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红棺葬调查报告
殡葬调研报告

殡葬调研报告1.殡葬调研报告1加强殡葬管理,推行殡葬改革,抓好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镇在枝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今年以来,该镇认真贯彻《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湖北省殡葬管理办法》,按照《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殡葬管理工作的通告》精神,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克难攻坚,殡葬管理和殡葬改革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我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一、该镇殡葬改革工作情况(一)健全组织,强化措施,配备精干的殡改队伍。
该镇镇委、政府高度重视殡改工作,把殡改工作列入镇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抓、专班负责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
镇委、政府还把殡葬改革工作纳入综合目标管理,明确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我镇的殡改工作在上级政府的安排部署下顺利开展工作。
(二)广泛宣传,更新观念,营造浓厚的殡改氛围。
由于几千年传统土葬已深入人心,该镇认识到要做好殡改工作首先要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
为此,他们从全方位的宣传入手,一是会议宣传。
认真开好“三会”,首先是开好镇级领导班子成员会议,使领导班子成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其次开好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工作会议,传达上级殡葬改革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镇殡改工作;最后是村开好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学习宣传殡葬改革政策法规。
二是利用宣传车进行宣传,先后出动宣传车10余次深入到村、组进行巡回宣传。
三是通过办专栏、张贴标语、拉过街横幅和分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殡改政策,先后在七星台集镇、大埠街、石套子等村悬挂横幅6条,张贴标语160余份,张贴殡改通告56张,发放宣传单3300余份。
遇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他们力争通过耐心仔细地做思想工作来解决问题。
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使群众明白殡葬改革的目的意义,使得殡改观念开始逐步深入人心,殡改氛围逐步形成。
从印江土家族红棺葬习俗管窥社会道德社会权利论文

从印江土家族红棺葬习俗管窥社会道德与社会权利摘要贵州印江土家族一直沿用红棺为已故亲人丧葬的习俗。
论文意在探讨印江土家族红棺葬习俗反映的社会道德、社会权利。
关键词红棺丧葬道德权利“至有人类,则渐有群;而其群之多数人之性情、嗜好、言语、习惯,常以累月经年,不知不觉,相演相嬗,成为一种之风俗。
”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
嘉靖《思南府志》载:“蛮僚杂居,言语各异,渐被华风”,贵州印江土家人民的生活习俗同样逐渐被弱化。
但贵州印江土家族“凡死者用‘红馆’土葬”风俗仍保留至今,且具有民族特色,并对土家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红棺葬习俗的来历作为一种丧葬文化现象,主体意识的实用性通过某种方式得以传承,并形成一种心理机制。
红棺葬习俗通过“民众的自我教化”和“社会的互相传习”在贵州印江土家人的生活中被反复遵从,并保存到今天。
据当地居民讲述,关于红棺葬祖辈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大约在唐朝,印江城南乡间住着一个姓曹的年轻人,家境相当贫寒却勤学聪慧,并进京赶考中了状元。
皇帝在文德殿设宴召见,问及他的家境,他随口答:“小臣家境不算宽裕,千柱落脚,万马归巢,七十人煮饭,八十人挑水,白日千人拱手,夜里万盏明灯,二只盐船下河,如有一只不到就要打淡(单)。
”文武大臣听此话相当震惊,曹状元文才过人,家业宏隆,又有千军万马,若想谋朝篡位轻而易举。
皇帝顿生杀意,午门处斩了曹状元。
斩了曹状元,皇帝担心“曹军”起兵。
便密令兵部在御林军中点兵六万待命迎战,同时令钦差大臣到印江私访。
曹状元家房顶搭着稀松的茅草,四周夹满高粱秆,包谷秆围做房壁,“千柱落脚”。
屋檐下蚂蚁成群,来来往往,“万马归巢”。
钦差正狐疑,柴门里走出一个衣衫破烂老头。
望里一瞧,四壁空荡,灶前坐着个瞎老太婆。
钦差站在外面与老头攀谈:“老人家高寿?”老人答:“空长八十,七十出头了。
”钦差继续问:“你家可有盐船?”老人道:“唉!油灯都点不上,哪来盐船。
倒是养了两只鸭子,靠它生蛋换盐,只要一只不争气,全家就无钱买盐。
印江风俗作文

印江风俗作文
哎呀呀,印江的风俗可真有趣!嘿嘿,让我来给你讲讲吧。
在印江,土家族人有一个特别的节日,叫做“过赶年”。
这可是他们最大的节日呢!每年的大年三十前一天,他们就会张灯结彩,欢聚一堂,提前一天过年。
听大人们说,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在抗倭战争中的
英勇牺牲。
过赶年的时候,土家族人会做很多好吃的,比如腊肉、米酒、豆腐、糍粑等等。
他们还会举行一种独特的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
谷丰登。
除了过赶年,印江还有很多其他的风俗呢。
比如,土家族人喜欢唱长号唢呐,那声音可响亮了;他们的古法造纸术也很有名,现在还在沿用呢;还有红棺葬、祭风神、花灯歌舞等等,每一个都很有特色。
嘿嘿,我觉得印江的风俗真的很有意思,让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
哎呀,要是你也能来印江体验一下这些风俗,那就太好了!。
贵州震惊世界的十大未解之谜!

