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20161211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 9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 9

期末论文题目己学之“元”学院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姓名贺梓文学号2014141011027 年级2014级指导教师麻尧宾己学之“元”绪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儒学中“己学”的提出与发展是对儒学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造具有重大意义。

“己学”以“一己遍照”为统摄,贯穿“己学”思想中的宇宙面及人生面。

“己学”从易本体论演义,综合宋以来的主理、主心、主物三系的为己精神,建立起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杂的本体构造。

己学中的本体亦即元是己学中的重要概念,在主体性与道德性的讨论与阐释中,本体即宇宙与人生的本根和本然的存在是对儒学生命科学的境界论、本体论和功夫论的有机统一的关键。

正文:一、“己学”与“元”之我见何谓之己学?“己学”乃“切己之学问”。

己学者,以“一己遍照”为“己学”的全幅的统摄,贯穿“己学”思想中的宇宙面及人生面。

’“己学”着重点在于宇宙面与人生面本体的构造和实现;而本体的构造和实现又在于物、心、理三元的不离不杂。

“一己遍照”中“己”即是自我,宇宙有一个最根本的本根之体,乃是宇宙自我的本根之体,宇宙的一切事物皆有它发展而来,同时具有了不同的殊相,称之为照体。

“遍”者,或谓无时无处,或谓无处不在,亦或谓之宇宙,宇,元一贯穿空间形态,“宙”,元一贯穿时间形态。

“照”一方面在完整地体现自己特点,但同时又存在于整体之中。

“照”,或谓由宇宙面的本体下落至人生面的本体,或谓由人生面的本体挺立至宇宙面的本体,亦落在物、心、理的不离而不杂。

“照”体现出元的具理、具心、具物的三重属性。

何谓之元?元者,始也。

从一从兀。

《“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中:《易》中谓之“元”者,盖即是宇宙生命的资以为根底焉:“始”“首”“长”“善”诸义。

以“元”为“本”,综合了“始”“首”“长”“善”诸义:“本”者“根”义与“本”者“体”义;以动词云“体”,一谓体觉、体知的“体”,一谓体势、体用的“体”。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7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7

期末论文题目己学之“中”学院四川大学商学院专业电子商务学生姓名王一纯学号2015141086027指导教师麻尧宾己学之“中”关于“中”字,作为象形字的原始本义,古今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谓表示射箭中靶,象矢贯的之形者;有谓立木为表,以测日影之正昃者;有谓表示氏族首领建旗立中,以聚四方之众者;有谓神杆悬鼓,以为聚众的视觉信号者,等等。

一、己学之“中庸”我们的国家何以称为中国?我们的名族何以称为中华民族?鄙意窃谓,这除了我们的先民们自谓我国在地域上“居天下之中”而外,更深一层的意义还在于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在意识形态方面非常重视中庸之道。

“中庸”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儒家学说的核心范畴,系以适中、和谐、适得事理之宜为其基本特征。

按照麻尧宾教授授课所讲,“中庸”观念是“己学”立学之本。

此处的“中庸”并不只是指《小戴礼记》中的文本,而是指一种中国古代哲学观点,案有三义,其一,所谓“中”,是指不偏不倚,所谓“庸”,是指坚持原则不改变,即中不偏,庸不易。

即孔子所说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其二,是指不偏不倚,泰然自若,呈现出淡定、怡然自若的形态,即中正平和,喜怒勿过。

这在《论语》中也有提到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第三个意思即中用,中为好,庸为用。

到了朱子,朱子言:“曰‘常阙德,曰‘庸德’,曰‘一德’,常,庸、一,只是一个。

”(《朱子语类·卷第七十九·咸有一德》)。

而与朱子不同的水心龙川则认为“庸”字古称“弗徇之谋勿庸”,“自我五礼有庸哉”,“生生自庸”,“民功日庸”,《左氏》“无辞有庸”,《孟子》“利之而弗庸”,《丧服四制》“此丧之中庸”,《周官》“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水心学派是和程朱理学(尤其是“二程洛学”)不同的永嘉一派,水心对“庸”的解读更多地是站在一种人伦功利的角度,即水心学派之重典章,讲功利。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投稿(2)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投稿(2)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投稿(2)中国哲学论文范文篇3浅谈中国哲学对精神医学的影响摘要:中医学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本土的心理学思想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的精神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更是息息相关,儒道释思想中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精神医学观念。

