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见水速度优化注采压差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某砂岩油藏为例

合集下载

超低渗—致密油藏水平井开发注采参数优化实践——以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为例

超低渗—致密油藏水平井开发注采参数优化实践——以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为例

超低渗—致密油藏水平井开发注采参数优化实践——以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为例赵继勇;樊建明;何永宏;杨子清;高伟;高武彬【摘要】注水补充能量水平井开发过程存在拟溶解气驱和水驱两种驱替机理,3个不同的渗流阶段.基于此认识,结合水平井开发试验跟踪评价结果,确定了注水井、采油井合理工作制度和注采参数确定原则:①采用注水井与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相结合的超前注水能量补充模式;②建立了不同储集层定向井超前注水和注水强度计算理论图版;③超前注水时机应在水平井完井之后;④水平井合理初期产量根据存地液量与排距、超前注水量、水线推进速度等参数确定;⑤注水未见效前合理生产流压略大于饱和压力,注水见效后合理生产流压不低于饱和压力的2/3,同时结合动态及时调整.基于研究成果,2013年HQ油田投产80口水平井,见水井比例由8.8%降到3.0%,水平井平均单井产量年递减控制在15%之内,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5(042)001【总页数】8页(P68-75)【关键词】超低渗—致密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存地液量;注采参数优化;长庆油田【作者】赵继勇;樊建明;何永宏;杨子清;高伟;高武彬【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藏评价处;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9长庆油田超低渗—致密油藏具有储集层物性差、岩性致密,非达西渗流明显、地层压力系数低(0.6~ 0.8)和天然裂缝较发育等特征[1-7]。

依据水驱前缘移动规律优化分层注采压差

依据水驱前缘移动规律优化分层注采压差

Δp0 = p e0 - p w0
p w ——— 采出端( r w 处) 的地层压力ꎬMPaꎻ
r ——— 流线长度( 半径) ꎬmꎻ
A( r) ——— 流线长度 r 处的流管截面积ꎬm2 ꎮ
截面( r) 处的渗流单元关系式为 [14] :


rw
A( r) dr =



qf ′w ( S wf )
μ w ——— 注入水的地下黏度ꎬmPasꎻ
收稿日期:2019 - 09 - 03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鄂尔多斯盆地大型低渗透岩性地层油气藏开发示范工程” (2016ZX05050)
作者简介:朱圣举(1963— ) ꎬ男ꎬ硕士ꎬ高级工程师ꎬ研究方向为油藏工程、低渗透油田开发、提高采收率ꎮ
74
关键词:渗流ꎻ 纵向非均质性ꎻ 水驱前缘ꎻ 层间突进ꎻ 模型ꎻ 注采压差
中图分类号:TE311
文献标识码:A
由于渗透率、岩性、沉积环境、流体性质等因素
有所差别ꎬ 因 而 油 层 间 在 纵 向 上 会 表 现 出 非 均 质
性 [1] ꎮ 在合注合采的情况下ꎬ各油层也会由于吸水
能力、水线推进速度、分层采液能力、层间动用程度
第 21 卷 第 6 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据水驱前缘移动规律优化分层注采压差
朱圣举1ꎬ2 朱洁3 安小平1ꎬ2 张皎生1ꎬ2
(1.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ꎬ 西安 710018ꎻ
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ꎬ 西安 710018ꎻ
数学解析法ꎬ建立径向渗流条件下的分层注采压差
优化模型ꎮ
图 1 平面径向渗流示意图
取微元 drꎬ计算截面处( r) 的日流量为 [14]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郭彦如;刘俊榜;杨华;刘震;付金华;姚泾利;徐旺林;张延玲【摘要】By analyzing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under the guideline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 in the low permeability, tight reservoir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is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re evolution, and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evolution models are concluded. The low permeability, tight reservoir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are distributed within the range of goo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The reservoir sand-bodies are dominated by lacustrine gravity flow deposits and delta front deposits. In the early period when hydrocarbons are accumulated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the reservoir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porosity and high permeability. The oil and gas generated in the period are accumulated normally under the effect of buoyancy. In the middle-late period, the reservoirs have experienced continuous compression. The petroleum generated in the late period, the majo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eriod, migrates and accumulates by infiltration along the previously remained paths under the effect of buoyancy and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urce rocks and the reservoirs. When the reservoirs become tight, oil and gas stop migration. From the Late Jurassic to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oil and gas widely charge the high porosity sandstones near the source rocks when they migrate from the center of the lacustrine basin to me borders.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the diagenesis of sandstone reservoirs is enhanced, making the reservoirs tight. After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present low permeability tight lithologic reservoirs are formed due to the compressing and uplifing movement of the structure which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ilts up in the east.%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从成藏条件解剖入手,从孔隙演化的角度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归纳其成藏演化模式.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分布于优质烃源岩范围内,湖相重力流沉积与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要储集砂体类型.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在早期成藏期具有高孔高渗的特点,早期生成的油气在浮力作用下正常成藏,中后期成藏过程中经历了持续压实致密过程;后期主生烃期生成的原油在浮力和源储压差共同作用下沿先前残余路径以浸润方式运聚,达到致密条件时,油气停止运移.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中期,油气在高孔隙砂岩中近源多点面状充注大面积成藏,油气从湖盆中心向四周运移:早白垩世晚期,砂岩储集层成岩作用加强,储集层发生致密化.晚白垩世之后,受西倾东翘的构造挤压抬升运动影响,形成现今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2(039)004【总页数】9页(P417-425)【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油藏;成藏机理;成藏演化模式【作者】郭彦如;刘俊榜;杨华;刘震;付金华;姚泾利;徐旺林;张延玲【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砂岩油藏酸化解堵技术的探究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砂岩油藏酸化解堵技术的探究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砂岩油藏酸化解堵技术的探究【摘要】对于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砂岩油田在开发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油层堵塞的现象。

