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6

合集下载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系统工程能力和专门知识的工程师,具备从事动力系统设计、优化与控制、节能与环保等领域相关工作的能力。

培养跨学科综合素质,具备较高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在国家能源战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上提供解决方案的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1.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需掌握工程热物理学、能源工程学、热力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动力系统的基本原理。

2.宽广的知识视野:学生需了解能源工程、节能技术、新能源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

3.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需具备动力系统设计、优化和控制的技能,能够运用相关软件进行系统模拟与预测。

4.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学生需具备扎实的科研基础,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具备写作科研论文和申请专利的能力。

5.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学生需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专业团队成员有效合作,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

三、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1)学术主干课程:包括《工程热物理学》、《能源与环境工程》、《燃烧工程》、《动力系统设计与优化》等。

(2)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如《新能源技术与应用》、《能源管理与系统控制》等。

(3)科研工作:学生需参与导师指导的科研项目,完成独立的科研工作,并撰写相关论文。

2.实践训练(1)实验课程:包括热力学实验、燃烧实验等实践操作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工程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工程实践项目,如能源系统设计与优化、节能与环保技术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

3.学位论文学生需完成一篇学位论文,选题范围包括动力系统设计与优化、节能与环保技术等,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价值。

四、培养方式1.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方式,重视实验、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导师制度:学生由具有丰富教学与科研经验的导师负责指导,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和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807)一、学科简介1. 一级学科简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研究能量转化与传递规律以及与实现该过程相关的设备与系统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能源环境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是工程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本学科是以能源高效洁净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为背景和最终目的,研究热能、机械能、电能、辐射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转化与传递的基本规律,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材料、能源、环境、航空、机械、化工、仪器仪表、计算机与控制等多学科多领域,具有学科交叉集成度高、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等重要特征,对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发展起着基础、支撑以及驱动力的作用,在工学门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本学科包含有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环境工程等研究方向。

随着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和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节能、能源高效利用以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已成为本学科的三大主要任务。

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发端于1956年的热能装备科,2005年获热能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学院更名为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成为南京师范大学校级重点一级学科,拥有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工程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2个。

本学科积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西肯塔基大学等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目前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在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和流体机械及工程3个学科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2. 学科方向简介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一级学科设三个学科方向:热能工程:是研究能源清洁转换和高效利用的学科,重点研究各种能源转化、传递、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关的过程和装备的原理与技术,研究和开发能量转化与利用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等,为开发高效的节能产品,淘汰低效率、高能耗的产品奠定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基础。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ower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学科门类:工学一级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代码:0807一、学科点简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拥有湖北省唯一的化工过程机械实验中心,实验中心主要由强化传热实验室、流体机械实验室、搅拌反应釜性能实验室、离心泵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等10余个专业实验室和武汉市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组成,并拥有带测控系统的换热器实验系统、PIV粒子成像测速仪、振动动态分析仪、万能材料试验机等相关实验设备,实验仪器总值约1500万元。

“化工过程机械”作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已被学校纳入规划进行重点建设。

本学科教师中现有教育部“过控”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2人、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化工装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各1人、湖北省特种设备协会常务理事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人。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包括过程工业设备与机器的设计、节能、增效、材料、制造、检验、维护及安全保障等方向的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在过程工业中的高效节能传热设备的开发与研究,化工过程用泵与压缩机等流体机械的研究开发,过程设备的腐蚀、损伤与延寿技术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鉴定成果的经济效益达数千万元。

二、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实事求是,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要求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和现代实验技能,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现状和动向;能熟练使用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其它实际应用能力。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培养方案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培养方案

40 2 第 2 学期
制冷空调系统建模与仿真
29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refrigeration and air 40 2 第 2 学期
conditioning systems
流动与传热的数值分析 30 Numerical analysis of flow and heat transfer
热力系统优化设计 44 Optimal design for thermodynamic systems
40 2 40 2 40 2 40 2 40 2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3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补 1 内燃机构造 修 课 2 工程热力学
40
第 1 学期
40
第 2 学期
备注
同等学 历、跨专 业考入的
26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
40 2
开课时间
第 1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1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1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3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第 2 学期
40 2 第 1 学期
低温工程学 31 Cryogenic engineering
环境保护技术与装备
40 2 第 2 学期
32 Technology & Equipment of environmental 40 2 第 3 学期
protection 强化传热技术 33 Technology of enhancing heat transfer 润滑材料与技术 34 Materials & technology of lubrication 压力容器安全评定 35 Safety evaluation of pressure vessels 多相流动理论与计算 36 Multiphase flow theory and computation 管道输送与工程 37 Pipeline transportation & engineering 能源与节能技术 38 Energy& Economize on Energy Technology 容积式压缩机数学模型及应用

上海电力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科及专业设置(2016年)

上海电力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科及专业设置(2016年)

上海电力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科及专业设置(2016年)上海电力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科简介1.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及学科简介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在我校建校初期就建立了,列于我校“十二五规划”七大学科群之首,是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和学科。

2006年获热能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完备的培养计划和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

专业学科硕士点所在的学科属于学校“085”工程主干学科群,是学校优势与特色学科。

学位点所属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成为首批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本科专业,2012年入选教育部首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并同时入选上海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2个上海市“市级教学团队”——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流体机械教学团队。

拥有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首批入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拥有上海发电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热交换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能源动力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校级现代发电技术测试中心等,专业实验室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图书资料达到2800余种,60余万册,具备良好的教学条件。

学位点现有专职教师6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占80%以上,1/3左右的教师具有留学经历,比较集中在35-45岁。

