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及发热、肠道门诊和预检分诊制度等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及发热肠道门诊和预检分诊制度等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及发热肠道门诊和预检分诊制度等一、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生物医学领域的疾病不断增多,而且很多疾病都具有强大的传染性,这给医疗机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医院必须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管理制度,保证医疗质量和医院的安全。
一、医院传染病管理法律法规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必须是基于相关法律法规的。
在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中已经规定了医院拥有的法律职责和义务,具体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与健康委员会条例》、《医疗机构卫生管理条例》等。
二、医院传染病管理组织机构医院应当设置传染病管理机构,由管理权高、医疗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人员担任领导,来管理医院传染病防控工作。
医院传染病管理机构应当制定详尽的传染病防控措施,并要求各部门、科室落实具体任务。
三、医院传染病防护设备及规范操作医院应当建立完善的传染病防护设备,如隔离病房、手术室等,确保医护人员在处理传染病患者时不被感染。
医院还应当定期对医疗器械、床铺等设备进行全面消毒、清洁。
对于医护人员操作过程中的规范,应当严格要求,包括佩戴口罩、手套、隔离衣等一系列防护设备,确保操作过程中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四、医院传染病患者的收治流程医院应当根据医院的特点、内部流程等相关因素,制定完善的传染病患者收治流程。
具体包括:(1)传染病患者门诊挂号前,应当在外科门诊门口等明显位置张贴告示和宣传资料,及时提醒症状和有关防护措施,并引导患者按照相关流程进行就诊。
(2)传染病患者进入医院后,应当进行专门的候诊安排,避免传染病患者与其他患者的交叉感染。
(3)医护人员培训,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合理应对传染病患者,建立完善的隔离制度,并测量传染病患者的体温和其他指标,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4)传染病患者治疗完毕后,应当安排专人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清洁,以确保房间中的病毒和污染物质得到有效处理。
发热预检分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发热预检分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目的规范发热预检分诊管理工作,切实落实《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确保发热门诊病人就诊安全。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发热预检分诊。
三、具体要求(一)发热预检分诊选址符合要求,位置醒目、标识清楚,相对独立且通风良好,不得用导医台代替。
张贴告示,告知发热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
(二)发热预检分诊点要备发热病人使用的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体温表、手消毒液及预检分诊病人基本情况登记本;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戴医用外科口罩;指导患者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三)发热预检分诊台工作人员着装规范,穿戴工作服(必要时隔离衣)、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口罩每4小时更换一次,如出现潮湿、污染等及时更换。
(四)在日常诊疗活动中,应提高对呼吸道传染病诊断及报告意识,主动询问发病前可疑接触史。
落实首诊负责制,注意流行病学史询问,避免漏诊,切实做到对呼吸道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
(五)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进行个人防护。
(六)做好诊疗环境的管理,诊疗区域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并定时清洁消毒。
地面用1000mg/L 含氯消毒液拖地每日 2 次;污染时随时消毒。
桌、椅、柜等物体表面用 1000mg/L 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日 2次,污染时随时擦拭,抹布应分类。
(七)当地面、物体表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用盛有 2000mg/L 含氯消毒剂的喷壶对准血渍等沿四周方向向中心喷洒,作用 30 分钟后用一次性(报废)毛巾清洁,然后将此毛巾作为医疗废物处理。
(八)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落实手卫生。
(九)医疗废物按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要求收集、包装、储存、转运。
并贴上“新冠”标识。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及发热肠道门诊和预检分诊制度等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及发热肠道门诊和预检分诊制度等一、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在医院的传染病管理中,为了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医院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传染病管理制度。
1. 传染病防控责任人医院应指定专门的传染病防控责任人,负责协调并监督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落实。
该责任人需要具备相关的防控知识和经验,能够及时应对传染病爆发的情况。
2. 传染病管理流程医院应明确传染病管理的流程,包括传染病的报告、登记、筛查、隔离措施等。
传染病的报告和登记应在发现疑似传染病的患者时立即进行,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3. 防护设施和物资医院需要具备完善的防护设施和防护物资,包括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以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这些物资需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并且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更新。
4. 医务人员培训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和应对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的识别、隔离措施、个人防护等,以确保医务人员在面对传染病时能够正确处理。
5. 传染病信息发布医院需要及时向医务人员和患者发布传染病相关的信息,包括病毒的传播途径、发病症状、预防措施等。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内部通知、培训和宣传活动来进行传达。
二、发热肠道门诊和预检分诊制度为了有效管理患有发热和肠道疾病的患者,医院应建立发热肠道门诊和预检分诊制度。
这个制度旨在通过合理的分诊和预检流程,提高诊疗效率,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1. 发热肠道门诊设立医院应设立发热肠道门诊,专门用于接诊发热和肠道疾病患者。
该门诊应有独立的就诊区域和隔离区域,确保发热患者与非发热患者相互分开,减少传播风险。
2. 预检分诊流程医院应设立预检分诊流程,以确保患者能够顺利接受相应的治疗和检查。
该流程包括患者登记、病情评估、病史采集、体温测量等环节,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及时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处理方式。
3. 隔离措施和个人防护医院应在发热肠道门诊和预检分诊区域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以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传染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传染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防止传染病在院内传播。
二、感染科、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建筑布局、工作流程、设施设备配置应符合传染病医院感染防控要求。
