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新闻传播理论与业务
新闻业务部分真题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新闻业务真题名词解释:1、广播电视节目(1990)(1993)(1994)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播出内容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它是一个按时间段划分,按线性传播的方式安排和表现内容,依时间顺序播送内容的系统。
有三个层次:一套节目,一个节目,一次节目。
2、节目主持人(1990)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群体观念,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驾驭节目进程,直接面向受众,平等地进行传播的人。
3、受众调查(1990)以读者,听众,观众为对象,为了解他们对新闻传播的需求,态度,意见和建议而进行的社会调查活动的总称。
4、报道思想(1990)报道思想是编辑部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为达到预期的新闻传播目的而制定的新闻报道思想,意图。
对记者采访活动来说,报道思想往往是选择体裁的依据和出发点。
它指明采访的方向,范围,重点,同时也是判断事物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参照及报道角度的选择和主体立意构思的出发点。
5、录音评论(1990)(2003)以实况音响为论据的各种广播评论的总称。
伴随着客观事物发生的实况音响,其中用于表现事实的音响,属于事实性论据,用于表达采访对象对于事物看法的音响,属于观念性论据。
音响只有与评论主体的解说或说明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论据。
6、串连词(1990)将一次节目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串联为有机整体的语言文字。
它体现节目主旨,提示内容要点,升华稿件主体,激发受众联想,是引导收听收视节目的重要编辑手段。
7、录音现场报道(1991)录音现场报道是录音报道的一种,它以记者的现场口述和现场实况音响结合的一种报道方式,要求广播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边看,边听,边录,融采录播于一身。
8、板块节目(1991)即杂志型节目,对于这类节目的两种不同的称谓。
主要是着眼点不同的反映。
板块节目主要着眼于结构方式,而杂志性节目主要着眼于内容构成和节目表现功能。
9、隐性采访(1991)(1995)(2001)隐藏记者的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
新闻专业必看的100本书(老师推荐的)

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必读的一百本书1.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社,《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2.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新华出版社,19803.余家宏、宁树藩、徐培汀、谭启泰,《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4.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5.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6.成美、童兵,《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7.陈崇山、孙五三,《媒介•人•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9.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黄瑚,《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1.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12.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4.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7.卜卫,《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8.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9.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新华出版社,200220.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传播统计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21.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2.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2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24.[英]密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825.[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26.[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27.[美]威尔伯•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28.《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29.[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130.[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1.[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 32.[美]巴顿•卡特等,《大众传播法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3.[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3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又译《媒介通论》),商务印书馆,2000 35.[美]埃默里父子,展江译,《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200136.[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37.[新加坡]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8.[美]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美]希伦•A•洛厄里等,《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0.[美]巴格迪坎,林珊等译,《传播媒介的垄断》,新华出版社,198341.Bruce D.Itule,Douglas A.Anderson:《当代媒体新闻写作与报道》(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2.Ken Metzler,《创造性的采访》(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3.Brian S.Brooks,《编辑的艺术》(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4.Kelly Leiter,Julian Harriss,Stanly Johnson,《全能记者必备》(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5.William C.Gaines,《调查性报道》(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6.Dorothy A.Bowles,Diane L.Borden,《创造性的编辑》(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7.Carole Rich,《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8.