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
【推荐】《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推荐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刘斌⑴ 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⑵ 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⑶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
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
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⑷ 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
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
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
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⑸《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
”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⑹ 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
2013-2014年厦门市高三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厦门市2014届高三(上)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1.(1)不思其反(2)君子生非异也(3)浅草才能没马蹄(4)舞殿冷袖(5)樯橹灰飞烟灭(6)身世浮沉雨打萍2.B(谢:拒绝。
)3.D(①说的是吴、潘二人,与庄氏无关,③浙人获得满足未告发庄氏,⑥是结果。
)4.B(吴炎、潘柽章二人未参与编辑庄廷钅龙,的《明书》。
)5.(1)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
(‚其‛‚鬻‛‚坐‛各1分。
句意不通顺者,可酌情扣分。
)(2)当庄廷钅龙,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
(‚方‛‚属‛‚延‛各1分。
句意不通顺者,可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
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
他们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
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
‛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
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经常和他们交往。
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
庄氏名叫廷钅龙,,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
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
廷钅龙,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
廷钅龙,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
‛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
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
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前人诋毁之辞而未经删除的。
庄氏既然是巨富,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
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
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材料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先生。
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这样的读音,有人曾请教他为何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
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他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在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时,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他的讲课旁征博引,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成了大家。
其中有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历史学家谢国桢等。
1937年,陈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这个转向与抗战有关。
北平即将不保,父亲亡故、右眼失明的他携妻将雏,踏上流亡之路。
藏书悉数毁于战火,随身携带的书籍大部分被盗。
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他以论带史,跟早年做的那种,从语文学到历史学精细的对照,完全不一样。
在中古研究里面,他注意到的若干解释中古中国的架构和因素,至今仍是很多研究者绕不过去的课题。
说陈寅恪是了不起的学者,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研究的范式。
为写这两部书,他曾躺在床上呻吟,对前来探视的邓广铭先生说:我身体快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
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给予陈寅恪异乎寻常的褒奖。
牛津大学1939年正式聘请他担任该校汉学教授,并于此后数年虚席以待。
他们认为,陈先生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国学者”。
由于长期用高度近视的左眼工作,陈寅恪的双目失明了。
抗战胜利了,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这时他57岁。
陈寅恪是以古代书院的精神授课的。
陈寅恪的助手、后任中山大学教授的胡守为,清晰地记得这样一堂课:那天他是唯一的学生。
他来后,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挪步到楼上,下楼时,竟郑重地换了一身长袍。
上海市各区2017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7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2017年初三二模徐汇区(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1-14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有删改)【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1.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1)少.与王安石游( ) (2)以吝故不及.(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安石何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 等,1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 )(2分)A. 嫉恶如仇B.左右逢源C.春风化雨D.客观理性(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1——14题(12分)11.(4分,每空2分)(1)年轻 (2分)比得上12.(2分)王安石为人怎样?13.(4分,每空2分)敢于有所作为 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14.(2分)D2017年初三二模闵行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先主一见马超,以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礼,与先主言,常呼字,关羽怒,请杀之,先主不从,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
”明日大会诸将,羽、飞并挟刀立直,超入顾坐席,不见羽、飞座,见其直也,乃大惊。
