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可治疗心衰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最新:心力衰竭临床进展(全文)

最新:心力衰竭临床进展(全文)

最新:心力衰竭临床进展(全文)2021年,心力衰竭(心衰)领域的新研究迭出,有的对未来临床实践影响较大或潜在应用价值较高。

同时,3部有影响的国际心衰指南/专家共识颁布,提出的理念、建议和推荐,具有新意和一定借鉴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临床和实用的角度,搜集这些亮点,加以分析和解读。

一、中国心衰工作水平的提升1. 中国心衰医疗质量控制报告首次发布:《2020年中国心力衰竭医疗质量控制报告》(报告)是我国首次发布的心衰医疗质量控制报告,既是对我国近几年心衰临床工作的总结,又为未来提高我国的心衰防治水平指明方向,值得重视和认真学习。

(1)中国心衰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报告中介绍的“中国心力衰竭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表1)是心衰管理的“地板”(基本要求),基层医院要遵循,三级医院也要遵循;全科医师应执行,心衰专家也应执行。

实施过程中可以酌情“提高”水平,但不能降低标准。

这些指标应该在心衰指南中列为Ⅰ类推荐。

(2)我国心衰工作的现状、进步和差距:报告数据来源于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全国2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34 938例心衰住院患者。

据报告分析,我国心衰病因主要为高血压(56.3%)和冠心病(52.8%),其次为瓣膜性心脏病(18.7%)和扩张型心肌病(16.3%)。

合并症主要为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和心房颤动(房颤)或心房扑动(房扑)。

与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的“跟着指南走——心力衰竭”(Get With The Guideline-Heart Failure,GWTG-HF)项目的同期数据比较发现,我国住院心衰患者年龄较小、女性比例较低,收缩压水平较低;心衰病因中高血压的比例明显较低,冠心病和瓣膜性心脏病的比例也较低;合并症中糖尿病、房颤或房扑的比例也较低。

与既往的“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China-HF)”(2012~2015年)[2, 3]结果比较,我国心衰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功能评估)率和利钠肽的检测率,心衰适用人群出院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阻滞剂,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 neprilysin inhibitor,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的使用率均有明显提高;但RAS阻滞剂应用的种类有所不同,其中,ACEI或ARB 使用率明显下降,而ARNI使用率显著升高,提示我国心衰患者规范化诊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021年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1年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1年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新进展(全文)目前全球有6400万的心衰患者,2019年最新研究显示我国心衰的患病人数约890万人比2018年的450万明显增多,而且每年的患病人数还在增加。

其中50%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

HFrEF再住院风险高、死亡率高、生活质量差。

如何缓解患者症状、降低再住院风险和死亡风险是目前心衰治疗的热点。

“强心、利尿、扩血管”一直被认为是经典的“心衰常规治疗”,但是并不能改善慢性心衰长期预后,近几年来新型药物通过神经内分泌拮抗机制给心衰患者带来了曙光,现就相关药物进行综述。

一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Sac/Val)作为全球首个ARNI类药物,由脑啡肽酶抑制剂(sacubitril,NEP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 inhibitors,ARB)缬沙坦按分子量1∶1组成,脑啡肽酶(NEP)可以降解多种肽类,包括血管紧张素IAngⅠ、Ⅱ和利钠肽等。

NEPI能够阻止利钠肽降解,从而增加内源性利钠肽浓度,但是单独使用会增加血清中血管紧张素AngⅠ、Ⅱ的浓度水平,从而抵消了有益作用。

与ARB合用增加内源性利钠肽的同时抑制AngⅡ受体,可以起到抑制RAAS系统、减轻心脏前后负荷、舒张血管,同时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醛固酮水平而逆转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

PARADIGM-HF研究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主要针对慢性稳定性HFrEF患者,同时接受规范的心衰药物治疗4周以上,与依那普利比较,Sac/Val使得心衰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心衰再住院风险进一步降低20%,同时首次心血管原因住院和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2%,不仅如此,NT-ProBNP水平也明显下降。

PARADIGM-HF研究与PROVIDE-HF 研究等都证实Sac/Val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改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ACEI或ARB组。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202310一、概述 (1)二、适用范围 (1)三、临床药理学研究 (2)四、探索性临床试验 (4)五、确证性临床试验 (5)(一)研究人群 (5)(二)背景治疗 (7)(三)对照的选择 (7)(四)剂量选择 (7)(五)研究周期 (7)(六)有效性评价 (8)(七)安全性评价 (15)六、特殊人群研究 (16)主要参考文献 (18)一、概述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呈慢性、进展性,死亡率和再住院率较高。

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可分为射血分数降低(HF with reduced EF,HFrEF,LVEF≤40%)、射血分数轻微降低(HF with mildly reduced EF,HFmrEF,40%<LVEF<50%)和射血分数保留(HF with preserved EF,HFpEF,LVEF>50%)的心力衰竭。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外心衰患病率为1.5%-2.0%,我国35-74岁成人心衰患病率约为0.9%,住院心衰患者的病死率约为4.1%。

目前,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包括:1.已经证实能够降低死亡和住院风险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等;2.用于缓解症状和改善功能而尚未证实对死亡和住院风险影响的药物,如利尿剂、洋地黄类和血管扩张剂等。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旨在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failure, CHF)药物的临床试验提供技术建议,适用于化学药品和治疗用生物制品的药物研发。

本指导原则主要讨论临床试验设计的重点关注内容。

在应用本指导原则时,还应同时参考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z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ICH)和其他国内外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

中成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中成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竭疗效观察2023-11-04CATALOGUE目录•引言•慢性心力衰竭概述•中成药联合治疗方案•疗效观察指标与方法•中成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结果•中成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优势与不足•中成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展望与建议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产生严重影响。

