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河相关系一个突出的特点及其机理初探

合集下载

黄河的原理

黄河的原理

黄河的原理黄河,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国的母亲河,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黄河的原理涉及到地理、气候、水文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从这些方面依次来介绍黄河的原理。

首先,从地理的角度来看,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脉,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等七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河流之一。

黄河的原理与地形起伏密切相关,沿途经过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从高原到平原,地势逐渐下降,这也决定了黄河的水流特点。

其次,气候是影响黄河原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黄河流域地处中国的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多变,气温季节性显著。

在黄河上游,多为高寒气候,降水较少,气温低,冰雪融化是黄河的重要水源之一;到了黄河下游,气候逐渐温和,降雨增多,这也为黄河的水量提供了充足的来源。

因此,黄河的水文特点受气候影响很大,季节性变化明显。

再者,黄河的原理还与地质构造有关。

河流的发源地形成于地壳构造活动的地貌,河道的形成和通道的开阔度等都与地质构造有关。

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地貌陡峭,沟谷纵横交错,这为黄河的水系提供了丰富的水流来源;而到了黄河下游,地势平坦,河岸开阔,水流稳定,这也为黄河的下游地区带来了丰富的灌溉水源。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黄河的原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古人民在黄河流域不断发展农业、灌溉和水利工程,这些丰富的水资源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和开发,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以调节黄河的水位,防洪抗旱,为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黄河的原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地理、气候、水文、地质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黄河的水流特点和流域环境,也为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浅谈黄河河势的演变

浅谈黄河河势的演变

浅谈黄河河势的演变浅谈黄河河势的演变马晓玲摘要: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也是世界上河势演变最为复杂的河流。

只有掌握河势演变规律,预估未来河势的发展变化,才能为下一步的河道整治提供依据,成为提高治河水平的基础措施之一。

关键词:黄河,河势演变,河道整治一、引言河势即流态,是指河道水流的平面轮廓及发展趋势。

而河势演变主要是指河道水流平面形式的变化。

黄河干流河势演变最为复杂的河段是位于黄河下游的游荡性河段,到目前为止,主流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探索这一河段的河势演变规律,是当今世界多泥沙河流中最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为了早日攻克这一世界级的难题,分析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的机理,同时为河道整治工程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仅仅靠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断面测验是不够的,需要对黄河下游特别是游荡性河段的河势进行监测,这就需要各位科学家去了解并且掌握力学在黄河河势演变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同寻常的作用。

本文简单的对黄河河势演变的特性及河势演变的基本类型进行的论述。

二、河道概况黄河有防洪任务的河段主要有上游的兰州市河段、宁蒙河段,中游的禹门口以下小北干流河段、三门峡库区、孟津出山口以下的尾段,以及整个下游河段。

黄河孟津以下河段,由于堤防决口后造成的损失大,历来是黄河防洪的重点河段。

该河段修建工程多,观测资料丰富,其河势演变特性及类型可涵盖其它河段。

2.1 河道分段黄河中游尾段的河南孟津白鹤镇至河口河道长878km ,按照河道特性可分为4 个不同特性的河段。

①孟津白鹤镇至山东东明高村,河道长299km ,河道比降0.265‰~0.172‰,弯曲系数1.15。

河道淤积严重,为典型的游荡性河型。

②高村至阳谷陶城铺,河道长165km ,河道平均比降0.115‰,弯曲系数1.33,属由游荡性向弯曲性转变的过渡性河段。

③陶城铺至垦利宁海河段,河道长322km ,河道平均比降0.1‰,弯曲系数仅为1.21,属弯曲性河型。

④宁海至入海口,河道长92km ,属河口段,处于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循环变化中。

研究报告黄河

研究报告黄河

研究报告黄河研究报告:黄河一、介绍黄河,又称“中国母亲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

其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的花土沟,最终注入渤海。

二、地理特征1. 上游地区黄河上游主要经过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市,流经高原和山区,河流陡峭,河水富含矿物质,形成了独特的峡谷景观。

2. 中游地区黄河中游主要通过宁夏、内蒙古、山西等省份,这一段黄河水量最大,流速较快,河床较宽,来水主要来自山区降水。

3. 下游地区黄河下游主要流经河南、山东、河北等省份,流域平坦,河水较缓慢,河水富含沙粒,形成了黄河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

三、历史意义黄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河流之一,自古以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黄河流域出土了众多的文化遗址和古代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黄河还是中国农业的重要基础,黄土高原是中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黄河流域的农田灌溉与黄河的泥沙淤积使得该地区肥沃,有“黄河士”之称。

