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炎合剂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清TNF-α、IL-10含量的观察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清TNF-α、IL-10含量的观察郑岩;包进;赵宝友【期刊名称】《中国妇幼保健》【年(卷),期】2004(19)12【摘要】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0含量的变化。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6例SIRS患儿及20例正常新生儿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0的含量。
结果:SIRS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含量(43.17±19.36 pg/ml)较正常对照组儿童(30.75±6.39 pg/ml)增高(P<0.05),IL-10的含量(9.15± 3.74 pg/ml)较正常对照组(5.03+1.24 pg/ml)明显增高(P<0.01)。
结论:SIRS患儿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0增高说明小儿免疫功能低下的特点,与细胞因子的释放相关密切。
【总页数】2页(P85-86)【关键词】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TNF-α;IL-10【作者】郑岩;包进;赵宝友【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省长春市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9【相关文献】1.不同病情手足口病患儿血清IL-1β、IL-10和TNF-а水平观察 [J], 李维春;武荣;张克昌;钟冲;丁东;周海燕;李娜2.手足口病患儿检测血清IL-6、IL-10、TNF-α含量的临床意义 [J], 武静3.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血LPS、TNF-α、IL-10水平和IL-10/TNF-α比值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程亚颖;赵秀勉;田溢卿;井丽娟;尹建英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清TNF-α和IL-10变化及意义 [J], 李孟秦;王飞;崔燕;曹小平5.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清TNF-α与IL-6及IL-10的动态观察及意义 [J], 刘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浆抗凝血酶Ⅲ及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பைடு நூலகம்对 照 组 。[ 果] 结 试验 组血 浆 AT Ⅲ减 低 , I 聚 体 升 高 与 正 常 对 照 组 比较 有 显 著 差 异 性 ( < 0 0 ,P 0 0 ) 合 并 MO S组 【二 ) P .5 % .1 , D
A s at [ jcv] oosre h lt nbt encur ir oyisse u ci I S MOD n s eei , yts n bt c: Obet e T bev e eai ew e ro bi ls yt fn t ni SR / r i t r o f n s m o n Sadi vr y b t g ts t ei t e o tn o I S MO S T t a d dme. Meh d 6 ae I S w r ii d it p r I r u ( )a dc mbn d h net f R , c S D ,A —l n i r [ t o ] 3c ssS R e ed d o u eSRSg o p 1 n o i l v e n e MO Sgo p 2 , ahhvn 3 ae, eet nte 2n r lhlrna nrl ru () [ eutI ru 。 T I wa r— D ru ( ) ec ai 3 ss slca oh r oma ci e s o t o p 3. R sl ngo p1 A —1 s e g c 2 d c og ] I
中 图分 类 号 : 2 . 文 献 标 识码 : R7 5 9 A 文 章 编 号 :0 5 5 0 ( O 】 20 4 — 2 1 0 5 9 2 1 0 - 2 0 0 0
抗炎合剂对脓毒症患者NF-κB、IL-1及IL-10的影响

两 组 患者均 为 呼吸 系统感 染导 致脓毒 症 。治疗 前治疗
组 与 对照组 在 年龄 、 性别 、 原发 病种分 布 、 合并症 分 布 、
治疗前 , 治 疗第 3日, 治疗 第 7日进 行 中 医症状 积 分评估 , 抽取静 脉 血检测 核 因子 NF — K B、 白 介素 I L 一 1 、 白介素 I L 一 1 0的变化 。结 果 : 治疗后 两组 中 医症状 疗 效的 比较 有 明显差 异 。 两组 治疗后 第 7日 N F — I c B与治 疗前 组 内比较 明显改善 , 治 疗组 改善 程 度优 于对 照组 。两组 治疗
临床资 料
诊 断 符合有 关文 献标 准 制 定 。 中医
症 候纳 入标 准 参 照《 中 医 临床 诊 疗 术 语 证 候 部 分 》 及
《 上 海市 中医病证 诊疗 常规 》 [ 2 ] 。本 研究 病 人全 部 来 自 2 0 1 0年 3月 ~2 0 1 1 年 4月 期 间 收住 上 海 中医 药 大学 附属市 中医 医 院急诊 科 、 老 年 科及 I C U 的住 院 患者 , 因检查 后发 现癌症 患 者 1 例、 疗 程不足 1 例, 故 予 以剔
上海 市 中 医 医院 制剂 室 制 备 , 每瓶 5 0 0 mI ) , 每 次 3 0 mL , 每 日两 次 , 每 日用 量 含 生 大黄 9 g ( 后下) , 黄 芩 2 0 g , 黄连 6 g , 厚朴 1 2 g , 败酱草 3 0 g , 口服或 鼻饲 , 连 续
应用 7 d 。
8 0 8
陕西 中医 2 0 1 3年 第 3 4卷第 7期
抗 炎 合剂 对 脓毒 症 患者 NF — K B、 I L 一 1及 I L 一 1 0的影 响
大黄红藤消炎合剂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及对患者淀粉酶、炎症因子影响

陕 西 中 医 2019 年 6 月 第 40 卷 第 6 期
729
大 黄 红 藤 消 炎 合 剂 治 疗 急 性 胰 腺 炎 疗 效 及 对 患 者 淀 粉 酶 、炎 症 因 子 影 响
闫 风1,连 永 红1 ,姚 成 栋1,于 刘 芳1 ,谢 清2 1.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开封 475000);2.河南大学第一附属东京医院(开封475001)
