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鸭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小综合课件
合集下载
(浙江选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四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跨考点综合课件

策;实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纪30
(4)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年代
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 二 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战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 后 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3.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 (1)起源:罗斯福新政中开始实施社会救济。 (2)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 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 (3)完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已涉及生、老、 病、死、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 的比重越来越大。 (4)缩小: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英、美 等国家的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 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代(回归 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理想” (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
的模式 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
探索) 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3)评价 斯大林时 ①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 代(回归 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 “理想” 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的模式 ②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 探索) 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
(4)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年代
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 二 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战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 后 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3.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 (1)起源:罗斯福新政中开始实施社会救济。 (2)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 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 (3)完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已涉及生、老、 病、死、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 的比重越来越大。 (4)缩小: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英、美 等国家的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 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代(回归 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理想” (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
的模式 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
探索) 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3)评价 斯大林时 ①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 代(回归 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 “理想” 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的模式 ②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 探索) 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
浙江鸭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小综合课件

2.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 (1)起源:罗斯福新政中开始实施社会救济。 (2)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 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 利”。 (3)完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已涉及生、 老、病、死、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 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4)缩小: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英、 美等国家的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 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减少干预:20世纪7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国家过分干预经济的弊 端,为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缩减财 政支出,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20世纪90年代,西方 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5)加强干预: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市场调节失灵、 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的局面。各国纷纷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国家对 经济的干预力度。 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注重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既注意运用市场规 律,又不放弃国家的干预。这一过程本身也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 已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2.中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全盘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一党制、终身制
作和政治协商返回制度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创新设计(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0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整

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 的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战 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
济,爆发严重经济大 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 来自经济的干预,充分发危机
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核心
十月革命后,苏俄先
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
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
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
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
视角三 历史思维看现实——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精要点拨]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更加突出,科技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 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演练3] 有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 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 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90年代,美国“回答时代的 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实行了自由放任政策 C.大力地推行总统的集权统治 D.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A.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B.列宁突破了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局限 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主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经验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 从材料这个加法公式来看,列宁主张借鉴资本主义技术 和生产组织模式来建设社会主义,D项正确。 答案 D
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
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敌手打败而逃散。此后,某学
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是
()
A.重农抑商 C.自由放任主义
B.重商主义 D.凯恩斯主义
解析 解读题干寓意可知表达的意思是:消费推动 经济发展,通过扩大政府支出,促进消费,拉动经 济,符合凯恩斯主义的理念,故选D项。重农抑商压 制消费,故A项错误;重商主义重视货币资本的积累, 也不利于消费的扩大,故B项错误;自由放任主义没 有表达出对于消费鼓励或压制的倾向,故C项错误。 答案 D
高考历史新高考(鲁京津琼)课件第十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6讲

新和调整
时空坐标
知识主线
线索1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 (1)19世纪中期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政府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 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 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 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 问世。
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
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 经济危机发生后,他们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在对华争夺战中,美国 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1931年的美麦借款规定:“中国向美国粮 市平价委员会购买美麦粉45万吨,此项麦价,嗣经结算,共美金元,作为借款。” 美麦连本带息,高出当时国产麦市价的30%以上。两年后,美国财政善后银行 公司向国民政府再次贷款5 000万美元,以购买美国的棉花和小麦。日本更是充 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四省,控制华北,而且鼓吹所谓的“中 日经济提携”,掠夺中国的资源,提出“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口号,企 图变中国为其原料供应地,后来更是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主干梳理 基础夯实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 有之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 2.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从材料中发现问题
材料 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 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 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 性魅力。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 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他是美国第 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 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时空坐标
知识主线
线索1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 (1)19世纪中期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政府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 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 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 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 问世。
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
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 经济危机发生后,他们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在对华争夺战中,美国 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1931年的美麦借款规定:“中国向美国粮 市平价委员会购买美麦粉45万吨,此项麦价,嗣经结算,共美金元,作为借款。” 美麦连本带息,高出当时国产麦市价的30%以上。两年后,美国财政善后银行 公司向国民政府再次贷款5 000万美元,以购买美国的棉花和小麦。日本更是充 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四省,控制华北,而且鼓吹所谓的“中 日经济提携”,掠夺中国的资源,提出“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口号,企 图变中国为其原料供应地,后来更是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主干梳理 基础夯实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 有之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 2.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从材料中发现问题
材料 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 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 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 性魅力。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 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他是美国第 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 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浙江鸭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考点36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