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中医精神医学对心的认识、对形神观的论述有着截然不同于西方的独特视角。

儒、道、释哲学提供了对人格的干预技术和调节心理平衡的手段,在一定意义上成为防治精神疾病的良药。

关键词:中医精神医学中国哲学1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认识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医学理论,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医学。

但从现存各类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古代不仅存在许多关于精神疾病的记载,而且对精神疾病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

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观点确立于《内经》时期,“五脏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

《内经》强调整体观念,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体观,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将“心”确立为精神活动的主体。

《内经》还确立了以气血为生理基础的唯物论,《灵枢·平人绝谷》篇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此后,中医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无不以阴阳五行等理论、学说来辨证论治,判断气血、脏腑的病理变化对形与神的影响。

2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人的心理具有生物与社会双重特性,精神疾病不仅是生物学上的异常表现,而且是其所处时代与环境的社会文化的折射,患者的感知、行为、幻觉、妄想与民族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关系密切[1]。

文化甚至是形成人心理的决定性条件,在相同的环境中受相同文化影响的社会成员有着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

哲学是文化传统之源泉和灵魂,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现出各民族文化特征。

儒道释思想渗透进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中,成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理解世界、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

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不仅给出了对人内心生活的理论说明,而且给出了提升精神境界的修养方式[2]。

中国哲学概论课程优秀论文示例(2)

中国哲学概论课程优秀论文示例(2)

中国哲学概论课程优秀论文示例(2)中国哲学概论课程论文篇四摘要:中国哲学经典一直以来是高等院校中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经典教育法在《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哲学经典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吸纳经典中的人生哲理,从而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启迪人生智慧。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经典教育法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准备、注重分组讨论和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中的比例。

教师对经典的诠释要以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为目的。

关键词:《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经典教育方法教学改革中国哲学经典一直以来是高等院校中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在重视通识教育的今天,为了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提高人文素养,中国哲学经典在许多高校都作为一门选修课程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并不仅仅局限于哲学专业的学生。

经典教学在上海海洋大学综合选修课程《中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课程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哲学经典中人生哲学的内容,从而不断启迪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与此同时,由于过去中国哲学经典教学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在当代新背景和新要求面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因此重新寻找新的经典教育方法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的课程建设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回归中国哲学经典的必要性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中国哲学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

中国的医学、科学、文学、艺术,乃至风俗习惯,等等,都直接受到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既要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成就,又要继承本国的优良传统。

中国哲学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所以学习中国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中国哲学的意蕴内涵在不同的哲学经典上,要想把握中国哲学特质及其演变的逻辑,离不开对中国不同时期哲学经典的把握。

过去由于受到西方哲学体系建构的影响,中国哲学史家在撰写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有些是直接用西方的学术方法和哲学架构来诠释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这样就遮蔽了中国哲学的精神。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3篇)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3篇)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3篇)中国汉字拥有着6000年的历史,实属中国传统文化。

但随着时间的演变,时代的变迁,互联网时代逐渐渗透入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们也渐渐不了解这一美妙的文字,不关注我们身边的龙文化。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考古学家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可能这就是我们文化的开端。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如今人们都使用手机打字,不仅使人们的汉字量大大减少,还不理解汉字的真正韵味。

网络用语的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的简易文字代替了原有的文字如:“蓝瘦香菇”它的本意是指“难受的想哭”。

其实这些网络用语大多数是因为在打字时不小心打错或音节相似发音相意的意思。

学生们的语文功底也越来越浅薄,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逐渐淡薄。

仅凭在学校里学的,在名著中看到知识,怎么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文字也即将失传。