贵州震惊世界的十大未解之谜!一、三都产蛋崖——石头也能生蛋贵州三都县有一座山崖,千百年来不断地生出石蛋,据说每30年生一次,迄今为止,山崖生蛋之谜仍然没有破解。
位于三都县三合镇姑鲁寨背面的登赶山十分奇特,满山绿树成荫,唯独山腰上裸露出一块崖壁,更奇怪的是,这块崖壁上布满凹陷的石窝,而这些石窝每隔30年就会自动脱落出与恐龙蛋相似的石蛋,因此当地人都把它叫做产蛋崖。
为什么石头会生蛋?2009年,三都县曾悬赏50万元征集破译者,但至今没有结论。
产蛋崖所产石蛋表面光滑、个大、圆浑、厚重,没有被风化的痕迹,这与国内别的地方发现的石蛋有明显区别。
学者曾经怀疑是恐龙蛋;也有人认为在寒武纪,三都是一片深海,海底的软泥经过化学作用成了泥岩,结核成石蛋。
这些大胆的猜测和推断使得产蛋崖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二、占里换花草——能决定生男生女?在贵州,一个叫占里的侗族自然村落,创造了建国来两项令世人惊叹的零记录: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几近为零;二是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
原来这里面有一个近乎神话的秘密来解释这一切……在占里侗寨,几乎98%的家庭的孩子均为一男一女,很少有双男双女的现象。
真有这么巧合的事情?其实,这里面有一个近乎神话的秘密隐藏在里面,那就是用一种叫做“换花草”的草药来平衡胎儿的性别。
在整个侗寨占里,并非每个人都知道“换花草”的庐山面目,能有资格知道的也就只有一人,这个人被寨里人称为“药师”。
并且“药师”通常都是传女不传男的。
三、关岭红崖天书——黔中奇迹在贵州关岭县龙爪村晒甲山的一块岩壁上,分布着20多个怪异而神奇的古文字,内容无人能解,人称“天书”,因刻有“天书”的岩壁呈红色,又被称为“红崖天书”。
红崖古迹被誉为“黔中第一奇迹”,关于这部神秘天书,自明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对其考察研究,一直没有间断。
红崖天书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殷高宗伐鬼方纪功刻的“纪功碑”;一说是大禹治水时的遗迹;一说是诸葛亮南征时当地少数民族所作的图谱;一说是蜀汉时,牂牁爨族首领济火协助诸葛亮南征有功,用古爨文书写的济火“纪功碑”。
殡葬改革进展工作调研报告8篇最新

殡葬改革进展工作调研报告最新殡葬改革进展工作调研报告8篇最新如今的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哀悼形式,那么一起看看殡葬改革进展工作调研报告怎么写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殡葬改革进展工作调研报告8篇最新,欢迎阅读!殡葬改革进展工作调研报告篇1一、基本情况__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云贵高原中段,黔西南自治州西北角,东与安顺市关岭县毗邻,南及东南与兴仁县接壤,西及西北与普安县相连,北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隔河相望。
全县辖14个乡镇96个行政村(社区),国土面积1331平方公里,总人口33.66万人,其中苗族、布依族、彝族等13种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6%,农业人口占92%左右,属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县。
20__年,县委、县政府把殡葬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殡葬改革工作做为全县十件民生实事来抓,启动了殡仪服务中心和公墓两个项目建设。
其中,殡仪服务中心项目招投标工程造价为860万元,具体建设4个悼念厅和一栋办公楼,目前,三号、四号悼念厅已进入装饰工程,一号和二号悼念厅主体工程也即将完工,四个悼念厅预计到9月底便可投入使用,县城集中治丧工作年内可以启动;公墓项目原招投标造价为610万元,预计建成1500座墓地,通往墓地的十二阶梯已基本完成,整个工程预计9月底竣工交付使用,现民政局已开始预售墓地登记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殡葬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殡葬改革的整顿与规范仍然任重而道远,仍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殡葬改革是对传统丧葬习俗的挑战。
