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5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篇

【导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分重要的作⽤。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教案五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教案:草原 教学⽬标 1.熟读课⽂,了解课⽂内容,能联系上下⽂,理解⽂章中含义深刻的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草原、热爱草原⼈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8个⽣字,理解课⽂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中优美的句⼦,背诵课⽂第⼀⾃然段。
教学重点 1.读懂课⽂,在草原⾃然美与⼈情美的熏陶感染下,接受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爱美的情趣。
2.学会通过语⾔⽂字展开想象,在脑海⾥再现课⽂所描写的⽣动情景。
教学难点 联系课⽂,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法 设置情境,师⽣共同披⽂⼊境,⾛进⽂本,与⽂本对话,师⽣对话、⽣⽣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把情感体验充分表达出来。
学⽣学习⽅法 学⽣⾃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课时 ⼀、创设情境,揭⽰课题 1.课前交流: 你见过草原吗?请见过草原的同学描述⼀下草原的风景,说⼀说在草原上的感受。
2.让我们来到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
出⽰草原风光图⽚,播放凤凰传奇的歌曲《我从草原来》。
(设计意图:⽤⾳乐和图⽚导⼊的新颖⽅式将学⽣带⼊草原⾼远辽阔的境界,从⽽吸引学⽣的注意⼒,使他们对学习课⽂产⽣浓厚的兴趣) 3.导⼊新课: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舍⼀起,⾛进内蒙古⼤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你们会用什么?(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3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及查阅到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
想一想这首诗大概的意思。
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感到困惑的并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来明确诗意,锻炼学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部编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优秀8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优秀8篇)六年级语文教案篇一教学内容1、欣赏《阿细跳月》。
2、歌表演《莹火虫》。
教学目标1、能安静地欣赏乐曲,感受音乐的舞蹈节奏。
2、能积极参与集体歌舞表演。
3、能自选打击乐器为歌舞伴奏。
4、学会《莹火虫》的歌词和歌谱。
教学过程(一)歌表演《萤火虫》一位戴着莹火虫头饰、身背两叶翅膀的同学,手提点亮的红灯笼站在同学们的前面。
1、教师请同学猜那位同学的装扮。
(提示是一种能在夏夜里发出亮光的昆虫)。
2、将歌曲《莹火虫》完整地放一遍,老师随音乐将舞蹈动作示范给同学们。
3、跟老师轻声学唱歌曲《莹火虫》,并学会几个舞蹈动作。
4、将学生分成舞蹈组、唱歌组和打击乐器组进行歌表演。
舞蹈组排成两行在中间同老师一起随着音乐舞蹈,唱歌组和打击乐器组成倒八字站两边,歌唱和敲击打击乐器。
分组由学生们自愿选择,人数不限。
舞蹈队要求:① 动作优美、大方、表情自然,愉快。
② 能合上舞蹈音乐(三拍子)的节拍。
歌唱队要求:① 大方、自然、有表情地歌唱。
② 节奏、音准正确。
打击乐队要求:① 选择符合歌曲情绪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② 几种打击乐器能协调配合。
③ 节奏准确、强弱分明。
5、同学们对三个组的表现进行自评或互评,并能说出表演得好与不太好的原因。
6、每组可推荐一名代表出来组成一个三人组的表演队进行表演。
7、老师对歌表演进行总结性评价,尤其需对那些平时性格内向、不善当众表现的同学提出表扬。
(二)听赏《阿细跳月》1、教师展示彝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图片。
2、教师将音乐完整地放一遍,让学生围成圆圈,席地而坐,安静地欣赏。
3、教师讲解阿细人的″跳月″故事。
4、再听音乐一遍,老师带着学生随节奏拍手或老师随音乐舞蹈、同学们拍手伴奏。
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歌表演,并有较强的合作意识。
2、学生是否选择了符合歌曲情绪的打击乐器。
3、学生是否会唱歌曲《莹火虫》的歌词和曲谱。
4、学生听赏音乐时,情绪是否投入。
六年级语文教案篇二一、教材解读: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材,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具体的方法。
2.围绕中心意思确定合适的材料,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写。
【教学重难点】1.学生交流围绕中心意思选材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2.懂得详略得当,选材有所取舍,即要选择与中心意思关系紧密的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
1.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教师导入交流内容。
导语:同学们,一篇文章确定了中心意思,就像射箭有了靶子,登山有了目标,夜航有了航灯一样。
如果一篇文章我们读来读去都不知道在讲些什么,那么它一定不是一篇好文章,因为它没有根。
这个单元中的两篇文章的根是什么?枝干是什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2.学生结合课文,交流文章的中心意思以及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就《夏天里的成长》与《盼》展开讨论,再汇报交流。
交流示例:生1:《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话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后文都是围绕着这句话展开的。
课文中提到的事物特别多,有各种植物、动物,有山、水、地、铁轨、马路,还有人。
因为涉及的方面很多,所以给我的感觉好像是所有事物在夏天里都在成长,很好地体现了中心思想。
生2:我觉得讨论《夏天里的成长》这篇文章时,不能用选材是否详略得当来考虑,因为文章涉及的方面很多,要从不同方面来体现中心意思。
生3:《盼》这篇文章生动地写了“我”“盼”的心情、过程,其中有些细节写得非常生动,如大热天里试雨衣;想借买酱油的机会穿上新雨衣却未能如愿。
前一件事写得简略,后一件事写得详细。
它们都体现了“盼”,但我觉得后一件事写得更有趣、更曲折一些,也更能让人体会到蕾蕾盼穿雨衣的急切心情。
生4:《盼》最后对穿上雨衣在街上走的经过写得很简略,却很活泼。
我觉得这也算是详略得当吧,穿上了雨衣是“盼”的结果,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文章之所以没有花太多篇幅去写“盼”的结果,是因为“盼”是一种心理状态,重点应该是盼的过程。
[名师推荐]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名师推荐]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53c863b4daa58da0114ab9.png)
[名师推荐]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名师推荐]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篇一:我的舞台【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2.情感目标:理解无论音乐。
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无论音乐。
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
板书:28、我的舞台2.解释课题理解“舞台”。
二、简介作者(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
剧作家。
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