四、环境问题黄河流域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等。

黄河的水量在过去几十年中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该地区的紧迫问题。

同时,大量的草原和土地退化威胁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实施水资源管理、推行粮食增产、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等,以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五、结论作为中国重要的河流,黄河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价值。

然而,黄河流域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和恢复河流的生态环境。

只有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黄河资源,我们才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和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黄河下游驼峰河段的形成机理

黄河下游驼峰河段的形成机理

黄河下游驼峰河段的形成机理
黄河下游驼峰河段是指黄河流经河南省信阳市的一个区域,由于地质构造和水流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波浪状的河道,其中最显著的是驼峰河段。

该河段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构造影响:黄河下游地区地处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较大,从而形成了许多地形起伏的区域。

在驼峰河段附近,太行山脉向北倾斜,形成一个巨大的盆地,水流在这里受到了多个山脉的阻挡和纵向深度变化的影响,导致水流在这里受到了强烈的冲刷和侵蚀。

这种地质构造的影响是驼峰河段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水流作用: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之一,流域面积广阔,流量巨大。

在驼峰河段,黄河水流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形起伏、河道宽窄、水流速度等,导致水流在这里产生了大量的涡流和湍流,加剧了地表的侵蚀和冲刷,形成了波浪状的河道。

3. 沉积作用:在驼峰河段的上游,黄河水流受到了多个支流和附属河流的影响,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和碎石,形成了黄河的泥沙特征。

随着水流的进一步流动,泥沙和碎石会逐渐沉积在河床和河岸上,形成了一系列丘陵和波浪状的河道。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黄河下游驼峰河段的形成机理可以归纳为地质构造、水流作用和沉积作用三个方面的综合影响。

- 1 -。

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黄河的善淤、善决、善徙特性: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易淤积,导致河道
堵塞;同时,黄河也容易决口和改道。

这是由黄河的流域地质地貌、生态破坏等原因所导致的。

因此,在开发治理黄河时,需要尊重和利用这些自然特性,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和开发。

2.遵循黄河的自然本性:黄河的自然规律是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
性和不可抗拒性。

因此,在开发治理黄河时,需要遵循黄河的自然本
性,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干扰。

3.重视黄河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黄河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涉及到多个
领域和方面。

因此,在开发治理黄河时,需要重视黄河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实现可持续的发
展。

4.强调黄河流域的协同治理:黄河流域涉及到多个省份和地区,各地区之
间的利益诉求和治理目标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开发治理黄河时,需要强调黄河流域的协同治理,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推进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是实现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开发治理黄河时,需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本性,重视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协同治理,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地理黄河知识点总结

地理黄河知识点总结

地理黄河知识点总结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经济发展区域。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黄河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黄河地理知识的总结:一、地理位置黄河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发源于青海省的昆仑山脉。

总长度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約七十四萬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跨越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肅、陝西、山西、河南和山东八个省份,流经中国北方平原,最终注入渤海。

二、地理特征1. 河源地区:黄河的上游是个高原区域。

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海拔平原地带,形成了丰富的地质结构。

黄河的上游地区多为高原山地,地势高峻,气候严寒,冰雪覆盖,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2. 黄河中游:黄河自上游至中游之间,冰雪融化,水流迅速,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黄河”。

此段地势呈梯度,河流受多条支流的输入,长期下切成深渊、峡谷和崖壁。

在山区地势波动所引起阻水蓄积的山前平原成为中游河段的典型地貌类型。

3. 黄河下游:黄河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道断面扩阔,流速减缓。

进入山西境内、山西、河南两省之间地势较平坦。

山东地区多平地丘陵地貌。

营水澦剥,因此呈现出平原河谷地貌风貌。

在北部山区平原也间出现了大的阶地地貌。

4. 河流水质:由于中游黄河径流较多富含泥沙,因此常被称为“泥河”。

其水流呈黄色,充满沙石,河道较浅。

古代以来,黄河常年泥沙淤积,底测不断抬升。

进入下游之后,下游湾浅滩陆地面积增加。

在大河入海处地势最平整。

入海口为泥沙较为丰富的沉积区。

三、地理气候黄河流域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暖温带大陆性气候等,主要受山地和水系的影响。

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季节性显著,干旱少雨,风大日照多等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波动大。

四、地理资源1. 水资源: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流域面积广阔,年均径流量为61亿立方米,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运输通道。

黄河流域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发展农业和工业。

黄河流域的水文地理特征

黄河流域的水文地理特征

黄河流域的水文地理特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黄土河流。

黄河流域的水文地理特征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黄河流域的水文地理特征,包括河流特征、水文特征以及地理特征。

黄河流域位于中国的北方,横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陕西和山东等八个省份。

由于地势高低起伏,黄河形成了许多陡峭的峡谷和峡谷。

这些地理特征使得黄河在流经这些地区时形成了许多急流和瀑布,给河流的水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很大的潜力。