由于油层堵塞较严重,酸化解堵技术在该盆地油田稳产、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的酸化作业可以有效地解除地层堵塞,恢复地层渗透率,在一定程度改变地层的物性。

但是使用酸化解堵技术不当还会有危险性,不仅会使地层发生不可逆转的二次伤害,降低渗透率,甚至会造成油井停产。

本文主要介绍了低渗透率砂岩油藏堵塞因素、酸化解堵技术原理和普遍运用的酸化解堵技术,通过对堵塞机理以及砂岩酸化影响因素的探究,我们确定了对于不同的储层和伤害类型的酸化解堵技术。

【关键词】低渗透砂岩酸化解堵当前,油田开发过程中地层堵塞现象普遍存在,酸化是目前解除地层堵塞恢复地层渗透率的主要措施。

酸化技术的作用机理就是通过酸液在地层的孔隙间和细小裂缝中的流动及反应来逐渐溶解油井周围的种种固体颗粒以及杂质,使这些固体微粒以及杂质对地层的渗透率的危害降低,达到疏通渗透通道的作用,以此来实现油井的稳产和高产。

目前,酸化工艺主要包括基质酸化、酸洗和压裂酸化三大类型。

为了防止酸压导致油井提前出砂,我们通常采用基质酸化技术,也就是说把不高于岩层破裂压力的酸注入储油层孔隙中,把孔隙里的固体颗粒和杂质等堵塞物溶解,使油层渗透率得到提高并实现油井高产的目的。

1 对砂岩储层堵塞的分析通常,砂岩储层堵塞分为以下几类:①固体微粒堵塞;②无机垢堵塞;③有机沉淀物堵塞;④生物垢堵塞;⑤酸化堵塞。

1.1 固体颗粒堵塞由于泥浆中固体微粒粒径平均为8到50微米,当我们钻井时,因为泥浆物体颗粒和泥浆滤液容易进入储层中从而导致油井附近的地层渗透率大大地降低甚至造成地层堵塞。

在储层中的诸如石英、长石等固体微细颗粒和粘土矿物会跟随流体慢慢产出。

有时在油井附近还有部分会和原油混合形成油泥沉积,导致储层的渗透率下降。

1.2 无机垢堵塞在外界流体注入地层后,由于地层水遇到注入水,会引起井底压力、溶解气和温度等的变化,该流体由于和地层液体发生反应,形成胶体。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油藏低盐度水驱作用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油藏低盐度水驱作用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油藏低盐度水驱作用规律柴汝宽;刘月田;何宇廷;王靖茹;樊平天【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年(卷),期】2022(41)2【摘要】目前低盐度水驱研究主要集中于中高渗透、高黏土质量浓度的砂岩油藏,是否适用于致密砂岩油藏有待于深入研究。