三、公共卫生科做好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报告,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医院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工作。
三、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督促和指导全院传染病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四、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重点询问和关注就诊者发热、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皮肤损害等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并了解就诊者症状出现以来的就医、用药情况,及时发现和正确分诊传染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
不具备相应的救治条件时,应当规范采取就地隔离或转诊至有能力救治的医疗机构等措施。
五、科室应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收治,根据传染病传播途径特点,做好隔离标识,采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预防与控制措施。
疑似患者单间收治,确诊患者可同室收治。
六、对疑似/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达到出院标准者须进行终末处置后方可出院。
患者应将入院前及住院期间所穿衣物,交由医院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置,医院要做好沟通解释工作;若患者坚持带走私人衣物,救治医院应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将患者衣物用500mg/L有效氯浸泡30分钟后,密闭包装带离医院常规洗涤;患者入院时所配带的手机、手表等精密物件用75%的酒精充分擦拭消毒;患者离院前应在院内完成洗浴和清洁更衣。
七、收治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医疗废水严格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八、为传染病患者进行诊疗操作时,严格落实标准预防要求,正确穿戴符合规范的防护用品。
九、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操作。
十、主管部门和科室定期进行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培训,医务人员应掌握传染病防控的各项知识和技能。
为从事传染病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提供数量充足且符合规范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指导、监督其正确选择和使用。
卫生院发热门诊、预检分诊、腹泻门诊工作制度

卫生院发热门诊、预检分诊、腹泻门诊工作制度
卫生院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1. 发热门诊的设置:卫生院应设立专门的发热门诊,配备有发热室、检查室、隔离区等设施,以便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和筛查,并进行必要的隔离措施。
2. 预约挂号:患者需提前预约挂号,以便控制每日发热门诊的就诊人数,并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3. 早晚班交接工作:早晚班之间需要进行工作交接,将已登记的患者病历资料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沟通。
4. 患者接待和登记:接待室应设专人负责对患者进行登记,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和体温等,以便后续的分诊工作。
5. 分诊工作:分诊室应设专人负责对患者进行预检分诊,将症状轻微的患者安排在普通发热门诊,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则安排在隔离病房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隔离措施。
6. 医生诊断和治疗: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病史记录和身体检查,然后作出初步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开具处方。
7. 定期报告:发热门诊应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相关病例情况、诊疗情况和药物使用情况,以便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并调整工作措施。
8. 消毒和清洁工作:发热门诊应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保持就诊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9. 建立备选医疗队伍:为了防止发热门诊工作人员因工作压力过大而出现疲劳和感染风险,卫生院可以建立备选医疗队伍,随时替换和补充人员。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及发热、肠道门诊和预检分诊制度等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及发热、肠道门诊和预检分诊制度等一、引言作为一家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是确保医疗机构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传染病爆发时更显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以及发热、肠道门诊和预检分诊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1. 目的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确保医院环境的安全和患者的健康。
2. 职责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涉及多个部门和人员,下面列举了一些主要的职责:•医院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和监督传染病管理制度的执行;•医院感染控制科负责指导和监测传染病控制工作;•医院各科室负责按照制度要求进行传染病防控工作;•医院护理部负责指导和培训医护人员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医院后勤部门负责提供清洁和消毒服务。
3. 控制措施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包括以下控制措施:•医院明确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报告表格;•医院采取隔离措施,将患有传染病的患者与其他患者分开;•医院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病房和手术室的卫生;•医院加强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手套等;•医院规定医疗废物的处理方式,防止传染病通过废物传播。
三、发热门诊制度1. 建设目的发热门诊制度的建设旨在提供及时诊疗和有效隔离,降低发热患者对周围人群的传染风险。
2. 工作流程发热门诊制度的工作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步:•发热患者到达医院后,需在门诊前台登记并接受测体温;•高热患者会被安排到特殊的发热区域进行初步检查;•发热患者的病情评估和诊断由专业的医生负责;•鉴于发热患者的传染性,需要进行必要的隔离和防护措施;•发热患者的就诊记录将被详细记录并报告给相关部门。
3. 隔离措施发热门诊制度中的隔离措施包括:•将发热患者独立安置在专门的隔离病房中;•发热患者与非发热患者的就诊时间、地点进行隔离;•发热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发热患者接受治疗后,病房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四、肠道门诊和预检分诊制度1. 目的肠道门诊和预检分诊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患者的就医效率和减少传染病在患者间的传播。
卫生院发热门诊、预检分诊、腹泻门诊工作制度

卫生院发热门诊、预检分诊、腹泻门诊工作制度卫生院发热门诊、预检分诊、腹泻门诊工作制度一、发热门诊工作制度1. 目的:为了及时诊断和治疗发热患者,有效控制发热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
2. 负责人:发热门诊的负责人是感染科主治医师,负责指导和协调发热门诊的工作。
3. 工作时间:发热门诊每天工作时间为8:00-17:00,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 呼叫中心:建立24小时的呼叫中心,接受发热患者的预约和咨询,为患者提供便捷的服务。
5. 疫情监测:发热门诊要及时报告疫情监测部门,做好发热患者的病例登记和统计工作。
6. 接诊流程:(1)门诊挂号:发热患者要到挂号处挂号,然后按照叫号顺序进行就诊。
第1页/共4页(2)临床诊断:医生根据患者的发热症状和体征进行临床诊断,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查。
