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4年广东古诗鉴赏精讲
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完整精讲

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完整精讲古诗文鉴赏完整精讲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通过鉴赏古诗文,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为大家全面解读一些经典古诗文作品,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古代文学作品。
一、《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鹤傲立于高楼之顶,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与人生境遇的思考。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时间的无常与河流的壮丽,意味着人生的短暂与世事的变幻。
最后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寓意着人们应该不断追求卓越,勇往直前,与这座高楼作比喻,表达了向往进取、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这首诗写了一个人在深夜里自己的感受,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地上的霜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床前明月光照耀着诗人的心灵,他举起头,望向明亮的月光,感叹着故乡的美好记忆。
三、《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怒和苦难。
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与此同时,也映衬出诗人悲苦的心境。
诗中表达了杜甫多年的艰辛,他所经历的流亡、穷困、疾病等种种磨难。
最后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揭示了杜甫内心的绝望与无助。
通过这几篇古诗文作品的鉴赏,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古代文人的才干和情感,还能够对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重要代表,通过深入研究与鉴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步步高】广东省2014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四课件 粤教版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答案
(1)抒发了三种感情:①对家乡故园的亲人的思念,②对时局国事的忧虑, ③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2)①“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 ②“时时”借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思乡之痛。③“夜久”极言 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 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基础:整合·点拨
④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①阙: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
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
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
在潼关南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1·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Biblioteka 音频鉴赏基础:整合·点拨
④
广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讲义

广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讲义广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讲义“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
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
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
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高考语文作文考题预测高考时政作文命题特点当前时政与考试命题的'关联依然是众多考生讨论的热点,命题人从时政角度命题,既可以暗喻社会的热点,又可以考查学生现实的眼光。
近6年高考作文命题有如下特点:(1)紧密围绕当年热点事件;“热点”不单是吸引大众眼球的热火新闻,更多的却是政治、文化、教育方面的事件。
(2)题目时间距离高考时间非常短,5月份是高发期;(3)题目并非命题人所命制命题人给出的只是一个话题或者材料,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自己擅长的角度去把握。
实例解析考生在了解命题特点后,还需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思路。
【独立命题】梁启超的谅解1926年,梁启超因病入院,医生诊断为肿瘤,遂手术割除。
术后发现,病变反倒在左肾。
一时间舆论对西医质疑声甚嚣尘上。
梁得知此事,在报上发表声明为医生解释。
而事实上,因为这次误诊,他于1929年初病逝。
有人认为,误诊的医生应该承担所有责任不可谅解;有人认为,梁启超的谅解不仅是宽恕了一名医生;还有人认为,理解梁启超的谅解才能超越个人的恩怨。
请根据材料作文,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700字。
2004-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答案

2004-2012年广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答案2004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16.(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
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
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
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
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也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
2005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颈联”就是第三联,这是阅读古代诗歌应该掌握的常识。
什么是对仗?构成对仗的词语,必须是词性相同和相对的词,或结构相同的短语,处于上下联的位置。
答案:“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
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
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
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强调的是无人渡河,孤舟横江的寂寥。
“一船夫睡船尾,横一孤笛”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
答案: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
2004年-2014广东高考古诗鉴赏题

(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 2007 年高考广东卷 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 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穿”字写出了无人相伴的诗人孤独的在萧萧落叶 中穿行的情态。“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秋夜独坐无聊 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07广东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⑴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分) ⑵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 艺术效果。(4分)
05年广东卷答案
(1)荒村与古寺 断霭与流莺 生与语 (写出其中任意一组,给2分)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 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 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 乡之情。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 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 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 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 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 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分析2分。答出画面内容给1分。其他答案,只要 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 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 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 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 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 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 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 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 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 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 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古诗词鉴赏四讲之二

②诗眼。这里的“诗眼”是就某一联某一句而言,即精练生动的一个字, 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字,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 如“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中的“送”“埋”,抓住这两 个诗眼,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其中寄寓的情感,又如“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中的“蔽”“愁”均为诗眼。抓住了诗眼,情感内涵 就掌握一大半了。 ③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载体。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意, 尤其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
含出人的 “无情”,写出了诗人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 歌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②。
这首诗的首尾两联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联通过写诗人兴致勃勃登上寺院上方后,发现这里可以尽情扩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视野,表达了诗人的异常惊喜之情。尾联通过写寺院上方的美景久久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萦绕在诗人的心田,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报恩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景流连忘返、情难自已的无限依恋之情。 _________
的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文剖析(7白居易诗四首).doc

