.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_____套作 。 4.按水旱条件可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水田型,水浇地型,
生态位 (5)营养生态位 3. 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 (2)协调原则 (3)经济原则 (4)持久原则
(5)重点原则 4.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4作物 (1)小麦 (2)水稻 (3)大豆 (4)棉花 (5)玉米
耕作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 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 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 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 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早中耕除草、早追肥、早治虫 。 11、 作物布局 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12、 休闲 是轮作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茬口。
耕作学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0题,每题2分,计20分)1.水土流失:是指在陆地表面由外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损失和破坏作用。
2.风蚀:指在气流的冲击作用下,细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nd equivalent ratio(土地当量比):为了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
4. fa1low(休闲):在可种作物的季节或全年对耕地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
5. system of soil management(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平衡控制、土壤耕作以及农田保护等。
6.换茬: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称为换茬。
7. cropping system(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8.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基础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9.幅宽:指的是间套作的作物两边行相距的宽度,即等于行距和行数减一之积。
10.continuous cropping(连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二、填空:(每空1分,计30分)1. 土壤的基本耕作方法有翻耕,深松耕和旋耕。
2.种植方式,又称为种植形式,是指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作、混作、套作与复种。
3.在长期的土壤耕作中,土壤剖面在上而下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表土层、稳定层、犁底层和心土层。
4.按照植物完成其生命周期对光照长短的不同需求,可以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性植物。
5.土壤次级耕作措施,主要包括耙地、耱地、镇压、中耕、起垄、作畦。
6.从数量上看,土壤中总孔隙度大约是50% 对根系生长较为适宜。
7. 综合我国主要作物种类对连作的反应和生产经验,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忌连作作物、不耐连作的作物、耐短期连作的作物和耐连作的作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宜耕期:土壤适宜耕作含水量范围的时期(2)土壤耕性:又叫土壤宜耕性,是指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
(3)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4)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的种植方式。
(6)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详见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净作: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8)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9)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0)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11)连作障碍:同一作物在同一田地上连续种植,引起产量、品质下降的现象。
(12)化感作用:是植物与周围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而产生对自身和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13)气候产量或作物生产潜力:是指栽培条件最佳,即作物所需的各种矿质营养能充分供应、病虫草有效控制,种和种植密度适宜,仅仅是气候条件为限制因素是作物所能达到的产量上限。
(14)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5)绝对优势:生产的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比别人低。
(16)比较优势:若某个国家能以较低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物品.则表示它在该物品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
(17)机会成本:人们在作出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选择中价值最高的一个。
二、思考题1.从我国土地、人口国情,用能量金字塔的观点看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人民膳食结构的基本趋势和发展趋势?答:我国土地及人口国情:中国人均只有1.2~1.5亩耕地,只有世界人均土地面积1/3,而每年人口增加1700万,耕地下降700万亩(667㎡). 能量金字塔分为基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从下至上能级越高遵守1/10定律即能量级愈高,保持的能量愈少能够维持的生物量愈少。
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的组成及其比重,它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动态的机构。
膳食结构: 以植物性食物(素食)为主,植物性蛋白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 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粮食生产为主,畜牧业为辅.膳食结构的发展趋势:新鲜的蔬菜、水果消费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人均口粮消费下降.。
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趋势:1.种植业三元结构的逐步形成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种植业中牧草和饲料作物均占较大的比重。
2.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比例加大。
2.农业与工业的区别?为什么农业具有“弱质性”特点?“传统”现代农业为什么不具有可持续性?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工业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和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原因:1.生产周期长2.双充风险3.投资的回报率低,固定资产利用率低,资金周转慢,回收期长。