(3)传染病筛查:对于疑似传染病患者,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的检查和筛查。
(4)诊断结果:医生根据诊断结果,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和处方。
7. 隔离措施:对于疑似传染病患者,必须严格执行隔离措施,保护其他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8. 感染防控:发热门诊必须遵守感染防控规范,做好手卫生、消毒和环境清洁等工作。
二、预检分诊工作制度1. 目的:为了缓解门诊就诊压力,提高就诊效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2. 负责人:预检分诊的负责人是一名有临床经验的医师,负责指导和管理预检分诊工作。
3. 工作时间:预检分诊每天工作时间为8:00-17:00,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 接诊流程:(1)护士接待:患者到达预检分诊室后,由护士进行接待,了解患者的主诉和就诊需求。
(2)病史记录:护士根据患者的病史情况进行记录,并进行初步判断和分诊。
(3)医生问诊:接诊医生进行进一步的问诊和体格检查,确定就诊需求和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4)分诊结果:接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分诊,决定是否需要转诊或者进行进一步检查。
5. 挂号安排:对于不需要进一步检查的患者,安排挂号和就诊时间。
医院感染肠道门诊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感染肠道门诊的管理,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肠道门诊的诊疗活动,包括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及医务人员。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院长负责全院感染肠道门诊管理工作,设立感染肠道门诊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制度的执行。
2. 感染肠道门诊管理小组由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以下工作:(1)制定和修订感染肠道门诊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2)组织培训和考核医务人员感染肠道门诊防控知识;(3)监督感染肠道门诊诊疗活动的执行情况;(4)定期检查感染肠道门诊的设施设备、消毒用品等;(5)及时处理感染肠道门诊的突发事件。
四、诊疗流程及防控措施1. 预检分诊(1)对疑似肠道传染病的患者,应立即安排到感染肠道门诊进行隔离诊治。
(2)对发热、腹泻等疑似病例,应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者接触史、旅行史等,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 诊疗活动(1)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包括戴医用口罩、手套、帽子等防护用品。
(2)治疗室内应定期通风换气,每日进行空气消毒。
(3)诊疗器械、物品使用后应及时消毒,并做好记录。
(4)接触患者前后,医务人员应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3. 消毒隔离(1)感染肠道门诊内应设立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并明确标识。
(2)患者通道与医务人员通道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3)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实行单人隔离观察。
(4)隔离观察室应定期消毒,并做好记录。
4. 消毒用品及设施(1)配备足够的消毒用品,如含氯消毒剂、75%酒精、手消毒剂等。
(2)定期检查消毒用品的有效性,确保其消毒效果。
(3)消毒供应中心应负责消毒用品的采购、储存、分发等工作。
五、培训和考核1.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感染肠道门诊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防控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管理科工作规范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法规,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的有关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要求和规定。
二、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条例,建立和健全医院疫情管理和报告制度,组织制定各项疾病预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做好医院传染病疫情管理和报告工作,负责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查重)工作,定期检查、指导和督促各科室做好医院传染病管理和报告工作。
四、每天收集全院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审核填报内容并登记,保证内容完整且正确;核实报告卡内容后按规定时限进行网络报告。
每天对本院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查重。
五、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疫情漏报自查工作。
六、每月在全院通报上月疫情报告情况(包括疫情动态,迟报、漏报的检查结果,并做出奖惩通告)。
七、每年至少开展2次院内医务人员的传染病诊疗、报告及防控知识的培训。
八、所有资料要分类收集、装订成册,实行归档管理。
九、医院传染病管理科工作职责(一)制定传染病报告工作程序,明确各相关科室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二)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培训、质量管理和自查等制度。
(三)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诊断标准和信息报告管理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四)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日常管理、审核检查、网络报告(数据交换)和质量控制,定期对本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情况及报告质量进行分析汇总和通报。
(五)制订院内预检分诊、肠道门诊和发热门诊制度并组织落实。
(六)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就诊结核病人的管理及转诊等工作。
(七)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和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考核与评估,并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消毒等疫情处置工作。
(八)接受及开展有关传染病诊疗、报告及防控知识的培训。
(九)按照要求做好本院传染病自查与奖惩工作。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一、疫情管理人员定时收集传染病卡片并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
二、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为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三、每天都要删除重卡。
四、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五、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罕见传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经疾病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
六、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动态。
七、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
八、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
九、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
十、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传染病诊断、报告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依法依规及时报告法定传染病,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要求的落实。
二、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现行法定报告管理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2008版)》及新发传染病诊疗方案,确保能正确诊断传染病。
