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与可持续发展修订稿
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理论发展述评

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理论发展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并对新增长理论进行述评。
我们将首先概述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然后回顾传统增长理论对于技术进步的处理方式,进而引出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与发展。
我们将重点关注新增长理论如何内生化技术进步,以及这一理论框架如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解释和预测。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我们将揭示新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争议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从而为经济增长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我们将简要介绍技术进步的定义和衡量方法,以及它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
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而且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然而,传统增长理论往往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变量,无法解释其来源和动态变化。
接着,我们将回顾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该理论试图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从而揭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知识积累、人力资本投资、研发创新等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构建了一系列数学模型来刻画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我们将对新增长理论进行述评,总结其主要观点和贡献,分析存在的争议和局限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技术进步与经济内生增长关系的视角,为经济增长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二、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新增长理论,也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一种宏观经济理论。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增长理论的框架,提出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的观点,强调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
新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经济增长不是由外部力量推动的,而是由经济系统内部因素,特别是内生技术进步和创新所驱动的。
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技术进步、知识溢出、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R&D)等。
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新增长理论的核心要素,为解释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
内生性增长理论在中国发展中的应用

内生性增长理论在中国发展中的应用内生性增长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主张经济增长是由内部因素驱动的,是由经济体自身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引起的。
这种增长方式具有自我加速、可持续性等特点,被广泛认为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探讨内生性增长理论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与未来发展。
一、内生性增长理论的优点内生性增长理论相较于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具有如下优点:首先,内生性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视为内部因素,而不是外部因素,强调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中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创新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技术含量,从而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其次,内生性增长理论具有明确的政策意义。
内生性增长理论认为政府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提高教育水平等方面的投资,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国家现在也在加大对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入,以构建更加有利于创新和发展的环境。
第三,内生性增长理论将劳动力视为重要因素之一,强调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人力资本的投资。
中国的经济转型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与此同时,当前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内生性增长理论提醒我们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
二、内生性增长理论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内生性增长理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借鉴价值。
那么,内生性增长理论能否在中国这个大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它的应有作用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的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升级和转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市场对创新的需求不断增长,企业也开始加强研发投入,加快创新节奏。
这对于实现内生性增长来说非常重要,在中国经济中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推广。
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提升同样重要。
人力资本是企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至关重要。
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

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是指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
这一模型强调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在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中,技术进步不是外部因素的结果,而是通过市场竞争和企业创新来实现的。
本文将探讨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特点,并分析其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
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的基本原理是,技术进步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因素的结果,而是受到经济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在这一模型中,技术进步是由企业创新和市场竞争推动的。
企业通过研发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和引入新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市场竞争则通过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效率和质量,从而推动整个经济体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的特点之一是技术进步的内生性。
在这一模型中,技术进步不是外部因素的结果,而是由经济体内部的创新活动推动的。
企业为了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不断进行研发和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这种内生性的技术进步具有可持续性,能够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
