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工课设
环境工程(代码083002)

环境工程(代码:083002)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从事环境工程研究及实践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具有扎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环境工程的进展和动态,掌握环境工程的进展和动向,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能独立从事一般性环境工程的基础研究。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设计部门以及国家、地方部门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2.掌握环境工程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从事环境工程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二、学习年限1、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或攻读博士学位。
在规定学制内,未达培养要求的,可以申请延长学习年限,延长期满仍未完成学业者,按退学处理。
2、学分:在学习期内,课程最低要求为31学分(见下表),另有专业实践和学术活动各2学分,合计35学分。
三、研究方向1、工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物迁移与转化规律,开发工业废弃物的净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2、土壤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污染土壤修复的机理与过程调控技术;污染土壤修复的原位与异位修复技术体系;矿区土壤复垦理论与技术。
3、水与大气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饮用水、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开发研究、污染状况的监测与评价;针对煤烟型大气污染从源头开始进行煤炭、煤系固废燃烧过程和燃烧后的除尘、降尘、减少SO2排放等技术开发。
四、课程设置(参见附表“教学进度表”)1、课程设置(参见附表“教学进度表”)2、补修课程以同等学力入学和跨专业入学的学生,必须补修3门环境工程学科核心课程,学分另计,但不能顶替所攻读学位的课程学分。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设置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核心课程。
二、课程目标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环境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的能力,能够解决环境工程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保意识,具备从事环境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环境工程原理: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环境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环境监测: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水污染控制工程:掌握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水污染控制的工程实践和发展趋势。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大气污染控制的工程实践和发展趋势。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掌握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最新进展。
物理污染控制工程:掌握物理污染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物理污染控制的工程实践和发展趋势。
环境影响评价: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实践。
环境规划与管理: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实践。
四、实践教学环节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掌握环境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与持续改进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评估应该以课程目标为依据,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估,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课程设计成果、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等。
同时,应该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根据教学评估结果和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环境工程技术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介绍环境工程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监测等多方面内容。
本课程主要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环境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环境行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设置1.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1.1 环境科学概论1.2 生态学基础1.3 环境污染与控制2. 环境监测技术2.1 环境监测基本原理2.2 水质监测技术2.3 大气监测技术2.4 噪声监测技术2.5 土壤监测技术3. 环境治理技术3.1 废水处理技术3.2 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3.3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3.4 土壤修复技术3.5 噪声治理技术4. 环境管理相关内容4.1 环境影响评价4.2 环境管理体系4.3 环境法律法规4.4 环境管理案例分析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2.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环境监测、治理和管理工作的能力3.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环境工程项目设计与实施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四、教学方式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30%2.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3.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4. 主要评估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
六、教材《环境工程导论》、《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环境治理工程导论》等。
七、教学大纲修订说明本教学大纲为初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将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环境工程技术人才。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设计方案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掌握环境污染治理技术;2. 了解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政策,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3. 掌握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具备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环境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环境治理工程设计;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环境现状进行监测、评价,并提出改善措施;3.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等方式,提高沟通、表达、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2. 增强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激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思维活跃,对环境保护有一定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环境污染的定义、类型及成因;环境工程的基本任务、方法和技术。
