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12届高三期中考试试题(语文)

合集下载

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大连24中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I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冯骥才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我国的文化精华,从名城、名镇、名街,到名人和名著,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加以描龙画风,披金戴银,挤眉弄眼,然后招摇于市。

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竟也成了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

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

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在一起。

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的气质和精神跑到哪去了?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两都往里边塞。

经过这样的粗鄙化的打造,历史没有了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

文化不精不深,怎样可能“做大做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义深。

比如唐诗宋词、维也纳的音乐、俄罗斯文学和美国电影。

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地提高。

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怎能对自己的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以文化谋利—一为了赚钱发财,为了GDP。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22-23学年度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语文练习题(十三)审题人:辽河油田第一高中李伟命题人:辽河油田第一高中刘英传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中国文化中,“隐”“逸”二字常常连用,其含义也非常接近。

“隐”的本义是幽闭、藏匿,这是一种韬光养晦的人生智慧。

“隐”大致可以分为“身隐”和“心隐”两种。

“身隐”限于形骸,在表象,重名义;“心隐”旨在精神,在内核,重本质。

身隐者未必能够做到心隐,心隐才是更高的境界,这是对现实、对个体生命的一种超越。

与“隐”略有不同,“逸”的本义是逃亡,稍加引申,可以作避世来解。

从遁世的意义上来讲,“隐”和“逸”可以相通,所以常常把“隐”和“逸”连在一起用。

但是,“隐”和“逸”在内涵上又有区别。

“隐”有精深、微妙之意,如《周易正义》中说:“探赜索隐,钩深至远。

”有时又指幽静、幽深之境,“且其山川形势,则盘纡隐深”(嵇康《琴赋》);或指表情达意的含蓄委婉。

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文外之重旨”(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逸”常常指闲乐、安适,如《国语·吴语》中说:“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

”元稹《和乐天《赠樊著作》》诗中也说:“遂我一身逸,不如万物安。

”逸乐没有分寸,便成为放纵,所以《尚书·大禹谟》劝诫人们“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体格闲放”(皎然《诗式》卷一)。

根据这样的一个准则,我们首先可以认定:王维尚“隐”,是“心隐”;孟浩然好“逸”,是“形逸”。

具体来说,王维生性内敛,淡泊宁静,雍容平和,在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同时,他受佛家的浸染很深,耐得住寂寞,能够看透浮云一般的世事,所以他“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相比之下,孟浩然性情外扬,仪态潇洒,任诞放达,在他的性格里还时时能看到一种侠义豪放之风。

如果将孟浩然与“竹林七贤”中的人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出,孟浩然最接近嵇康。

2012年全国高考(辽宁卷)语文试题(word)及答案

2012年全国高考(辽宁卷)语文试题(word)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辽宁省协作校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试题(语文)

辽宁省协作校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试题(语文)

辽宁省协作校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试题(语文)一、1.C(“由智商测试而建立的种族歧视和社会排斥政策为世人所不齿”是人们对智商测试有争议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该项表述成了全部原因。

)2.D(对原文第3自然段3个问题的转述逻辑关系错误。

应为“这些思考涉及到人类智力进化极限、现代化高福利对智力影响及信息化社会与智力的关系问题。

”)3.B(“教育特别是数学没有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且推行数学方法却忽视了基础算数教学的只是“丹麦和挪威”,其他国家是否都这样没有说明。

)二(一)4.C(两层。

)5.B(都体现的是忠诚。

)6.C(“张绣及其将帅没有谁敢看太祖”错,应为“没有谁敢抬头看典韦”。

)7.(1)走了四五里路,遇到了他的同伴,典韦边战边走摆脱了追逐。

从此典韦就被豪杰们认识了。

(“转战”“由是”“为……所”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每次太祖赏赐酒菜放在面前,他大吃大喝,身边的人给他添酒加菜,要几个人给他加才能供得上,太祖认为他很健壮。

(“属”“乃”“壮”各1分,句子大意3分)(二)8.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写宁静的春宫夜深,花香袭人,本为乐景,在此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宫中人的怨情。

9.诗中写的是一位幽闭深宫的少女,作者用一连串的动作反应了她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在宫中花香月色无边的春夜,她百无聊赖地卷珠帘。

斜抱云和,凝望昭阳宫,写出了她幽闭深宫的深深怨情。

(三)10.(1)雕栏玉彻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三、11.(1)BD(A医院的活动只是为了医院的利益,并不是替患者着想;C护理员并没有预想到“我”会发生意外,只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安慰患者;E医院的行为是直接描写出来的,不是反衬出来的。

)(2)从内容上,在医院工作人眼中,一个健康的人成了不正常的人,具有很强烈的讽刺意味;医院将别人看作“不正常的人”是他们追求利益的心灵扭曲的表现,这样结尾深化了主旨;结尾工作人员的冷淡态度与开头的热情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首尾呼应,结构上成为一个整体(每点2分,共6分。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8000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农业有了初步发展,社会出现分化的端倪,开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进程,正是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稳定性,保障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6000多年前,社会明显分化,开始出现大型中心性聚落和规模较大的墓葬,中华文明加速发展。