[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49.[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199950.[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1.[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5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953.[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54.[美]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三联书店,北大出版社55.喻国明,《传媒影响力》,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56.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变迁与对峙》,东方出版社,199457.廖为建,《公共关系学简明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58.黄禧祯,《现代公共关系学》,广东高教出版社59.胡屹,《策划学全书》,中国社会出版社60.[美]里斯•特劳特,《定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61.[美]丹尼斯•威尔科克斯等,《公共关系的战略与战术》,解放出版社62.夏年喜,《世界上最迷人的公关大师》,工商出版社63.[美]杰克•韦尔奇、约翰•拜恩,《杰克•韦尔奇自传》,中信出版社64.颜建军、胡泳,《海尔,中国造》,三环出版社65.[日]松下幸之助,《松下经营哲学》,延边大学出版社66.鲍文杰,《世界上最卓越的广告大师》,工商出版社67.[美]大卫•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国友谊出版社68.郭肖华,《广告创意训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69.吴灿,《策划与广告技巧及误区》,四川人民出版社70.文浩,《新编现代广告策划实务》,蓝天出版社71.卢泰宏等,《广告创意100》,广州出版社72.雪琴,《广告经典100》,广州出版社73.[台]颜伯勤,《成功广告80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7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75.但宝元,《大学修辞》,安徽教育出版社76.朱自清,《论雅俗共赏》,三联出版社77.蓝华增,《意境论》,云南人民出版社78.《中国文学史》79.《唐诗三百首》80.《古文观止》81.《古希腊神话与传说》82.《莎士比亚作品选》83.[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海南出版社,2004 84.赵光忠,《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策划》,中国经济出版社85.王璞,《企业文化与咨询实务》,中信出版社86.[德]希格弗里德,《创造力的训练》,贵州人民出版社87.张梅,《心理训练》,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88.[美]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新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9.苏•吉尔马尼克,《广告媒体研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90.[法]洛特非•马赫兹,师淑云等译,《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91.奥美公司,《奥美的观点》,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92.[美]肯罗曼•珍曼丝,《贩卖创意——如何做广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93.[法]让•马贺•杜瑞,《颠覆广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94.[美]路克•苏立文,《文案发烧》,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95.叶茂中,《广告人手记》,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96.[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97.[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麻争旗译,《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98.卡迈利保尔,《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9.[美]威廉•阿伦斯,《当代广告学》(第七版),华夏出版社,1999100.[美]所罗门杜卡(Solomon Dutka),《广告目标与效果测定》,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关键词:新闻传播规律胡锦涛人民日报《新闻与写作》发表胡锦涛同志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党的新闻和宣传工作讲话,是他2002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2003年12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月在解放军报的讲话以来,又一次集中对党的新闻和宣传工作的理论阐发。
他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很多新提法、新措施。
尊重新闻传播的规律胡锦涛在2002年的那次会议上就指出:“要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讲究舆论宣传的艺术,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效果”。
[1]这是中国共产党历任主要领导人首次谈到“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
这一次,他进一步明确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他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再现了马克思165年前表达的思想。
1843年马克思写道:“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版1卷397页)马克思后来关于党的报刊工作的论述,都是首先建立在尊重报刊规律的基础上的。
胡锦涛把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要求,建立在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这是他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在党的新闻工作方面的体现。
五方面的“创新”要求胡锦涛在提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之后,紧接着提出五方面的创新要求:“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以此,造成这样一种整体情形:“使新闻宣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创新观念。