我们县是一个山区县,由于受长期实行的传统自选墓地土葬模式的影响,“入土为安”、“厚葬尽孝”、“逝者如生”等传统的丧葬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部分老百姓对集中治丧产生抵住情绪,以致私葬乱葬等殡葬违规行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给殡葬管理带来的工作压力较大。
(二)殡葬执法难度较大。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亲情关系、乡邻关系、社会关系的存在,丧葬活动往往不由个人的意愿左右,有时甚至出现一个大家庭才能决定的情况。
印江红棺

1、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用歌声来传情达意是他们从小练就的本事,劳作、爱情、婚俗、丧葬,生活中很多事都可用歌唱形式来表达;
2、土家族是历尽磨难的一个民族,经济不发达,嫁娘以“哭嫁”形式向被哭的亲朋求助“嫁奁”(钱、粮、嫁妆等财物),因为没有嫁奁,到婆家后就会被轻贱、受气。
唐朝初年(具体年代已不可考),思邛(印江县古名)城南一曹氏贫寒人家,有独子,勤学,聪慧过人,赴京殿试,高中状元。荣获皇帝及在朝文武达官于文德殿设宴召见。
席间,皇帝询曹状元之家况,状元兴致正浓,随口赋诗以答:
"白日千人拱手,黑夜万盏明灯;千根柱头落脚,万马归巢盈门;天悬亮、扭转乾坤;风扫地、肩担日月;八十人挑水、七十人煮饭;三艘盐船下河,一只不返打淡。"
又发钦差大臣去黔之思邛察访,来到曹状元家。曹家住山腰之上,时有云雾缭绕,该地名云半也,极目眺远,农耕锄禾。居家茅草,破房两间,顶盖丝茅草,四壁芦苇杆。门前檐下蚂蚁成群,熙熙攘攘往来于巢穴间搬运觅食。正在狐疑,从柴门里走出一衣衫褴褛之老头,再瞧屋里,四壁空荡,顶漏天光。
里间灶前坐着一老太婆,正手转磨子茫然干活。钦差所见仍觉不信,回头再问地方当差之人,带错否?答:
锣、鼓、镲、钹、唢呐(印江为唢呐之乡)、长号、罗盘、活公鸡、令牌、阴阳卦、开山(一种刀具)、发丧碗、绳索、抬扛、香、香炉、纸、烛、衣服、鞋子、香果祭品、灵房、灵轿、纸白鹤、照灵伞、灵旌、群笼、花幡、引魂幡等,用于祭祀的经书、符讳、手诀必不可少。红棺葬习俗充分反映了本民族的民族特点、民族风俗以及社会状况,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民族风情和我国的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印江红棺葬之由来也!
风俗历史考证:
印江历来是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相处并受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影响,其经济、文化交往密切,
关于丧文化的调查报告精选7篇

关于丧文化的调查报告精选7篇在调查报告的写作中,保持一个客观真实的态度是很重要的,调查报告是经常使用的文书之一,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关于丧文化的调查报告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丧文化的调查报告篇1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很容易想到礼仪廉耻孝等一些内容。
纵观中国五年前的华夏文明进程,文化之博大精深为我们所折服。
在这样包罗万象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中,祭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
“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在原始时代,人们认为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
祭把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
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
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
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
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
