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动词名化现象分析
“N的V”结构中V的名词化及相关问题

“N的V”结构中V的名词化及相关问题作者:宋荣超来源:《现代语文》2021年第08期摘要:如何判定“N的V”结构中V的词性,是学界颇有争议的话题之一。
从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可以证明,V不仅已经名词化,而且存在着名化度的差异。
由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V 名化的形态标志可视为“零形式”。
根据“名化域”概念,V受到副词修饰并不能证明V仍是动词,此时发生名化的不仅仅是V,而是整个以V为核心的动词短语,即整个VP都得以名化,表现出名词性。
V的名词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向心结构难题。
关键词:“N的V”;名词化;零形式;名化度;名化域汉语中普遍存在着类似“这本书的出版”的“N的V”结构,其中,N为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V为谓词(动词或形容词)或谓词性短语。
这类结构整体上呈现出名词性而中心词却是动词V,二者词性不一致,与向心结构理论相背,因此,被称为“向心结构难题”。
针对这一难题,不同学者从不同理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张志公认为,这里的V不再表示具体的动作或性质而是表示事物,属于“名物化”用法[1](P17-18);朱德熙、卢甲文和马真则认为,V仍然是动词,反对和批判“名物化”说[2](P51-64)。
施关淦对“名物化”进行了重新审视,支持“名物化”观点[3](P265-273)。
胡裕树、范晓则主张V在语义平面“名物化”了,但在句法平面没有“名词化”[4](P81-85);周韧以沈家煊提出的名动包容模式为指导,论证了“N的V”整个结构的句法语义中心就是“V”,因此,“N的V”就是“N的N”[5](P447-457)。
本文拟从三个平面语法观角度,证明V已经名物化或名词化,并分析由此带来的名化度、名词化形态和名词化辖域等相关问题。
一、“N的V”结构中V的名词化简单地说,“名词化”就是一个非名词性成分(通常是谓词或谓词性短语)用作名词的现象和过程。
在“N的V”结构中,V正是谓词性成分用作名词,属于“名物化”或“名词化”用法。
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

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语言交流的桥梁,在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英汉翻译,作为其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分支之一,其技巧与方法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英汉翻译实践中,词性转换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技巧,其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现象,分析其必要性、常见类型及其在英语汉语言特点下的应用,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本文将简要介绍英汉翻译中词性转换的必要性,阐述为何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词性转换,以及这种转换对于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性。
本文将详细分析英汉翻译中常见的词性转换类型,包括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转换、形容词与副词之间的转换等,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本文将探讨英汉翻译中词性转换的应用策略,结合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特点,分析如何在实际翻译中灵活运用词性转换技巧,以实现译文的准确、流畅和地道。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技巧,提高翻译实践中的应变能力和翻译质量,推动英汉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词性转换的基本概念词性转换,即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中的某一词类转换为目标语言中的另一词类,而不改变其原意,是英汉翻译中一种常见的翻译技巧。
这种技巧的运用,旨在使译文更加地道、流畅,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英汉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存在差异,因此,翻译时常常需要进行词性转换。
例如,英语中的动词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换为名词、形容词或副词;同样,汉语中的名词在英语中也可能需要转换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这种转换并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基于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翻译原则的遵循。