摘 要 目的:探讨大黄红藤消炎 合 剂 治 疗 急 性 胰 腺 炎 疗 效 及 对 患 者 淀 粉 酶 及 炎 症 因 子 的 影 响。方法:对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 患 者,按 照 随 机 数 字 表 法 分 为 两 组,每 组 30 例。 对 照 组 予 常 规 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黄红藤消炎合剂联合治疗。系统 观察两 组临床疗 效、淀 粉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幻灯PPT课件

细胞功能障碍 炎症反应/全身性感染
再灌注损伤
MODS
肠道屏障功能破坏导致的 MODS
致病因素
机体防御反应启动,炎症介质释放失控
激发SIRS
CARS
MARS
微循环障碍,细胞缺氧
免疫功能失调
细胞功能障碍 炎症反应/全身性感染
肠黏膜屏障障碍 细菌/毒素移位
脓毒症
MODS
炎症介质启动MODS;
归纳
组织缺血-再灌注和全身炎症反应是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炎症反应失控是MODS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
Attack!
SIRS
MODS
无有效特异的治疗方法!
(四) 预 后
Attack!
MODS MOF Death
累及脏器数 0 1 2 3 4
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与 累及脏器数关系
死亡率(%) 3 30
激活单核-巨噬细 胞
TNF-α,IL-1β释放
致病 因素
炎症介质释放
激活单核- 巨噬细胞
TNF-α,IL-1β释 放
IL-6,IL-8,PAF, NO
启动抗炎症 介质
下一级炎症介质 SIRS
IL-4,IL-10,IL-11, IL-13,TGF-α,IL-rα,
sTNFr
CARS
致病因 素
免疫功能失调
阶段 局部反应期 全身炎症反应始动期 严重全身反应期 过度免疫期 免疫功能紊乱期
特点
特点 局部炎症/抗炎 全身炎症/抗炎,但可控 SIRS,炎症介质过多 CARS,抗炎介质过度 MARS,SIRS/CARS失衡
SIRS临床发病过程
局部促炎介质
促炎介质 过度产生
原始病因 感染 非感染
大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大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汤彦;申国璋;向小卫;尚祥光;雷明慧【期刊名称】《中国急救医学》【年(卷),期】2004(024)002【摘要】目的探讨大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SIR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给予常规抗炎及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18例加用大黄粉60 g/d煎制后分3次鼻饲.分别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7 d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第7天的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大黄对SIRS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总页数】1页(P138)【作者】汤彦;申国璋;向小卫;尚祥光;雷明慧【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东风公司总医院急救中心ICU,湖北,十堰,442008;郧阳医学院附属东风公司总医院急救中心ICU,湖北,十堰,442008;郧阳医学院附属东风公司总医院急救中心ICU,湖北,十堰,442008;郧阳医学院附属东风公司总医院急救中心ICU,湖北,十堰,442008;郧阳医学院附属东风公司总医院急救中心ICU,湖北,十堰,442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3【相关文献】1.大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J], 汤彦;向小卫;申国璋;尚祥光;雷明慧2.大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J], 方堃;夏延;李国辉3.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J], 刘八一;李平;郭应军;侯杰4.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J], 谢炎燊5.抗炎合剂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J], 李越华;蔡枫;卜建宏;杨兴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APP(acute phase protein):急性期蛋白,人和动物血浆中的某些蛋白质在感染、炎症、创伤、烧伤、手术等应激原的刺激下迅速增高。
Hypoxia:缺氧,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apoptosis:细胞凋亡,指在体内外因素诱导下,由基因严格调控而发生的自主性细胞有序死亡。
G蛋白偶联受体(GPCR):又称七次跨膜受体,是一类与G蛋白偶联,并通过其转导信号的肽类膜蛋白受体的统称。
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指感染与非感染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种难以控制的全身性瀑布式炎症反应综合征。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指的是在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下,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以广泛性的微血栓形成和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AD:即阿尔茨(ci)海默病,又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以进行性痴呆(记忆减退、认知障碍及人格改变)为临床特征,以大脑皮质和海马区域出现细胞外老年斑、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结为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胰岛素抵抗:指机体对一定量胰岛素的生物效应减低,主要是对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和代谢能力的减低。
