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现状及其完善(1)

合集下载

企业内部控制在信息化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在信息化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在信息化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在信息化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概述:企业内部控制在信息化环境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普及和应用已变得不可或缺。

然而,信息化环境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风险,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深入探讨企业内部控制在信息化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一、问题的背景:1. 安全性风险: 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与日俱增,黑客攻击、病毒感染和数据泄露等问题频频发生,对企业造成巨大的财务和声誉损失。

2. 数据可靠性问题: 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处理和存储的大量数据需要得到可靠保证,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往往难以得到保障。

3. 内部控制流程改变: 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内部控制措施往往无法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和流程,导致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4. 人为因素: 信息系统的操作和管理依赖于人员的能力和行为,人为因素的错误和疏忽可能导致内部控制的漏洞和失效。

二、问题分析:1. 安全性问题: 企业需要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完善网络安全机制、建立合理的访问控制和数据加密机制,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测试。

2. 数据可靠性问题: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机制,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的准确性验证,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的建立,以及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管理。

3. 内部控制流程改变: 企业需要根据信息化环境的变化,对内部控制流程进行重新评估和优化,重新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确保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4. 人为因素: 企业应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人员配备和权限管理制度。

三、解决方案:1.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通过完善的安全策略和控制措施,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

2. 建立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机制: 设立数据管理部门,负责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等工作,并建立数据质量控制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局限性及其完善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局限性及其完善

施行控 制 是指为了保 证基础控制充 分发挥作 用而实施的监督手段 , 具有监督 、 强制 和约束的特征。严格 的基础 控制设计 本身并不能保证会计控制 的有效 施行 ,只 有基础 控制得到真正实施 才能发挥会计 控 制的作用。施行控制能够确保单 位会计程 序 和基础控制程序按照设计 的要求发挥作 用 ,同时也能保证及 时发现 错误 并查明错 误产生的原 因,使错误能及 时得 到纠正 。
会增加。 但是 , 如果控制过 于简单又会收不 到应有的效果 , 营管理过程 中出现漏洞 、 经
发生舞弊行 为的可 能性就会增大 ,有可能 会给单位带来较大的损失。 以, 所 内部会计 控制 的建立 与实施 ,应视各单位 的具体情 况而定 , 必须考虑控制成本 因素 , 不能为了 追 求控制 的严密性而不顾控制成本。 所以, 各单位在建立 内部会计控制 时 , 必须视单位 的规模大 小、管理模式和丧失 控制所产生 的风险或 错误 可能的损失和浪 费而定。如果单位 的规模 较大 、经济业务 较复杂 、管理环节较 多 ,在设计 内部会计 控制制度时 ,应根据不 同的经济 业务、不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 局限性及其完善
■ 卢 斌 ( 广州市政 集 团有 限公 司 广 州 5 ( 6) 1) () ( )
基础控制 是指通过设计会计 程序 来
内容摘 要 :完善 的 内部会 计 控 制是 市场 经 济条 件 下 企 业会 计 资料 完整 与 真 实 的 必要 保 障 。 本 文从 我 I 内部 会 计控 制 的 ! t 现状 入 手 ,分 析 了 内部会 计 控 制 的 内容 及其 局 限性 , 并提 出 了 完善 建 议 。 关 键 词 : 内部控 制 会 计 信 息 监 督
经 过授 权 与批 准 ,有无 越权 行事等 行 为 , 以及 是 否进 行 了严 格 的监 督 和 审核 。例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1)4.doc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1)4.doc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1)4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以下简称“内控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功能。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的好坏,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

所以,应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并强化其实施,本文就此从四个方面实行阐述。

一、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原则1.相互牵制原则。

企业每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

在横向关系上,至少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监督;在纵向关系上,至少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或环节,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

对授权、执行、记录、保管、核对等不兼容职务要相互分离控制。

2.协调配合原则。

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各项业务程序和办理手续需要紧密衔接,以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协调配合原则是相互牵制原则的深化和补充。

贯彻这个原则,尤其要避免只管牵制错弊而不顾办事效率的机械做法,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从而在保证质量、提升效率的前提下完成经营任务。

3.程序定位原则。

企业应该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功能将其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具体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性质相对应地赋予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明确检查标准,责、权、利统一。

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以此定出奖罚制度,增加每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升工作效率。

4.成本效益原则。

实行内部控制的成本要低于由此产生的收益,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5.层次效益原则。