课文剖析轻月巴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用。
朱级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屮宴,走马去如云。
[一路上飞扬跋庖任骄横,雕鞍肥马返照空中飞尘。
请问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人们都称呼他们是内臣。
佩红绳大印的都是大夫,佩紫带印绶的全是将军。
带夸耀神气去军中赴宴,一帮人骑着马涌动如云。
意气:神态。
内克:这里指宦官。
按唐代的官制, 宦官属内侍省,因在宫廷之内伺候皇帝,故称内臣。
但实际上,他们的权力远远超出他们木职之外,也有正式被任命为外廷职务的,有的还被授予高级武职。
朱绒(何)、紫绶(shdu): 级、绶都是官僚系佩玉或印的丝带。
唐代官员所佩级、绶的颜色是因官阶不同而有所区别的。
朱级、紫绶是高级官员的标志。
人夫、将军:指高级的文官和武官。
夸:夸耀。
军屮宴:指禁军中的宴会。
唐代中期,禁军分为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六军,其统帅权都掌握在宦官手里。
因此他们去赴“军中宴”便自以为很得意。
]开头八句为笫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Z状。
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竞能满路,鞍马之光,竞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界,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
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屈然都佩带着朱级和紫绶。
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拳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夸赴”,写出燿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
而宦官不是一个两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这是一人帮,令人触目惊心。
这里语含讽刺,眾銘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樽疊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H若,酒酣气益振。
[杯里壶中溢出各种美酒,盘盛碗装罗列海味山珍。
水果吃的是洞庭的名橘,鲜切的鱼片带天池鱼鳞。
吃饱了心满意足闲中坐,喝醉了精神亢奋发噪音。
樽、-®(zun) (lei):古代盛酒的器具。
2004-2012广东卷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规律探索