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人类感激这些神灵,同时也对它们产生了畏惧,因而对这众多的神灵顶礼膜拜,求其降福免灾。
同时,人类对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也是难以理解的。
古代先民相信,人死后其灵魂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人的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灾。
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
祭祀神灵,是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的。
人们对神灵的归顺,可以跪拜叩头,可以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
人有七情六欲,神灵也是如此。
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理应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
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
《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关于农村葬礼习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葬礼习俗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村葬礼习俗的调查报告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062班陈乐静一、调查目的与方法.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许多农民的思想并没有改变,许多传统的习俗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变。
习俗总是两面性的,这其中也肯定存在着一些封建迷信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不好的东西,继承良好的东西。
因此开展了一次关于农村葬礼习俗的调查。
俗话说,人生三件事,出生、结婚、死亡,可是葬礼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及其发展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
三门各地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为展现三门农村地区葬礼习俗,让更多的人了解三门,本人于2007年7月中旬以花桥镇上潘村为样本,通过聊天的方式,对村中多次参与葬礼并熟悉葬礼习俗且15名年龄在45-60岁的男女行家进行了采访,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本人7月12日亲自参加亲戚的葬礼。
二、葬礼的内容和形式葬礼习俗一直存在于当地农村,具体起始年代已不清,可能有千多年,当地凡有老人去世的人家,出殡时大家要行此习俗,表示对逝者的悼念,也希望逝者在阴间生活如意。
此习俗主要内容与形式:1、做坟人去世后,棺材要寄放在野外几月(年)才可做坟下葬。
本户人家请风水先生选好山中一块地方,再选好日子等吉时下葬(在当地人们选地方和日子非常重要,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地方和时间选的好,则可以让逝者在阴间生活如意,而且可以让逝者保佑活着的家人永远平安)。
2、送终长辈要去世时,家人召集回子女、孙辈后代等亲人来见最后一面。
在断气时,要喊着称呼(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3、离床老人去世后,由拾棺材的人(当地称呼棺材头)给死者换过寿衣、帽、鞋,将尸体抬出放在中堂的长板上,并且用红线绑住死者的手与脚,旁边点上青油灯,同时把死者睡过的床上物品搬出室外,把垫被(稻草垫)、席等烧掉。
4、守夜老人去世,尸体摆放在中堂长板上后,本户的子孙或亲戚要来陪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江红棺葬)
2、红棺葬的安葬过程简介 红棺葬的安葬过程分为烧落气钱、剃头、 沐浴、穿衣、移床、开路、庆庚、升棺、 打绕棺、辞灵、闭殓、祭扛、起丧发架、 丢引路钱、看地斩草、烧望山钱、下葬、 掩土、出魂、买山、迎龙奠土、封七等程 序和过程。