准确处理企业内部控制层次和工作效率的关系,防止以增加层次的“人海战术”来获得较好内控效果的现象。

以高效、有用为出发点,合理设置内控层次(或人员),明确各个层次的职责权限,强化各相对应层次的责任心,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有用性和效率性。

试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试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三、 优 化 我 国 企 业 内 部 控 制 制 度 的方 法 建 议
( 一) 强 化 内控 意 识 . 树 立起 符合 时代 发 展 的企 业 管 理 理 念
法 与措 施 系 统 化 与 规 范 化 后 形 成 的 严 密 系 统 就是 企 业 内部 控 制 制 度 。
二、 现 阶段 我 国企 业 内部 控 制 制 度 所 存 在 的 问题 ( 一) 对 内控 的认 识 不 足 . 内控 制 度 不健 全
要意义。 有 不 少 企 业 经 营 多 年 却 基 本 没 有进 行 内控 的经 验 。 许 多 企 业 缺
乏 对 内 控 的认 知 , 甚 至 对 内控 还 存 在 着 不 少 误 解 。 这 些 企 业 对 内部 控 制
内控 制 度 对 企 业 的 良好 发 展 运行 有 重 大 作 用 , 是企业的“ 软实力” 。 它 不 仅 能 够 提 高 企 业 的 管 理 水 平 还 能 间 接 的 提 升 企 业 的 竞 争 力 。 因此 企 业 要 树 立 起 符 合 时 代 发 展 的 管 理 理 念 ,正 确 认 识 企 业 内 控 的 含 义 与 意义, 并 采 取 行 动 将 内控 制 度 落 实 到 企业 管 理 的各 方 各 面 。 要 做 到 这 一 点 ,企 业 的管 理 者 要 除 了 提 升 自身 的 意 识 与 水 平 外 还 需 要 加 强 企 业 的 文 化建 设 , 树 立 起 全 员 的 内控 意 识 。 企 业 管 理 者 要 积 极 的参 与到 内控 制 度 的 制定 中 , 同时 还 要 提 升 员 工 的 整 体 素 质 , 对 员 工 进 行 思 想 意 识 的培 训, 并 着重 培 养员 工 的企 业 观 、 价 值 观 与 责 任 感 。管 理 者 带 头 执 行 领 导 企 业 的 员 工 自觉 履 行 内控 制 度 ,形 成 以 自我 管 束 为 主 要 手 段 的 内控 制 约 机 制 ,使 员 工 在 能 够 自觉 履 行 内控 制 度 的 同时 还 能 够 主动 向管 理 者 上 报 内 控 中存 在 的缺 陷 。

企业内部控制(1)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1)论文

试论企业内部控制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7-000-01摘要内部控制源于企业风险、财务舞弊、经营失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不仅是法律的基本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

管理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

如果规范管理、违章必究、控制到位,舞弊案件是可以避免或及早发现的。

因此,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与实务成为当今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内部控制全面预算风险控制局限性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管理的重要手段。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防范舞弊、控制风险、减少损失有积极的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与作用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按照其目标的不同可将企业内部控制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会计控制是与保护物资财产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和财务信息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活动;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济方针的贯彻与执行,促进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活动。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方式企业内部控制的方式有:组织规划、授权批准、文件记录、全面预算、财产保全、职工素质、风险、内部报告、电算化和内部审计十种。

这里着重介绍其中的几种:1.组织规划控制组织规划是对单位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

职务分工主要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

企业内部主要不相容职务有: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会计记录职务和审核监督职务。

这五种职务之间应实行如下分离:(1)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2)业务经办职务与审核监督职务相分离;(3)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相分离;(4)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相分离;(5)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中国本土化情境下的内部控制模式(1)

中国本土化情境下的内部控制模式(1)

中国传统内部控制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理解是不同的。无 论是 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还是荀子“人性本恶” 的观点,都决定了中国文化 道统对人性的出发点 是存有善意期待的,认为人性可塑。 因此,中国传统内部控制的构 建,并没有仅仅停 留在行为约束的表层,而是深入 到人的心理,致 力于通过造就完善的心智模式来促成优秀的行为。 制度设计的机理: 在人的内心深处建立起共有价值观规范与信仰, 可 为人的行为提供内在指引, 从而使人主动合理化自己 的行为, 将偏差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
b.不“循欲”的自我控制与调节。
通过标榜“贤臣”等人格范式,船厂鼓励个 体不 断修身完善自我。在修身中,一个重要的起 点就是 “克己”,尤其是对自己“欲”的控制上, 做到不“循 欲”,即主动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 和需求。这对 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c.“环境要求”的压力与引导。
个体的欲求必然会受到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 影 响,而非是在真空中发生。在社会共有价值观 下, “贤臣”的人格范式与行为目标是社会整体共由 共 守的,这种社会环境氛围会对主事的心理形成一 种 环境压力,使主事个体不得不对自己形成与之一 致 的要求,同时也会对主事的心理起到引导作用, 激 励他按照“贤臣”的社会期望去调整自我心理进 而 行为。

