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16课主题的互补整合 《失意人生的不同选择》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16课主题的互补整合 《失意人生的不同选择》

失意人生的不同选择——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16课主题的互补整合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第16课将苏轼的《赤壁赋》与姚鼐的《登泰山记》合编在一起,这种编排组合在教材中还是首次。
《前赤壁赋》特点是“以文为赋”,《登泰山记》是“桐城散文”,初看似乎相似点很少,但仔细研读,这两篇文章其实可在主题的互补整合上做文章。
两篇文章均写于作者的失意之时。
苏轼的失意,师生多很熟悉,写《前赤壁赋》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且皇家还特地给了他一个照顾——“不得签书公事”。
团练副使在大宋本就是安置罪官的闲散小职,再不得“签书公事”,就什么“货卖帝王家”的机会也没有了。
新教参还没有编出,旧教参对《登泰山记》多只做古人游记处理,对姚鼐的境遇介绍甚少。
故大家对姚鼐写《登泰山记》时的境遇多不了解。
查阅史料,此时姚鼐刚刚辞去了《四库全书》纂修官的职务。
其自述的理由是“以病归”“养双亲”。
但从其后来的举动来看,这两个理由都是托词无疑。
因为你见过辞职后大冬天奔行千里登泰山养病的吗?你见过无官一身轻后,大过年的不回家,关键是登完泰山也不回家的“养双亲”的孝子吗?从散见的资料分析,姚鼐的辞官主因是与《四库全书》的总撰纪晓岚等当时文坛大家的龃龉。
姚鼐虽然也是《四库全书》的编写者,但限于他的年龄、资历、品秩和学术主张,总裁、副总裁、总撰、副总撰、总阅、总校等工作均与他无缘,他只是参与而已,且这个参与也是皇家“破格”赏赐的。
自己的观点、主张根本不被重视,并经常受到上司打压。
如果打压他的是舒亶、李定之辈屑小也就罢了,自己还可以在精神上战胜他们,“儿子打老子”。
但打压他的却是富有“生前身后名”的纪晓岚等学界名耆。
其从孙姚莹在《从祖惜抱先生行状》中有两句话可为姚鼐当时处境的写照:“世之孤生(孤陋寡闻之人),徒抱俗儒讲说,举汉、唐以来传注,屏弃不观,斯固可厌;陋而矫之者,乃专以考订、训诂、制度为实学,于身心性命之说,则斥为空疏无据;其文章之士,又喜逞才气,放蔑礼法,以讲学为迂拙:是皆不免于伪蔽。
单元化架构下“微专题教学”实施建议

单元化架构下“微专题教学”实施建议作者:陈娜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21年第01期摘要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从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出发,以主题、内容或写法聚合文本,以单元整合教学资源。
基于统编版教材的特点,按微专题的形式组织教学,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进行深度学习,从而更好地适应单元人文主题落实的需要。
关键词单元;散文;微专题早在1931年,美国学者莫里逊便提出了“单元教学法”的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理念是从“单元”出发,突出从整体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兼顾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重视构建单元教学的整体框架。
这一理念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将教学内容从以前的“单点”变成现在的“套餐”。
这需要语文教师以更宽的视野、从更高的层面,建构新的教学框架,从而引导学生运用贯通、比较式的思维方式,以文学鉴赏的眼光形成“单元”的意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单元“聚篇为类”、将学习任务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宗旨,我们应该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设计更开放、更贴近生活实际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外显性学习任务,避免单篇教学面面俱到的通病和群文阅读蜻蜓点水的形式主义。
因为散文是教材选文的主导文类,散文教学关涉“文学阅读与写作”“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当代文化参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多个学习任务群,因而我们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散文的单元教学为例,尝试提出大单元视域下散文教学的实施策略,从而为其他文体的单元教学提供可参照的教学思路。
课改专家王荣生老师提出,“散文教学应该在把握文本体式的基础上,重点从三个方面来确定学习内容和目标,包括作者个性化的言语形式(‘我’的词句章法)、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我’的所见所闻)、个体化的情感认知(‘我’的所思所感)”①。
以王荣生老师的观点为理论依据,我们可以将第七单元的五篇课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按微专题的形式组织教学。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两篇》课件(共53张PPT)(优质版推荐)

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 什么作用?