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敏感组织(肌肉、肝脏、脂肪组啊织)对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代谢作用不敏感。
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 Ca2+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心脏前负荷:又称为容量负荷,是指心脏收缩之前遇到的负荷,实际上是心室舒张容量或心室舒张末期室壁张力的压力。
慢性呼吸衰竭:由于一些慢性的肺部疾患, COPD等而引起的氧分压下降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上升,并伴有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综合症。
血管源性休克:由于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容量扩带来血液分布异常,大量血淤滞在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引起的休克氧含量:是指100 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主要取决于血氧分压和血氧容量。
细胞信号传导:通过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再经复杂的信号转导系统的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称为细胞信号转导。
布洛芬与酮替芬联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及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布洛芬与酮替芬联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及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作者:郑贵浪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布洛芬与酮替芬(抗炎合剂)联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与及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组和常规治疗组,于治疗后第3天观察疗效,第1和第5天分别用ELISA法和免疫层析法检测白介素-1和降钙素原水平结果布洛芬与酮替芬联合治疗组(抗炎合剂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高,复诊率比较低,IL-1明显下降,较常规治疗组明显(P0.05)结论布洛芬与酮替芬联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明显,并能抑制IL-1水平。
【关键字】上呼吸道感染、白介素-1、降钙素原上呼吸道感染(AURI)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占我院儿童急诊就诊患者的2/3以上。
首次就诊患儿当中,急性咽炎占主要,其中又以病毒性感染居多。
病毒性急性咽炎发病急诊就诊常常以高热多见,是我院儿科急诊最主要的病人来源,也是患儿家属最为困扰的问题之一。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自限性疾病,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临床鲜见应用。
患儿家属对病情的认识不足和过度紧张情绪以及儿童急诊资源的相对不足,常常导致激素与抗菌素的滥用。
布洛芬(ibuprofen)具有良好的消炎、镇痛与退热作用;酮替芬(ketotifen)是新一代抗组胺药,都有较高的安全性。
本文旨在探讨布洛芬与酮替芬组成的抗炎合剂对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与及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2013年3至2013年5月在我院急诊儿科就诊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均符合诸福堂第七版儿科学的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男性73例,女性47例,年龄为6个月--5岁,平均年龄为(3.2±1.2)岁。
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就诊,未用过退热药,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并且无布洛芬或者酮替芬的过敏病史。
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抗炎合剂组与常规治疗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 9岁 , 1 7 平均年龄( 5 8±87 岁; 例包括重症 感染 4 6. .) 病 2例 , 率 ≥9 % 。显 效 : 5 治疗 后 证 候 疗 效 率 为 7 % ~ 4 。有 效 : 疗 0 9% 治 休 克 8例 , 心肺 复苏 术后 4例 , 中毒 3例 , 创伤 3例 , 肿瘤 3例 。 后证候疗效率为 3 % ~ 9 。无效 : 0 6% 治疗后证候 疗效率 < 0 。 3% 所有患者既往均无凝血功能障碍病 史 , 慢性 免疫系统疾 病 , 且排 临床控制 、 显效和有效统称为总有效率 。
除 近二 月 内 应 用 抗 凝 、 血 小 板 聚 集 药 物 、 抗 出血 和 手 术 史 。排 除 17 统计 学处理 结果 中数据以 元±S . 表示 , 采用 S S 0 0版统 P S1.
DC患 者 。 I
计 软 件 包 进行 统计 学 分 析 , 采用 t 检验 , P< .5为 差 异 显 著 , 以 00 P< . 1 差 异 极 显 著 。 0O 为
时珍 国 医 国药 2 1 00年第 2 1卷第 1 0期
抗 炎 合 剂 对 全 身 炎 症 反 应 综 合 征 患 者 炎 症 因子 凝 血 功 能 及 临床 疗 效 的 影 响
李越华 , 蔡 枫 ,、 l 建宏 , 杨兴才
207 ) 10 0 ( 上海市 中医 医院
摘要 : 目的 观察中药抗 炎合剂对全 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IS 患者的疗效 方法 6 例确诊 为 S S 患者 随机 分为 治 SR ) 3 I 的 R
关键词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炎症反应 ; 凝血功能 ; 抗 炎合剂 D I 识 :o:0 3 6 /. S .0 80 0 .0 0 1 .3 0 标 di1 .9 9 ii R 10 —8 5 2 1 . 0 17 S
中图分类 号 : 24 2 R 8 .
