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讲义:主题二 市场经济、商人与经济体制创新发展

合集下载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模块2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综合提升 版本:岳麓版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模块2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综合提升  版本:岳麓版

10
20 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
苏俄(联)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
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美国遭到资本主 “文化大革命”

被粉碎,“战时共产 义世界经济危机 刚结束,国家经


主义”政策已经过 的沉重打击,阶 济濒临崩溃的边


时,一些地方发生叛 级矛盾尖锐,经 缘,工作重心亟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单元综合提升
2
一、苏俄(联)对经济体制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后,苏俄布尔什维克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 怀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忽视 了苏俄落后的国情,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最终被迫走 上了间接过渡的道路。
5
(3)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 模镇压。结果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 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斯大林模式。
6
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三大经济政策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存续时间 16-18世纪
18世纪末-20世 20世纪30-70年
纪20年代
3
2.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恢复并 运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等一向被看作是“资本主 义”的东西。其本质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的经 济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4
3.斯大林体制 (1)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不仅消灭了“富农”,而且消灭了全 体小生产者——农民,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农具、牲口,剥夺了农 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 (2)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 化、军事工业化。这种做法使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 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

高考历史总复习名师精讲课件必修Ⅱ 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课时

高考历史总复习名师精讲课件必修Ⅱ 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课时

2.爆发 美国纽约 股票市场崩溃。 1929 年10月,__________ (1)标志:________ 企业破产 ,生产下降,失业剧 (2)表现:银行倒闭,__________ 生产力 遭到极大破坏。 增,__________ 3.特点 波及范围广 ,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____________ 持续时间长 ,长达4年。 (2)____________ 破坏力特别强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缩减三 (3)______________ 分之一以上。
方法点拨
把握危机爆发的原因时注意区分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等。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原因;过分投机
股票市场是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
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
知识点二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使美国的经济受到沉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击。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 (2)胡佛政府采取了________ 不到解决。 罗斯福 赢得总统选举,开始实施 (3)1933年,民主党人________ 新政。
2.主要内容 财政金融。主要通过整顿银行 (1)整顿________ ________、统制货币 ________、 改革银行体系 ____________ 和改革税制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________, 信贷活动 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工业生产。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2)调整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法案, 生产过剩 力图消除________ ,复兴工业。 耕地面积和 (3)调节农业生产 ________。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________ 农产品产量 ,并规定由政府收购______________ 剩余农产品 以控制 ____________ 市场价格。 ________ 以工代赈。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工 (4)实行社会救济 ________和________ 公共工程, 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政府还举办了许多________ 就业机会。 提供了大量的________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二十六页,共31页。
【解析】从材料可知登州家庭棉纺织业相当普遍,生产的 布料除自给(zìjǐ)外还卖到乡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贩转运卖 到城市去,因此②③正确。①不符合史实、④在材料中没 有体现。答案选B。
第二十七页,共31页。
4.(2011·北京卷)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
第二十四页,共31页。
【解析】本题考查明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论从史出 的基本方法。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今去农而改业为工 商者三倍于前矣……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 三也……已六七分去农”,显然它们反映(fǎnyìng)的是明 后期松江人绝大部分弃农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现象,故B 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得出A、C、D项的结论。
第十页,共31页。
【解析】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nóngyè)立国的国家,商品 经济的发展始终无法突破自然经济的限制,其中政府的政策 是最重要的因素。
第十一页,共31页。
[备选题]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 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péiyù)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解析】“通宵不绝”的夜市(yèshì)说明市经营的时间 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故A正确。北宋的市分 散在城中,但与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分开的;文娱场所的 经营者在材料无法体现(实际上多为私人经营);坊是居民 区,市是商业区;,故B、C、D项错误。 答案选A。
第二十三页,共31页。
2.(2012·全国新课标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 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 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 (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 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wú yè yóu mín)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选择题专练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选择题专练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选择题专练专题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真题回顾】1.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2.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3.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

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

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A.源自于劳动实践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C.取决于资金保障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5.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

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

”这位作家的抱怨()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提升训练】1.在英国享利八世(1509—1547年)末年的枢密院,19名成员中仅有6名拥有贵族头衔,其余13名均来自新兴阶级。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

考点二
栏目索引
4.影响 (1)积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消极: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 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误区警示 重农抑商并非自古就有 重农抑商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并不是自古就 有,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就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但在我国封建社会中,重 农抑商政策贯穿始终,从来都没有彻底改变过。
考点二
栏目索引
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发明了用水力作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3)陶瓷业:历史悠久,原始时代的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东汉烧制出成熟的 青瓷。 误区警示 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并非完全自给自足 家庭手工业作为家庭种植业的重要补充,其产品用途主要有三个:一是 缴纳赋税;二是供自己消费;三是少量出售,贴补家用。
考点一
栏目索引
三、经营模式
1.集体劳作 (1)原因:先秦时期,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 (2)特点:土地国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⑤ 土地私有
制确立。
(2)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考点一
栏目索引
2.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抵御天灾 人祸能力差等。 (3)政策因素。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 策。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社会的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 害。
考点二
栏目索引
归纳总结 影响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市场因素、政府政策、社会环境、技术水平、传统文化观念等。 图解历史 古代手工业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整合 人民版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整合 人民版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整合人民版专题线索1.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1)演变过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