中国传统内部控制


a. b. c.
但同时,中国古人也认识到,内部控制对自然 人心智的引 导,只能使人尽可能多地去做“君子”不 做“小人” , 还需要通过严密的制度 规范来约束“小人”行为,以使 “小人”的行为保持在 社会进步的可容忍范围内。 总之,中国传统内部控制认为若想将人类 的行为偏差控制 在合理范围内,必须把法人制度规 范与自然人的心智模式 构建有机结合起来 相较于西方内控: 由外部主体性的推动转变为自我要求 由“他律”转变到“己律” 效果更为彻底、有效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COSO报告的影响和借鉴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COSO报告的影响和借鉴

C m i ino Fadln F ac l eot g 的英 文 缩写 。 o ms o r uet i ni p rn ) s f u n aR i 它

内部 控 制理 论 的发 展 以 及 C S O O的 理 论 贡 献
( ) o o 内部 控制 理 论 的 发展 一 c s 内部 控制 是 社 会 经 济 发展 的必 然产 物 . 是 随 着 外 部竞 它 争 的加 剧 和 内部 强 化 管理 的需 要 而不 断 丰 富 和发 展 的 。 内部
必 要 保 障 . 于我 国企 业 内部 控 制 尚 不 健 全 . 然 存 在 很 多 由 仍 问 题 , 此 这 就 需 要 我 们 借 鉴 C S 报 告 的成 果 . 我 国 企 因 OO 对
业 的 内部 控 制体 系进 行 发展 和 完 善 。

境 、 险 评 估 、 制 活 动 、 息 与沟 通 和 监控 。 同时 C S 风 控 信 O O报
启 示 和借 鉴
[ 键 词 】 内部 控 制 风 险评 估 关
控 制 环 境 C S OO
内 部控 制 是 经 济 发 展 的必 然 产 物 . 现 代 企 业 管 理 的 重 是
的 内部 控制 问题 》 19 ,9 9年 发 布 的 《 诈 性 财 务 报 告一 18 欺 97
至 19 9 7美 国公 众 公 司分 析 》 和 2 O o 4年 9月 2 9日最 新 发 布 的《 业 风 险管 理 》 企 。 2 O O对 内部 控制 理 论 的贡 献 . S C C S O O报 告 提 出 , 内部 控 制 由 五个 要 索组 成 的 . 即控 制 环
要 组 成 部 分 , 强 内部 控 制 既 能 保 证 会 计 信 息 真 实 、 整 和 加 完

当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当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当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作者:叶晓芳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第18期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实施,国有企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与时俱进地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关键所在。

本文探究了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其内部控制制度现状中分析发掘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况采取完善措施。

关键词:完善措施内部控制制度国有企业一、前言2012年据有关消息报道湖南某铁路企业亏损几百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亏损,经调查发现根源在于内部控制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漏洞百出,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结果造成如此大的亏损。

长期以来,许多国有企业都不太重视内部控制,认为国有企业都能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的内部也有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如果在管理的细节上多做文章,会影响工作效率,增加工作的成本。

殊不知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有效的内部制约监督,是权力运行失控和孳生腐败的温床,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国有企业盈亏最终都是由国家承担,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一)能更好地确保国有企业资产安全与完整国有企业资产是其控制与拥有的,能够给企业产生经济利益,自然也是企业实施生产经营必备之物,因此做好内部控制才能够确保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才能够有效防止或者降低贪污或者舞弊行为。

(二)能有效地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一旦国有企业具备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实施职责分工,有效增加了企业管理功能,还能够确保会计信息畅通无阻,并将该信息及时反馈给企业中的各级管理机构,便于管理机构及时采用必要纠正措施,确保经营活动依照所定方针进行,才能够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现状及其完善
(1)
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内部控制的八大要素为基础,结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企业在经营运作实践中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着重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解释其成因,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及强化会计控制系统角度出发提出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在企业大力推行内部控制。