相信在不久,就会有更多有历史意义的文字失传或流失。

无法想象在未来人们都不在使用古人留给我们充溢这智慧的结晶——汉字,而是都在使用网络用语。

而我们中学生,现在应该做的是放下电子设备,拿出一本书。

在寂静的夜里,轻轻的翻阅它,领悟更多我们从未知道的知识或感兴趣的知识。

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字里蕴藏着古人的智慧;一本知识齐全的书中学会更多的道理;一座文化古城里充满了文字的韵味。

前几天老师讲课提到家乡话可能将会被普通话取代,固然大家交流的障碍消失是好事,可这样我还是感到一丝丝担心。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 10

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 10

四川大学己学浅探究——自我本体与宇宙本体之关联谭寿虎20151415030312016/6/21本论文主要探讨有关自我人生本体与整个宇宙本体的对象化,对象的绝对化,对象的融合性,以及非对象的一体化,和人伦日用。

己学浅探究——自我本体与宇宙本体之关联一、绪论己学之宽广如一浩瀚海洋,学生浅薄的知识与世界认知并不能使学生如鲲鱼一般在这无垠之海畅游,只得如蜉蝣一般在近岸取得些许水滴。

就于先生的论文《“己学”发略: 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为基,做些许有关宇宙本体与自我人生本体的探寻与思考。

学生学识不深,错漏之处必不可少,还望先生海涵。

本论文主要研究有关自我人生本体与整个宇宙本体的对象化,对象的绝对化,对象的融合性,以及非对象的一体化,以及部分从宇宙人生到人伦日用的简要探讨。

二、正文(一)宇宙与自我的相容性——对象的非绝对化如同我们所知道的,从唯物科学看待宇宙与自我——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辞海》),这天地万物既包括我们脚下的地球,也包括在这苍穹之上的群星。

宇宙的在科学上的含义已经变为一个由一切能看到的不能看到的物质以及时间与空间的一个大集合,换一个简单的说法,即是我们所生活之域,即为宇宙。

那自我呢?在生物学上,所谓的自我不过是一个个细胞以及细胞代谢产物堆积起来的个体。

而细胞的构成,则是那些微小元素的结果。

所以,纯粹从科学的结果来看,自我与宇宙都是由微小元素构成——自我与宇宙有着强大的相似性与相容性,亦或者说相融性。

自我与宇宙拥有相同的来源,她们在物质上是一体的。

但是物质的同源并不代表着精神的一体,自我与宇宙始终是两个隔离的个体。

我们无法感受宇宙的思维,宇宙也是同样。

正如南宋词人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贺新郎》),词人永远不知道青山的思维,只能猜测“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到底是不是,谁也不知道。

自我与宇宙永远相容,却又相离。

然而精神上的隔离却不能阻挡精神上的相容。

中华文化的议论文

中华文化的议论文

中华文化的议论文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1人生当中有许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当妈妈,第一次当小警察,第一次去横店,第一次去牛头山……其中,让我最难忘的就是那一次在课堂上当小老师。

为了让同学们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也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理解《弟子规》,我决定给大家上一堂《弟子规》的课“上课。

”我学着老师平时上课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喊,“同学们好!”“老师您好!”同学们也严肃地回答,我好不容易忍住不让自己笑出声,就一股脑儿把她憋进了肚子里。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应该多学习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我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同学们认真地听着,大家都陶醉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

“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子道亏。

”这句《弟子规》中的名言让我感受颇深。

记得有一次,我剥开香蕉,发现香蕉上有一点点芝麻大小的黑色的东西,以为这根香蕉已经烂了,随手就把它丢进了垃圾桶。

正巧,妈妈看到了,就生气地对我说:“睿睿,你怎么这么不爱惜粮食呀。

”我觉得十分委屈,反驳道:“这香蕉不是有黑掉的地方吗,她不是烂掉了吗?”妈妈严肃又语重心长地说:“事虽小,勿擅为!这根香蕉虽然黑掉了,但它并没有烂,只是在运送地过程中撞到了,才会这样,你以后遇到不会或不懂的事情时,不管它是多小的一件事,都不要自作主张地去做事!”这件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而这句《弟子规》中的名言成为了我的座右铭,让我受用不尽。