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
《女人漂亮》。
《父女惊魂》。
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
《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过渡: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艺术家们那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吧!三、扫读课文,找出中心句1.学生扫读课文,画出句子。
2.指名读句子,出示句子,齐读一遍。
过度: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同学们心中也有一个大舞台吧!作者吴霜姐姐围绕心中神奇的舞台,写了一些什么事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四、自由读课文1.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2.指名回答。
过渡:课文围绕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娓娓叙述了作者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的成长故事,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
五、再次快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边读边思考:作者的舞台在哪里?都有哪些经历?出示空表格,发带空表格的小黑板给学生填写:什么时段舞台在哪里做什么2.学生边读边填写。
3.交流归纳填写表格,弄清课文内容:篇二:蒙娜丽莎之约教学目标:1、能认读“纽约、卢浮宫、交涉、肖像、抿唇、恬静、矜持、沐浴、衬托、璀璨”等10个词语;积累“有朝一日、大样彼岸、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转瞬即逝、永不磨灭”等成语。
2024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读课题。
3 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作者去ft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o 2 读后交流,了解大意o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 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o
2
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 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 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 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ft,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ft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
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 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 “ft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ft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
d飘飘洒洒的雨丝 /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 /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 / 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ft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ft雨的喜爱之情 。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ft雨的色彩美o 读读这些写雨色彩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部编(统编)版 六年级上语文 第五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2
15 夏天里的成长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苞、蕾、苔、藓”等生字,理解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每段话的主要意思。 3.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清阅读障碍,学习生字、新词。 2.指导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找出课文叙述的中心。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文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能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夏天吗? 2.我们的课题是“夏天里的成长”,想象一下谁会在夏天里成长呢?板书课题,齐读课 题。【出示课件 1:课题】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夏天,来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仔细听,看看你听懂了什么? 2.谁听懂了?(只要求举手,不要求回答)没听懂没关系,老师给你们时间自己读懂, 但是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圈出来,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学会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
蕾蕾终于穿上了雨衣。
(2)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
达中心意思。《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作者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
心意思,是选取了绿蔓、竹林、高粱、稻秧、甘蔗等生物的生长情况和水、瀑布、河、
铁轨等没有生命的物质长的情况来写的,这些事例真实地体现了中心。《盼》一文,围
看作者选取了哪些
心来写的,具体写到了哪些动植物。 2 事 例 来 体 现 中 心 意
思。
本课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
1. 先 整
16.盼
选取了等下雨、找借口出去、想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习作5:围绕中心意思写》教案3篇

【导语】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话题是“围绕中⼼意思写”,让学⽣选择⼀个感受最深的汉字确定中⼼,写⼀篇习作。
旨在培养学⽣“围绕中⼼意思,从不同的⽅⾯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的习作能⼒。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习作5:围绕中⼼意思写》教案 教学⽬标 1.能围绕⼀个意思选择不同的事例或从不同的⽅⾯写,能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2.与同伴交换习作,针对是否写清中⼼意思相互评价、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能围绕⼀个意思选择不同的事例或从不同的⽅⾯写,能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教学难点: 能围绕中⼼从不同的⽅⾯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教学过程 第⼀课时:习作指导课 (⼀)初试⾝⼿ 1.交流材料。
(1)出⽰材料。
下⾯是⼀位同学围绕“戏迷爷爷”这个题⽬选的材料。
请你判断⼀下,哪些材料可以⽤来表达中⼼意思,在后⾯的括号⾥打“√” 跑了⼏⼗⾥地去看戏。
( ) 常给我们讲故事。
( ) 在爷爷的倡导下,街道组织了业余戏班⼦。
( ) ⼲活时会哼上两句流⾏歌曲。
( ) 边炒菜边做戏曲⾥的动作,把菜炒糊了。
( ) 到⽂化馆拜师学戏。
( ) 每天看书看到很晚。
( ) ⼀看到戏曲表演就占着电视。
( ) (2)思考判断。
学⽣默读、思考、判断。
(3)交流反馈。
指名学⽣交流,并说说为什么这样选。
(4)⼩结点拨:围绕⼀个中⼼,可以⽤不同的事例来表达。
2.想象“⽅⾯”。
(1)确定⼀事。
如果只写同⼀件事,如,爷爷“跑了⼏⼗⾥路去看戏”这件事,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进⾏描写,想⼀想爷爷因为赶路可能会发⽣什么事。