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工程概述2. 水污染治理技术:介绍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技术;重点讲解生物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水污染治理3.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阐述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技术;重点介绍脱硫、脱硝、除尘技术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大气污染治理4.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讲解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理方法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教材章节:第四章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5. 环境监测与评价:介绍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技术;讲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程序和方法。
环境工程AAO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AAO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环境工程中AAO(厌氧-缺氧-好氧)工艺的基本原理及流程;2. 掌握AAO工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效果;3. 了解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及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污水处理问题;2. 能够设计简单的AAO工艺流程,并进行模拟实验;3. 能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并掌握环境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2. 增强学生对环境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AAO工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欲望。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环境工程领域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AAO工艺基本原理:讲解AAO工艺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重要性,结合课本第二章内容,阐述厌氧、缺氧、好氧三个阶段的生物反应过程。
2. AAO工艺流程设计:分析AAO工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结合课本第三章内容,介绍工艺流程设计原则、参数计算及设备选型。
3. 污水处理效果分析: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AAO工艺对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合课本第四章内容,分析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
4. 模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AAO工艺模拟实验,锻炼实际操作能力,结合课本第五章内容,掌握实验方法、步骤及数据处理。
5. 环境保护政策与前沿技术:介绍我国环境保护政策,解读环境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结合课本第六章内容,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AAO工艺基本原理及流程设计;第二周:AAO工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第三周:模拟实验(1):AAO工艺实验操作;第四周:模拟实验(2):数据处理与分析;第五周:环境保护政策与前沿技术介绍。
培养方案同济大学环境工程

培养方案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环境工程专业是以解决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为使命的学科,致力于培养具备环境科学基础和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级复合型环境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本专业以环境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和环境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具备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能力,能在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从事环境工程技术和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环境伦理和环境法制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境保护观念,具有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级环境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培养要求1.具备坚实的数理化基础,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2.具备较强的环境工程技术应用基础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环境工程技术应用能力;3.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跨文化、多学科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规格1. 人才培养类型:本科生2. 培养年限:四年制。
3. 学分要求:学分制管理,总学分不少于160学分。
4. 获得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环境工程专业总体课程设置包括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四部分。
1.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导论、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制图基础等。
2.专业核心课程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化学工程、环境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环境法与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等。
3.专业选修课程环境统计学、环境模拟与计算机应用、环境保护装备与技术、环境管理与审核、环境公共卫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海洋环境工程、工业生态学、环境生态修复工程等。
4.实践课程环境工程实验、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工程实习、毕业设计等。
环境工程专业计划制定方案

环境工程专业计划制定方案一、前言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环境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等。