诵读并理解了这些弟子规的意思后,我们玩了一个轻松的小游戏,看意思猜弟子规名言。

看着树林般的手举了起来,我都有点儿不知所措了。

我点了几个同学的名字,他们都回答地非常流利。

看来,他们对《弟子规》都有了非常好地理解和感受,我的目的达到了,这节课也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尾声。

这是我才发现自己已经口干舌燥,背后都有汗了呢。

第一次当小老师不仅让我体会到了当老师的辛苦,更深刻地理解了弟子规,也让我亲近了中华文化,明白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坚定了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在中国长达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中国哲学一直是在自己特有的地理人文环境、语言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条件下成长发育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篇1浅谈中西方哲学的区别和联系摘要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反思。

哲学有其普遍性,但也有其特殊性。

普遍性由观念,概念来了解,特殊性由生命来讲,因为普遍性的观念,普遍性的要通过特殊的生命来表现的。

哲学真理都是内容真理,既要通过特殊的生命来表现,同时也就为表现真理的生命所限制。

本文主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改造作用。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普遍性特殊性一、西方哲学能够影响中国哲学的可能性:哲学真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 给会通一个哲学说明。

中西哲学相互影响,相互会通,不能离开中西哲学的史实,但其性质则是哲学的。

中西哲学各具形态与特质,这一点,在今天已术界之共识。

但不同的形态与特质的两个事物是如何能会通并且相互影响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因为哲学本身就是的头脑清楚。

中西哲学会通这个题目有两重性格:一是通学术性,一是通时代性,也就是说既要从学术上讲,又要从时代性上来说明这个道术性很好理解,但时代性如何理解?通时代性也就是与时代联系起来来讲。

主要讲中西哲学会通的时代意义与文化意义。

因为生了文化问题,文化问题是一个价值与方向问题,故不是科技性的,说到底是哲学性的。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时代问题的是哲学问题。

哲学关联着文化讲,就是指导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与智慧,讲中西哲学之会通就是从核心处将中西文化智会通。

性赋予了中西哲学之会通的存在性格与人文化成的文化品格。

哲学是对人类认识的反思,哲学有其普遍性,哲学所追求的是普遍性的真理,所讲的道理都具有普遍性。

只有从普遍性开始才可通,如没有普遍性就不能谈会通。

哲学真理的普遍性是给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的直截了当说明,但是会通理论的说明更重要对特殊性与关系的说明上来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ICHUAN UNIVERSITY
论文名称:宇宙、“元”、生命
作者:王彦智
所在学院:华西口腔医学院
专业年级: 2015级
学号:2015151642112
指导教师:麻尧宾
日期: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宇宙、‚元‛、生命
——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理》有感关键词:宇宙,元,生命
绪论:总所周知,天地万物皆诞生于宇宙之中,今拜读沐白先生《‘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理》一文,对宇宙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

觉宇宙之‚元‛与宇宙生命有着一种不可言说的联系;物、心、理系宇宙与天地万物息息相关;宇宙生命存在之‚元‛与宇宙又似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特书此文,以抒拙见。

宇宙究竟为何物?先人文子有云:‚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故宇宙即空间与时间,那么其跨度有多大呢?何为四方上下?普天之下,万物所见,皆为宇;何为往古来今?漫漫史路,万物之迹,皆为宙。

宇宙之大,可谓无穷无尽,然而如此之物,其根源又为何物?
光阴流逝,今东重心,西重理,但二者重心、理无非为究万事万物之根源。

宇宙之源为何物?西谓之‚大爆炸宇宙论‛,而东谓之‚元‛。

若必须选出应该相信那一学说,想必大多数人其实会选择西方所谓‚大爆炸宇宙论‛,事实上确实如此,余之生,前二十余载亦对此不抱有任何怀疑,族弟族妹问起,必就西方之‚大爆炸宇宙论‛侃侃而谈。