在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中,技术进步不仅对创新者本身产生积极影响,还会通过外溢效应对整个经济体产生正面影响。
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的方式传播到其他企业和行业,促进整个经济体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这种外溢效应可以通过创新者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技术交流和人才流动来实现。
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还强调了知识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在这一模型中,知识和人力资本被视为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企业通过研发和创新来积累知识和技术,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来实现。
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在实际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这一模型为政府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0104027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与可持续发展

内生性与技术进步的可持续发展*陈艳英 张国峰(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研究中心,116023)概要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技术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处理技术进步的方式将直接影响相应的环境政策。
当技术进步是投资驱动的内生变量时,必须根据投资效果和回报率对基于外生技术进步的最优环境政策进行修改。
关键词内在技术进步 可持续发展示范环境政策1引言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环境问题,而且是技术问题。
无论是从狭义的生态意义上来说是可持续发展,还是从效用的意义上来说都是可持续发展, 实现方式取决于经济系统的技术水平[1]。
尽管许多研究表明,源自可持续发展模型的最佳环境政策对技术参数最为敏感[二十三]但是,大多数理论分析始终将技术进步视为独立于经济体系的外生变量。
这显然降低了相应政策建议的实际效力[4] [5]。
实际上,正如新的经济增长理论所揭示的那样,技术的发展是归纳或内生的各种经济变量的结果。
当将技术进步的内生性引入可持续发展模型时,在外生技术进步的假设下,分析结果将与结论有显着差异。
本文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模型,以说明技术进步的内生程度对最佳环境存量水平的影响,并就如何修改现有环境政策提出建议。
2具有内在技术进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1模型的基本假设假设一个经济体只生产一种最终产品。
生产函数为:(1.1) (1.2) (1.3)其中,Y (。
)与H (。
)是规模收益的常数函数。
一种环境质量ñ确定的全要素生产率。
ķ指与环境资源无关的所有资本货物,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ž从效率的角度来看,这是自然资源的投入量。
H 是对自然资源的实际投资P 放大的技术知识包括两个部分:H 1个对于通过研发活动获得的内生知识存量,获得这些知识的单位成本为q ;H 2为外源性技术进步提供的知识储备以恒定的速度增长。
这两种类型的技术资本在生产中的相对贡献决定了经济和技术进步的内生程度。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041017)。
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才培养方面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各级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科研机构也要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科技创新方面科技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激励科研人员和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绿色生产方面绿色生产是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企业应该注重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政府也要强化对环保产业的支持,鼓励企业向绿色生产转型,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四、资源利用方面资源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合理利用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政府也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资源管理体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循环利用。
五、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是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向技术密集型、环保型产业转型。
六、市场开拓方面市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土壤,拓展市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企业要加强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及时推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政府也应该加大对企业的市场开拓支持力度,促进市场的繁荣发展。
七、品牌建设方面品牌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打造品牌是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要注重品质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有竞争力的品牌。
政府也要加大对企业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声誉。
内生性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内生性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经济学家们自诞生以来便一直在探索着经济增长的本质和机制,其中“内生性增长”便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内生性增长理论主要探讨了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手段来激励科技进步,本文将探讨内生性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一、什么是内生性增长内生性增长是指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来自于一系列经济因素之间的内在作用。
相比于外生性增长,外生性增长是指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来自于外部的刺激或者突发事件,例如自然灾害、外部投资等。
内生性增长的核心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提升。
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提升使得效率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内生性增长理论强调,制度和政策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优秀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可以促进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二、技术进步是什么技术进步是指生产力的提高和效率的提升。
在现代经济中,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之一。
技术进步可以由许多方面产生,例如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先进的生产方式等。
在经济理论中,技术进步的实现需要特定的条件存在,这包括充足的投资和优秀的创新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提高创新教育和投入等方面来促进经济增长。
三、内生性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相互促进内生性增长与技术进步是相互促进的。
技术进步可以推动内生性增长,内生性增长也可以促进技术进步。
内生性增长的关键是人的头脑和人力资本的提升,而技术进步则是使人能够更高效率地创造价值的手段之一。
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质量来发挥其促进内生性增长的作用。
技术进步、优秀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相互结合,可以创造出更为高效的生产力,从而带来长期的经济发展。
内生性增长可以促进技术进步的过程是通过创新激励来实现的。
制度优良的国家和政策环境可以通过激励机制来鼓励创新。