文献标 识码 : B
凝血功能障碍对病情发展起加速作用 阻断炎性反应及保护好凝血功能 , 就有 可能逆转疾病的发展。近 16 中医证候评分方法及 疗效判定 入院后 当天及治疗后 7d . , 年我科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 配合 口服或 鼻饲 自制 中药抗炎合剂 阻 进行 中医证候疗效 比照 。对 中医主症证候 , 根据消失 、 、 重 轻 中、
12 诊 断标准 .
12 1 西医诊断标准 在 原发病基 础上 , . . 符合 19 年 美 国胸科 2 治 疗 结 果 91 医师协会和危重病医学会制定 SR IS诊断标准 。其 中符合两项 2 1 临床疗效 治疗前两组临床情况相 似, . 治疗后 治疗组有效率 病例 3 例 , 合三项病例 1 , 1 符 8例 符合 四项病例 1 4例。
文章编 号 :0 80 0 (0 0 1 —7 00 10 -8 5 2 1 )02 1 -2
饲, 应用 7d 。
全 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I S 是继发于严重 创伤 、 染 、 SR ) 感 组织
坏 死 和组 织 缺 血 一再 灌 注 损 伤 等 之 后 出 现 的 过 度 炎症 反 应 , 15 观 察 指 标 全 部 患 者 均 于 入 院 当 天 、 疗 后 3d 治 疗 后 7d . 治 、 是 导致 多器 官 功 能 障 碍综 合 征 ( D ) 主要 发病 基 础 , 患 者 分 别 测 定 肿 瘤 坏 死 因 子 一 T F— ) 白细 胞 介 素 一1 I MO S 的 而 ( N , (L一1 , )
疗 组 和对 照组 , 除应 用各 自常 规 治 疗 外 , 疗 组 3 治 0例 采 用抗 炎合 剂 治 疗 , 对 照 组 3 与 3例 进 行 比 较 , 察 不 同时段 临床 疗 观
效 , 比较 治 疗前 后 不 同 时段 T F— 、 并 N I L一1 P T及 D一 聚 体 的 变 化 。 结 果 治 疗 组 采 用 中 药 的 临 床 疗 效 优 于 对 照 组 、L 二 ( 0 0 ) 两组 治 疗 3d后 P T均 有 下 降 , 照 组 下 降 明显 ( 0 0 ) D一二 聚体 均有 上 升 , 无 差 异 ;N P< .5 , L 对 P< .5 ; 但 T F—d对 照 组 上升, 治疗组变化不 明显 , 统计 学差异。I 1均有上升。治疗 7d后 , 照组 P T下 降持 续 , 无 L一 对 L 治疗组有一 定程 度恢复 ( 0 O ) D一二 聚 体 均 有 上升 , 照 组 更 为 显著 ( 0 0 ) N 0对 照 组 上 升 , P< .1 , 对 P< .5 。T F一 【 治疗 组 下 降 ( < .5 , P 00 )I L一1对 照 组变化 不明显 , 治疗组明显下降( 0 0 ) P< .5 。结论 抗炎合 剂治疗 SR IS患者有效。
/ 0% 1 1 一般资料 与方法 本组 6 . 3例均为我院 2 0 0 20 0 治 疗 后 的 证 候 总 积 分 ) 治 疗 前 的 证 候 总 积分 ×10 。疗 效 判 定 0 6— 8~ 0 8— 8 的 急诊 病 区及 重 症 监 护病 区 (C 患 者 , 3 IU) 男 4例 , 2 女 9例 , 龄 参照《 年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临床控制 : : 治疗 后证候疗效
断 SR I S向 MO S发展 取 得 一 定 疗 效 。 现 总结 如 下 。 D 1 临床 资料 与方 法 度 分 别 计 分 0,, , , 医 次 症 证 候 , 据 消 失 、 、 、 度 , 2 4 6分 中 根 轻 中 重 分 别 计 分 0 12 3分 。 证 候 疗 效 率 = ( 疗 前 的 证 候 总 积 分 一 ,, ,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