而今,心中却对此理论产生了丝丝疑虑,也对吾之自身产生了疑惑。

其一,所谓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跨度之广,非吾等所能明了,
而在自身一无所知的领域,又何来猜测、逻辑、推理一说?其二,西之谓宇宙源于一超原子爆炸,然并未从根源上解答,即若宇宙源之于原子,此原子又源于何处?其产生爆炸又源于何由?经爆炸又因何趋于平衡?所谓科学,所谓猜测、逻辑、推理用于寻求宇宙之根源,着实不妥,对此余心亦感苦涩,学问十二余载,竟学得一场空谈。

现余观之,所谓‚大爆炸宇宙论‛,未若‚元‛之一字。

‚乾,元亨利贞。

‛语出《易经》,后人解之曰:‚‘元’为大、为始,引义为善长,为春;‘亨’为通,引义为嘉会,为夏;‘利’为美利,引义为义和,为秋;‘贞’为正,引义为干事,为冬。

‛古之乾为天,似今之宇宙,而‚元亨利贞‛之‚元‛意为大,意为始,意为善长,意为春,故谓之本。

沐白先生解惑曰:‚就‘元’言,大抵有‘始’义,‘首’义,‘长’义与‘善’义。


‚始‛即起始,开始,可为吾等人类之‚始‛,可为花草树木之‚始‛,可为万事万物之‚始‛,亦然,可为宇宙之‚始‛。

吾等人类为何有祭祖一行为?此乃于先人之感恩,无吾等之父母,则无吾等;若无吾等之先祖,吾等现又在何处?如此观之,吾等人类之始,亦可称得上是吾等人类之本。

而相比之下,宇宙之‚始‛乃更甚,生万事万物,有了‚始‛才有了之后的一切,还有未来一切的可能性,即‚始‛之于‚元‛,乃起源之意。

而‚首‛又有何意?于体,首即为头部,众所周知,从生理上讲,头部乃人体最重要,最为精密的部分,没有之一。

显然,此‚首‛非
彼首,虽有不同,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即为重要之意,何谓重要?缺之不可?非也,人体各部分,各个器官,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各司其职,缺一不可,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说首——即头部,是最为重要的呢?思想,没错,此之思想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即王阳明先生的‚心‛之一字。

人之与牲畜区别何在?西方有一句谚语——人为生而食,不为食而生(One should eat to live, not live to eat),全然体现了牲畜之与人类在‚心‛之一字上的差距,故认为首乃人体最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心,乃人之本。

那么‚元‛之‚首‛意呢?大致为视宇宙为活动的生命体,而‚首‛则做其生命发展的一切统一的筹划与调度,此‚首‛即为宇宙之‚心‛,即‚首‛之意,代表着‚元‛乃宇宙之根本。

接下来是‚长‛,沐白先生言:‚若落定于以‘元’为‘长’。

盖是将宇宙的初萌发动做进阶的一步。

‛此乃宇宙生命之品物流行,生长无碍。

于世间万物,最重要的莫过于生长繁衍,没有生长繁衍,就没有万事万物的轮转更替,说‚长‛乃生命的本体一点也不为过。

于吾等而言,为何会在此思考着宇宙?为何又会赋予宇宙这一概念?为何宇宙又会诞生出吾等人类?因吾等存在,因吾等在存在时思考,倘若哪一天人类不再存在,或许宇宙二字也就彻底的泯灭于时间的洪流之中,正是如此,也恰恰说明了,吾等宇宙生命也不是单方面的承恩与宇宙,宇宙与宇宙生命之间亦有着相互联系。

即‚长‛之一字于‚元‛,赋予了宇宙的意义。

最后则为‚善‛,此善乃宇宙的绝对义,纯粹义,而非善恶之善。

若上帝之于基督教,绝无与其相对的存在,而‚善‛于之‚元‛又何解?就宇宙来看,吾辈先人不断求索,亦未寻得其相对一面,于未来,亦无人想象是否有与宇宙相对的事物存在,此乃宇宙之绝对已深入人心。

而纵观古今,人类之于宇宙的描述无非浩瀚二字,此二字不过‚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简称而已,可见宇宙二字之于人类已有根深蒂固的认知,不需要解释,脑海中即呈现出其概念,亦容不得修饰,脑中也能想象其壮丽。