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 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 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 现力和感染力。
深入探究
本文中作者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试简要说明。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文章一开始,作 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永久的生命》第一段末句说“我们 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可怜”是因为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 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做主。
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小草和小牛犊 的用意是什么?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 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 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永远的小牛犊, 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渴望爱情博大的情怀博大的情怀崇高的人格崇高的人格寻求知识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爱情带来狂喜了解人的心灵人类同情苦难知道星辰为何发光自然结构梳理爱情解除孤寂使人看到仙境的神秘缩影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的受害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文章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表达了对爱情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表现了一个思想家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 zhàn )颤栗
词语解释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 不到。 消逝:消失。
状元成才路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蔓延:像蔓草一状元成样才路 向周围扩展。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词语解释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一 种极强烈的风暴。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服务类第16课《再塑生命的人》word教案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把握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过程与方法浏览圈、精读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揣摩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个一岁半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光无语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认识的孩子,她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
但她顽强的生活下来了,考入了哈佛大学,后成为一名作家。
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激励他人生存的勇气。
这种奇迹,当然与她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那段困难的日子里,她能走出心灵的障碍,重新塑造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老师莉莎文女士。
二、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
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另著有《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日记》《走出黑暗》《老师》。
十九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美国:马克•吐温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
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人们上了永远不能遗忘的一课——我们都希望这部书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让她的精神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
——罗斯福夫人三、朗读读学习字词妮莎捡截然感慨nīshājiérán gǎnkǎi搓捻抚弄绽开唯恐争执cuōniǎn fǔnòng zhànkāi混为一谈恍然大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hùn huǎng cù惭愧激荡疲惫不堪小心翼翼不求甚解四、复述故事课文写了莎莉文老师为我做的哪些事?(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把握紧紧的抱在怀里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教我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井房的经历:让我领悟到“水”把以上内容连成一段话,复述故事。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课件高二上学期语文大单元教学课件(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 赏析诗歌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 “饮者”数不胜数,比如陶渊明,为何单提陈王 (曹植)?
“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 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 急?” 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曹操有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 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 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而哥哥曹丕善用计谋,规范自 己的言行举止,得到了许多支持,曹操便立曹丕为太子。
五 赏析诗歌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 销万古愁。