这个问题首先涉及我们以往关于“新闻、旧闻、不闻”思维定势。
这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的做法,当时有一定道理,但在中国纳入世界交往体系的当代信息社会,这种思维方式已经多次使得我方在与国际社会交往时处于被动局面,例如2003年SARS流行初期。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及时调整政策,信息公开,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抗击SARS的胜利。
观念创新,首要解决的是“信息公开”这个新闻报道的基本前提。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30年12大热点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30年12大热点作者:李思屈、曾丽颖、胡倩、张碧霞┊单位: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摘要]:本文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热点的梳理。
通过从二十多种学术期刊抽选出的四千多篇文章样本及其它相关学术著述的分析,作者回顾了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新闻传播研究的十二个重要的学术热点,希望以此反映中国新闻传播学三十年来的成就和思想轨迹。
200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恰好三十周年。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个春华秋实,中国的新闻传播学与改革开放的中国一起成长。
回眸学术界关于三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理论方面的辛勤耕耘,梳理其发展的思想脉络,是非常有意义的。
通过归类、筛选,我们整理出了三十年来有重大影响的十二个学术研究热点,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以此重构中国新闻传播研究三十年历史,反映中国传闻传播学界三十年来的思想轨迹。
热点一:新闻本质与新闻真实性讨论回顾过去30年中国新闻传播的实践和学术研究,我们首先必须回到启动中国改革开放这一伟大革命的原点:结束10年动乱,解放思想,拨乱反正。
当时学术界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把被颠倒了的东西重新颠倒过来。
在此背景上,在10年动乱期间达到顶峰的假、大、空现象首先受到了全国学术界的批判,新闻本质、新闻的价值和新闻的真实性问题自然就成为当时最大的学术热点。
与中国思想界当时拨乱反正的思潮相一致,学术界对新闻本质的讨论重新回到了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上。
陆定一于1943年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个定义在很长一段时期中为大众所认可和接受并用于指导实际工作。
从1980年起,王中发表了《谈谈新闻学的科学研究》、《论新闻》、《论传播工具》、《论宣传》等文章,为清理过时观念,重构新闻学理论体系创造了一个良好开端,提出“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播)。
”王中(1981)在《论新闻》一文中提出了两个“新闻”概念,一个是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活动,不计传播的方式;另一个专指通过大众传播工具所传播的“新闻”并认为前一个定义才是新闻学研究的基础,因为“弄清楚新闻在人来社会中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确定了新闻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才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才有可能进入科学的大门”。
新闻学硕士

北京大学新闻史论(614)+新闻实务(847)<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1-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001-2003年新闻学基础知识,2002年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2001-2006年新闻学,暂无答案。
(本项不单卖,购买全套赠送此项)注: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考研论坛,真题会随时在网站更新,大家下载即可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2-1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7页¥402-2《外国新闻史》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50页¥502-3《新闻事业简史》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8页¥402-4中国新闻史辅导笔记。
手写版,共56页¥60注:报名辅导班请登录跨考网进行详细咨询。
全套资料包含以上所有资料,套餐优惠价:¥168指定参考书目此科目没有提供参考书目适用学院/专业——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05030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612)<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1-12000年-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由于出题老师固定,历年真题参考价值很大。
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论坛,只要收集到我们即会在网站更新,大家可下载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2-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本科生笔记。
出题老师授课,非常全面和清晰。
手写版,共29页¥402-2新闻传播考点精要汇集。
内部参考资料,介绍了传播理论考点、外新史考点等众多考试点。
打印版,共39页¥402-3外国新闻史复习要点。
陈立丹版《世界新闻传播史》复习要点,条理性好,重点突出。
打印版,共17页¥302-4新闻史硕士课程大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史研究生资料,硕士课程同样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的重点,内容详实,包括中国史和外国史两部分,主题分明。
打印版,共58页¥352-5新闻学重点笔记。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解困”研究——以“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为例

引言(一)选题来源和意义1、选题来源著名社会学家贝克以“风险社会”来诠释现代社会,即现代社会呈现出“人类随时面临着由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造成的会威胁生存或生命的风险”这样一个主要特征。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也处于风险社会的浪潮中,并且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各种矛盾、灾难事件不断涌现。
自2003年中国爆发非典型肺炎以来,食品安全、雾霾天气、交通事故、局部地区政治暴乱等灾难事件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引起大众恐慌和社会不安。