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成为对环境问题有深入理解和解决能力的专业人才。
环境工程的计划制定是该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文中,我将提出环境工程专业计划制定方案,旨在培养出更加优秀、全面的环境工程师。
二、专业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解决能力。
2.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灵活运用于环境工程实践中。
3.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环境工程领域中有所建树。
4. 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环境工程师。
三、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包括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与控制、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等。
2. 专业课程:包括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设计、环境信息系统、环境工程实践等。
3. 拓展课程:包括环境政策、环境法规、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等。
4. 选修课程:包括环境施工技术、环境监测与模拟、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污染治理等。
四、实践教学1. 实习:安排学生到环保企业、环境监测机构等单位进行为期几个月的实习,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环保工作中。
2. 实验课:开设环境工程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3. 实际工程项目: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的环境工程项目,让学生了解工程实践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五、师资力量1. 建立学科导师制度,为每个学生指定一名学科导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和管理。
2. 定期聘请业内专家来开设专题讲座,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环境工程技术和发展趋势。
3. 鼓励师资队伍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师生间的学术互动和合作精神。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1. 建立国际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环境工程项目、学术交流与合作。
2. 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邀请国外环境工程专业的教授来校讲学,与国外院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
七、实践能力培养1. 开设环境工程实践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到实际环境工程施工项目中,学习实践环境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表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表摘要:一、环境工程专业简介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2.专业课程3.实践课程4.选修课程三、课程安排与时间分布四、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趋势与就业前景五、结语正文:一、环境工程专业简介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研究环境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工程设计、污染物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需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基础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专业课程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设计、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法律法规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环境工程实习、环境监测实践、环境工程设计实践、污染控制工程实践等。
通过实践课程,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选修课程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有:环境经济学、环境伦理学、环境心理学、环保设备设计与制造、清洁生产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学习。
三、课程安排与时间分布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安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课程学习,第二阶段为专业课程学习,第三阶段为实践课程学习,第四阶段为毕业设计(论文)阶段。
整个课程设置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趋势与就业前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杨阳专业班级:环境科学1102 指导教师:黄永炳黄敏工作单位:资环学院题目: 1500吨/天玉米酿酒废水处理设计初始条件:已知废水排放水量为1500m3/d,设计废水处理量:Qmax=1500m3/d;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如下:CODCr≤40000 mg/l;BOD5 ≤20000mg/l;SS≤25000mg/l pH==3-5;水温T=65℃。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 查阅不少于10篇的相关资料,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2篇。
2. 根据废水的水质、水量和处理要求,选择合理的工艺流程,并按要求设计出污水处理方案。
3. 绘制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平面图、高程图、主要构筑物的平面图、剖面图,折合不少于2张1#图纸。
4. 完成一份10000字以上的设计计算说明书。
时间安排:1. 任务书下达,查阅资料 1天2. 制图规范、设计说明书讲解 2天3. 设计计算说明书的书写 5天4. 绘制图纸 1天5. 答辩 1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摘要本课程设计主要针对玉米酿酒废水处理设计,所得结果对玉米酿酒工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课程设计主要设计了1500吨/天玉米酿酒废水处理达标相关废水处理工艺和酿酒废水的达标排放。
设计结果表明:通过设计的方法和工艺能够达到废水的达标排放。
玉米酿酒产生的废水主要是酒精废水。
酒精废水是高浓度、高温度、高悬浮物的有机废水,酒精工业的污染以水的污染最为严重,生产过程中的废水主要来自蒸馏发酵成熟醪后排出的酒精糟,生产设备的洗涤水、冲洗水,以及蒸煮、糖化、发酵、蒸馏工艺的冷却水等。
酒精废水是高浓度、高温度、高悬浮物的有机废水,处理技术起步较早,发展较快。
废液中的废渣含有粉碎后的木薯皮、根茎等粗纤维,这类物质在废水中是不溶性的COD;木薯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是多糖类物质,在酒精发酵中不能成为酵母菌的碳源而被利用,残留在废液中,表现为溶解性COD;无机灰分的泥砂杂质。
这些物质增加了废水处理的难度。
本文特色在于UASB工艺的运用。