专职教师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上海市领军人才1名,上海市学术带头人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名,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4名,曙光学者9名,浦江学者3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跟踪)6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3人聘为教育部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学名师等国家和上海市级的荣誉称号。

本学科承担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并完成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00余项,在分布式供能技术、太阳能光伏光热的高效综合利用、多相流测试、燃料燃烧与高效利用技术、电厂烟气污染物控制、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新能源技术、大型火电机组节能技术、电力设备和机电产品的寿命分析与可靠性测试、结构优化设计和运行、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在企业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10余项。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年修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年修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北京理工大学2016版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代码:08070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0)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以燃烧、流动、动力机械结构强度、电子控制、水上推进、多相复杂流动、太阳能利用、强化传热传质等为主要研究基础,以车用内燃机及其辅助装置和外延为研究和应用对象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22名、博士生导师24 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34 名、硕士生导师共计47名,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导的,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建有“汽车动力性及排放测试国家专业实验室”、“军用车辆动力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北京市清洁车辆重点实验室”;设备资产总额近亿元,实验室面积近6000 平方米,形成了从理论研究到产品开发的科研体系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主要研究方向有:1.动力机械系统工程与控制理论:主要研究新型车辆动力系统综合控制理论和集成设计方法,新概念动力系统理论与方法。

2.内燃机燃烧、排放与环境效应:主要研究燃料燃烧与高效热功转换、排放物生成机理及其环境效应。

3.动力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噪声:主要研究热机中结构承力系统的力学理论和耦合机理、结构振动噪声的产生机理与控制方法、结构与材料疲劳理论及强化方法、运动机构多体系统动力学。

4.叶轮机械与流体动力学:主要研究叶轮机械内部非定常流动特性、内燃机涡轮增压系统匹配理论与调节技术、燃气轮机技术。

5.多相复杂流动与水动力学:主要研究兵器、航天、航空和船舶等领域的空化和超空化流动现象、水中航行器减阻、流体机械内部复杂流场和性能预测等。

6.强化传热传质与太阳能高效利用:主要研究强化传热与高效冷却、太阳能高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7 授工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掌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
2.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可胜任本学科及相近学科的教学、工程技术工作以及相关的科技管理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工程热物理2.热能工程3.动力机械及工程
4.流体机械及工程5.制冷及低温工程
6.化工过程机械7.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年(以学校批准年限为准)。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
总学分要求≥36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24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2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六、研究环节与学位论文
执行学校有关规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代码:0807一、学位授权点简介本学科是由1953年建校之初的石油炼厂机器及设备专业发展而起来的,1956年首届研究生毕业,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本学科国内石油高校中唯一的一级博士点学科。

历经65年发展,逐步形成了化工过程机械、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环保设备工程4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建成了多相流分离理论与技术、流体动密封理论与技术、承压设备安全评价技术、油气过程中的热能技术、微尺度传热理论与技术、环保设备技术等多个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和团队,成为过程装备与能源利用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石油、石化行业有着较高影响力。

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人文素养,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较为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较强科研技能,能够从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

三、基本要求1.品德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热爱科学研究。

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知识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熟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

3.基本能力:掌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科学研究的先进方法,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具备独立开展创造性学术研究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运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学科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过程中所遇到的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7 学科门类:工学(08)学科级别:一级
一、学科简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以能源的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作为主要的学科应用背景,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领域起着支撑和促进作用,在工学门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学科以热能工程、过程控制、动力设备、流体机械、制冷空调、新能源、节能与环保等为重点研究方向,涵盖了数学、力学、工程热物理、材料、能源、机械、化工、仪器仪表、计算机与控制等多学科,组成了学科交叉、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学术团队。

近几年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0余项,获国家专利20余项,被SCI和EI收录学术论文60余篇,拥有全面的、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大型实验测试设备,建立了完备的专业图书、学术期刊及电子文献资料库,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平台。

二、适用学科
1、工程热物理(080701)
2、热能工程(080702)
3、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
4、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
5、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
6、化工过程机械(080706)
三、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全面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具体要求是: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情操高尚、学风端正;具有很好的协作精神。

(2)掌握坚实的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1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外文摘要,并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

四、培养年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

硕士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学期间应修33~35学分,其中必修环节4学分。

五、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







备注
学位课公共课
0020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

36 2 2
002019 自然辩证法概论18 1 1
002004 基础外语(上)108 2 1
002005 基础外语(下)108 2 2
052088 专业外语32 1 1
基础
理论课
002008 数值分析44 3 1
002009 矩阵理论32 2 1
052211 高等流体力学32 2 2 专业课
052091 高等工程热力学32 2 1
052035 高等机械动力学32 2 1
非学位课
校内
公选课
002013 创新研究20 1 1 任选
1门002007 第二外国语(日、俄)70 2 2
专业选
修课
052006 有限元方法及应用32 2 2 任选
4-5门052015 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32 2 2
052017 现代测试技术与系统32 2 2
052047 节能原理与技术32 2 2 052048 制冷系统热动力学32 2 2
高等传热学32 2 2
能源系统工程32 2 2 052059 过程装备系统设计32 2 2 052061 压力容器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32 2 2
设备腐蚀与防护32 2 2
必修环节002014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 3 002015 实践活动 1 002016 学术活动 1 002030 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 1
补修课程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36 2
锅炉原理48 2
制冷原理与技术54 2
化工原理48 2
过程装备设计60 2 同等学力或专业跨度较大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至少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2门,由学院安排随本科生听课,并参加考试(研究生教育学院不单独核算教师工作量),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记学分。

七、学位论文
具体要求参照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日期:学院公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