例如,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奖金、政府赞助研发项目等方式来鼓励科学家、企业家进行科技研究,促进技术进步的实现。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下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研究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下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快速发展,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正是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着眼于技术创新与进步的内部推动机制。
本文将探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下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其中的一些挑战。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强调,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与传统模型不同,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不再是外部决定的,而是由内部因素驱动的。
这些内部因素包括人的知识积累、创新能力及创业精神等,它们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技术进步系统。
技术进步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引领经济发展的动力。
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生产力和降低生产成本上。
通过技术进步,企业能够实现更高效的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产能,从而推动经济的实际增长。
同时,技术进步还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然而,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下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进步的推动力依赖于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在现实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业环境的良好建设仍是重要的任务。
同时,技术进步也可能导致失业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人群来说,他们可能面临技术升级导致的工作岗位流失。
其次,技术进步也会增加经济的不确定性。
技术革新的速度和方向是不确定的,这给企业和政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尤其是在新兴技术领域,由于技术不成熟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投资回报可能会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提供支持和引导。
此外,技术进步也带来了一些社会和环境问题。
例如,当技术进步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时,会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注重技术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避免短期经济增长牺牲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利益。
综上所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下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通过培养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推动技术进步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之道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之道近年来,科技创新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
然而,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如何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科技创新应当注重可持续性。
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技术的先进性和商业的利益,而忽视了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科技创新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追求技术的环保性和社会的公平性。
例如,在能源领域,我们应当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以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科技创新也应当注重社会的包容性,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避免科技创新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其次,科技创新需要与政策法规相结合。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和引导科技创新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例如,政府可以提供科研经费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激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可持续发展领域进行创新研究。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监管,防止科技创新的滥用和不当竞争,保护公共利益和市场秩序。
此外,科技创新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科技创新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国际合作可以促进科技创新的交流和分享,加快科技创新的进程。
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各国可以共同开展研究合作,分享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
同时,国际合作还可以促进科技创新的规范和标准化,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最后,科技创新需要注重人文关怀。
科技创新虽然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会对人类的生活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技创新应当注重人的尊严和幸福,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性。
例如,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我们应当注重人机关系的平衡,避免人类被科技所替代或者被科技所控制。
同时,科技创新也应当注重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人类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与可持续发展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与可持续发展陈艳莹张国峰(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116023)摘要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技术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模型中,处理技术进步的方式会对相应的环境政策产生直接影响。
当技术进步是由投资驱动的内生变量时,依据外生技术进步假定得到的最优环境政策必须从投资效应和收益率效应两个方面加以修正。
关键词内生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模型环境政策1 引言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技术问题。
无论是生态意义上的狭义可持续发展,还是以效用衡量的广义可持续发展,在实现途径上均取决于经济系统的技术水平[1] 。
尽管许多研究表明,利用可持续发展模型得出的最优环境政策对技术参数最为敏感[2] [3] ,多数理论分析却一直将技术进步作为独立于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
这显然降低了相应政策建议的实际有效性[4] [5] 。
事实上,正如新经济增长理论所揭示的那样,技术的发展是各种经济变量作用的结果,具有引致性或内生性。
当将技术进步的内生性引入可持续发展模型时,分析结果会明显不同于外生技术进步假定下的结论。
本文将通过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模型,说明技术进步的内生程度对最优环境存量水平的影响,并对如何修正现有环境政策提出建议。
2 技术进步具有内生性质的可持续发展模型2.1 模型的基本假设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假定一个经济只生产一种最终产品。
生产函数为:(1.1)(1.2)(1.3)其中,Y(.)和H(.)是规模收益不变的函数。
A 可以视为由环境质量N 决定的全要素生产率。
K 指包括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内的所有与环境资源无关的资本品。