词性转换的翻译技巧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完全转换,即源语言中的某一词类完全转换为目标语言中的另一词类;二是部分转换,即源语言中的某一词类在转换为目标语言时,仍然保留部分原词类的特性。
基于语料库对比分析英汉动词名词化现象

如 动 词 对 它 的施 事 发 生 指 称 作 用 结 果 发 生 的名 词 化 , 如
教授 、 领导 等 , 词 “ 授 ” 领 导 ” 过 名 词 化 实 际 是 “ 授 动 教 “ 通 教 者”领导者” “ 的意 思 。 由此 可 见 , 语 和 汉 语 名 词 化 的过 程 是 很 不 一 样 的 , 英 英 语主要是形式变 化 , 而汉 语 主 要 是 指 称 的变 化 ; 且 , 语 而 英
本 身 的 结 构特 点不 同 , 导致 名词 化 现 象 产 生 差异 。本 文 将 基 于 红楼 梦 平 行 语 料 库 考 察 , 零 派 生 论 元 名 称 和 会 从
后 缀 派 生 题 元 角 色 名词 化 来 对 比分 析 英 汉 语 言 中动 词 名 词化 现 象及 其 差异 。
形 式 的 变 化 具 有 普 遍性 和广 泛性 , 以 , 语 里 几乎 所有 的 所 英
g c e 的基 础 上 将 动 转 名 词 ( e ed l o n ) 为 施 事 、 ak r dvra n u s 分 受 事 、 果 、 式 、 力 及 事 件 。 认 知 学 派 的名 词 化 研 究 更 侧 结 方 能 重 内在 语 义 , 不 太 拘 泥 于词 语 的 外在 形 态 。 而
基 于 语 料 库 对 比分 析 英 汉 动 词 名 词 化 现 象
罗 晓 利
( 南科技 大学 外 国语学 摘 要 ] 名 词 化 是 人 类 语 言 使 用 中的 普 遍现 象 。 由 于 各 个 民族 认 识 和 反 映 客 观 现 实 的 方 式 特 点 及 语 言
浅议英语中的作格动词

浅议英语中的作格动词作格动词早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了解作格动词有利于我们解释一些语言现象。
本文用例子浅谈了英语中典型的作格动词和非典型的作格动词——中间动词。
标签:作格动词;中间动词一、前言“作格”(erg ative)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作格语言”(ergative language)中,指那些不及动词的主语和及物动词的宾语在句法或形态上相同的语言。
作格动词所代表的这种语法现象是由Perlmutter(1978)在关系语法中首先明确提到的,不过他当时用的术语是无受格动词(unaccusative)。
Burzio(1981)把Perlmutter 所说的无受格动词纳入管约论的体系之中,重新命名为作格动词,并沿用至今。
作格动词早已引起语言学家的关注。
最近二十年关于作格动词的研究很多,比较著名的有Burzio (1986),Belleti & Rizzi(1981),Perlmutter & Postal (1984),Levin & Rappaport (1995)。
二、作格动词作格动词(ergat ive ve rbs),亦称非宾格动词,是指既可做及物又可做不及物使用的动词,做不及物使用时其主语相应于其做及物使用时的宾语,如:(1a):Mary shattered the mirror . (S + V + O主谓宾结构)(1b):The mirror shattered. (S + V主谓结构)(2a):小明打碎了镜子。
(S + V + O主谓宾结构)(2b):镜子打碎了。
(S + V主谓结构)这四个句子可归结为两个句式:(3)S + V + O主谓宾结构(4)S + V主谓结构这两个句式隐含着重要的语义和句法关系。
在(3)中,语义上是受事的“O”,在句法上处于宾语位置,可在(4)中却变成了主语“S”,而其语义基本未变,依然是“V” 的受事。
这两个句式在语义和句法上表现出的这种紧密关系被称之为“作格关系”,上文出现的“shatter”和“打碎”就是作格动词。
英汉科技翻译中的名词化现象及其翻译策略.doc

英汉科技翻译中的名词化现象及其翻译策略摘要:名词化,作为英语科技文本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它包括了不同类型的结构,如简单名词化结构、复合名词化的结构以及由动词或是形容词派生而来的名词化结构。
在进行英汉科技翻译时应当把握其规律,根据诸如这类不同特点的名词化现象,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完成英汉的最佳转换,可将其翻译成名词词组、动宾、主谓结构或是独立的从句,以促进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结构的汉译,使英汉科技翻译的表达更为精准、内容更为精炼且更具逻辑性。
关键词:科技英语;名词化;翻译策略一、引言科技英语语体有着诸多规律和特征:用词要求准确,表达必须客观,专有名词、术语复杂,有很强的专业性,多使用第三人称句,被动句和长句等。
名词化更是该文体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许多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理解和探究。
曾洁和胡涵(2016)从以系统功能为视角,探析了科技英语中名词化隐喻的语篇功能。
郭建红(2010)更进一步从隐喻角度分析了科技英语名词化结构的语篇和认知效果。
杨林(2013)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名物化的概念意义、语义特征、语篇衔接功能以及语篇翻译中名物化结构的处理方法。
这些探讨不仅为解读科技翻译的名词化现象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开拓了本领域的视野范围。
但由于该语体语言简练、内容确切、严谨周密等特点是怎样因名词化而得以实现的依旧有待深入探析。
精准的名词化翻译有助于加深受众对语篇内容的理解,将其翻译为更为精准规范,简洁易懂的汉语也是广大从事科技工作人员的最大希望。