基于这种情况,以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岩心和原油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驱替实验、润湿角测定实验、界面张力以及界面扩张流变测定实验开展致密砂岩油藏低盐度水驱作用规律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低盐度水驱适用于致密砂岩油藏,调整注入水离子组成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以及油水相互作用,即可实现采收率的提高;其中,降低Ca^(2+)质量浓度或增加SO_(2)质量浓度可促进极性原油组分脱离岩石表面,增强岩石表面水湿性;与此同时,降低Ca^(2+)质量浓度或增加SO_(2)质量浓度可促进极性原油组分在油水界面的吸附,降低界面张力并增强界面黏弹性;降低Ca^(2+)质量浓度或增加SO_(2)质量浓度对提高采收率有较好效果。

研究成果为低盐度水驱在致密砂岩油藏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总页数】8页(P67-74)【作者】柴汝宽;刘月田;何宇廷;王靖茹;樊平天【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南泥湾采油厂【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1【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砂岩储层水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以姬塬地区延长组砂岩储层微观组合模型水驱油实验为例2.特低渗透砂岩的核磁共振水驱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3.低渗河道水驱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以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A21井区长2油藏为例4.低渗河道水驱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以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A21井区长2油藏为例5.特低渗透—致密砂岩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差异性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其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延长组作为盆地内的一个关键含油层系,其低渗透、致密岩性的特点使得油藏的成藏过程复杂且难以预测。

研究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还可为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详细的地质背景介绍,为后续的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分析奠定基础。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深入剖析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储层、盖层以及运移通道等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油藏的成藏过程,揭示油气在致密岩性储层中的运移、聚集和保存机制。

总结提出适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模式,为后续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鄂尔多斯盆地及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国油气工业的持续发展。

二、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大型内陆沉积盆地,具有独特的构造和沉积演化历史。

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主要由一个向北倾斜的大型单斜构造和一些次级褶皱组成。

这些构造特征使得盆地的沉积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异性,南部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北部则以湖泊相沉积为主。

在延长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湖盆扩张阶段,湖泊广泛分布,形成了一套巨厚的陆相碎屑岩沉积。

这套沉积体系以河流-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为主,其中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在盆地的南部和西南部,三角洲相沉积则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部和北部,湖泊相沉积则广泛覆盖在盆地的中心区域。

鄂尔多斯盆地的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砂岩、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等。

鄂尔多斯盆地边底水油藏开发方案效果评价——以东仁沟延10油层组为例

鄂尔多斯盆地边底水油藏开发方案效果评价——以东仁沟延10油层组为例

鄂尔多斯盆地边底水油藏开发方案效果评价——以东仁沟延10油层组为例王敏;段景杰;陈芳萍;李春霞【摘要】东仁沟油区延安组延10油藏为典型的构造—岩性油藏,储层物性好,边底水发育,但是开发效果较差,有必要进行注采结构调整。

通过各种理论和经验公式确定了东仁沟油区延10油藏的合理注采井网为不规则反七点井网,根据储量平面分布、储量动用状况、累计采油量、含水率分布进行井网加密。

合理井网密度为26口/km2,合理井距在208m左右,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10.77MPa,最小合理流动压力平均为5.04MPa,生产压差为7.6MPa,注采比可保持在1.1∶1,合理注采井数比为1.85∶1,合理采油速度为1.12%,采液速度为4.40%。

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开发方案进行了调整,并进行了20年开发期限的效果评价,预测结果显示,20年后单井日产油、累计产油量、采出程度均比方案调整前明显提高。

【期刊名称】《非常规油气》【年(卷),期】2016(003)002【总页数】6页(P53-58)【关键词】东仁沟油区;延10油层组;开发方案;效果评价【作者】王敏;段景杰;陈芳萍;李春霞【作者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3东仁沟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西部(图1),构造特征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单斜,局部发育低幅度隆起,形成了良好的构造—岩性圈闭。