1996年,财政部发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XX年6月,财政部颁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XX年6月,内部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

但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来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已不仅仅是传统的查弊和纠错,而是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成为公司治理的具体体现。

在现代公司制下,内部控制制度的职能不仅仅是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可靠,还包括促进企业贯彻经营方针、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在实践
中,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仍停留在保障会计资料安全、完整及资金的安全性上,无法有效实现会计的监督与参与企业内部管理的职能。

具体可归纳为:
(一)会计控制相对弱化。

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只有建立有效的会计系统,提供真实、完整、可靠的会计信息,才能为企业的财务运作、经营决策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决策分析依据;只有将会计控制强而有力地贯穿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会计的监督与管理职能,保障资金的安全、尽力规避风险。

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会计控制普遍弱化,会计职能更多的只是体现在报账算账上,对于企业的财务运作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

一方面,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无一不是政府主导下的产物,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种对外提供的准公共产品,大多数企业没有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内在动力,少数企业为了某种利益,甚至不惜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更谈不上利用会计系统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与管理了。

另一方面,受陈旧的管理体制制约,我国企业的会计职能更多的只是核算职能,大多数会计人员实质上只是单纯的报账员,在具体经济业务的确认过程中,严重受制于企业管理决策层,无法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使会计的监督与管理职能大大弱化。

从近年被揭露的财务舞弊案例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这些企业的管理问题都是通过政府部门检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等外部力
量揭露出来的,反映出我国企业会计控制外部化的特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与监督严重滞后。

(二)企业内部控制观念落后。

其一,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多将内部控制制度简单地理解为单位的内部牵制制度。

实质上,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基于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逐步发展起来的,体现了现代公司治理对于企业内部各利益相关主体(大股东与小股东、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企业内部各部门等)的权利划分与制约,是企业内部各利益主体在充分博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

笔者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应包含企业的决策授权机制、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权限划分、股东对经理人及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制度、财务部门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地位等。

从我国企业现状看,公司治理存在内部组织间权限划分不明确、企业制度起不到激励约束作用、财务部门缺乏对职业经理人的有效制约等诸多问题。

显然,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设计、企业文化的建立,等等。

这些正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盲点,不是简单的内部牵制制度所能解决的。

其二,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往往重视对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对如何有效控制企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方面,则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与企业的生产成本相比,期间费用包括管理人员的薪筹、广告
费用、技术开发费用、招待费用以及其他各种零星的费用支出,开支范围广,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

由于这部分成本的酌量性和我国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对管理层缺乏有效的控制与监督,企业管理决策人员作为独立的“经济人”,不可避免地会对这部分费用支出产生偏好,如提高管理人员薪酬和报销费用的范围和额度。

因此,对期间费用的控制,或者说是对管理者权限的控制,成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又一个盲点所在。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意识十分淡薄。

从我国企业现状来看,企业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投资缺乏严格有效的投资决策审批机制。

从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角度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大小取决于经营决策者个人的风险偏好。

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由于内部投资决策及授权制度的缺陷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往往为少数人操控,而企业经营决策者个人几乎不用为企业“投资失误”承担任何成本,导致企业投资失控,风险加剧。

二、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控制现状的原因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治理结构是否完善、合理,是企业内部控制能否发挥效用的决定性因素。

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都与公司治理有关,因此,探讨我国企
业内部控制现状产生的原因,应以现代公司治理为切入点,才具有针对性。

(一)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国有企业长久以来产权不明晰、所有权者缺位,全民所有往往成了谁也没有,使代理人(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企业内部取得了绝对优势地位,公司几乎所有权力都集中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层。

虽然我国企业也建立了董事会,但董事会本身并不能代表企业的产权所有者,往往无法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有效的制约。

(二)企业缺乏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良好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可以有效促使企业管理层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趋于一致,是内部控制发挥其效能的关键。

而我国企业对管理人员往往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政策,一旦内部控制出现漏洞,企业管理人员从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中所能够获得的效用远大于从公司利润中获取的剩余索取权时,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便会自然凸显出来。

我国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几乎全部来自于上级任命,造成管理人员不对企业负责、只对上级领导负责,而上级部门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往往只是采用一些简单的经济指标来评价考核,无法真实反映经济管理人员实际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这种基于行政体制下的人事制度,对国有企业不仅不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制度,反而会促使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
人员滥用权力牟取私利,同时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以满足上级的考核指标。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