本文开始将陈列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现象,再探析如何将之译成更符合汉语思维或表达习惯的翻译策略。
二、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许多专家学者对名词化的解释都将重心放在了词性的转化上,但本文中的名词化现象是指在科技英语中如:由多个名词连用、同修饰成分一同构成的名词词组或是由动词、形容词、短语等转化成名词、词组,即纯名词化现象、复合名词化现象及动词派生至名词化现象。
(一)简单名词化现象简单名词化现象是指由一个或是几个名词修饰一个中心名词的现象。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1. 引言1.1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概述及物性是指动词能否直接搭配宾语成为及物动词的特征。
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往往表现为动作明确且直接的叙述,能够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
而名词化则是将动词或形容词转化为名词的过程,通过名词化处理,新闻语篇可以更加简练和具有说服力。
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的运用有着一定的差异。
西方新闻倾向于直接、简练地表达事件的要点,更注重动作的直接性和实效性;而中文新闻则更注重抽象和间接性,常通过名词化来强调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它们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信息传递上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新闻传播的效果和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两种语言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语篇的特点和规律,提升新闻写作的水平和质量。
2. 正文2.1 及物性与名词化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体现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及物性指的是动词通过加上宾语或者补语来使得句子完整的现象,而名词化则是将动词或形容词转换为名词形式的过程。
这两种语言现象在新闻语篇中都有着各自的体现。
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动词的使用上。
中文新闻语篇中,动词多数直接带有宾语或者补语,让句子更加具体明确。
而西方新闻语篇中,动词往往比较简洁,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动作的对象。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新闻报道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中文新闻更注重动作的对象,而西方新闻更注重动作本身。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体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这也反映了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传播和表达方式。
2.2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分析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及物动词在句子中需要宾语来完整表达其意义,这种结构在新闻报道中尤为常见。
在报道事件时,通常会使用及物动词来描述事件的过程或影响,如“受害者指控嫌疑人”、“政府发布声明”等。
词汇学-词性转换法

02 应对四六级考试中词汇运用和语法结构的考察。
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词性转换法,准确传 达原文含义,保持译文流 畅自然。
丰富译文的表达方式和语 言风格,提高翻译质量。
应对不同语言间的词性差 异,提高翻译的灵活性和 准确性。
THANKS
感谢观看
副词转换为形容词
技巧:在副词后加上适当的形容词词 缀,如“-able”、“-ive”等,可以
将其转换为形容词。
"possible"原为副词,表示“可能 地”,去掉词缀“-ly”后变为形容词
"possible",表示“可能的”。
实例
"active"原为副词,表示“积极地”, 去掉词缀“-ly”后变为形容词 "active",表示“积极的、活跃的”。
形容词转换为副词
技巧:在形容词前加 上适当的副词词缀,
如“-ly”、“wise”等,可以将其
转换为副词。
实例
"quick"原为形容词, 表示“快速的”,加 上词缀“-ly”后变为 副词"quickly",表示
“快速地”。
"wise"原为形容词, 表示“明智的”,加 上词缀“-ly”后变为 副词"wisely",表示 “明智地、聪明地”。
动词转换为名词
技巧:在动词后加上适当的名词词缀,如“-tion”、 “-ment”、“-ance”等,可以将其转换为名词。
输标02入题
实例
01
03
"perform"原为动词,表示“表演、执行”,加上词 缀“-ance”后变为名词"performance",表示“表
名词化现象论文:英语名词化现象的认知诠释

名词化现象论文:英语名词化现象的认知诠释【摘要】名词化是从其它词类或底层小句派生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过程。