关键词:玉米发酵酒精废水 UASB目录1绪言 (5)1.1基本资料 (5)1.1.1酿酒的起源 (5)1.1.2酿造方法 (6)1.1.3酒曲 (9)1.2工业废水 (10)1.3玉米酿酒废水 (11)1.4水污染及其危害 (12)2设计原则 (14)3设计范围 (15)4.工艺概括 (15)5工艺改进 (16)6.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17)7.进出水水质 (17)7.1进水水质 (17)7.2出水水质 (17)8主要构造物设计计算 (17)8.1格栅 (18)8.2调节池 (21)8.3提升泵站 (22)8.4UASB (22)8.5接触氧化池 (23)8.6气浮池 (25)9工艺说明 (26)10投资计算 (30)10.1设备投资 (30)10.2土建投资 (32)11工程调试 (33)12运行管理 (33)13电气条件 (34)14土建结构 (34)15、设备选型 (34)16工艺总结 (34)18参考文献 (36)18致谢 (37)1 绪言水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源之一,但由于自然界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分布也很不均匀。
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我过的城市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匮乏的国家,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难度大,许多地区和城市严重缺水,与此同时,全国排污量为350亿立方米,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7%,80%的污水未经过有效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海,使我国水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并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可以说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危害生态环境,影响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1.1基本资料1.1.1酿酒的起源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含一定浓度酒精饮料的过程。
酿酒原料与酿酒容器,是谷物酿酒的两个先决条件。
据考古出土距今五千多年的酿酒器具表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存在酿酒这一行业,而酿酒之起源还在此之前。
远古时人们可能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龙山文化时期酿酒是较为发达的行业。
酿酒原料不同,所用微生物及酿造过程也不一样。
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
《齐民要术》记载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后世也有少量的改进。
至于酿酒的起源,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
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
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
’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
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
”《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
杜康造酒的说法是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
”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
这就是酒的作法,并无什么奇异的办法。
由一点生活中的偶然的机会作契机,启发创造发明之灵感,这是很合乎一些发明创造的规律的,这段记载在后世流传,杜康便成了很能够留心四周的小事,并能及时启动创作灵感之发明家了。
魏武帝乐府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
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
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 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
《黄帝内经》一书实乃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证。
1.1.2酿造方法由于酿酒用的原料不同,所用的微生物和酿造过程也不一样。
以白酒,啤酒,葡萄酒为例加以说明:白酒多以含淀粉物质为原料,如高粱、玉米、大麦、小麦、大米、碗豆等,其酿造过程大体分为两步:首先是用米曲霉、黑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分解成糖类,称为糖化过程;第2步由酵母菌再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
白酒中的香味浓,主要是在发酵过程中还产生较多的酯类、高级酯类、挥发性游离酸、乙醛和糠醛等。
白酒的酒精含量一般在60度以上。
啤酒以大麦为原料,啤酒花为香料,经过麦芽糖化和啤酒酵母酒精发酵制成。
含有丰富的CO2和少量酒精。
由于发酵工艺与一般酒精生产不同,啤酒中保留了一部分未分解的营养物,从而增加了啤酒的香味。
啤酒中酒精含量一般为15度,或更低。
葡萄酒制作方法选择成熟前15~20天未喷洒农药的葡萄。
除去生、青、破果粒、霉烂果及其它杂物,直接放在大盆里(不要洗),因为葡萄皮表面存在着野生酵母,在清汁发酵时发挥酵母作用。
选好后,把手洗净,用两手在盘里用力揉搓葡萄,挤出葡萄汁。
在已准备好的罐或陶瓷缸的口部放上竹筛子,将挤出的葡萄汁滤到罐或缸里,除去葡萄梗。
竹筛上的葡萄皮、肉等,用纱布包好,用力挤压出残余的果汁,挤出的汁也装入缸或罐中。
正常情况下,葡萄出汁率为70%左右。
将装有葡萄汁的缸、罐静置12~20个小时,用乳胶管或无毒塑料管将上清液用虹吸法吸到另一个容器中,进行发酵。
为防止发酵时汁液外溢,发酵缸、罐中的葡萄清汁不要装得过满,是容器容量的80%-90%即可。
经过两昼夜,葡萄汁开始发酵,特别旺盛时,可听到沙沙声,同时可以嗅到酒香味。
发酵过程,要注意控制酒度,适时补糖和控制品温。
控制酒度的方法是每100毫升葡萄汁利用葡萄皮上附有的野生酵母发酵酿酒,1克糖份可产生0.56度酒,如果葡萄含糖量为15%,出酒度为 15X 0.56=8.4;如果含糖量为20%,出酒度则为20 x 0.56=11.2,说明葡萄含糖量大的,出酒度就高些。
但靠葡萄本身的糖分,来提高成酒度是不可能的,必须另外添加白糖。
白糖的添加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例如,酿制含酒12度的葡萄酒(葡萄含糖量为15%),需添加白糖数量(12-8.4)X1.8=6.48克。
如葡萄含糖量为20%,则加糖量为(12-11.2)X1.8=1.44克(这里的1.8是按理论推算出来的,即酿成1度酒需要白糖1.8克)。
所得出的6.48克和1.44克都是100毫升葡萄汁的用量,如果是1公斤葡萄汁(即1000毫升),则加糖量分别为64.8克和14.4克。
以此为基数,根据葡萄汁量来计算。
适时补糖。
一般在发酵旺期添加为好。
根据酿酒时所用葡萄汁中糖分的含量和生产酒要求的酒度决定白糖的添加量。
控制品温。
品温是葡萄汁的发酵温度。
最宜温度为18℃-22℃。
温度过低,不易发酵;温度过高容易引起杂菌感染。
在这个温度下维持12天左右,葡萄汁中的糖分基本耗尽,还要静放2~3天,再采用虹吸法进行第一次分离。
将上清液抽出,装入事先洗净的缸、坛里、密封陈化。
要装满,不留空隙,以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
也可在葡萄酒上喷洒一点食用酒精(因为酒精比重小于葡萄酒,所以飘在葡萄酒面上,可以起隔绝空气和防杂菌污染的作用,同时还能防止酒面上生白膜)。
经过20天后,仍采用虹吸法进行第二次分离,分离后仍需陈贮3-5个月即成。
玉米酒以玉米为原料酿制的甜酒,营养丰富,香味沁人心脾,是中度甜酒产品的又一奇葩。
选取籽粒饱满、无霉、无虫蛀、精选过的当年新鲜玉米,晒干、磨成玉米粉。
二入笼蒸熟。
称取玉米面粉与清水按4:l的比例混合,将清水喷洒在面粉上面,充分搅拌均匀,然后置于铺纱布的蒸笼层中,用大火进行汽蒸,蒸至上大汽后,保持约5分钟,揭笼盖,移玉米粉出笼,及时压碎结块,再喷洒比第一次稍多的清水,继续上笼,用大火汽蒸;待重新上大汽后,保持约30分钟,当玉米粉表观松散,不呈稀糊状,熟透无夹生时,出笼摊开晾凉。
三入缸发酵。
取晾凉的熟玉米粉与纯化甜酒曲按160:1的比例混合,充分搅拌均匀后装入陶瓷大缸,密封缸口,放置在比较燥热的地方,保温发酵25~35小时,适时取出。
在发酵快要结束时,可取出少许酒醪尝之。
若呈酸味,说明快发酵好了,应尽快降温停止发酵;若呈苦辣味,则发酵已过,就不能再饮用了。
因此发酵适度很重要,要依发酵可控条件,凭经验掌握。
四入袋过滤。
将发酵好的酒醪装入洁净布袋压滤,滤液静置两天左右,然后虹吸上层澄清液,即得生玉米甜酒。
五高温杀菌。
将制得的生玉米甜酒装入已消毒的容器中,水浴加热至80℃,保温20分钟左右,进行杀菌,然后静置分层,虹吸上层澄清液,装入已消毒的酒瓶中密封,贴标签,置于阴凉处存放,即为成品,可直接饮用或上市销售。
1.1.3酒曲在经过强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温,米粒上即茂盛地生长出菌丝,此即酒曲。
在曲霉的淀粉酶的强力作用而糖化米的淀粉,因此,自古以来就把它和麦芽同时作为糖的原料,用来制造酒、甜酒和豆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