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第3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一轮复习..共56页文档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56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 权的斗争——第一轮复习..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评估检测(二)专题二(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世纪前期,英国对美国、中国的贸易情况,以下叙述最为恰当的是( )A.英国自中国购丝,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棉花卖至中国B.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鸦片卖至中国C.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玉米,并以鸦片卖至中国D.英国自中国购丝,卖至美国,买回玉米,并以棉花卖至中国2.1842年后香港岛异常拥挤,加之气候炎热和潮湿,疟疾、痢疾和黄疸病流行。
香港岛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由于( )A.当时政府无作为B.社会发生巨变C.地域狭小D.人口众多3.《字林沪报》是中国近代有较大影响力的报刊之一。
有人在这份报刊上查阅到这样一段文字:“高丽之乱国固非自今日始矣。
光绪八年(1882年)壬午岁,大院君之变,则日本暗主其谋。
光绪十年(1884年)甲申岁,金玉均之叛,则日本明助其力。
若今东学党之事,不过乱民匪党,癣疥之疾,而竟兵连祸结,若临大敌者,此中未必无人焉。
”这段文字应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甲午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C.九一八事变D.七七事变4.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观察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对比表艘。
高考历史优化方案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二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

3.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
国共合作宣言 。 交的______________
(2)防御阶段
淞沪 、太原、徐州会战。 ①正面战场:进行了______
②敌后战场: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开展游击战,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3)相持阶段 ①国民党:正面战场继续抗击日军。
②共产党: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
百团大战 彭德怀组织____________ ,沉重打击了日军的 侵略气焰,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4.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1944年春,敌后抗日根据地发起局部反攻; 1945年春,中共七大召开。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____________,抗 日战争胜利。 (3)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 家主权的斗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 反法西斯 ____________ 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 民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2.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中国共产党
①九一八事变后:发表抗日宣言,1935年, 发表___________ ,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 停止内战 1935年12月,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_________________ 的方针。 ②在东北:中共组织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 武装力量的核心。
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
经济命脉 ②经济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的___________ , 中国的经济因依赖列强而丧失了独立地位。
2.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马关条约 (1)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___________ 》,
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 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①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利益, 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 利益均沾 能从中“______________”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检测(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启东中学月考)下图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单位:英镑)变化示意图》。
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B.通商口岸增多利于中国出口C.割让某某便于商品中转D.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解析:选D 依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与中国赔款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A项错误;通商口岸增多利于英国对华贸易,而非中国出口,故B项错误;“割让某某便于商品中转”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中“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的原因在于《某某条约》中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故D项正确。
2.(2019·某某一模)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某某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
这从本质上反映(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不了解世界形势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D.不懂得国际公法解析:选C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只是表象,故A项错误;不了解世界形势也不是本质上的区别,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此时中国与英国在外交的礼仪上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的背后实质上是两国治理秩序的差异,一个是资本主义,一个是封建主义,故C项正确;不懂得国际公法只是外交知识的欠缺,也不是实质,故D项错误。
3.(2019·某某质检)《某某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痛心的条款就是五口通商,认为洋人在某某一口通商的时候已防不胜防,现在他们更可以横行天下,文人忧国者也莫不以此为华夏巨侮。
然而到了清末,统治者发现通商口岸无一例外都繁荣起来,于是又主动要求增开商埠。
清廷前后态度的巨大迥异反映了( )A.列强对华侵略放松 B.中国近代化渐成潮流C.列强资本输出减少 D.中国半殖民地化受阻解析:选B 通商口岸的开辟,促进了晚清社会的近代化,政府主动增加商埠就是为了适应近代化的潮流,故B项正确;晚清时期列强侵华是步步加深,故A项错误;清末列强资本输出加剧,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第3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一、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从1840年到1949年一百多年来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华民族进行了英勇不屈的反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第3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概念阐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伟大的抗日战争概念阐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轻巧识记——抗日战争[①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惨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②在民族危机面前,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③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
1.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体现资本主义国家根本需求的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
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
此时资本主义国家最根本的诉求是( )A.抢占殖民地B.开拓世界市场C.将鸦片贸易合法化D.控制中国外交解析:选B 依据“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分析可知,列强“修约”的目的是开拓中国市场,便利西方国家在中国“通商”和进行鸦片贸易,故B项符合题意。
2.下图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某场战争,它附有生动的文字说明:“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跑到瓷器店里欺负中国人”。
这场战争( )A.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B.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跑到瓷器店里欺负中国人”可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项正确;A、D两项为鸦片战争的影响,B项为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故排除。
2019年高考一轮复习课件:第3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6.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约谈判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 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的予以接受。但对外国 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 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这说明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B.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 C.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 D.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 )
解析:由材料可知领事裁判权推动中国司法改革,使西方法律传入 中国,使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发生深刻变化,说明领事裁 判权客观上促进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推动近代中国司法近代化, 故 A 项正确;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材料仅是领事裁 判权的客观影响, B 项忽略了领事裁判权对中国主权的破坏作用, 故 B 项错误;领事裁判权使外国人在中国免受中国法律处罚与司法审 判,是不对等的治外法权,故 C 项错误;领事裁判权仅是中国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标志,故 D 项错误。 答案:A
4.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 战后, 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 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 A.遭到战争破坏严重 B.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C.受新通商口岸冲击 D.抵制洋货运动兴起 )
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破坏了广州的对外贸易,但不是导致 广州对外贸易变化的主要原因, 故 A 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 《南 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放广、厦、福、宁、上五处为通 商口岸,故 B 项错误; 《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厦、福、宁、 上同时作为通商口岸被开放,因此广州对外贸易受到新通商口 岸冲击,故 C 项正确;D 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近代的列强侵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发动侵华 战争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第3讲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