本文在前人对其形式、种类及功能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运用范畴观、认知域、诠释学、凸显观四个相关理论对名词化现象进行了解释,阐释了英文中大量存在名词化的原因,同时也给读者理解复杂的名词化结构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名词化现象范畴观认知域诠释学凸显观1 引言对名词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然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名词化概念,但他们将词类分为了两大部分:名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并对它们之间的转换进行了讨论(刘国辉,2000:5)。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叶斯柏森(jespersen,1937)在《分析句法》中将名词化称为“主谓实体词”,并把主谓实体词分为“动词性”,如“arrival”,和“谓词性”,如“cleverness”,这就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动词的名词化和形容词的名词化。
系统功能语法学家韩里德(halliday,1994)认为名词化是一种语法隐喻工具,“是用名词来体现本来要用动词或形容词体现的‘过程’或‘特征’”。
国内对名词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形式(徐玉臣,2009)、种类(刘露营,2009)和功能(张书慧,2009)的描述。
自20世纪90年代初认知语言学成型并引起国内语言学界广泛关注后,从认知角度对名词化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如:张权从认知的角度系统地解释了英语动词在名词化过程中其动作的时体意义和主客体意义的转化,以及动名词与动词派生名词这两种形式之间的认知差别(张权,2001)。
谢金荣运用认知的相关概念(如:认知是信息加工;认知是思维;认知是知觉、记忆、判断、推理等一组相关活动)将名词化看成是多个命题的组合或范畴的集合,从而对之进行认知解释。
她还从认知的角度对名词化词组的构成方式进行了解释,认为名词化词组是按经验结构排序(谢金荣,2006)。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思想是语言与现实之间存在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动词名化现象分析
作者:张美兰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对英语动词名化现象进行探讨,对动词名化后的词进行了分类并比较了其固化度。
此现象的分析对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动词名化;自指;转指;转类;转级;名化度
一、引言
William Croft在《语言类型学与语言共性》中写到,“人类语言中,相当少的几个非受限共性之一是所有的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
”而名词和动词在句法层面中,不是一直在坚持一种属性,这种现象就发生在动词的名词化。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范畴化的概念,认为:不同范畴之间界限是模糊的,范畴化源于家族相似性,同一范畴的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最具“家族”特征的事物被称为原型(prototypes)。
这说明,动词有一个原型范畴,名词另有一个范畴,而动词的名化词就在模糊的界限。
本文试图对动词的名化词进行分类并探讨动词名化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英语动词名化的分类以及名化度
由于事件中事物和动作的共现关系,名词和动词有时也难以分清。
传统意义上的英语名词具有性、数、格的语法特征。
英语动词具有时态、语态和带宾语的语法特征。
具有这种名词或动词特征的词就是典型名词或典型动词。
然而,动词名化后就不再属于典型动词,也不属于典型名词,被称为非典型名词。
因此,有必要考察动词名化词的属性。
动词名化的分类因为标准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根据朱德熙对于名词化的意义指称的分类,动词名化有“自指”和“转指”之分(朱德熙1983:18-33)。
作为语法隐喻的主要实现形式,名化可分为“转类型”(class-shift)和“转级型”(rank-shift)(Halliday
&Mathiessen1999:259-63)。
同样,英语动词名化因所涉及的语言层面不同可分为转类型动词名化和转级型动词名化。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和名动连续统概念,曲杨梅,杨忠(2009)提出动词名化度的概念。
动词名化度指名化过程中名化结构所获得的名词典型程度,它以事物的空间性的获得和过程范畴的时间性的消逝为其认知语义基础,并以动词名化表达式的语法功能作为参数来衡量。
动词名化作为典型动词和典型名词之间的语法现象,其内部为空间性和时间性不同程度的交融共存:一个动词名化结构所标示的事物性越典型、过程性越弱,那么其指称性就越强,名化度也就越高,在词汇-语法层面上表现出的名词性语法特征也就越多。
三、自指型和转指型动词名化及其名化度分析
自指型和转指型动词名化的分类是从意义指称的角度提出来的。
自指型动词名化是指动词在发生名化之前和发生名化之后都指称意义没有变化,如(1a)的动词learn发生名化为
(1b)的learning之后,指称意义没有发生变化都指学习这个事件。
1、a.I learned English.