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在水量丰富和泥沙含量高。

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之一,年平均径流量约为89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径流量的五分之一。

由于流域面积广大,河流长度较长,黄河的水量在不同季节和年份之间有明显的变化。

夏季和秋季是黄河的高水期,而冬季和春季则是低水期。

这种季节性的水文特征对于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黄河的水文特征还表现在泥沙含量极高。

由于流域内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疏松,容易被水流冲刷,黄河的水中携带了大量的泥沙。

每年黄河输送的泥沙量约为39亿吨,占全国河流输沙总量的70%以上。

这种高含沙量的水文特征给黄河流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河道淤积、洪水灾害等。

因此,黄河的泥沙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泥沙的输送和河道的淤积。

除了水文特征,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也对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河流域地势高低起伏,地理条件复杂。

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陡峭,水资源相对较少,农业生产和人口聚集较少。

而在华北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和人口聚集较多。

这种地理特征使得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的水文地理特征对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了解和研究黄河流域的水文地理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黄河的水资源,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水系特点与治理

黄河水系特点与治理
土高原 和华北 平原 3个地理 台阶 , 东 流人海 。
山等造 山运动 , 我 国大 陆轮廓基本 奠定 , 许 多 山脉 和盆地 已 基本形成 。 进入 新生代 , 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地 壳发生大
面积 的垂直 升降运 动 , 华北 平原 沉降 幅度增 大 , 青海 高原 、 黄土高原迅速 上升 , 西高 东低的 3个 阶梯分 异更 加显著 。 流 域 区的地 貌形态 与现代基本接 近 , 但 尚未形成统 一 的黄河 。
第 5期
甘肃河湖 : 中华 民族 的 母 亲 河— — 黄 河
第5 1 卷
水工 程 2 . 9万处 。 流域 内及下游 沿黄两岸引黄灌溉 面积从新
优越性 的充分体 现。 黄河是世界上最 为复杂 、难 于治理 的河流 , 5 0多年 来 , 从事治理黄河 的工 作者对黄 河的认识 经历 了实践 一 认识一 再 实践一 再认识 的不断探索 过程 。从 中有成功 的经验 , 也有 失
机构 。 其主要 职责是编制黄河 治理 开发规划 , 代水利部行使
水行政管 理职能 , 负责黄 河防汛调 度和下游 防洪工程管 理 ,
峡 等 9座大 中型水 利枢纽和水 电站 , 总库容 4 1 0亿 r n , 总装 机4 0 4万 k W, 年平 均发 电量 1 9 0亿 k W・ h , 黄河上游水 电基
长期发挥综合效益 , 积 累的实践经验是 十分宝贵 的。 经 过长 期的治河 实践 , 我们认识 到治理黄 河是一项 长期 、 艰 巨的任
务。解决黄河 泥沙问题 , 必须 采取 “ 拦、 排、 放、 调、 挖等综合
治理” 的方略 。
减 少入黄泥沙近 3 亿t , 进一步增强 了治理好黄河 的信 心。
黄河 的形 成 ,经历 了漫长 的地质 年代 。距 今约 5亿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 )
( 8 )
式 中: 脚标 1 、 2 表示断面序号 。
黄河河相关 系的这一特点在高村以下河段 中均有体现 , 图2 给出了高村以下 7 个河段弯段与直段通过 相 同流量 时的水深一河宽比率关系图, 由图2 可见 , 在 同一流量下 , 不但每个河段 内弯段和直段的过水面积 相等 , 而且凡是受两岸工程控制较弱的河段过水 面积几乎都接近相等 , 这是黄河沿程河 相关系中一个极为
第3 6 卷 第 2期
2 0 1 5 年 4 月


港 口
Vo 1 . 3 6 No . 2
Ap r .2 0 1 5
J o u r n a l o f Wa t e r wa y a n d Ha r b or
黄 河 河 相 关 系 一 个 突 出 的 特 点 及 其 机 理 初 探
Q=U B H
: 日 / . , /