广东卷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规律探索古诗鉴赏题是广东考生面对语文卷最为头痛的一道题。
从历年的全省平均分来看,得分率不到五成(做得最好的是2011年,最差的是2009年)。
这道题成为了广东考生高考之殇。
一、考纲对古诗鉴赏考查的能力要求全国语文科高考《考试大纲》对古诗文的考查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并且规定了考试的两个目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两方面,前者是从怎么写的角度考查,突出诗歌创作的手段;后者从写什么的角度考查,突出诗歌创作的目的。
从考纲要求和历年广东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命题紧密围绕着“浅易”来作文章。
三、考情分析自主命题以来的广东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体现“浅易”特点:1.选材以诗词为主。
广东自主命题的9年,只考查诗词没考过元曲。
2.朝代以唐宋为主。
唐诗宋词是古代诗歌最为鼎盛的两个时期,9年中考了7年的唐宋作品,另外还考查了元代和清代的诗歌。
淡化对时代政治背景的认知。
3.名家名篇相对减少(只考过教材出现过的考生熟悉的杜甫和苏轼的作品),中学生不熟悉的作品比重加大,即使是名家也多不是名篇。
这样,既开拓了考试领域,又避开了押题的视线。
所考诗歌考虑与本省相关,如2006年的清诗,广东诗人谭敬昭写的《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诗人登上越秀山顶,抒写对珠江的愉悦感受。
4.题材上突出写景诗和咏物诗。
古诗的题材大约有十多种,命题者主要选取了便于考生把握的两种。
5.篇幅上是短篇,即是律诗或者双阕的词。
太短和太长的诗歌均不便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也不便于试题的命制。
6.考法上侧重考查诗歌的写作技巧。
相对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来说,表达技巧的考查更为具体,更容易让考生回答。
所以9年中只考了4年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但是诗歌的表现手段年年在考。
考查体现了新课标对鉴赏能力的核心要求。
四、考试预测诗词的考查已经是最低难度的考查了,但是出来的分数还不是很好,故此,可以大胆预测,2013年的诗歌鉴赏,依旧会走鉴赏诗或词的路子,在命题上会紧扣考试大纲,且在题目的设计上会更加具体,这样才能使考生明确作答,提高考生答题的分数和试题的效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详解古诗鉴赏题,2012年全省的平均分为2.61分(满分7分),得分率低得出乎命题者的意料。
广东考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古诗鉴赏试题命题不会太难,至少不会太刁钻。
纵观04年以来广东省的自主命题,材料锁定在诗词范围之内。
而且,两道小题,基本上是考查语言或表达技巧、主题或思想感情。
所以,古诗鉴赏的专题复习,不能走偏锋。
部分参考答案来自评卷场,评分标准由笔者整合。
2、(2013年)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注】①劳劳:遥远。
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答:(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3分)答:【参考答案】①上片楼上笛声勾起作者思乡的哀怨之情,迷茫春水、低垂暮云更让作者心情压抑、低沉、黯淡;燕子正忙着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倍感孤独无依。
作者借眼前这些饱含愁绪之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漂泊孤寂、思念故乡的愁苦的情怀。
或:诗人借助忧伤的玉笛声,辽阔的山水,低垂的暝云,觅食安家的燕子,雨打梨花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暮春图(2分),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愁苦,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2分)。
(评分标准:“景”的概括2分,“情”的表达2分。
只列出景,没点明“情”或分析错情,不给分。
景与情分析部对应,但情感答对了,只给情感1分。
)或:(1)上片楼上笛声勾起作者思乡的哀怨之情,迷茫春水、低垂暮云更让作者心情压抑、低沉、黯淡;燕子正忙着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雨打梨花更显作者之孤寂。
作者借眼前这些饱含愁绪之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漂泊孤寂、思念故乡的愁苦之情。
②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2)清明来临,自己飘泊他乡陡增愁绪;夜不成眠,漫步江头,折一枝新柳以寄思乡之意,虽不是故乡“苏堤”的杨柳,却也倍添思乡的愁苦,因而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鉴赏】张炎(1248—约1320)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
寓居临安,曾北游元都谋宫,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其早年生活优裕,日以文酒自误,词作多欢愉明畅。
宋亡后,家道中落,多追怀往昔之作,格调悲凉凄婉。
其词意度超远,语言清丽,善以清空之笔,状沦落之悲,堪为姜夔后劲。
这首词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
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楼上谁将玉笛吹”。
小令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
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侧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
所谓景语亦即情语。
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
读者似亦可窥见作者此时的心境。
“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
“劳劳”,忙碌貌。
此句谓春天的燕子正忙着觅食、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
“落落梨花雨一枝”。
“落落”,孤独貌。
作者在“梨花”前冠之以“落落”,更显雨中梨花之孤寂了。
中国古代诗人似总喜以雨与黄昏为背景来寄托其愁绪,如“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那么雨中梨花亦可作为寄托愁绪之意象了。
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景中含情,不言愁而愁自现。
下片侧重抒情,将上片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
过片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修禊”,为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已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游采兰。
以驱除不祥,称为修禊。
王羲之《兰亭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卖饧时”,亦古代之风俗。
寒食节这一天要食饧(糖)粥。
此句谓寒食节将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将两个节日名列出,我们似可看到飘零异乡的游子正扳着手指算着临近的故乡节日。
“故乡唯有梦相随”,一个“唯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苦衷。
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尚未能尽意,接下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此二句谓自己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
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
这首小令无论是写景或抒情,都极为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
作者还成功地运用寻常之景,眼前之物,铺排渲染,深切动人地把主题由浅入深、由隐至现地表露出来,显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才能。
【答题思路】(1)重点考察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怎样借景抒情”其实就是诗歌通过抒发了什么感情的的意思。
在回答的时候可以从内容和所使用的手法两方面来回答。
手法可以不用提及,但内容一定要概括准确。
(2)依然重点考察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过这题要做出逻辑推理,难度比第一题要大。
根据前后内容做出因果推理,即可以得到答案。
很明显,2013年广东的诗歌鉴赏重点考察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涉及诗歌鉴赏的专业的术语(如“虚实结合”这类的),这个导向很好。
3.(2012年)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答:(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4分)答:【参考答案】(1)使用了对比(映衬)手法。
(1分)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鲜明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2分)或:使用渲染手法。
(1分)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和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与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2分)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
(1分)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2分)(2)“一晴生意繁”的意思是: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2分)“一晴生意繁”体现在: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使,微风吹拂,袖影飘动;③村庄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
(回答1点1分,2点2分。
)【答题思路】(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
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
【赏析】白珽(?—1328年),字廷玉,钱唐人。
宋亡后,客授藏书之家;后受邀拜太平路儒学正、兰溪州判官等职。
结庐西湖之金沙滩,榜之曰湛渊,因以自号。
晚归老栖霞,又号栖霞山人。
享年八十一。
所居多竹。
著有《湛渊集》。
余杭道,即今日的杭州市。
余杭之名相传为“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而得。
“航”“杭”谐音,故为“余杭”。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
“生意”即生机的意思。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
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白鹅就在上面嬉戏。
简直就是画。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
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
面对如此怡人的美景,人的心情也飞起来了吧。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
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乡村风俗图。
风景如画,不见人影,却处处可见人的活动。
正是如此,全是才弥漫着一种生机、静谧、祥和,令人神往。
4.(2011年)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3分)答:(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答:【参考答案】(1)初春(1分)。
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意象描述1分),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初春景色特点概括1分)。
(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1分);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1分)。
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2分)。
答出思想感情给2分,结合词句分析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
第一小题,第一个问回答“早春”、“孟春”等均可。
第二个问,第一,答案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初春的景象(可直接引用原文,但要用自己的语言连贯起来)(1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只要答对前三个意象,即可视为“答全”,给1分。
只答出两个意象,后面用了“等”“一切”等字,该点给分,但只答出一两个意象,该点不给分。
第二,对春景的特点进行概括,与初春“充满了生机”的意思相近均可给1分(如:万物复苏、生长、萌发……)。
第二小题,“结合词句分析”,一是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词中景象,从中准确分析出所蕴含的意蕴;二是直接引用原文词句,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分析出所蕴含的意蕴。
只结合上片或下片,所含意蕴分析准确,给1分。
完全照抄,分析出的意蕴不对应不准确,不给分。
答出思想感情,只要答出其中一种,给1分,答出两种,给2分。
【大意】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
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
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
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