• 不应该是“消愁”吗?怎么用“销”?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销,烁金也。是指 熔化金石。李白认为他的愁是万古以来凝聚而 成,是如金石般坚硬的块垒,如果没有足够的 火力和温度是无法熔化和消解的。这可能是人 世间最坚硬的愁了。
五 赏析诗歌
自信的李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情感由“悲”转到“欢”,诗人欢什么? 好友相聚 开怀畅饮 满腹才华 自信十足
五 赏析诗歌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第二句哪两个字需要重读? “必”和“还”,诗人直抒胸臆表达渴望建功 立业的高度自信心。 • 什么情况下人会有这种强烈的自我激励? 表明诗人的材此时并没有重用,隐有不平之气; 但诗人并不消沉,对于将来仍存热切的向往, 自信人生还有机会。
第16课《散文两篇》课件(共1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识文体
同学们已经阅读过《散文二篇》了,这两篇文章 与本单元学过的《背影》和《白杨礼赞》有什么不同 呢?
《背影》:写人记事散文 《白杨礼赞》:托物言志散文 《散文二篇》:议论性散文
深入研读,了解文体
助读链接:议论性散文就是以说理为主的散文,也被称为哲 理散文,是用“散文” 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 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
先抑后扬,层层推进
深入研读,了解文体
2.再次阅读两篇文章,结合文末阅读提示,分别绘制思维导 图,理解文章议论思路。(寻找每段关键句)
《我为什么而活着》
总 第1段: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第2段: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解除孤寂……我看到圣徒和诗人
分
们所想象的天空景象的神秘缩影。 第3段: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
第4段: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总 第5段: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
乐意再活一次。
深入研读,了解文体
助读链接:议论性散文就是以说理为主的散文,也被称为哲 理散文,是用“散文” 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 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
以说理为目的,有鲜明观点。 结构上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凋谢(diāo) 云霄( xiāo)
遏制( è ) 飓风( jù )
濒临( bīn ) 俯瞰( kàn )
混为一体( hùn )
洗涤( dí ) 茸毛(rónɡ) 蔓延( màn ) 星辰(chén ) 肆意( sì ) 深渊( yuān)
字词识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

素养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2.用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3.探讨苏轼的达观精神对当代的指导意义。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一、作者介绍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二、背景介绍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品的货款问题。面对鸦片的危害,北京政府曾于 1729 年和 1799 年颁布法令,禁止鸦片进口,但由于这一贸易非常有利可图,以 致中国官员接受贿赂,允许走私。而到 19 世纪中叶,当中国人 试图强行禁止鸦片交易时,便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观点(二)——鸦片战争是一场“通商战争”,源于中国和西 方通商制度的冲突
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这场战争指
的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北伐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解析:对比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差距,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
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
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
(3)结果: ①中国战败,英法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 通商口岸 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 ②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③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此前签订的 《 瑷珲条约 》,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 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 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从 《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 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初步提出了向 西方学习的主张
社会生活 西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社 上 会生活的变迁
总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
开端。
[练经典小题]
1.有人说“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意人生的不同选择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16课主题的互补整合
北师大二附中陈立今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第16课将苏轼的《赤壁赋》与姚鼐的《登泰山记》合编在一起,这种编排组合在教材中还是首次。
《前赤壁赋》特点是“以文为赋”,《登泰山记》是“桐城散文”,初看似乎相似点很少,但仔细研读,这两篇文章其实可在主题的互补整合上做文章。
两篇文章均写于作者的失意之时。
苏轼的失意,师生多很熟悉,写《前赤壁赋》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且皇家还特地给了他一个照顾——“不得签书公事”。
团练副使在大宋本就是安置罪官的闲散小职,再不得“签书公事”,就什么“货卖帝王家”的机会也没有了。
新教参还没有编出,旧教参对《登泰山记》多只做古人游记处理,对姚鼐的境遇介绍甚少。
故大家对姚鼐写《登泰山记》时的境遇多不了解。
查阅史料,此时姚鼐刚刚辞去了《四库全书》纂修官的职务。
其自述的理由是“以病归”“养双亲”。
但从其后来的举动来看,这两个理由都是托词无疑。
因为你见过辞职后大冬天奔行千里登泰山养病的吗?你见过无官一身轻后,大过年的不回家,关键是登完泰山也不回家的“养双亲”的孝子吗?
从散见的资料分析,姚鼐的辞官主因是与《四库全书》的总撰纪晓岚等当时文坛大家的龃龉。