原因: 1 资源的大量消耗2 环境的污染和耕地质量变劣3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4 涉及到社会的公正性和农村社区的生存危机(发展中国家)3.20世纪四种全球性农业思潮的特点?从N循环角度说明为什么有机农业不能成为食物生产的主体?1.农业现代化思潮特点:以现在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管理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2.自然农业思潮特点:在哲理上提倡返朴归真,与自然和谐,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主张低投入;在技术内容上强调传统农业技术,提倡堆肥、轮作、豆科作物、生物防治等,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人工合成化学品与生物工程技术;在管理上主张小型,自给自足,强调农户内闭合式物资循环而排斥农户外的投入。
3.可持续农业思潮特点: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生态、经济三个持续统一,兼顾当前与长远,强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4.绿色革命思潮特点:四大技术必须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采取相应政策与科技,增加投入;各项技术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之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原因:在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N素是气相循环,反硝化作用是氮素脱离生态系统,加之氨态氮挥发、淋溶和流失、N的物质循环数量越来越少,使能量流越来越少;要保持土壤N素循环的平衡或上升式循环,只有豆科植物、农田以外的区域化富积和使用N化肥。
4.土壤耕作的意义?影响耕性的因素(质地和水是主要)?什么是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其中每种措施的特点?熟悉几种农具的特点?为什么粘土是耕性不良的土壤(3方面)?三种质地土壤耕作的顺序?意义:(1)创造和维持良好的耕层构造(2)减少根系生长阻力,增强根系活力(3)节水保墒(4)利用干湿和冻融交替,改善土壤的物理状况(5)防除田间杂草病虫(6)建造适宜苗床影响因素:(1)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决定土壤耕性好坏的最基本条件。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多,能使粘质土疏松,粘结力、粘着力、可塑性减少;而砂土有机质多吸收能力和粘结性亦强。
另一方面,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多,相应的增加了有效腐殖质含量,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结构良好的土壤,团粒内部的土粒结合紧密,团粒间的接触点大大减少,土壤的粘结力和粘着力降低,土壤的下塑限提高,因此,有机质多的土攘易于耕作,耕作质量好,且宜耕期较长。
(3)土壤水分:水分多少影响土壤物理机械特性,因而影响土壤宜耕性,同时还影响宜耕期的长短。
基本耕作:又称作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作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包括翻耕、深松耕、旋耕。
翻耕:A 使土壤疏松空气、水分流通;B 上下土层翻转,调节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C 使杂草、残茬掩埋;D 扩大根域;E 利用晒垡、冻垡作用,疏松土壤,并加速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提高有效养分含量。
深松耕:A分层松耕,不乱土层;B 节约动力;C可以保持地面残茬覆盖,防止风蚀,减轻土壤水分的蒸发,雨水多时可以大量吸收和保存水分,防旱防涝;D可以保持脱盐土层位置不动,减轻盐碱伤害。
旋耕:具有碎土、松土、混拌、平整土地的作用。
表土耕作:或叫次级耕作,是在基本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包括耙地、耢地或耱地、中耕、镇压、作畦、起垄。
耙地:耙碎土块,附带耙碎残茬(清除杂草、混合肥料)、平整地面作用较小,有一些轻压作用,在紧实土地上亦有破除板结的浅松作用。
耢地或耱地:平整地面,附带进一步细碎和压紧地面,达到上虚下实适于播种;干旱地区还有保墒作用,工具简单。
中耕:具有破除表土板结、增加通气性、减少地面蒸发、铲除杂草,促使土壤养分有效化土壤和促进根系发育作用。
镇压:过于疏松时,压紧耕作层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有保墒作用;对播种后镇压有提墒作用;小粒种子减少“掉籽”对发芽出苗尤为重要。
作畦、起垄:北方水浇地作畦便于灌溉、田间管理;北方垄作可提高土温、防风排水;山区垄作可加厚土层,保持水土;薯类栽培多在平地或坡地起垄,垄上栽种作物,抗旱排涝、增大土壤温差、有利于地下产品的生长。
南方降水多,地下水位高,开沟作高畦(厢)是排水防涝的重要措施(特别是粘重的土壤),常用人工或开沟犁完成。
粘重的土壤、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块要深沟窄厢,厢沟、腰厢和边厢三结合,深度逐步加深,便于排水。
几种农具的特点:耕作农具深度(㎝)动力消耗翻转土层碎土平整地气候适应和地形三角犁、铧式犁15~20 大显著显著——各种气候、平地;但干旱地区风风蚀严重,斜坡地易水土流失。
深松铲30~50 大——显著——各种气候、平地,特别是干旱地区有利于防止风蚀,多用带状耕作。
旋耕机12~15 小微表层显著——各种气候、平地,间隔一定年限后用有壁犁耕翻。
耙、耱<10 小——表层显著表层显著各种气候、平地粘土是耕性不良土壤的原因:(1)土壤含水量低,粘结力大,抗剪阻力强,比阻大,难于耕作,耕后易形成大土块。
(2)当土壤水分处在可塑性范围时,土壤坚实度、抗剪强度比较小,但结持力仍相当大,粘着力达到最大值,同时出现可塑性,耕性阻力大,耕后易形成大土垡,也不适于耕作。
(3)土壤水分过大或处于饱和时,土壤结持力、粘着力、坚实度都很小,但机具易下陷,难于耕作。
三种质地土壤耕作的顺序:壤土﹥砂土﹥粘土5. 少、免耕法优、缺点?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蓄墒(降雨前耕翻)、保墒(降雨后必须适时耙、耱)和提墒(播种前或后用碾压土的镇压)必须联合作业?少、免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不耕翻和残茬、秸秆或牧草覆盖,水蚀和风蚀明显减轻。
(2)免耕不动土和覆盖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水分的作用。
(3)通过秸秆覆盖,表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增加。
再加上免耕不动土,好气性分解较缓慢,因而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但不利于它的矿化。
另一方面,耕层下部土壤有机质有减少的趋势。
(4)农耗时间减少,可以不误农时,适时播种,有利于扩大附中面积,提高复种指数(5)节约成本。
缺点:(1)有机肥与残茬覆盖导致地温下降,出苗迟、不齐(2)杂草、虫害增多,需增加除草剂、农药支出。
(3)影响底肥、化肥、残茬的翻埋,土肥难于融合,肥料利用率低,氮素损失加重(4)长期使用少免耕,土壤有变紧实的趋势,土壤表层0—10养分富营养化,而下层养分贫瘠化,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出现早发早衰的现象。
原因:旱地农业生产中的犁、耙、耱结合,减少土表直接和毛管水蒸发。
6.连作障碍有什么特点,产生的4个原因?各举三例,写出来并画出作物历?轮、连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连作在商品经济(如作物的区域化生产要求连作)中的应用价值? 连作可能性的技术支撑?为什么明知有连作障碍,还要连作?连作障碍的两个特点:①作物特异性:对不同种类作物特别是亲缘关系较远的异种作物之间,可以克服这种障碍。
②有害物质的浓度积累,连作年限的增加有加剧的趋势。
产生原因:(1)营养物质的偏耗(2)有毒物质的积累(3)物理因素(4)生物因素连作可能性的技术支撑:(1)作物连作特性允许连作(2)新技术推广应用允许连作连作的必要性:(1)社会需要决定连作(2)资源利用决定连作(3)经济效益决定连作(4)作物结构决定连作7. 说明复种的意义?说明产生“三三见九,不如二五得十”现象?说明复种增产的主要原因?节约积温的技术有哪些?我国复种的二个特点?复种的意义:(1)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地区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2)有利于缓和粮、经、饲、果、茶等作物的争地矛盾,促进全面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