K12课件
4
3.结果 (1)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_南__京__条__约__》(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__半__殖__民__地__ __半__封__建__社__会__。 (2)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__马__关__条__约__》(1895年),大大加深了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引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_辛__丑__条__约__》(1901年),中国完全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K12课件
22
[史论归纳] 1.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 海权。 (3)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 充分。
K12课件
13
【史论链接】 多元史观解读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
理解与认识 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 革命史观 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至此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近(现)代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化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为客观事实),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 全球史观 系 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 文明史观 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加快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社会史观 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发生重大变化,并产生相应的社会问题
——摘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民主革命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

第3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015·高考全国卷Ⅰ)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知识定位】 本试题考查局部抗战期间国民党的抗战准备。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具体解读如【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之前。
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背景,这样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作准备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 项。
【答案】 B(2013·高考全国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期间的中国外交近代化。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1877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
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A 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刚刚开始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外交上并未出现制度性变化,排除B 项;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在列强侵略下,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排除D 项;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设立领事馆,这表明了清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015·高考全国卷Ⅰ)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知识定位】 本试题考查局部抗战期间国民党的抗战准备。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具体解读如【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之前。
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背景,这样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作准备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 项。
【答案】 B(2013·高考全国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期间的中国外交近代化。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1877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
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A 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刚刚开始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外交上并未出现制度性变化,排除B 项;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在列强侵略下,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排除D 项;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设立领事馆,这表明了清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答案】 C■练真题———————————————————1.(2017·高考全国卷Ⅰ)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解析:选B。
依据材料“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各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因而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B项正确。
2.(2016·高考全国卷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解析:选C。
由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等信息,并联系洋务运动的影响可知,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C项正确。
当时洋务运动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排除A项。
集权制度使军队在战场上缺乏灵活性,排除B 项。
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3.(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解析:选B。
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东南保护约款》强化而非遏制了列强在华势力,A项错误;中央政府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选B项;C、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以体现。
4.(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解析:选A。
“公车上书”是1895年康有为等举人联名上书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标志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故选A项。
5.(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解析:选A。
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排除B项;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6.(2016·高考全国卷Ⅰ)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解析:选D。
由材料可知,国民党想通过这一举措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并不是为了塑造政府形象,故D项正确,排除B项。
材料中国民党的做法会激化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排除A项。
材料不涉及抗战领导权的问题,排除C项。
7.(2015·高考全国卷Ⅱ)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日本侵华的行径、目的分析。
抗战时期,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通过发行“联银券”“军用票”等掠夺财富,以战养战,其目的是转嫁战争负担,所以B项符合题意。
日本侵略者的这些行径扰乱的是沦陷区的金融秩序,故A项错误;封锁抗日根据地主要是依靠物资管制制度,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举措,与物资管制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
8.(2014·高考全国卷Ⅱ)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解析: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37年11月”进行分析。
1937年11月正处于中日淞沪会战晚期。
日本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并逼近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故本题选择A项。
B、D两项并不是当时顾维钧的主要想法,而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9.(2013·高考全国卷Ⅱ)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解析:选D。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中央未对湖北省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所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这表明国民党中央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产品分配方式,即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都不能准确地反映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10.(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解析:选C。
通过题干侵华日军某部“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可以判断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这样可以排除A、D两项。
题干中提到“遭到中国军队打击……‘其上级干部……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可以判断应该是影响比较大的百团大战。
■练模拟———————————————————1.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中国GDP占全球的1/3,中国的GDP比英国大多了,但是,英国的GDP中钢铁产量不断增加,机器制造不断增加……而中国呢?中国GDP总量都是农产品,手工业品……根据材料所知,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落后在( )A.经济总量方面B.经济结构方面C.思想文化方面D.社会制度方面解析:选B。
“中国的GDP比英国大多了”表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不是落后在经济总量方面,故A项错误;“英国的GDP中钢铁产量不断增加,机器制造不断增加……而中国呢?中国GDP总量都是农产品,手工业品……”表明中国落后在经济结构方面,故B项正确;中国落后在思想文化方面,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中国落后在社会制度方面,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2.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曾对日方说:“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
”这说明李鸿章( )A.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迷梦B.开始认识到西方的优势C.丧失了对日本的优越感D.改变了学习西方的方向解析:选C。
材料中未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且不能得出李鸿章放弃这一观念的结论,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前李鸿章开始认识到西方的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李鸿章认可日本对中国的优势,故C项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后,先进中国人开始改变学习西方的方向,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