(2)想想“⽅⾯”。
围绕爷爷“跑了⼏⼗⾥路去看戏”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想象来写。
如,爷爷赶路的样⼦、赶路忘记劳累、赶路回来⽣病…… (3)⼩结点拨:同⼀件事情,可以从不同⽅⾯来表达。
3.由“题”想“事”。
(1)选择题⽬。
从下⾯的题⽬中选⼀两个,想想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来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朋友的热情纯朴的友情热爱大自然激情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5)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出示课件15】“绿树村边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山郭外斜。”
(1)这是写景的诗句,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
【出示课件7】(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这段话是讲花儿在不同地点不同状态下的情况。这些分句之间都是并列关系。)
【出示课件8】(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四、练习背诵。
出示朗读《过故人庄》的正确节奏,使学生知道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这对学生以后学习、理解和积累古诗都是很有意义的。
借用插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想象自己进入到了诗歌描述的情境中,按照角色身份来与老朋友交谈,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内容。
(读到“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我能联想到乡下爷爷在山坡放羊时的情景……)
2.展示美文,阅读交流
【出示课件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了解对偶句,并练习对对子,使学生初步了解对偶句的特点,为以后欣赏、创作对偶句打下基础。
学完整首诗以后,再透过全诗来品味诗的意境。这对于帮助学生赏析诗歌,培养诗人情怀很有好处。
板书
内容
联想阅读
排比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过故人庄孟浩然朋友的热情纯朴的友情热爱大自然激情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了,就像……”的句式,强调了大自然的生机。)
(二)认识排比,明白作用
1.教师讲解:
【出示课件6】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我们刚才读过的这三段话都是排比。(板书:排比)
2.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1)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的作用。
(这段话是讲地区之间吸收热量多少不同而形成风这个道理的。两个分句分别讲两种相反的情况。)
(二)想一想,认识分号作用。
1.学生议一议,想一想,分号与逗号、句号有什么不同。
2.教师指导讲解:
【出示课件9】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板书: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2)教师评价总结,明确:
用排比来说理,可以使条理分明;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板书: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三)练习运用,互评互改。
1.教师出示练习题:
以田野景色为描写对象,写一个排比句。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2.再读诗歌,品诗意境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喔!”;
读一读这段美文,小组交流你从这段话中能联想到什么。
(三)课堂小结,提出要求
阅读文章时想开去有很多好处,今后我们要多用这种方法,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新的发现。(板书:联想阅读)
二、排比教学
(一)观察句式,了解句意。
小组讨论,探究,学生读后,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件3】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
重点
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
难点
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X kB 1 . c o m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出示课件1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联想阅读的阅读方法。
2.从读中感悟排比句、分号的用法和作用。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分钟
一、联想阅读教学
1.人们在读书的时候,看到书本上所写的内容,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们和别的事物联系起来,人们把这种思维活动叫“联想”。阅读文章,我们不仅要读懂文章,还要能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草原》这篇文章,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从文章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我是……”的句式,强调花的作用之大。)
【出示课件4】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漓江的水真……啊”的句式,强调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出示课件5】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2.理解诗歌中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过故人庄》。
2.学生互评,教师指导。
把自己写的排比句与同学交换,互相评价,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
教师从学生作业中抽出一两份作例子,先评价,再讲一讲修改意见。
3.自我修改,力求完美。
学生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修改自己的句子,争取写出一个通顺优美的排比句。
三、分号教学
(一)读一读,注意标点符号。
1.自读自悟,分号常在什么地方使用。
教师在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讲解排比句的作用,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自读自悟环节可使学生感知分号用在什么地方合适,虽然理解不一定全面合理,但这种粗浅的认识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能为学生正确使用分号提供最大的帮助。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对比阅读。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思路,了解文章写法,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这节课我们还学习了一种句式——排比句和一种标点——分号,了解了它们的用法和好处,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3.按照节奏,练习朗读。
4.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三、熟读诗歌,体会含义
1.多媒体依次出示诗句,赏析指导
【出示课件1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三)写一写,感悟分号用法。
1.以“爱心”为话题练习写一段话,用上分号。
2.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拓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巩固学习这一阅读方法。
此环节是让学生先观察句式,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谈发现,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