答案
2.特征 (1)经济: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排斥 市场调节 ;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 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 (3)思想文化: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
答案
图示记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转变
名师指津 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对新经济政策的改变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前期的实行是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工业 化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到后期,苏联领导人没 有进行实事求是和有效的改革,导致这一体制越来越阻碍经济和社会的 发展。
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加试——(c) 1.措施 (1)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 令干预经济的做法。 (2)政治:提出用“ 人道的、民主的 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 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结果: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解析
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此时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欧洲第一、
世界第二的成就,欧美正经历经济危机,而中国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也采取了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人们注重发展经济,则此时的
“苏联热”,必然是关注其经济成就,故A项正确。
解析
1
2
3
4
5
6
4.(加试题)(2016· 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 )1931年,斯大林说: “我们 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为 此,他加速推行( A.凯恩斯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 √ )
(2)全面评价 ①积极作用:它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 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影响: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长期僵化地执行 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它不是建设 社会主义的正确模式。
2018届历史一轮复习27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课件45张 精品

解析:赫鲁晓夫不切合实际,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 动,体现了“蛮干家”。 答案:C
(
)
5.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情况一览表。结 合表格信息,下列四个选项中错误的是 ( )
时间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国民收入平均 年增长率 7.8% 5.7% 4.3%
解析: “国家计委的”“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结合苏联当时 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说明计划经济对当时苏联经济造成严重 破坏。答案:B
[系统归纳教材]
1.把握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 3 个阶段
(1)1918~1921 年,列宁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 过渡到社会主义。 (2)1921 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
工业总产值平均 年增长率 8.5% 7.4% 4.4%
A.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 C.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D.与美国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解析
6.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 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 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 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 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 ) 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 B.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 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 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
阶段 两种经济模式的 形成 十月革命后,苏 俄先后探索了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 和新经济政策。 列宁逝世后,斯 大林逐渐废除新 经济政策,形成 了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 两种经济模式的 调整 二战后,斯大林 体制的弊端日益 暴露,社会主义 国家开始进行改 革,但是都没有 突破斯大林体制 的束缚,均以失 败告终 两种经济模式的 新变化 苏联改革最终导致 苏联解体,证明了 斯大林体制的失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 走上了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开创了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新 局面
(
)
5.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情况一览表。结 合表格信息,下列四个选项中错误的是 ( )
时间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国民收入平均 年增长率 7.8% 5.7% 4.3%
解析: “国家计委的”“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结合苏联当时 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说明计划经济对当时苏联经济造成严重 破坏。答案:B
[系统归纳教材]
1.把握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 3 个阶段
(1)1918~1921 年,列宁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 过渡到社会主义。 (2)1921 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
工业总产值平均 年增长率 8.5% 7.4% 4.4%
A.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 C.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D.与美国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解析
6.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 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 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 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 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 ) 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 B.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 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 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
阶段 两种经济模式的 形成 十月革命后,苏 俄先后探索了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 和新经济政策。 列宁逝世后,斯 大林逐渐废除新 经济政策,形成 了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 两种经济模式的 调整 二战后,斯大林 体制的弊端日益 暴露,社会主义 国家开始进行改 革,但是都没有 突破斯大林体制 的束缚,均以失 败告终 两种经济模式的 新变化 苏联改革最终导致 苏联解体,证明了 斯大林体制的失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 走上了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开创了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新 局面
【新步步高】2018版浙江高考历史《选考总复习》课件专题1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时训练