5000多年前,出现了大型都邑性城址和权贵阶层的大墓,社会分化显著,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华文明从此进入古国文明阶段。

4000多年前,中原地区开始进入夏王朝时期,中华文明也从此进入以王朝为引领的文明一体化的王朝文明阶段。

夏朝之后的商朝,逐渐建立起王朝内部的各种政治和礼仪制度,通过出土的青铜器具、甲骨文字以及后世的文献典籍,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制度。

周朝在取代商朝之后,通过封邦建国的方式,将血缘纽带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确立“周天子”对各诸侯的“宗主”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京畿地区之外广大区域的控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理念开始确立,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

这个文化认同,成为保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强大精神力量。

秦并六国后,不但形成了一个地域更加辽阔的庞大国家,而且建立起一整套维护这个庞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标志着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开始,并由两汉所继承和发展。

大一统保障着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坚不可摧。

公元3-6世纪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

辽宁省沈阳四校协作体201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

辽宁省沈阳四校协作体201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

辽宁省沈阳四校协作体201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分数:150分试卷说明:试卷共二部分:第一部分:阅读题;第二部分:表达题。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

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

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

究其原因如下: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

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

诗与思是宿敌。

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

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

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平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

“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

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画,挂也。

”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

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

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

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

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

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

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

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

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板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

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

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

2012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1

2012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1

2012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共26分;1—10题,每题2分;11—12题,每题,3分)1. 选出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A、匪.夷所思(fěi)繁文缛.节(rù)濒.临危境(pīn)茕.茕孑立(qiǒnɡ)B、溘.然长逝(kâ)斐.然成章(fěi)风声鹤唳.(lì)宵衣旰.食(ɡàn)C、不落窠臼.(cháo)扪.心自问(mãn)大肆杀戮.(lù)走投.无路(tóu)D、豁.然开朗(huò)胜券.在握(juàn)拈.轻怕重(niān)近在咫.尺(zhǐ)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寥廓游目骋怀励精图治杀一儆百B.祸祟变幻莫测察言观色匪夷所思C.嘉奖少安毋躁声名狼藉言简意赅D.端详惹事生非色厉内荏始志不渝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课的铃声响了,他还对着窗口。

②追求成熟,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更想以老到、的面孔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和重视。

③事物的发展一旦停滞趋于保守,就将走向灭亡,为新生事物所取代。

A.入神时髦深刻或而B.出神时尚深沉或从而C.入神时尚深刻和从而D.出神时髦深沉和而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的作文想象丰富,表达流畅,老师十分赞赏,称他的文章如天马行空....,有特色。

B、面对王进华同学一家的不幸遭遇,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你五十,我一百,二.一添作五....,不一会儿功夫,捐了三千多元钱。

C、潜人毒犯内部抓枭,其危险性不业于火中取栗....,但李队长主动请缨,不顾个人安危,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D、电视剧《记忆的证明》的确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我看着看着,经常被剧中曲折的情节和演员动人的表演所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网上购物方便快捷,好处多多,但是由于“好处”的兑现并没有实现,目前很难受到人们表眯。

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pdf

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pdf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省五校协作体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汤淑静 校对人:汤淑静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

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

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

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

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

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

1.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

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

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是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种情趣的获得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代的‚啸‛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