研究背景:目前关于中成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成药具有药效稳定、副作用小等优点,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研究意义:为中成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更多科学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卡方检验等。

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中成药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

02慢性心力衰竭概述定义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进展至晚期或终末阶段的共同结局,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液体潴留等。

病因CHF的主要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其中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病因。

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与病因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神经内分泌激活01CHF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被激活,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钠重吸收增加等,进而引起心脏负荷增加和心肌损伤。

心肌重塑02CHF时,心肌细胞发生凋亡、坏死及自噬等改变,导致心肌重塑,进一步降低心脏功能。

液体潴留03CHF时,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液体不能有效排出,导致全身水肿和液体潴留。

现代药理研究一些中成药如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具有利尿、强心、扩管等作用,能够改善CHF的症状和体征。

中医理论根据中医理论,CHF多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主要病机为心气虚、心阳虚,治以温阳利水、养心安神为主。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送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导致疲劳、呼吸困难和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药物治疗一直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本文将就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进行介绍。

我们来看看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药物有哪些。

目前常用的心衰治疗药物主要包括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心脏,帮助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ARNI(血管紧张素受体-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ARNI是一种新型的心衰治疗药物,它是由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两种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

临床研究表明,与传统的ACEI相比,ARNI在改善心衰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再住院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ARNI已经成为目前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一线药物之一。

除了ARNI之外,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药物是心衰患者的新型利尿剂—血管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血管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能够通过抑制肾脏中的血管紧张素II的合成和释放,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衰症状。

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具有比传统利尿剂更好的利尿效果,并且对心脏和肾功能的保护作用也更为明显,因此在一些难治性心衰患者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心衰患者的免疫调节治疗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免疫调节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衰症状。

目前已经有一些免疫调节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疗效。

虽然免疫调节治疗在心衰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但它的出现无疑为心衰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1. 血管紧张素受体与心力衰竭血管紧张素受体(Angiotensin Receptor, AR)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通过激活相关的受体,导致心肌细胞的收缩和心血管紧张素的释放,从而引起血管收缩、血容量增加、心肌重构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血管紧张素受体的过度激活会导致心力衰竭的进展,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的方法成为了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2.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 ARNI)是一类新型的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它不仅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的活性,还能够抑制脑啡肽酶的活性。

脑啡肽是一种对血管紧张素具有拮抗作用的物质,其抑制作用可以弥补单纯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所带来的不足。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

3. 临床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PARADIGM-HF试验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关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临床试验,该试验证实了该类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的显著效果。

通过与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比较,PARADIGM-HF试验显示,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患者较ACEI组患者在心力衰竭恶化风险降低20%,心衰住院率减少21%,和全因死亡率也减少了20%。

而最新的PARAGON-HF试验则证实了在收缩功能不全的心衰患者中,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较ACEI组患者减少了心衰住院率,并趋向减少全因死亡率。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4. 未来研究方向在临床实践中,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广泛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与米力农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与米力农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与米力农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急疾病,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或急性右心衰竭,病情进展迅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包括心肌收缩功能减弱、充盈受限、心律失常等多方面。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肾素-抗肾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等,虽然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但并不能根治疾病。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与米力农作为新型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具有神经内分泌平衡作用,能有效调节体液平衡和改善心脏功能,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而米力农则是一种新型强心药,可以加强心肌的收缩力和传导速度,对心力衰竭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与米力农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药物选择。

通过深入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试验结果分析,副作用与安全性评估等内容,以期为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与米力农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具体包括评估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分析临床试验结果,评估副作用和安全性,评价治疗效果,并展望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与米力农在治疗急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为临床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与科学性。

为了评估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与米力农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本研究采用了严谨的方法论。

我们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确立了研究的基本框架和目标。

针对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难点,我们设计了一套综合的研究方案。

该方案包括病例招募与筛选标准、随机分组原则、治疗方案的制定与执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等环节。

比索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心律的耐受性比较

比索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心律的耐受性比较

比索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心律的耐受性比较【摘要】目的比较比索洛尔在不同心律状态下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治疗剂量耐受情况。

方法对142例CHF患者[其中窦性心律(窦律)102例,心房颤动(房颤)心律28例,起博器心律12例]在常规心力衰竭(心衰)治疗基础上口服比索洛尔,逐渐加量至目标剂量。

治疗目标分别为:①心室率下降到50~65次/min(不低于50次/min);②稍加剂量心功能下降1级;③收缩压不低于90mmHg(1 mmHg = 0.133kpa);④达最大剂量:10mg/d。

结果窦律者比索洛尔平均剂量低于房颤和起博器心律者[(4.25±0.75)mg/d:(7.14±1.20)mg/d和(7.23±1.22)mg/d, P<0.01];窦律者达心率目标的平均剂量低于达心衰的目标剂量,房颤者心率和心衰的目标剂量相当,而3种不同心律患者达心衰目标剂量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不同心律的CHF患者对比索洛尔的耐受性均较好,且房颤和起博器心律者好于窦律患者。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比索洛尔; 心律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衰治疗中作用已被20多个临床试验所证实,我国发表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已明确β-受体阻滞剂为肯定标准治疗的药物[1]。

本研究前瞻性探讨142例不同心律状态下CHF患者应用比索洛尔的目标剂量。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3年9月至2005年3月住院CHF患者142例,其中男91例,女51例,年龄29~80岁平均年龄60.2±18.0岁。

心衰病程1~180个月。

冠心病60例,高血压心脏病61例,扩张型心肌病21例。

其中窦性心律(窦律)102例,心房颤动(房颤)心律28例,起博器心律12例(VVⅠ9例,DDD3例)。

排除标准:收缩压低于90mmHg(1mmHg=0.133kpa),未置入永久起博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