观沐白先生言,吾等可明,‚元‛即‚本‛,其乃‚始‛、‚首‛、‚长‛、‚善‛之合意,若细细思量,余在对‚始‛、‚首‛、‚长‛、‚善‛四字思量之时,都将宇宙看作是生命体进行思考,进行解释,若脱离了生命体这一思考范围,上述关于‚元‛之‚始‛义、‚首‛义、‚长‛义、‚善‛义之思考则皆是有些牵强,可以说,若是脱离生命二字,此‚元‛之四义也将变得晦涩难懂,如此思之,余甚感宇宙与生命二字有着一种道不清的联系。

熊十力先生有言‚宇宙大心‛,此‚心‛以天地立心,以天地为心,余思之,或有所悟,天地之所动,即为宇宙之所思,想来,古人敬畏神灵,惧怕天灾人祸亦不无道理。

或许现如今所谓科学的解释反而是错误的,科学将一切的自然现象以逻辑推论解释为必然的规律,然而如若将宇宙视为人体,将雨雪风沙视为血液流动、脉搏跳动等各种生理现象,或许天地之所动,并非必然的规律,只是符合‚宇宙大心‛之所思,正如人体运转之新陈代谢。

毕竟,谁也不能否认宇宙或许也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就如同电影《星际穿越》中的五次元生
物一般,或许他们的存在,只是人类的无法理解,同理,人类所认知的宇宙存在形式,或许,从一开始就错了也说不定。

由此思之,宇宙之‚元‛,即其‚本‛,必然乃实体充实,非虚灵一片;乃照体独立,非昏暗一体。

毕竟‚无‛之概念与‚有‛之概念乃相对存在,纯粹之‚无‛不可能生成任何之‚有‛。

既然‚元‛乃本体,乃实体充实,照体独立,则必然有其肌理构造,沐白先生指出‚物即心即理‛,此乃本体之肌理构造。

何为物?盖是材料、气质;何为心,盖是功能、活动;何为理?盖是秩序、条理。

细看材料、气质、功能、活动、秩序、条理,即物心理三者实则包含了一切,不只是所谓‚元‛,世间万事万物皆系于物心理三字,依余之拙见,宇宙之与宇宙生命,早已靠物心理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吾等芸芸众生皆为宇宙生命,物给予吾等生命之实体,如此所为何也?想必是为了催生并容纳吾等之宇宙之调和,此乃吾等宇宙生命之功能、活动,即吾等之心,物之所为,乃心,即,物即心;心之所向,为何物?理,吾等先辈不断追寻,莫过于理之一字,宇宙天地间的秩序与条理,乃冥冥中指引吾等宇宙生命不断向前的信标,就像吾等人类,不就是在追寻理的道路之上不断的向前进化的吗?所以,心之所向,乃理,即,心即理。

然而,虽有物即心即理,在肌理构造方面依旧是缺一不可,三者兼具,方称之为‚体‛,三者合为一义,唯有行此三者功能义之时方可。

宇宙之‚元‛乃有物、心、理组成,吾等宇宙生命亦由物、心、理组成,最初之‚元‛,诞生了宇宙,相应的,宇宙诞生了吾等宇宙
生命,而吾等宇宙生命,则维持着宇宙内部的轮转更替,充当着亘古不变的宇宙之中动之一字,吾等宇宙生命不知疲倦生长繁衍,不知疲倦的追寻宇宙前进的步伐,所求之物,乃宇宙之‚元‛,三者相互依存,轮转不断,最终,亦或者说从一开始,三者就已将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看似偶然,实则为必然之关联。

总结:宇宙之‚元‛,宇宙,宇宙生命,这三者看似仅仅只是单纯的诞生关系,但是我相信,没有人会觉得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会有如此简单,所谓构造‚本‛之物、心、理,此三者之间的理必是相互联系,而非淡出你的一一相对,在我看来,此三者之间形成轮回,三者相辅,才能形成一个不断进化,不断前进的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