解析
)
1
2
3
4
5
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2016· 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 )1935 年5月 6日,罗斯福总统任命霍 普金斯为工程振兴局局长,该局在 1935 ~ 1941年间共耗资 113.56亿美 元,其中78%用于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罗斯福这样做的目的是( A.提高公共事业水平以缓解社会矛盾 B.拉动国内就业以恢复社会经济 √ C.扩大政府支出以平息公众不满情绪 D.加强资源保护以合理配臵资源 )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2016· 丽水学情调研 )20世纪90 年代,美国实施了 “ 宏观调控、微观 自主”的经济政策,从而进入了“新经济”时代。当时的总统是( A.胡佛 B.罗斯福 C.尼克松 D.克林顿 √ )
解析 胡佛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总统,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罗斯福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总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尼克松是20世纪70年代的总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克林顿是20世纪90年代的总统,他在任期间,美国实施了“宏观调控、 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从而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故D项正确。
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 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 的是建设重工业。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 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绝不 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
1
2
3
4
5
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2016· 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 )1935 年5月 6日,罗斯福总统任命霍 普金斯为工程振兴局局长,该局在 1935 ~ 1941年间共耗资 113.56亿美 元,其中78%用于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罗斯福这样做的目的是( A.提高公共事业水平以缓解社会矛盾 B.拉动国内就业以恢复社会经济 √ C.扩大政府支出以平息公众不满情绪 D.加强资源保护以合理配臵资源 )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2016· 丽水学情调研 )20世纪90 年代,美国实施了 “ 宏观调控、微观 自主”的经济政策,从而进入了“新经济”时代。当时的总统是( A.胡佛 B.罗斯福 C.尼克松 D.克林顿 √ )
解析 胡佛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总统,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罗斯福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总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尼克松是20世纪70年代的总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克林顿是20世纪90年代的总统,他在任期间,美国实施了“宏观调控、 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从而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故D项正确。
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 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 的是建设重工业。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 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绝不 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为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缩减财政
支出,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
普遍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5) 加强干预: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市场调节失灵、
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的局面。各国纷纷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国家对经
济的干预力度。
四是高积累高投资,也就是要求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作出牺牲,这与
第三点紧密联系。
——摘自凤凰网《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一说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解析答案
第二组
中国——邓小平模式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 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 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建国初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及邓 小平克服以上弊端的努力及经验教训。
2.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 (1)起源:罗斯福新政中开始实施社会救济。 (2) 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 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 (3) 完善: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已涉及生、 老、病、死、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 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4) 缩小: 20 世纪 70 年代的 “ 滞胀 ” 危机,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英、 美等国家的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 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一党制、终身制
返回
练透
对点大题
某校2017届一班开展了一个以“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
的世界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研究性学习。以下是各小组的材料:
第一组 苏联——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提出了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大体上包括这样几点:一是苏
联可以单独建成社会主义,二是经济行政计划,三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注重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既注意运用市场规律,
又不放弃国家的干预。这一过程本身也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已在不
断调整和完善。
返回
牢记
重要史论
1.列宁、斯大林的农业政策对农民、农业的影响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从劳动 人民手中取走的太多,强行近乎无偿地收集农民的粮食,挫伤了劳动 者的生产积极性,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制度规定,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 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 农联盟,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 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 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 农业生产总值滑坡。
2.中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斯大林模式 工业化道路 农业制度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全盘集体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
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中后
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 国家干预:罗斯福新政至 20 世纪 70 年代初,西方国家不断加大对经济
的干预力度,形成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4) 减少干预: 20 世纪70 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国家过分干预经济的弊
必修第二册
专题十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专题小综合
内容索引
理清
主要线索
牢记 练透
重要史论 对点大题
理清
主要线索
1.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模式的四次转变 (1)自工业革命时代自由主义兴起至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前,推行“自 由放任”模式,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生产、自由竞争”。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国家管理经济的模 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70年代初,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减轻,但各国仍旧实施。
3.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五种经济政策
(1) 重商主义:盛行于 17 、 18 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
出,增加金银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
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应减少
解析答案
返回
支出,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
普遍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5) 加强干预: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市场调节失灵、
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的局面。各国纷纷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国家对经
济的干预力度。
四是高积累高投资,也就是要求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作出牺牲,这与
第三点紧密联系。
——摘自凤凰网《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一说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解析答案
第二组
中国——邓小平模式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 后,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 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建国初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及邓 小平克服以上弊端的努力及经验教训。
2.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历程 (1)起源:罗斯福新政中开始实施社会救济。 (2) 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 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 (3) 完善: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已涉及生、 老、病、死、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 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4) 缩小: 20 世纪 70 年代的 “ 滞胀 ” 危机,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英、 美等国家的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 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一党制、终身制
返回
练透
对点大题
某校2017届一班开展了一个以“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
的世界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研究性学习。以下是各小组的材料:
第一组 苏联——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提出了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大体上包括这样几点:一是苏
联可以单独建成社会主义,二是经济行政计划,三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注重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既注意运用市场规律,
又不放弃国家的干预。这一过程本身也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已在不
断调整和完善。
返回
牢记
重要史论
1.列宁、斯大林的农业政策对农民、农业的影响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从劳动 人民手中取走的太多,强行近乎无偿地收集农民的粮食,挫伤了劳动 者的生产积极性,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制度规定,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 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 农联盟,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 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 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 农业生产总值滑坡。
2.中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斯大林模式 工业化道路 农业制度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全盘集体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
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中后
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 国家干预:罗斯福新政至 20 世纪 70 年代初,西方国家不断加大对经济
的干预力度,形成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4) 减少干预: 20 世纪70 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国家过分干预经济的弊
必修第二册
专题十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专题小综合
内容索引
理清
主要线索
牢记 练透
重要史论 对点大题
理清
主要线索
1.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模式的四次转变 (1)自工业革命时代自由主义兴起至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前,推行“自 由放任”模式,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生产、自由竞争”。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国家管理经济的模 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70年代初,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减轻,但各国仍旧实施。
3.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五种经济政策
(1) 重商主义:盛行于 17 、 18 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
出,增加金银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
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应减少
解析答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