自后乃尊事先主。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先主不从.( ) (2)明日大会.诸将(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超入顾坐席 13.关羽“请杀之”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14.对本材料中人物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先主宽厚仁爱B.张飞求贤若渴C.关羽简单粗暴D.马超知错就改(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11.(4分)(1)听从(2分) (2)会合(或:聚会、集会)12.(3分)马超进入,环顾座位。
《先生》素材积累

《先生》素材积累走进蔡元培先生,我看到先生的思想高标见嫉,先生的事业千秋难竟,先生的疑问无人问答,先生的心境冷暖自知。
他是北大的惊雷,为中国建立了第一座真正的高等学府,带来了真正的高等教育理念,为中国文化的重新架构提供了基地,也为中国文化的万古长夜点燃了一豆明灯。
他是学之大者,我钦佩于他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培养人格”的教育思想,为当时的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他是万世师表,以一个正真长者的姿态,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那个黑暗的中国掀起教育体制改革的风潮,独力承担起中国文化复兴的重任,乃至今天,他的教育思想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
走进胡适先生,我看到了满腹西方民主思想的北大哲学系教授的渊博。
他有着传统文人的清高与抱负,虽不容当局,但丝毫掩盖不住他的才华。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倡导白话文第一人。
他前期对北大更大的作用在于延览人才,有很多北大执教的名人都是因为他而来;后期主掌北大却壮志难酬,虽然没有站在大陆政权,他却在时时刻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
他不是一位完人,但他确确实实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走进马相伯先生,我看到了一位忧国忧民,满腹经纶,为民请命,敢为人先的智者。
人未到不惑之年,就精通八国语言,这在当时,是少有的。
他凭一己之力创办了震旦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中国的大学树立起了自己的丰碑。
就是这么一位老人,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他年近一百岁的时候,为抗日募集经费,铁骨铮铮地写毛笔字。
以三十元与五十元一张的价格,为抗日战争筹集了十万元。
救国图存的勇气是他前进的动力,直到去世,也没有看到中国的胜利。
去世的时候,他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叫醒。
”走进张伯苓先生,我看到了南开大学岁月动荡的战争中的傲然屹立。
南开大学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最初四十四年是由张伯苓担任校长。
张伯苓一生根基系于南开系列学校,他在世七十五年中,大部分时间为南开大学而喜而忧,殚精竭虑,从无保留。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阅读试题及答案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张昌华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
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
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
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
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
”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
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
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
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
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
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
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
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
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
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
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
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
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
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
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
2020届高考材料作文模拟《关于“10位民国先生”》题解及范例

2020届高考材料作文模拟《关于“10位民国先生”》题解及范例【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自古以来,先生是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也是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民国时期,那些杰出的人物不论男女都被尊称为“先生”。
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上述十位先生,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更灿烂了中华的文化。
请你任选其中的两到三位综合立意,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推介他(她)们的道德品质、人生经历、精彩言论或作品风格……以凸显他(她)们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请结合本单元所学论证手法,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题方向】本题为学生提供“十大民国先生”的真实影像,要求考生萃取其思想精华,借鉴他(她)们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为同辈的成长提供样本试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组合,展示人文积淀。
人文底蕴类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是新课标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的一项。
本题旨在鼓励考生以时代精神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文化魅力,思考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以培养家国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能力方面重在考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什么样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传承什么样的文化;如何继承,如何践行。
【解题】本题沿用2017年全国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型,是带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材料提供了“梁启超”“蔡元培”等10位“民国先生”的真实画像,特别能唤起莘莘学子对其音容笑貌的美好回忆。
“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更灿烂了中华的文化”是对其历史作用的准确定位;“任选其中的两到三位”是选材的数量限制;“推介他(她)们的道德品质、人生经历、精彩言论或作品风格……”是限定写作范围及重心;“在班级读书报告会上”是对交流对象的显性规定和表达方式的隐性要求;“凸显他(她)们的民族风骨与人格魅力”是写作本文的终极目的要求。
整个试题限制与开放并存,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个人、班级、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
陈寅恪演讲用稿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大家好,我是会本六班王彤,今天想为大家介绍的人物是民国时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我在找陈寅恪的资料时,看到易中天写的一篇文章:《劝君免谈陈寅恪》。
看完之后顿时觉得自己为了某个目的在这讲陈寅恪很恶心很肤浅。