姚鼐虽然也是《四库全书》的编写者,但限于他的年龄、资历、品秩和学术主张,总裁、副总裁、总撰、副总撰、总阅、总校等工作均与他无缘,他只是参与而已,且这个参与也是皇家“破格”赏赐的。
自己的观点、主张根本不被重视,并经常受到上司打压。
如果打压他的是舒亶、李定之辈屑小也就罢了,自己还可以在精神上战胜他们,“儿子打老子”。
但打压他的却是富有“生前身后名”的纪晓岚等学界名耆。
其从孙姚莹在《从祖惜抱先生行状》中有两句话可为姚鼐当时处境的写照:“世之孤生(孤陋寡闻之人),徒抱俗儒讲说,举汉、唐以来传注,屏弃不观,斯固可厌;陋而矫之者,乃专以考订、训诂、制度为实学,于身心性命之说,则斥为空疏无据;其文章之士,又喜逞才气,放蔑礼法,以讲学为迂拙:是皆不免于伪蔽。
” “纂修(《四库全书》)者竞尚新奇,厌薄宋元以来儒者,以为空疏,掊击讪笑之,不遗余力。
先生往复辨论,诸公虽无以难,而莫能助也。
将归,大兴翁覃溪(翁方纲)学士为叙送之,亦知先生不再出矣,临行乞言,先生曰:诸君皆欲读人未见之书,某则愿读人所常见书耳。
” 由此,可见姚鼐与当时文坛风气不合,与《四库全书》的负责人不契。
如果说这还只是后人追述,并未点明纪晓岚其人,那么姚鼐在《与胡雒君书》中则有直接的态度表述:“去秋始得《四库全书》一部,阅之,其持论大不公平。
鼐在京时,尚未见纪晓岚猖獗若此之甚,今观此,则略无忌惮矣。
岂不为世道忧邪?鼐老矣,望海内诸贤,尚能捄(救)其敝也。
”(《惜抱轩尺牍》44页,安徽大学出版社)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是“去年秋天才得到一部《四库全书》,阅读后,认为其所持之论太不公平,我在京师时,还没见到纪晓岚猖狂(删削、论走极端)到如此地步。
今天看来,他对前人成果,简直没有一点忌惮了。
让我怎么能不为世道忧虑啊?我老了,期望国内的贤人,能挽救(纪晓岚之流造成的)这个弊端。
”
相对纪晓岚,姚鼐是晚辈、后学、下属,在野,直呼纪晓岚(纪昀之字)绝非所宜,如果没有深的芥蒂,断不会如此。
继而又因其文章而忧世道,可见两人的学术观点相左之甚。
同样面对不公平命运,苏轼与姚鼐的选择却又有很大区别。
先看泛舟赤壁的苏轼:
他先把自己的皮囊假托成一个悲情的”客“,这个“客”一悲英雄永逝(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二悲个体渺小(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三悲人生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四悲壮志难酬(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源于他儒家的事功思想。
随后,苏轼心中的道家思想又以“主”的身份来宽慰儒家的悲怆,这个“主”分别以水月为喻,讨论了如何从变与不变两方面辨证地看待自然与自身。
逝者如斯,江水奔流到海不复还,人不能连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中,这是变;江水滔滔不绝,亘古如斯,这是不变。
“月有阴晴圆缺”是变,“江月年年只相似”是不变。
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
不要慨叹人生苦短,生不逢时,物我同一,生死同一,人生的意义可以永恒。
于是乎苏轼的精神主体与世间躯体就“相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了。
苏轼的解脱方法实是佛道圆融,从一定角度看也是一种自我麻痹——对于封建君权下的士人来说,这种圆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因为另起炉太劳累,在这种圆融中可以明哲保身,熬到下一次被皇家启用。
再看登泰山的姚鼐: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他不怕路途艰辛;“古时登山,循东谷入”,但他“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他不怕走“异路”;正因为如此,他看到了“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夕阳壮丽,看到了“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朝日磅礴。
登泰山的历程其实就是姚鼐面对不公正人生的选择历程的写照,他不走常人之路,不怕另起炉灶,敢于舍弃已有的“坛坛罐罐”。
用个形象的比喻:
如果说苏轼和姚鼐面对的现实都是一个大黑球,苏轼能从这黑中看到一丝自慰的光明,并把它扩大,知黑守白,黑白交融,形成一个太极球;这个太极球向前滚动,可以走很远很远,但人终究只能在这个球中生存,变化。
空间有限,改变亦有限。
而姚鼐虽受的打压相对温和,但他的解脱之法却异常决绝,他没有滚太极,而是把这个大黑球捅破,他选择的是对旧有选择的放弃,另寻了一片天地。
这从苏轼泛舟赤壁和姚鼐的登泰山后各自的履历可以看出。
黄州后的苏轼: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调任汝州团练副使。
未至汝州而幼子卒。
申请暂居
常州获准。
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复相,苏轼升任朝奉郎知登州。
四个月后,还朝
任礼部郎中。
升中书舍人,再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整治西湖,修苏堤。
元祐六年(1091年),调知颍州。
整治颍州水利,修筑堤坝。
元祐七年(1092年),调知扬州。
元祐八年(1093年),调知定州。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琼州别驾,儋州安置。
兴办教育。
元符三年(1100年),赦复为朝奉郎。
建中靖国元年(1101),北归途中病逝常州。
登泰山后的姚鼐:
乾隆四十一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6-1778),主持扬州梅花书院。
乾隆四十五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0-1787年),主持安庆敬敷书院。
乾隆五十三年至乾隆五十四年(1788-1789),主持徽州紫阳书院。
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五年(1790-1800),主持江宁钟山书院。
嘉庆六年至嘉庆十年(1801—1805)时,主持安庆敬敷书院。
嘉庆十年至嘉庆二十年(1805-1815),主持江宁钟山书院。
嘉庆二十年(1815),卒于江宁钟山书院。
苏轼的一生就是在重复贬官——复官——干活儿——再贬官——再复官——再
干活儿的圆圈。
其思想也遵循着得意——失意——再得意——再失意的圆圈轨迹。
球体往前走,不管这个球滚得多高多远,球里面的东西是一样的。
姚鼐,捅破了这个黑球,去做自己所爱做的事,不受制于人,不要皇家那只诱惑人的“胡萝卜”。
虽然朝代不同、面对的斗争对手不同,对两人的选择不好做截然的判断。
但姚鼐似乎过得更滋润、也更有成就,南归后的姚鼐主要于江苏
和安徽一带教学著书,学生满天下,后世闻名的有二十余人。
著有《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老子章义》1卷、《庄子章义》10卷、《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诗集》10卷、《法帖题跋》1卷、《笔记》10卷、《书录》4卷、《尺牍》10卷、《古文辞类纂》75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
研究领域广阔,涉及文学、哲学、史学、诗学、文章学、书法史等多方面。
苏轼虽也文章等身,但以诗词散文和艺术论述为主,虽内容真挚,灼见层出,但学术领域似乎终不及姚鼐宽广。
综上,在引导学生品读古人寓于山水的情怀的同时,能感悟先辈处理不公正命运的不同思路,并进行评点,也不失为一种教学思路——该单元教学任务的第一条即是“感知文学作品,涵咏品味,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情感态度,获得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