Z 是效率意义上的自然资源投入量。
h 是对实际自然资源投入量P 起放大作用的技术知识,由两部分构成:h1为通过投资研发活动所获得的内生知识存量,获取这类知识的单位成本为q ;h2 为外生的技术进步提供的知识存量,以不变的比率 增长。
这两种技术资本在生产中的相对贡献分额决定了该经济技术进步的内生程度。
经济系统中的生态过程可以表述为:(2)当经济活动中使用的自然资源以及排放的污染物总量P 超出生态系统自身的更新能力E(N) 时,环境质量会随时间推移逐步恶化,反之则会得到改善。
假定效用取决于对物质产品的消费和环境的质量。
效用函数为: (3)g 0,0),(.0,0,0),().()(2121>>==>>≥=⋅h h Z K N H H h h H h Ph Z F F A K Z F N A Y P N E N-=)( 0<NN E ccN c N c U σσφ/11).(),(/11-=-其中,c 为人均消费量,参数 和 分别代表跨时替代弹性和环境偏好因子。
从经济角度,社会的发展目标是跨期效用最大化[5],即 (4)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减少自然资本存量的前提下,经济能够保持非递减的效用路径。
如果经济的产出最终只用于消费C 、形成新的资本 和新的知识 ,那么由(2)式和(4)式可以解得: (5)(6)2.2 模型的稳定状态当经济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环境质量和污染水平是稳定的,产出、消费、非自然资本和知识存量等所有经济变量将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即:(7)(8)如果h2 0 ,经济增长是外生的,g 将等于外生技术进步的增长率 ,因为环境资本的引入并没有改变索洛模型所揭示的要素投入边际收益递减的性质。
但当h2 = 0时,由于所有的知识存量都可以由投资驱动的内生技术进步获得,经济增长是内生的,增加投资将使经济获得更高的增长率。
K 1h ⎥⎦⎤⎢⎣⎡⎪⎪⎭⎫ ⎝⎛+-⎪⎪⎭⎫ ⎝⎛-=N NU N U r U U c c ccNcc c δg c c Y Y h h h h K K P N=======/////011 g ≠0,0,0)exp(),(0≥<>-=⎰∞N cc c U U U dt t N c U Max MaxW δcσφ设 为非竞争性的环境资源N 的产出弹性, 为有效自然资源Z 的产出弹性,为总知识存量h 相对于内生知识h1 的产出弹性。
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则资本K 的产出弹性为1- ,外生知识h2在总知识存量中的贡献分额为1- 。
将K 和h1的总量定义为人造资本M ,根据(6)式可以得到人造资本的收益率r M :(9)其中, 。
当 <1时,生产所用的技术主要是外生的,人造资本与外生技术之比上升(M/ h2增加)将降低人造资本的收益率r M 。
当 =1时,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此时人造资本的收益率只取决于环境质量和污染水平。
效用最大化所要求的长期收益率r u 为:(10)总产出中消费所占的份额为:(11)生态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要求:(12)综合(6)、(10)和(11)可以得到环境资本投资的长期收益率r N :αωγ⎩⎨⎧=<==1),(1)/,,(2γργP N h M P N f r r M γuc r g r =+=σδ/)(N E P =rg Y C /).1(1/ωγω+--=ω)/(/,0/,0/2≤∂∂>∂∂>∂∂h M r P r N r M M M γγ(13)(9)、(10)、(11) 、(12)和(13)式刻画了模型的稳定状态。
如图1所示,当<1时,经济增长是外生的,通过上述四式能够解出最优的收益率r 、最佳环境质量N 和自然资源消耗量P ,以及最优的人造资本与外生技术比M/ h2。
而当 =1时,不存在M/ h2,经济增长率g 成为内生变量。
33.1 B 的技术进步部分是内生的(13)B 的消费-产出比低于经济A ( )。
如图2所示,经济B 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最佳环境存量低于经济A 。
如果两个经济的初始环境存量都处于非最优水平N0,那么显然经济B 在改善环境上所需付出的努力要小于经济A 。
事实上,技术进步的内生程度越高,经济的最优环境水平就越低。
由于任何一个国家技术进步都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因此基于外生技术假定的可持续发展模型所得出的环境政策实际上过高设置了环境存量的标准。
技术进步的内生程度与最优环境水平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源于经济中的投资效应。
当一个经济的知识存量主要来自于研发活动,而非免费物品时,为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将总产出中的一部分投资于研发活动,从而减少了经济中的消费比例,环境舒适度作为一种消费品其存量也相应降低。
技术进步的内生程度越高,研发的这种投资负担就越重,环境存量的最优水平也就越低。
NN r g g N N E N E g r =⎥⎦⎤⎢⎣⎡⎪⎪⎭⎫ ⎝⎛++--+++=σδωγωφαω/)1(1/)()(A γ10<<B γNA r <γγr g ])(,N E N* 1<γa 1=γb图1 技术进步具有内生性质的可持续发[])(,N E N3.2 收益率效应当技术进步具有完全内生性的时候,最优环境存量水平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外生技术进步假定下的最优环境存量水平。
如图3所示,完全内生的技术进步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此人造资本的长期投资收益率是动态变化的。
假定经济当前的环境存量为N0,最优环境存量水平由环境资本投资收益率r N 曲线和人造资本投资收益率r M 曲线的交点决定。
点X 为外生增长条件下的最优点,点D 为内生增长条件下的最优点。
显然,相应的最优环境存量水平 和 孰高孰低,要取决于r M 曲线的形状和环境存量的初始值N0。
当初始环境存量较低,人造资本具有递增的长期收益率时, 小于 ;而当初始环境存量较高,人造资本具有递减的长期收益率时, 大于 。
的生产率。
如果前者占主要地位,人造资本的收益率将随环境存量的改善逐渐降低,投资于环境资本比投资于人造资本更有吸引力,最优环境存量水平因而会高于外生技术进步假定下的结论。
而当后者占主要地位,人造资本的收益率随环境存量的改善递增时,投资会从环境资本转向人造资本,最优环境存量水平相应降低。
4 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可持续发展模型中,处理技术进步的方式会对相应的环境政策产生直接影响。
当技术进步不是免费物品时,依据外生技术进步假定得到的最优环境政策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修正。
*D N *DN *XN 图3 内生技术进步的收益率效*D N *X N *XN首先,由于实际的技术进步来自于研发过程,而研发活动本身又要靠投资驱动,这种投资负担降低了一个经济的最优环境存量水平,使得严格的环境政策成为不合意的选择。
因此,由外生技术进步的可持续发展模型得到的环境政策需要适当放宽。
其次,当经济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动态变化时,收益率效应的存在会导致投资在环境资本和人造资本间转移。
对于环境资源存量较高的经济,减少污染的政策会降低人造资本的收益率,吸引投资更多地流入环境资本。
而对于初始环境存量较低的经济,人造资本的收益率将随环境质量的改善逐渐提高,投资于人造资本较之于环境资本更有吸引力,投资将更多地流入人造资本。
这表明,在内生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现时环境质量高的发达国家有条件实施更严格的环境政策,而环境质量较差的发展中国家则只能采取较温和的环境政策。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内生技术进步对最优环境政策的投资效应和收益率效应是同时存在的。
投资负担所降低的最优环境存量可能会被收益率效应所抵消,也可能被收益率效应进一步增大,这要取决于一个经济环境资源的初始状态和人造资本收益率的长期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1蒲勇键.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 华文出版社, 2000年版2Nordhaus. Managing Global Commons,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MIT Press, MA, 19943Goulder, L.H. and S.H. Schneider. The Cost of Averting Climate Change: A Technological Bias in Standard Assessment , mimeo. Stanford University , 19954Porter M. E. and C.van der Linde. Toward a New Concept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conomicPerspectives, 1995, (9): 97-118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SustainabilityChen Yanying Zhang Guofeng(The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116023)Abstract Evaluations on alternative environment policies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avily depend on assumptions about future technological change. Whe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 endogenous,the optimum environment policies must be modified according to investment burden and return effect..Keywords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