3、红棺葬习俗采用的葬具简介 红棺葬习俗采用的葬具是棺木,无论是 土葬、悬棺或洞棺,其棺木的形制是一致 的。人们对棺木的制作十分讲究,须用很 大的杉木圆材制作棺盖、棺底、回头、棺 墙、掩板,根据亡者的体型确定棺木的大 小,棺木一头较大另一头较小,棺材制作 好后浇油漆,油漆包括刮灰、上底色,最 后调制朱红漆料漆1—3遍,晾干成品待用。
强糊口了。” 钦差问:“你家可有盐船?”。老汉 答:“先生笑话,哪有盐船?不过,有三只 鸭子,要是有一只不回家下蛋,可就不足 换盐了,只好打淡。” 钦差听罢,沉吟半天,暗自神伤,长 叹道:可惜曹状元,尔枉有满腹文章,死 得好冤啊!
由是,钦差大臣已明真相。起程回禀皇 帝:“白日千人拱手,黑夜万盏明灯,千根 柱头落脚,万马归巢盈门是其居家半坡,白 日可见远近耕农拱手锄禾,黑夜屋顶蓑草稀 疏,透见日月星辰闪烁,房舍四壁芦苇是为 千柱,蚂蚁檐下成群,往来万马归巢觅食; 天悬亮、扭转乾坤,风扫地、肩担日月是 其母目不明,转磨扭转乾坤即磨豆腐,父 承风雨担售豆腐,早晚日月倒影其
2007年2月9日,中新社发表了陈晓岚 “贵州土家族苗族完好保存千年红棺葬风 俗” 的图片新闻。这便旁证了屈原的红棺 葬可能为楚王所赐。 曹状元及家人享受红 棺,是因皇帝错斩栋梁,悔恨交加,这与 楚顷襄王让屈原蒙冤受屈悔恨交加的心态 何其相似。况且屈原对于楚王还有救命、 救国之恩,而且是代楚王投江,应该是极 有可能被楚王赐予红棺厚葬的。
桶内即肩担日月也;八十人挑水、七十人 煮饭是其父挑水,母煮饭也;三只艘船下 河,一只不返打淡是其三只鸭子下蛋正好 够家用换盐也,否则,打淡也。” 皇帝恍然,自知其错斩栋梁,悔恨交加! 唯恐民怨沸腾,于是特赐曹状元朱红皇棺, 追以显爵,收尸予以厚葬,行皇殡之礼。 同时,钦赐其双亲父老金银若干,命地方 官府常年奉养及至百年归天,仍制红棺送 葬,行贵胄殡葬之礼。
老人去世后都睡红漆棺材,屈原大夫难道 不能享此乡俗吗?秦使无言以对。从此归 乡老人临死前,都要嘱咐儿女用红棺安葬, 好让他们也到天上去看望屈原。这样一代 传一代,就留下了人死后都用红棺安葬的 习俗。
3、屈原的红棺葬待遇源于他易服救主受恩赐 众所周知,屈原身为大夫,绝非帝王, 为何死后所用棺木为红色呢?推想有两种 可能: (1)是象红漆棺材传说那样,是老百姓 的意愿。然而,封建等级森严,凡超越本 份,地位在下的冒用地位在上的礼仪、器 物,都会被指摘为“僭越”,冒用帝王之 红棺肯定要杀头的,甚至还会株连家族, 谁
(红棺葬相关器具唢呐)
三、印江红棺葬的来历
1、印江红棺葬来历的传说 古时庶民去世,其棺木外表只能用黑漆, 切不可用朱红漆料,此乃皇族丧葬之特权 也,沿袭至今如是。可是,全国惟独贵州 省印江县人去世后均用朱红棺木行葬,何 故?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典故。
唐朝初年,思邛(印江县古名)城南一 曹氏贫寒人家,有独子,勤学,聪慧过人, 赴京殿试,高中状元。荣获皇帝及在朝文 武达官于文德殿设宴召见,席间,皇帝询 曹状元之家况,状元兴致正浓,随口赋诗 以答:"白日千人拱手,黑夜万盏明灯;千根 柱头落脚,万马归巢盈门;天悬亮、扭转 乾坤;风扫地、肩担日月;八十人挑水、 七十人煮饭;三艘盐船下河,一只不返打 淡。"
(印江红棺丧俗-1-堂祭)
(印江红棺丧俗-2-发丧 )
(印江红棺丧俗-3-清棺 )
(印江红棺丧俗-4-封棺)
(印江红棺丧俗-5-定向 )
(印江红棺丧俗-6-下葬)
五、别于印江红棺秭归
1、屈原故里秭归为何有红棺葬习俗 在古代,对于丧葬礼仪有严格的规定。 据记载,庶民的棺材颜色只能用黑漆、金 漆,不得用朱红。可屈原故里却有一个奇 特的红棺葬习俗,《秭归县志•方言习俗》 这样记载: “亡者遗容整理后,将遗体放于棺材 盖上,停在堂屋一侧(男左女右)。接着 把遗体放入红漆棺材。传说秭归人辞世后 睡红漆棺材的习俗与楚三闾大夫屈原有 关。”
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况且史料记载屈 原当时还不可能按照老百姓的意 愿随便享受帝王的红棺葬待遇的。 (2)是红棺为楚顷襄王所赐。因为秭 归民间广泛流传着屈原“易服救主”的传 说
六、总结
历史上也曾有过帝王以红棺葬赏赐臣 民的实例。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的红棺葬习俗就是源于皇帝所赐,沾了曹 状元的光。据说是皇帝自知错斩栋梁,悔 恨交加,为表歉意,追以显爵,命赐朱红 棺木给曹状元,大开丧门发送回乡安葬, 同时赐曹状元父母双亲金银若干,地方官 府常年奉养,辞世后仍制红棺送终。从此, 印江人民为了纪念曹状元,成年人去世后, 皆实行红棺土葬,沿用成俗。