( 1 )
( 2 ) ( 3 )
: 0
式 中: Q为 流量 ; U为 流速 ; B为河 宽 ; H 为水 深 ; n为糙 率 ; J为 比降 ; G为输 沙 率 ; 为 水 流 方 向 。方 程 ( 1 ) ~ ( 3 ) 中待求 未知量 包 括河宽 、 水 深 日、 流速 、 比降 . , 这4 个 变量 , 多 于方 程数 , 存在 不定解 。欲使 方程 组
2 0 1 5 年4 月
杨燕 华 , 等
黄河 河相 关 系一个 突出 的特点 及其 机理 初 探
1 2 7
送 上游 来 水 、 来 沙要 求 , 即断 面形 态应 与来 水 来沙 相 适应 。在 同一 断面 上应 遵循 这 一原 则 , 对 不 同断 面也应
如此。钱宁n 统计 了黄河下游孙 口以下弯曲河道中直段和弯段的沿程断面形态特征如下
封闭 , 尚需再补充一个独立 的方程 。在本质上就是寻找河流系统平衡时流域 因素与河床形态所满足 的关 系 。这种 关 系可 被 理解 为 统计 的均 衡 关 系 , 也 可 被 理解 为 稳定 条 件或 平 衡稳 定 所要 求 满足 的极值 条 件 , 基 于前者学者们提出了众多河相关系经验公式 , 后者是河相关系研究中的稳定性理论 和极值假说口 。 本文在分析黄河实测资料 的基础上 , 认识到黄河河相关系 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特点 , 并提出“ 在输沙平衡 状态下河床相对稳定 , 其相对可动性最小” 的假定 , 作为河相条件的一个补充方程 , 结合方程( 1 ) ~ ( 3 ) , 通过 求解河相要素 , 对黄河河相关系特点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初步解释。
A= 3 1 Q ( 6 )
式 中: = , 为 过水 面 积 。
从式 ( 6 ) 还可 以看出 , 在 同一流量下 , 沿程各断面无论窄深还是宽浅 , 弯段及直段的过水面积基本相等 ,
符 合下 列方 程 式
H = B : H = A=C( C为 常量 )
即 百 B 2 =H1 瓦
直 段
弯 段
B=6 9 Q “
日= O . 4 4 Q 。 B=l O 5 Q

( 4 )
( 5 )
0 . 3 0 Q 。 ・ 加
由式 ( 4 ) 和式 ( 5 ) , 并结合孙 口以下各河段过水面积与流量关 系图( 图1 ) , 可见 , 对于不同流量沿程各断 面 的过 水 面积 可统 一 表示 为
杨 燕华 , 乐培 九 , 张 明进
( 交通 运 输部天 津水运 工程 科 学研 究所 工 程泥 沙交通 行 业重 点实验 室 , 天津 3 0 0 4 5 6 )

要: 通过分析实测资料 , 得 到黄河 中游吴 堡站 、 下游柳 园 口站及高村 以下所有河段面积接近相等” 的现象 , 这是黄河河相关 系中一个非常重要 的特点 , 但其物理意义 目前 尚不清
晰。引入“ 在输 沙平衡状态下河 床相 对稳定 , 其 相对可动性最小 ” 的假定 , 结合水流连续方 程 、 运 动方程 和输沙平衡方程 , 通过求解河相要 素 , 得 到以悬 移质造床为 主时水 深一 河宽 比率关 系式 , 进 而从 理论角 度初步解释 了上述河 相特征 的内在机理 。该 河相关系特征并 非表现在黄河所有河段 中 , 而 只能存在于 以悬移质运动为 主、 同时悬沙沉 降处 于过渡状态 的河段 中。 关键词 : 黄河 ; 河相关 系; 过水面积 ; 流量 ; 悬移质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 5 1 2 0 9 1 1 2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 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 T K S 1 2 0 1 0 2 )
作者简介 : 杨燕华 ( 1 9 8 5 一 ) , 女, 山西省运城人 , 博士, 助理研究员 , 主要从事航道整治工作 。
B i o g r a p h y : Y A N G Y a n — h u a ( 1 9 8 5 - ) , f e ma l e , a s s i s t a n t p r o f e s s o r .
中图分类号 : T V 1 4 3 ; U 6 5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8 4 4 3 ( 2 0 1 5 ) 0 2 — 0 1 2 6 — 0 7
冲积河流在挟沙水流和河床长期作用下 , 使河道输水输沙达到平衡或准平衡状态 时, 河床形态与流域 来水来沙和河床边界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函数关系 , 即河相关系。河相关系可 以用来表达河道在一定的 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床边界条件下最适宜的河床形态 , 从本质上反映河道演变的内在动力原 因, 对预测河道 变形趋势 、 确定航道整治线宽度等都有重要作用 。冲积河流输水输沙满足水流连续方程 、 水流运动方程和 输沙 平衡 方程 n , 即
1 黄河 河 相 关 系一 个 突 出的特 点
1 . 1 沿程 河相关 系
由于河流 自身的运动特点和边界特性 , 河流沿程必然有宽有窄 , 有深有浅 , 其深浅和宽窄应能够满足输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4 — 2 5 ;修 回 日期 : 2 0 1 4 — 0 8 —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