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

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

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

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

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

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

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

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

实际上并非如此。

《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

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

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

唐以后,此风渐息。

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

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

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

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

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

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暾,字长升,正直有父风。

太康初为博士,会议齐王攸之国,加崇典礼,暾与诸博士坐议迕旨。

武帝大怒,收暾等付廷尉。

会舎得出,免官。

后为酸枣令,转侍御史。

会司徒王浑主簿刘舆狱辞连暾,将收付廷尉。

浑不欲使府有过,欲距劾自举之。

与暾更相曲直,浑怒,便逊位还第。

暾乃奏浑曰:‚谨按司徒王浑,蒙国厚恩,备位鼎司,不能上佐天子,调和阴阳,下遂万物之宜,使卿大夫各得其所。

敢因刘舆拒扞诏使,私欲大府兴长狱讼。

既兴刑狱,怨怼而退,举动轻速,无大臣之节,请免浑官。

‛诸闻暾此奏者,皆叹美之。

暾迁太原内史,赵王伦篡位,假征虏将军,不受,与三王共举义。

惠帝复阼,暾为左丞,正色立朝,三台清肃。

寻兼御史中丞,奏免尚书仆射、东安公繇及王粹、董艾等十余人。

朝廷嘉之,遂即真。

及惠帝之幸长安也,留暾守洛阳。

河间王颙遣使鸩羊皇后,暾乃与留台仆射荀籓、河南尹周馥等上表,理后无罪。

颙见表,大怒,遣陈颜、吕朗率骑五千收暾,暾东奔高密王略。

会刘根作逆,略以暾为大都督,加镇军将军讨根。

暾战失利,还洛。

至酸枣,值东海王越奉迎大驾。

及帝还洛,羊后反宫。

后遣使谢暾曰:‚赖刘司隶忠诚之志,得有今日。

‛以旧勋复封爵,加光禄大夫。

王弥入洛,百官歼焉。

弥以暾乡里宿望,故免于难。

暾因说弥曰:‚今英雄竞起,九州幅裂,有不世之功者,宇内不容。

将军自兴兵已来,何攻不克,何战不胜,而复与刘曜不协,宜思文种之祸,以范蠡为师。

且将军可无帝王之意,东王本州,以观时势,上可以混一天下,下可以成鼎峙之事,岂失孙、刘乎!蒯通有言,将军宜图之。

‛弥以为然,使暾于青州,与曹嶷谋,且征之。

暾至东阿,为石勒游骑所获,见弥与嶷书而大怒,乃杀之。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五》)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议齐王攸之国会:举行盟会B.谨按.司徒王浑按:检举弹劾C.及惠帝之幸.长安也幸:帝王驾临D.而复与刘矅不协.协:和睦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暾正直的一组是(3分)①欲距劾自举之②假征虏将军,不受,与三王共举义③暾为左丞,正色立朝,三台清肃④暾乃与留台仆射荀藩、河南尹周馥等上表,理后无罪⑤暾东奔高密王略⑥至酸枣,值东海王越奉迎大驾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暾为官遭挫折,他在担任博士一职时,因与其他多位博士谈论政事言论不当而获罪;担任侍御史时,受司徒王浑主簿刘舆的供词牵连,将被交付廷尉治罪。

B.刘暾口才出众,他罢免王浑官职的奏章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王弥进入洛阳后,刘暾劝说王弥要向范蠡学习,还要有称霸一方的雄心,他的这番话得到了王弥的认同。

C.刘暾因善于治理政务和为人忠诚而获得褒奖。

刘暾担任左丞、兼任御史中丞时,敢于管理,得到朝廷的表扬;羊皇后遭人毒杀,依靠刘暾的忠诚才转危为安,刘暾也因此获得嘉奖。

D.刘暾带兵打仗不力。

刘根作乱,刘暾以大都督加镇军将军身份率军讨伐刘根,失利,退回洛阳;为守护洛阳,王弥委派刘暾带兵出击打叛军,不敌,刘暾阵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王弥入洛,百官歼焉。

弥以暾乡里宿望,故免于难。

(2)弥以为然,使暾于青州,与曹嶷谋,且征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悲秋黄公度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8.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5分)9.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浩荡离愁白日斜,。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2)佩缤纷其繁饰兮,。

民生各有所乐兮,。

(屈原《离骚》)(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砍头、杀头……何有才夏日的余辉洒在翠绿的山坡上,远处的村庄已是炊烟袅袅,牛儿和墩儿正赶着牛走在回家的山道上。

‚墩儿,下学期我要到县城读书去了。

‛‚咋的呢?‛牛儿说:‚我爹说吴老师普通话不准,老说‘穿汤话’,怕误了我的前程,叫我转学,你和我一起走吗?‛‚这,我得问问我爹。

‛墩儿答。

第二天早上,墩儿显得很忧伤,他说:‚我爹说你爸是村长送得起,我妈还躺在床上生病,要我在本地发展。

‛上学的路上,两个娃再没说一句话。

初秋,牛儿和墩儿坐在县城东南火车站对面的小山坡上,孩子们的正前方,一列火车正冒着白烟,铁轨闪着青灰色的光。

‚墩儿,我拉你来城里,其实是让你也看看这火车。

‛墩儿拍了一下牛儿的肩头,乐咪了眼说:‚我晓得。

牛儿,这火车行驶的声音,我觉得咋像砍头、杀头、砍头、杀头呢?‛牛儿细心地听了一会儿说:‚咳!还真像,你真会形容。

‛两个娃越捉摸越觉得乐,你拍一下我的屁股,我戳一下你的腋窝,‚咯咯……‛地笑着、搂着滚下了坡……一天,山村的教室里,同学们表情严肃地听吴老师读报,报上讲,一列火车运送救灾粮去灾区,救命粮层层分发后,有的地方,农民却没有得到一颗粮,……不少官被撤了职,进了监。

吴老师的普通话虽不标准,但极富感情,小伙伴们受到了感染,一个个小拳头握得紧紧的。

不知有谁冒出一句:‚我没坐过火车,火车像黄牛那样叫吗?‛同学们哈哈大笑。

‚有哪个见过火车,能描述一下吗?‛吴老师脸露微笑地问。

只见墩儿倏地站起来,昂着头说:‚我见过,火车像条龙,它启步由慢到快,轰鸣声真特别,砍头、杀头、砍头、杀头……叫个不停。

‛孩子们听了既新奇,又羡慕,小脑袋直点。

‚不要笑,墩儿说得很形象,这是火车在提醒人们,哪个人敢坑农、害农,是要犯杀头之罪的……。

‛吴老师说着,亲切地走到墩儿面前,摸摸他的头。

小伙伴为墩儿的精彩回答鼓起掌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