岁平安!”大家都表示赞同。那时,归乡 (今秭归县)已沦为秦国的占领区。秦王 得知归乡百姓用红漆棺材盛殓屈原,说这 还了得,派人去归乡查问。秦使发现红漆 棺材,怒不可遏地说:“只有天子才能享 此殊荣,屈原不过是个臣子,岂能睡红漆 棺材!”归乡百姓急中生智,连夜赶漆了 一百多副红漆棺材,把秦使引去一一看过, 理直气壮地说,归乡民风淳朴,崇赤尚巫,
(葬具是棺木)
4、红棺葬相关器具简介 相关器具有:锣、鼓、镲、钹、唢呐、 长号、罗盘、活公鸡、令牌、阴阳卦、开 山、发丧碗、绳索、抬扛、香、香炉、纸、 烛、衣服、鞋子、香果祭品、灵房、灵轿、 纸白鹤、照灵伞、灵旌、群笼、花幡、引 魂幡等,用于祭祀的经书、符讳、手诀必 不可少。红棺葬习俗充分反映了本民族的 民族特点、民族风俗以及社会状况,对研 究我国少数民族风情提供了重要依据 。
二、红棺葬简介
1、红棺葬仪式简介 印江境内的各族人民对亡者的安葬十分 讲究,举行的仪式非常隆重,礼仪繁琐, 内容多而复杂,并举行较多的祭祀仪式。 举行丧葬仪式均需请阴阳先生为亡者超度 亡灵、选择安葬日期和风水地理等。阴阳 先生从事的技艺是伴随丧葬习俗的存在而 存在,在全县各乡镇皆有从事丧葬礼仪的 先生,并有自已的师承脉络。长期的葬俗 理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将亡者 入土为安,引导其亡魂进入极乐世界,并 极早得到超生,最后达到阴安阳乐的境界。
(印江红棺葬的由来)
2、红棺葬是中国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 治县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 印江历来是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区,在 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 相处并受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影响,其 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因此,红棺葬习俗 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产 物。
四、礼葬过程
礼葬过程有赶信、哭丧、堂祭、山殡 (清棺、封棺、定向、下葬、掩土)、颂 上天经等。为念致远,钦赐思邛(印江) 之成人去世后,均享红棺葬,以此悼念曹 状元也,其殡葬之礼也自此得以续。
谢谢观赏!
差所见仍觉不信,回头再问地方当差之人, 带错否?答:定是!哎,尽如此穷酸,心 中甚怪!试着与老汉攀谈起来:钦差问: “老人家高寿?”。老汉答:“空长八十 了。” 钦差问:“老婆子高寿?”。老汉答: “七十有余。” 钦差问:“大伯以何营生?”。老汉答: “老太婆眼 瞎,在家磨豆腐,我早晚卖 豆腐,勉强糊口了。” ,我早晚卖豆腐, 勉
印江红棺葬调查报告
系别:政史与法律系 班级:09级政本班 学号:200906074032 姓名:唐周
目录
一、印江概况 二、红棺葬简介 三、印江红棺葬的来历 四、印江红棺葬礼葬过程 五、别于印江红棺秭归 六、总结
一、印江概况
印江,坐落于神奇美丽的佛教名山梵 净山脚下,这里是一个土家族、苗族少数 民族聚居地,这片灵秀的土地孕育了一代 又一代印江人,也造就了这里独特的风俗 习惯,土家族摆手舞、团龙山歌、红棺葬 以及等等。印江还有“书法之乡”的美称。 这其中最特别的恐怕就要算印江红棺葬了。
2、关于秭归红棺葬习俗的来历 关于秭归红棺葬习俗的来历,秭归民间 有一个“红漆棺材”的传说:相传屈原投 汨罗江后,神鱼负尸返回故里,乡民们聚 集在屈原沱(原秭归县归州镇城东5里的江 边,屈原故宅处,也是神鱼负尸上岸的地 方),商量用什么棺木来装殓屈原的遗体。 一位老者说:“国王死了,用的红漆棺材, 说能升天。我们的屈原大夫是忧国忧民的 忠臣,应该和国王一样用红漆棺材装殓, 让屈原大夫升天,保佑我们五谷丰收,岁
在朝文武大臣听闻无不暗自为之震惊,殿 宴散,纷纷揽袖上奏:“曹状元文才超群, 家业宏隆,千军万马,羽冀丰满,加之聪慧 过人,若当朝得志,八方归心,必起异心, 谋朝夺位易如反掌,岂非祸患无穷?应立 斩!”皇帝正有此意,于是莫须有下旨“欺 君罔上、图谋不轨”,推出午门斩之。
斩了曹状元,皇上恐“曹家军”起兵, 密旨兵部,令御林军点精兵六万,严阵待 命迎战。 又发钦差大臣去黔之思邛察 访,来到曹状元家。曹家住山腰之上,时有 云雾缭绕,该地名云半也,极目眺远,农 耕锄禾。居家茅草,破房两间,顶盖丝茅 草,四壁芦苇杆。门前檐下蚂蚁成群,熙 熙攘攘往来于巢穴间搬运觅食。正在狐疑, 从柴门里走出一衣衫褴褛之老头,再瞧屋 里,四壁空荡,顶漏天光。里间灶前坐着 一老太婆,正手转磨子茫然干活。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