风险社会的到来让人们意识到灾难无论在任何时刻都是与人类生存紧密相关的,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已经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一个重大主题。
回顾我国比较重大的突发灾难事件,其媒体报道对于社会进行有效灾难应对是有重要意义的。
与过去不同的是,现代风险社会正经历着由“天灾”到“天灾与人祸”,由“客观风险”到“客观风险与主观风险”并存或重叠、交叉的巨大转变,灾难事件呈现出成因复杂化、表现多样化和应对高难度化的特点;而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我国大众正以高频率、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媒体接触,一方面新媒体正以海量、快速的信息传播挑战着传统媒体,另一方面谣言、假新闻等增加社会风险的因素也开始显现,而这些风险带来的,是灾难恐慌心理的传播,社会焦虑感的增加,从而引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这样的情况下,面对灾难的复杂与信息的泛滥,对媒介素养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我国大众而言,除了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灾难事件进展及相关情况外,其“解困”需求开始表达:除了“怎么了”,大众更在乎“为什么”以及“怎么办”。
以“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媒体报道为例,这样一件发生在风险频发并且新媒体繁荣时期的“谜团式”灾难事件,由于真相不明以及信息发布的滞后,“马航”事件(以下皆简称“马航”事件)引起了政治阴谋论,恐怖主义说等多种煽动社会恐慌情绪的猜测与谣言,在事关154名中国人的特殊背景下,暴露出我国媒体在当前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解困”缺陷。
由于报道技术落后、理念陈旧、经验不足、制度死板等硬伤的桎梏,在“马航”事件中,我国媒体无法较圆满回应大众的期待,甚至因为报道实力的弱势引发两次学术界、互联网、媒体圈和大众高关注度,高参与度的媒介批评,如挖掘灾难信息能力弱、煽情主义严重等。
陈力丹教授推荐的新闻传播学参考书目(博士必读)

转:陈力丹教授推荐的新闻传播学参考书目(博士必读)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陈力丹著,复旦出版社2003年版。
(此书名称叫“新闻思想”,实际包括传播、新闻、宣传思想的研究)2,《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著,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
传播学史论3,《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埃弗里特·罗杰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4,《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彼得斯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
5,《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德弗勒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6,《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传播学概念7,《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费斯克等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传播学范式8,《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闻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9,《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传播的观念》,陈卫星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传播学:危机与范式革命》,胡翼青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传播学研究的几种代表作12,《新闻:政治的幻象》,W·兰斯·班尼特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中文版。
13,《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14,《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艾英戈、金德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15,《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16,《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利贝斯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作▲17,《交往行动理论》(三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学试题精选

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学试题精选招收传播学研究生的部分重点院校复旦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一、名词解释(7个×5分)1、媒介即讯息2、弱效果理论3、黄远生的四能4、时务体5、热血日报6、劳动界二、简答(4个×10分) 1.某航空公司一飞机失事,若你是《人民日报》;《申江服务导报》;《南方周末》记者,你将怎样组织报道重点且说出原因。
2.传播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的异同?以及由此看出传播学研究的发展?3.清末的重要新闻法规?4.舆论在民主社会的功能。
三、论述(3个×25分) 1.利用新闻媒体的社会角色和运行机制分析香港《东周刊》刊登女星裸照事件并发表看法。
2.论述新闻把关人理论。
材料提供俄国家杜马禁止发表有关车臣战争等反恐新闻和莫斯科人质劫持事件的新闻。
3.论述五四时期《新青年》的发展过程武汉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一、解释1.观念的自由市场2.沉默的螺旋3.文化帝国主义二、简答1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2受众即市场的理论基础和缺陷3传播学派中,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在方法论,社会观以及传播观的分歧三、辨析题目是给你一个材料,分别原文取材于李彬的传播学引论,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涉及到把关理论和培养理论,并分别对这两个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阐述,把关题目还要谈及缺陷四、论述题1传播模式在历史的发展中经历了直线模式,循环模式,系统模式。
试从传播的发展模式角度,论述传播思想的进步和变迁。
2传播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麦克卢汉用延伸来反映媒介技术与人类的关系。
请论述传播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浙江大学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学试题一、名词解释:1、阳光模式2、图像3、新闻自由4、终极新闻价值评价5、媒介策略6、市场细分7、广播特写8、人际传播二、简答题:(1)什么是新闻组配?有哪几种方法?(2)传播学的分支研究是否会肢解基础研究,为什么?(3)媒介市场定位得步骤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