东仁沟油区延10油层组主要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砂岩的平面展布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总体上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1-5]。

东仁沟延10油层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延101和延102两个亚油组,其中延101孔隙度最大为15.92%,最小为8.12%,平均为12.36%,延102孔隙度最大为15.03%,最小为8.09,平均为12.17%,延10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泥质含量的分布与砂体的展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泥质含量等参数影响着储层的性质。

低渗透油藏水窜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X区为例

低渗透油藏水窜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X区为例
发,目前已 经 进 入 到 注 水 开 发 中 后 期,大 部 分 油 区
已经进入中 高 含 水 阶 段,水 窜 严 重,导 致 油 田 矿 场
效率低下,稳 产 局 势 严 重 [1]。因 此 以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X 区延长组长 6 油 层 组 为 例,在 地 质 特 征 基 础 上 明
确水窜机理,为低渗透油藏水窜治理提供依据。
升周期与 对 应 注 水 井 的 压 裂 规 模 (加 砂 量)或 注 水
井与对应高含水井 压 裂 加 砂 量 之 和 呈 线 性 相 关,而
油井的压裂规模对含水上升周期影响较小 [1]。压裂
的大小和井距是转注井形成水窜的另一重要因素。
2.
2.
2 沉积微相对油井水窜的影响
统计分析 X 区有 20 口 水 窜 的 油 井 分 布 在 分 流
报,
2017,(
03).
[
11] 高 敬 善,万 文 胜,郭 智 能,等 .复 杂 低 渗 透 砂
砾岩油藏水窜通道识别研究———以沙丘 5 井
区梧桐沟组油藏为例[
J].新 疆 石 油 天 然 气,
2016,(
04).
[
12] 王矗,闵 季 涛,张 宏 博,等 .致 密 油 藏 压 裂 水
平缝不稳态压力分析[
井间的有效驱替压力并明确了影响因素,为低渗油藏水窜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水窜机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TE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7981(
2020)
10-0122-03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 是 我 国 油 田 开 采 的 主 要 区 块,是
典型的低渗透性油 藏,经 过 天 然 能 量 开 发 和 注 水 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 层 流体 黏 度 ,mPa·S;P —— 注 水 井 井 底 (O 点 ) 流 压 ,MPa;P —— 角 采 油 井 井 底 (A 点 )流 压 , MPa;Ap。— — 注水 井 与 角 采 油 井 之 注 采 压 差 ,Ap
L一,面 一 xL , 可 /z— m , 一 一 DC 一 面 一 EB — mL/2,∞ 一 L 。z、772均 为 系数 ,无 因
tsl =

惹 N =
(12)

[-n + -n ]
[-n + ·n ]


2CK Ap fw。 (S f。)
收稿 日期 :2015—12—07 作 者 简 介 :朱 圣 举 ,高 级 工 程 师 ,硕 士 ,]963年 生 ,]996年 毕 业 于 江汉 石 油学 院 油气 田开 发 工 程 专 业 ,现 从 事 油 藏 工 程 、低 渗 透 油 田 开 发 、提 高 采 收 率 等 领 域 的 研 究 工 作 。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科 技 重 大 专 项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大 型 低 渗 透 岩性 地 层 油 气 藏 开 发 示 范 工 程 ”(编 号 :2Ou ZXO5044)。
is2 一