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和住院登记等,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报告传染病管理科相关工作人员。
三、报告病种(一)法定报告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39种。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共2种。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共26种。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共11种。
4、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需要开展应急监测的其他传染病,包括新发、境外输入的传染病。
(二)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三)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等特定目的监测的疾病。
四、传染病管理科负责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每天查重工作,每季度和每年的疫情资料分析(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五、责任报告人发现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或数据交换。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或数据交换。
六、医院各门诊要建立健全门诊日志,发现传染病疫情要准确登记,并及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薄,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实验室和放射科应根据检查结果,对所有阳性检测结果反馈给临床医生,由临床医生根据传染病国家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如诊断为传染病,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七、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八、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应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
九、本院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缓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传染病疫情。
附: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一、门诊和住院部等有关临床科室接诊传染病患者时,首先进行登记,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二、疫情管理员每日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登记,同时对卡片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三、按时限要求对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
四、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后,整理、装订、存档,保留三年。
五、每季度/每年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情况汇总,并进行疫情分析。
六、遇到特殊情况时,报告业务院长协调解决。
附:疫情报告工作流程(1)医务人员填写传染病卡片↓(2)疫情管理人员每天收集传染病卡片↓(3)审核卡片的完整性、准确性↓(4)登记传染病卡片↓(5)录入卡片,进行网络直报↓(6)每日查重卡片及时订正卡片↓(7)每季度/每年开展院内疫情分析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确保报告系统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网络直报的优势,规范本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的效率与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版)、《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我院为法定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我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二、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例后,根据诊断结果,按照规定时限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
发现漏报的应及时补报。
四、疫情管理人员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如发现上述问题,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将审核后的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五、网络直报人员收集到传染病报告卡片后,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实时报告,以便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信息进行审核、监测、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
六、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七、疫情管理人员每季度/每年对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并定期公布。
八、责任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应严格保护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九、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十、传染病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员、网络直报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给予直接责任人及其主管领导行政处分,并给予相应经济处罚。
十一、网络直报人员应保障网络直保系统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
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十二、网络直报人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并严格保密。
疫情保密制度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只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被授权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才可以根据情况通报有关疫情信息,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疫情资料不得复印,不准对外通报、公布和引用未经公布的传染病疫情。
二、疫情信息提供严格限定在规定的范围内,不能不加密传送。
三、做好疫情资料的安全保密工作,疫情资料要存放于资料柜内并由疫情资料管理人员专人保管。
四、疫情管理及相关人员应做到不该说的机密绝对不说,不该看的机密绝对不看,不泄漏机密。
五、疫情分析报告由档案室保管,工作人员及时做好登记、分发、传阅及归档工作,严禁泄密,一旦发生泄密事故要严格追查,予以处理。
六、疫情室及档案室严禁外人出入,违者追究纪律责任。
七、作废、过期失效疫情资料的销毁应造册登记,并由单位负责人批准签字后,在指定地点销毁。
未经批准的疫情资料不得销毁。
销毁需有两人以上监销,监销人员应在销毁登记册上签字。
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
发现帐号、密码泄露或被盗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九、自觉接受保密检查和监督。
疫情自查与核对制度一、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
二、医院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疫情质量管理工作,即疫情自查工作,由传染病管理科负责开展,分管院长必须参加。
三、疫情自查内容包括传染病报告情况,各科室日志登记情况。
疫情自查必须留下纸质记录,分管院长和被检查科室主任需要签字。
发现漏报病例必须及时补报。
四、疫情自查结果与奖惩挂钩,必要时通报全院。
节假日传染病疫情报告加班制度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疫情,加强节假日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特制定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