b.My learning English gave me confidence.
转指型动词名化是指动词在发生名化之前和发生名化之后指称意义发生变化,如(2a)的动词visit发生名化为(2b)的visitor之后指称意义发生了变化,即从指称动作本身转为指称施事,具体的人。
2、a.We visited the university in our city.
b.The visitors to our university wer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根据动词名化度的概念,我们比较自指型动词名化和转指型动词名化后的词呈现名化度的不同。
转指型动词名化后的visitor在句中呈现典型名词的特征中的两种特征,即visitor有数的名词特征,可用作visitors;有格的名词特征,可用作the visitor's bag。
而自指型动词名化后的learning在句中不呈现任何典型名词的特征。
这种现象表明转指型动词名化的名化度比自指型动词名化的名化度高。
四、转类型与转级型动词名化及其名化度分析
Halliday(1999)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认为,作为语法隐喻的主要实现形式,名化可分为“转类型”(class-shift)和“转级型”(rank-shift)。
转类型指动词名化过程发生在同一语言层面内部,名化后的词的语法类别发生了变化,主要发生在词汇层面。
英转类型动词名化的构成方式有派生和转化两种方式。
其中,第一种是派生方式。
英语动词名化词缀都是后缀,如-ion,-ee,-er,-age,-ance/ence,-ant/ent,-al,-ment等。
第二种是转化一般为单音节词或双音节词,其中有些词是通过语音变化来实现动词名化的,如con‵duct(v.)和‵conduct(n.)的重音变化和use/z/(v.)和use/s/(n.)中s的发音变化。
转级型动词名化指名化过程发生在不同语言层面之间,从而引起表达式级别的变化,变化的方向往往是降级变化,即小句降级为短语。
在词的层面上的转级型动词名化如(3),
(3a)的谓词的一部分spent在发生名化的(3b)中降级到了谓词regret at的宾语的一部分。
(3) a.The boy had spent all the money.
b.The boy regretted at having spent all the money.
依据上述的概念,我们比较转类型动词名化和转级型动词名化后的词呈现名化度的不同。
转类型动词名化后词名化度很高,甚至有些已经成为典型名词收入词典如,worker,management,arrival,expectation等。
它们可以由定语修饰,也可带同位语。
而且,转类型名化后的词,失去了所有典型动词的特征。
然而,转级型动词名化都在意义上都自指过程,形式上表现为主宾位置上的动名词和主语、表语位置上的不定式,同时也保留了典型动词的特征,如(3b)的spent仍可带宾语all the money。
因此,转类型动词名化的名化度比转级型动词名化的名化度高。
五、结语
本文对英语动词名化现象进行探讨,对动词名化后的词进行了分类并比较了它们的固化度。
动词名化在英语中普遍存在,对此现象的分析对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启示:(1)因为汉语的动词名化时,不出现形态变化,学生在写作时忽视英语动词和动词名化词的区别,我们应该利用上述现象中的区别加以说明,以减少错误。
(2)学习转类型动词名化现象后,部分学生误用英语后缀,出现随意添加到任何动词的现象。
在教学中,需要准确地说明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发生名化,而且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随意附加任何动词名化后缀。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Matthiessen,C.M.I.M.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M].London&New york:Continnum,1999.
[2]Jespersen,O.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M].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1924.
[3]高航.名词化的概念组织层面:从认知语法的视角[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