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陶弘景〔南北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文言知识:一、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二、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形容词作名词,指山水奇丽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答谢中书“书”:书信。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注释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注释

答谢中书书【1】山川之美【2】,古来共谈【3】。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4】。

青林翠竹【5】,四时俱备【6】。

晓雾将歇【7】,猿鸟乱鸣【8】;夕日欲颓【9】,沉鳞竞跃【10】。

实是欲界之仙都【11】。

自康乐以来【1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3】。

词句注释1.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

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

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13.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白话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全解读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全解读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篇文言文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是作者的好友谢正,“中书”是他的官职。

这第二个书就是书信的意思。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好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当时的南北朝时期,社会黑暗,政治动荡,很多知识分子都隐居山林,回归大自然的怀抱。

这个陶弘景就是这样一位隐士,他经常会写信给好朋友,将自己所见之好山好水写进书信,用以劝慰友人。

这篇文章,作者分三个层次为好友介绍了这奇山异水,让我们赶紧去读读吧。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山河之得共谈,共同赏谈。

这开篇前两句便总领全文,说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不但点名了中心,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总基调,道出了作者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色交辉;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歇消散。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陈琳至于水中潜游的鱼静月竞相跳跃。

这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这秀美的山川美景。

你看,那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寥寥八个字,便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把山川之高,水之境描写得空灵澄澈。

接下来四句,作者先描写静静那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那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一年四季常青葱翠,这五彩斑斓的山石和青翠的竹木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景象。

这最后四句,作者开始着力打造动静。

这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远处传来了野鸟那此起彼伏的鸣叫,太阳快要落山之际,那潜游在水底的鱼儿争相跳出了水面。

作者用这山人的啼叫,林鸟的乡民,由于的静月,为我们打造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灵动之感。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注释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卷四十六。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7.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初二语文《答谢中书书》全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答谢中书书》全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答谢中书书》全文及翻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山川之美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山峰直插云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

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另著有《陶隐居集》、《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和注释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和注释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字词注释】
1、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和注释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答谢中书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答谢中书书(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南朝·梁]陶弘景【作者小传】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划灰中学书,读书万余卷,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即引为诸王侍读,官奉朝请。

后隐居于句容句曲山,自号华阳陶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讨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谥贞白先生。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题解]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本文以山川之昏晓、四时之变化,描绘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

笔致清新隽永,宛如清丽的山水画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1],沈鳞竞跃[2],实是欲界之仙都[3],自康乐以来[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

——选自明刻《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陶隐居集》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

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

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

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

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

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王运熙曹旭)【注释】[1]颓:坠落。

[2]沈鳞:潜游水中的鱼。

沈,同“沉”。

[3]欲界:佛教中三界之一。

即指人间。

三界为:欲界(有淫欲、食欲);色界(无淫欲、食欲,但仍有形色之好和物质牵挂);无色界(摆脱一切形色、物质羁绊)。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之意。

[4]康乐:谢灵运。

灵运袭封康乐公,性耽山水,故云。

[5]与:参与其间。

这里指欣赏。

与陈伯之书[南朝·梁]丘迟【作者小传】丘迟(公元464—508),字希范,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注释初二上册课文《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与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读课文--通文意
1、轻松听一听: 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2、大胆读一读: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整体把握之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yù )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 全文。 2、品味层次美和意境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 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导 语
•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美景曾经 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李 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 天。”道出了庐山的雄奇壮丽,苏轼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 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陶弘景则用灵动的 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美景图,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去欣赏 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答………回复 谢中书…谢徵,作者的朋友 书………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 “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作者简介
陶弘景
(456—536)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mò)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作者简介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 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 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 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 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 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 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 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 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一字之美
• 示例:
• 高峰入云——“入”字写出了山之巍峨高大。 • 沉鳞竞跃——“竞”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的动感和活力。
一词之美
• 示例: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辉”一词 写出了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 彩纷呈,熠熠耀光的奇观。
一句之美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映之美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色彩配合之美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晨昏变化之美 • 日落山瞑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动静相衬之美
写法之美
• 写景方法归结:多视角、修 辞手法、动静结合、多角度 (视觉、衬之美。 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 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 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 动。
再 参与,这里 指欣赏
消散
二读课文--理层次
建议大家这样读:
1、把课文读成两个段落。 (描写议论相结合) 2、把课文读成三个段落。 (总起----描写----议论) 3、把课文读成四个段落。 (总起----静景描写----动景描写----议论)
三读课文--品意境
我发现了文章_________之美,请听我 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词语示例:一字之美、一词之美、 一句之美、写法之美等。)
结束语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山,采菊东 篱;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访遍祖国的名山 大川;欧阳修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间也。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把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寄托在山水 之间。在人生的逆境中,他们看到的,不是凄风, 不是苦雨;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好山好水。 • 让我们在琅琅的书声中,再次体会作者与自 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吧!
品一品 结构美
首尾呼应 层次分明
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具体写景的句子了吗?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首尾部分起到什么作用?
结构:总-分-总
品一品 情感美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 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 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 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 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些 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3、快乐译一译: 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边读边口头 翻译 课文,划出不会译的字词句。
按注释学习 解释红色字体的词语

坠落
争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感。
四读课文--悟情怀
回读课文,说说本文作者借美景 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我来做导游
•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请将文中 的美丽的景致介绍给你的游客。 要求:介绍时可以合理想象, 但要突出本文的景物及特点, 突现作者写景的方法和顺序。
五读课文—诵经典
根据下面提示的关键词背诵课文 美 仙都 未复有 峰 流 石壁 晓雾 猿鸟 夕日 林 竹 沉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