随着生产力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②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

③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二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为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2)影响因素①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的促进是根本因素。

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③经济危机、战争或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

④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

⑤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新要求。

2.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四个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依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黄金时期”。

②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处于“滞胀”时期。

(2)建立“福利国家”①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②内容: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方面。

③影响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使一些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的兴起①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②影响:第三产业兴起,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频考点复习梳理:高频考点三:全面理解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频考点复习梳理:高频考点三:全面理解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

高频考点三:全面理解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一、全面把握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条件(1)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

(2)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农民自身: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4)政府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4.地位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年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推动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古代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

②小农经济的稳定也保障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障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2)消极影响①小农经济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这些特点使之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而在小农经济下,人们只有通过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来解决这一矛盾,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二、古代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总体趋势: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放宽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1)从周至唐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扬州和成都成为唐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2)宋元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

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业兴起:商朝人善于经商,后经商之人被称“商人”;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人教版必修2)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人教版必修2)

第2讲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考点清单] 1。

商业的发展。

2。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一、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商业的发展错误!整体把握古代商业的三“先"与三“后”2.城市的繁荣错误!3.重农抑商政策错误!易混易错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业始终是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未能占据主导地位,封建社会后期虽然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仍不受认同和重视。

线索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西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商品市场和商人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政府抑制政策,坊市分区制度,农产品进入市场)→宋元(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明清(市镇商业兴盛,商帮出现,对外“闭关锁国”).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1.发展整体把握几种经济政策的关系易混易错“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如郑和下西洋。

“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进行。

2.迟滞错误!知识图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基准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商业主题一古代商业发展概况及作用和影响(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①商业兴起:商朝人善于经商,后经商之人被称为“商人”;春秋战国商业繁荣.②初步发展:秦汉至隋唐发展较艰难,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③繁荣时期:两宋、元朝商业繁荣,明清时期出现“商帮"。

(2)商品经济发展对封建制度的作用和影响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

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如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②在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定了统治秩序.如西汉、隋唐和两宋时期,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往往也是封建政权的都城,商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加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二市场经济、商人与经济体制创新发展
一、市的变迁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
【涉及知识点范围】
中国史:唐朝坊市制、宋代城市与商品经济、明清商品经济、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南方谈话、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
世界史: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
二、中国商品经济、商人、商业精神与社会发展
【涉及知识点范围】
西周:工商食官;春秋时期打破工商食官,私商兴起;
战国;开始重农抑商,一直持续;
汉代:丝绸之路;
唐朝:对外贸易,经济文化交流;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打破坊市制度,市民阶层壮大,科技文化发达;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商帮、白银、工商业市镇;
近代:洋务运动后产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化,甲午战后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广限制,实业救国热潮兴起,民资壮大,维新变法、辛亥
革命;一战期间发展迅速;
1927~1949年:官僚资本主义膨胀、列强侵略、挤压民资;
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赎买,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文革期间被压制;
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家慈善、爱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商业精神:重义轻利,实业救国,爱国奉献,社会责任感,慈善活动
商业弊端:拜金逐利,造假贩假,坑蒙拐骗,不诚信经营。

著名商人:吕不韦、胡雪岩、郑观应、陈启张謇、荣氏兄弟、荣毅仁等
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生产关系调整
1.重商主义经济政策:重商主义政策
(1)时间:16-18世纪的欧洲。

(2)主要内容:①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银等。

如果没有或无法获得贵金属矿场,就得通过贸易来取得。

②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

(3)作用:促进原始积累,促进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2.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自由主义政策,包括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市场经济
(1)时间: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

(2)标志与内容: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主要内容是经济自由,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3)产生的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要求进一步解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束缚。

(4)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广泛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3.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加强政府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如罗斯福新政,战后资的调整
(1)时间:酝酿于私人垄断时期,成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标志是“罗斯福新政”,广泛发展于二战后。

凯恩斯于1936年提出理论。

(2)含义:核心是国家干预经济。

(3)产生的原因:①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

②反经济危机和战争的需要。

③国际竞争加剧,长期性、风险大的投资项目企业不能负担,需要政府介入。

④借鉴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

(4)影响: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克服了私人垄断的弊端。

4.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干预
(1)时间:70年代后。

(2)含义:减少政府干预,如国有企业私有化,减少福利开支等等
(3)产生的原因:①二战后,欧美推行凯恩斯主义,刺激了经济发展,也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

②1970年代出现物价上涨与失业
率增高、经济放缓同时并存的“滞涨”现象。

(4)影响:为解决“滞涨”提供了新思路,美国经济回升,通货膨胀和失业状况得到缓解。

四、历史上对经济体制的创新
荷兰: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英国:推行自由贸易,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罗斯福新政,政府干预经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此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是经济体制的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