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24.大道之行也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设计
难点:激发学生对社会公平、正义等价值观的思考,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讲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分层教学,循序渐进: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由浅入深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逐步掌握文言文知识的同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大道之行也》的文章主旨,掌握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价值取向。
难点:对文言文中的生僻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重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考。
3.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4.预习下一课:《礼记·大同》篇。了解文章背景,熟读课文,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5.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观察身边的例子,思考公平正义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可以是一件事、一个人或一个现象,将观察到的内容进行简要记录,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6.创新评价,关注成长: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自我反思,促进个性化发展。
7.教学方法设计:
(1)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总结知识。
(2)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3.重视朗读,感悟内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文言文的韵味和内涵,提高语感。
4.互动讨论,促进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5.联系实际,拓展视野: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社会现象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现实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4课大道之行也一、【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与本课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二、【重点难点】1.背诵课文,积累与本课词语。

三、【教学准备】对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导入语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商人途经武阳,不小心把他的一件很心爱的衣服弄丢了,走了几十里路后才发觉,心里十分着急和沮丧.他把这件事和一个当地的人说了,那个当地人告诉他说:“哎,老兄,你不要着急和沮丧,你在我们武阳境内丢的东西一定可以找得到。

”那位商人对对他的话将信将疑,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沿着原路返回武阳,果真在路上找到了他丢失的衣服,而且没有被动过的痕迹。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为我们归纳了一个成语,大家知道是什么成语吗?这个成语就是“路不拾遗”,人们用“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形容社会怎么样?社会风气怎么样?另外,还有一个成语和这个成语意思接近,它的意思是说“晚上不用关大门也不用担心小偷会偷你家的东西”这个成语就是“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

假如那天真正到来的话,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啦.但是,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对我们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就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教案 新人教版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了解先贤哲人关于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学习古人敢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依据教学目标(一)(二)制定【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读出韵味,把握:“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
《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比校。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第24课《大道之行也》知识点归纳(人教新课标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24课《大道之行也》知识点归纳(人教新课标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24课《大道之行也》知识点归纳(人教新课标初二上)doc初中语文«四书»包括:«大学»«中庸»«孟子»«论语»«礼»即«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往常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四十九篇。

«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礼运»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咨询的著作。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文言知识归纳【实词】1.通假字(1)选贤与能通"举",选拔、推举。

(2)矜、寡、孤、独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2.古今异义(1)女有归子女出嫁。

现指"回"、"还"。

(2)外户而不闭门。

现指"窗户"。

3.词类活用(1)亲其亲,子其子名词用做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4.一词多义(1)寡:①矜、寡、孤老而无夫的人。

②寡人国君或皇帝的自称。

(2)修:①讲信修睦培养。

②修狭者为之长。

③重修岳阳楼修建。

【虚词】.1.而:(1)谋闭而不兴连词,用在主谓之间,表连接,不译。

(2)黑质而白章连词,连接并列的两个词之间,不译。

(3)徐而察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表修饰,不译。

【成语出处】1.天下为公原句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路不拾遗原句为: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夜不闭户原句为:故外户而不闭。

二、明白得课文内容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明白得和认识?文中"大道"确实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那么,其治理的成效确实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能够明白得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时期。

八年级语文《大 道 之 行 也》教案

八年级语文《大 道 之 行 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道之行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思想观念,如“公平正义”、“和谐共处”等。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道之行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2)对课文所传达的思想观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大道之行也》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课文所传达的思想观念。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内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大道之行也》,并标注重点字词。

2. 运用文言文写一篇小短文,表达自己对课文所传达的思想观念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如何,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通过图片、音乐等multimedia 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

八年级语文《大 道 之 行 也》教案

八年级语文《大 道 之 行 也》教案

八年级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公平正义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次含义。

(2)运用文中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论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孟子》其他篇章,复习相关知识点。

(2)提问学生对“大道”的理解和看法。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大道之行也》,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句式问题。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文章进行逐句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文章的主题和观点,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互相评改和交流,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大道之行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内容和方法,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孟子》八年级上册。

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和解读文章。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案 新人教版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与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与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与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与学方法1.朗读法。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

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

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板书文题)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案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案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与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与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与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与学方法1.朗读法。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

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

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 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不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的?
满足生存需要,
满足生存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的
需要,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人人都能得到
社会关爱。
人人都能得到
社会关爱。
3.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的,文 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 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 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 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 “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 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 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 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 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
《礼记》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 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 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 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就有这样一个人人幸福快乐, 各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 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的理 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礼 记》中的大同社会去看一看吧。
课题介绍
“大道”在古代是指政治 上的最高理想。“行”,施 行。题目的意思是“当大道 施行的时候”。以此为题, 不仅揭示了文章的内容,而 且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 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 的著作。本文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 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 作zhà),事毕,出游于观(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 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 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 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 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 而有志焉。”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 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所以才有这番言论。
(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 (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3)能否实现?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课堂小结
尽管课文中提到的理想社会在当 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 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 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 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例如,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都 曾受过它的启发,其思想意义极为深 远。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回来)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造反,暴乱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一词多义

今天下三分 (动词,分裂)
男有分
(名词,职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

(动词,讨厌、憎恶)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名词,罪恶)
一词多义

选贤与能 (通“举”,推荐)

颇与中国同俗 (连词,和) 故人不独亲其亲 (副词,单,只)
相关常识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 《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 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 》《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 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 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 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 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 〃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 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 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拓展探究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 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 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 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 弃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 爱。
拓展探究
2.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 (名词,老而无子的人)
Hale Waihona Puke 词类活用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2.故外户而不闭 (名词作状语,从外面) 3.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
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课文朗读
字词注音
选贤与能(jǔ ) 矜( ɡuān)
讲信修睦( mù )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男有分( fèn )
幼有所长(zhǎnɡ )
谋闭而不兴(xīnɡ)
通假字
1.选贤与能
(通“举”,选拔)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古今异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今义:宽而长的路)
精读课文
理 清 文 章 结 构
第一层:
(第1句)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2、3句)
第三层: 总结语,大同社会的局面
(第4句)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 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