寿 t—A 舷 f ( S f。)K 。/( ) Ap

2CK 。Ap! 歪-! 厂 w 1 (S fc)
(3)
M 1一
(9) …
(11)
边采 油井 (C点 )有 两个 见 水 时间 t 及 t 。 边 采 油井 (C点 ))(AODC 中)见水 时 间 t。 [14
朱 圣 举 ,安 小 平 ,张 皎生
(1.中 国 石 油 长 庆 油 田 分 公 司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陕 西 西安 710018;2.低 渗 透 油 气 田勘 探 开 发 国家 工 程 实 验 室 )
摘 要 :为 了实 现 面 积 注采 井 网在 平 面 上 的 均 衡 水驱 ,提 高扫 油 面 积 系数 ,依 据 反 九 点 井 网 油 井 见 水 时 间公 式 ,在 假
手 ,并 考 虑平 面非 均质 性 ,建立 起 了反 九点 注采 井 网 的注采 压 差优 化模 型 ,可 用 于 油 田开 发 规 划设 计 及 油 田开发 调整 设计 。
1 注 采 压 差 优 化 模 型 的 建 立
图 1 反 九 点 井 网渗 流 单 元 示 意 图
式 中 :C = 0.0864;Cl= /al;al= A AOD , = 0 D,tad;K —— 注 水井 与角 采 油井 之 间的储 层
对 鄂 尔 多斯 盆地 某砂 岩 油 藏 正 方 形反 九 点 井 网 实 际 资料 分析 和 计 算 表 明 :接 近 合 理 的 注 边 压 差 与 注 角 压 差 之 比 的
注 采 关 系更 有 利 于 均 衡 水 驱 。
关 键 词 :鄂 尔 多斯 盆 地 ;水 驱 油藏 ;反 九 点 井 网 ;注 采 压 差 ;见 水 速 度
2016年 5月
石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PETR0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文 章 编 号 :1673—8217(2016)03—0108—03
第 30卷 第 3期
依 据 见 水 速 度 优 化 注 采 压 差 研 究


以鄂 尔 多斯盆 地 某 砂 岩 油 藏 为例

压 差 进行 了研 究 ,文 献凹 。]对 注 水 开 发 油 藏 的 合 理
生产 压差 进行 了研 究 。
然 而 ,遗憾 的是 ,以上 文献 的研 究 均是 基 于单 井
或 者 注采 两 口井 ,均 没有 注采 井 网 的概 念 ,更 没有 考
虑非 均质 的影 响 。鉴 于 此 ,本 文 从 渗 流 单 元 研 究 人
渗 透 率 ,10~ m ; — — 注 水 井 与 角 采 油井 之 间 的
反 九 点 井 网 中一个 注采 井 组 可 以划 分 为 16个 渗 流单 元 l1 ,见 图 1,其 半 横 轴 长 度 (0B)与 半 纵 轴 长度 (()A)的关 系 为 :0B :OA — z:1,且 有 0A —
次 。
=Ph—Pfc,MPa;L—— OA 长 度 ,122;Fw~— 井 筒 半 径 ,ITI;fw。 (S 。)—— 注水 井 与角 采油 井之 间的前 缘 含 水饱 和 度 S 对 应 的含水 率 的变 化率 ,f;西 —— 注
水 驱 前缘 沿 注 采 井 连 线 (0A)到达 角采 油 井 井 底 A 的 时 间 t _1
朱 圣 举 等 .依 据 见 水 速 度 优 化 注 采 压 差 研 究
·1O9 ·
水 井与 角采 油井 之 间 的储层 孑L隙度 ,f;tc— — 水 驱前 缘 达到 角采 油井 (A 点 )的时 间 ,d。 令
A 一
[·n +击-n ]
则 式 (1)变为
则 式 (7)变 为
设 各 采 油 井 见 水 时 间 相 同的 条 件 下 ,建 立 了 注 采 压 差 优 化 模 型 。研 究表 明 ,合 理 的 注 边 压 差 (注 水 井 与 边 采 油 井 之

间 的 压 差 Ap )与 注 角压 差 (注 水 井 与 角 采 油 井 之 间 的 压 差 Ap。)之 比 ,与 几 何 因子 和 储 层 渗 流 因子 的 乘 积 成 反 比 。
中 图 分 类 号 :TE31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注采 压差 是 注水 井井 底 流压 与采 油 井井 底流 压 之 差值 ,是注 水开 发 油藏 的重 要指 标 。
文献 [1I。]对 边底 水 油藏 的合 理 生 产 压差 进 行 了
\\ \口
研 究 ,文 献 ]对 高饱 和 、高气 油 比油 藏 的合 理生 产 压 差 进 行 了研 究 ,文 献 一63对 水 平 井 的合 理 生 产 压 差 进 行 了研 究 ,文献 [7 对 变 形 介 质 储 层 的 合 理 生 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