陈寅恪的确是不能随便拿出来肤浅地谈一下的,他在精神思想境界以及学术上的成就是无法企及的。
今天还是还是心虚地站在这,大部分是引用了别人的观点介绍下陈寅恪,介绍的重点放在陈寅恪的精神气节上。
博学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
前面三位导师都大名鼎鼎。
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在当时并不出名。
而就是这个不出名的陈寅恪,当他出现在清华园里讲课的时候,连清华的教授们都去听,都真心叹服陈寅恪的博学,被称为“教授的教授”。
现在哪还能听说过一个教授以学生的姿态去听另一个教授上课这样的事呢。
说陈寅恪博学,必然要讲讲他的求学经历。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和祖父陈宝箴也就是当时的湖南巡抚,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朝廷革职,原因是他们在湖南率先变法。
父亲陈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在陈寅恪13岁时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留学。
16岁陈寅恪从日本回国,考入上海复旦公学,在两年内掌握了德语、法语两种语言。
两年后陈寅恪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求学的轮船。
他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
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
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等22种语言。
陈寅恪在德国读书,都没有要学分。
注册的是印度学系,别的课他也去听,完全是一种文人求学,有点像中国传统的游学。
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陈寅恪不求博士文凭,却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现在再难见到这样博学这样百科全书式的人才,恐怕也是和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默秋
一
1909年,陈寅恪复旦公学毕业。
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
陈寅恪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
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
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来文等22种语言。
陈寅恪一心向西学,但没想到的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竟是东方学。
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跟当时中国地位低下的现实完全相反,跟国内批判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样。
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
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二
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即将不保。
陈寅恪携妻将雏,踏上了流亡之路。
在离开北平之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是当书到长沙,竟悉数被焚毁在战争的大火中。
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
书烧毁了,而他随身带着的常用的、备用的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部分竟也被盗走了。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
”就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这是两本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著作。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在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作出的。
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
就是这样一位“最优秀的中国学者”,“一个天生的导师”,此时却身处战火之中,他的工作条件惊人地恶劣,但他在大灾难面前,恪守着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
三
抗战胜利了,双目失明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
一个瞎子大学生授课,在世界上实在是绝无仅有。
清华为陈寅恪配了三个助手来协助他的教学和研究。
这三个助手都是他当年的学生。
其中汪篯是他最喜欢的一个。
他们可以无话不谈。
1953年,在清华时的学生蒋天枢,给自己的老师寄来了长篇弹词《再生缘》,陈寅恪听了,大受震动。
在病中,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
由此,他开始了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
正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
在北京的许多好友都希望陈寅恪接任这个职务,然而他却拒绝了。
这一年,他最喜欢的汪篯,带着同样的使命,到广州来看望他。
他们开始谈得很好。
但不久就谈崩了。
陈寅恪感受到这个昔日门生,已经摒弃了自己恪守的治学为人之道,他怒斥道:“你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在这个意义上,
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
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选自《国学》2010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有真学问的人不需要文凭装点门面,陈寅恪就是这样的人。
他一生只有一张文凭,却给后世留下了藏之名山的著作。
B.陈寅恪虽然辗转欧美游学13年,但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竟是东方学。
这首先归功于他的“中学由优于西学”的学术思想。
C.书被毁,书被盗,但陈寅恪凭借他学术研究的基础,令人信服地解释了隋唐时期的政治史和制度史,登上了研究隋唐史的高峰。
D.国难当头,陈寅恪恪守着民族学“国可以亡,史不可断”的传统,这表明他是一个对政治不关心,专心研究学术的纯正学人。
E.文章撷取了陈寅恪人生的若干片段,叙述了陈寅恪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成就,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本文两次提及汪篯,这对叙写陈寅恪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
(4分)
答:
3.文章标题是“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你认为陈寅恪是“踽踽独行”者吗?请结合文本简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D(B项“归功于他的‘中学优于西学’的学术思想”文中无依据,陈寅恪主张中国学术应该“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D项“对政治不关心”有误,只能表明他的学术超越于政治的治学思想。
)(选对一项得3分,选对两项得5分)
2.两次叙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分),凸显出陈寅恪对治学为人之道,对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恪守(2分)。
3.示例
观点一:陈寅恪不是“踽踽独行”者。
(1)他有很多交往深、赏识他的学者,如梁启超、王国维等;他还有清华校方的支持。
(答对其中一点即给2分,意思对即可)
(2)陈寅恪双目失明时,清华为他配了三个助手;中科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学生蒋天枢寄给他长篇弹词《再生缘》,促使他开启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
(答对其中一点即给2分,意思对即可)
(3)陈寅恪的学术成就得到《剑桥中国史》的褒奖,被国际学界认可。
(2分,意思对即可)
观点二:陈寅恪是个“踽踽独行”者。
(1)陈寅恪游学欧美后发现,中国文化在世界学术中地位很高,但国内的文化现实却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完全相背。
(2分,意思对即可)
(2)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发扬;他怒斥昔日无话不谈的学生汪篯先生“你不是我的学生”;他拒绝中科院的邀请。
(答对其中一点即给2分,意思对即可)
(3)陈寅恪开辟了对不同民族语文和历史的研究,登上了隋唐史研究的高峰,他是中国学术高峰上的踽踽独行者。
(2分,意思对即可)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