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生死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国内外生死教育的现状和未来

国内外生死教育的现状和未来

国内外生死教育的现状和未来生与死历来都是人们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

生命的本质原来就蕴涵着死亡,有生必有死,无人可以幸免,这是生命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是因为这样死亡的问题是与整个生命及生活息息相关的,而生死教育也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学习的内容。

然而由于国内外文化的不同与生死观的差异,生死教育的现状在国内外有极大的差异。

1.国外生死教育的现状西方文化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徒由耶稣之死来升发对“天堂”,永生的信念,它们认为死亡就是皈依天父。

因此国外的思想家们一直以来就不乏对生与死的思考。

而生死教育(国外称为死亡教育)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

只用了10年时间美国开展死亡教育的学校、医院、社会服务机构就已经超过2000家。

之后许多国家相继效仿,推行以生死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实践,一直发展至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目前有不少国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生死教育形式。

美国:树立正确生死观念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

死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名为谈“死”,实则是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为推广生命教育,美国成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并出版了《生死学》等许多科普书籍和杂志。

澳大利亚: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该国的生命教育中心和学校注重建立健全的共生伙伴关系,以及家校双方的互动沟通,同时借助流动教室的教学人员、多媒体科技和交互的教学协助,传达生命教育的意义。

日本:余裕教育在日本,“余裕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余裕教育”倡导“热爱生命、选择坚强”,是针对日本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和青少年自杀事件而提出的,目的是让青少年通过“余裕教育”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面对并很好地承受挫折,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余裕教育”者认为,热爱生命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热爱其他生命。

为此,日本的学生经常被鼓励到牧场体验生活。

中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启示_许海元

中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启示_许海元

【健康教育】【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编号:E E A 070222)。

【作者简介】 许海元(1971- ),男,河北井陉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 1 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 050061;2 河北师范大学。

中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启示许海元1,胡夏娟2【文献标识码】 B 【中图分类号】 G 479【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0-0934-02【关键词】 生命;健康教育;历史;青少年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逐渐增多,且呈现出低龄化和上升趋势[1],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生命教育深入思考。

中国的生命教育刚刚起步,适合中国国情的生命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因此,开展中外青少年生命教育现状研究,将会对中国的生命教育的基础研究和生命教育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启示。

1 国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在西方国家生命教育的研究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思考。

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是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他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2]。

最早提出“生命教育”概念的是1979年在澳洲雪梨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3],该中心现在已经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属于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 G O )的一员。

1.1 美国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

死亡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一种方式,后来发展为生死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其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教育部门提出了“新品格教育”理念,“新品格教育”的提出是对当时青少年早孕、吸毒、自杀、暴力等现象的反思,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客观的道德价值观,形成于人于己都有利的良好品格[4]。

生死教育概述

生死教育概述

生死教育概述大纲一、生死教育的时代背景1.提高现代人生活品质2.走出现行教育的困境二、生死教育思想的历史追寻1.西方生死教育思想的发展2.中国生死教育思想的发展三、生死教育的概念与内涵1.生命教育的概念2.死亡教育的概念3.生死教育的概念知识点汇总概念C01:生死教育原理和观点K01:生死教育日渐受到人们关注的原因是由于现代人希望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并且克服现行生死教育的局限K02:西方生死教育从古罗马开始,经历了狄尔泰、斯普朗格、马斯洛等人的发展,带有鲜明的个人主义文化取向;中国生死教育可以追溯到儒家、道家的思想,到现代的鲁迅、蔡元培、陶行知等人都非常关注人的生命的个性化和主体性发展正文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

人们不仅在追求生活的幸福、思考生命的意义,同时也在探讨如何坦然面对死亡。

于是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以下简称生死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生死教育的时代背景1.提高现代人生活品质现代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开始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世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幸福感◆心理健康◆压力应对关于这个问题,台湾著名学者杨国枢先生说:“近年来,台湾民众物质生活水准日益提升,多数民众都已远离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桎梏,进而追求精神心理生活的改善。

晋达这种生活境界的人,对人生之意义与存有之本质的理解比较认真,因而会激发探索生死问题的兴趣。

但是当今中国内地企业员工的压力状况情况堪忧:“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全国3000多名企业经营者的调查发现:87.4%的人感到压力很大;《中国企业家》杂志对252位企业家调查,90.6%的人处于“过劳”状态;零点调查集团的报告:41.1%的白领面临较大工作压力,61.4%正在经历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

北京昌平区对2151名教师调查表明(2007):28.6%的教师压力非常大;49.6%的教师压力比较大;4%的教师觉得没有压力。

在生理方面,57%的教师经常失眠;54.4%的教师消化不良或者食欲不振;50.9%的教师经常出现呼吸困难或者头晕现象。

生命教育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综述

生命教育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综述

南达学校,并且首次开始实施生命观教育的相关课程。当 是青少年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将诸如酗
时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拥有怎样的人生才是成功 酒和吸毒等问题造成的伤害减至最低。该机构发展到现
的,怎么让 自己活得更有价值 ,面对人生的挑战该如何去应 在,目前已有59个分支。
对。之后他又总结出版了《生命教育》等书籍,启发人们从
· 10 ·
第 l2期
生 命 教 育 国 内外 发 展 及 研 究 综 述
2014血
始有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学校也会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
20世纪 60年代 ,美国开始在高校有计划 、系统地推广
课程 ,会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进行课程讲授,其 目的就是帮 死亡教育;到70年代末期 ,美 国在各级学校基本普及了死
命教 育最早在 2O世 纪 80年代的 台湾开始 ,90年代 ,大 陆开始有零散 的生命教 育,理论 成果也开 始 出现。但 总体
来说 ,起 步 晚 ,成 果 少 ,这 一 方 面 的研 究 有 待 加 强 。
关 键 词 :生命 教 育 ;发 展 概 况 ;研 究 概 况
中图 分 类 号 :( 一01 1

国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及研究
新的教育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受战争后遗症等阴影效应的影
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发展,美国的生命观教育
响,欧美国家普遍开始关注生命教育这个课题,并在各个国 体系迅速发展成熟,逐步趋于完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于
家中逐步开展实施生命教育。追其根源,生命教育的兴起 1963年起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其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发展
(牡丹江师范学 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国外死亡教育的研究

国外死亡教育的研究

国外死亡教育的研究
国外死亡教育研究报告
引言
国外死亡教育是指在国外开展的相关教育活动,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死亡。

这种教育形式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研究报告将对国外死亡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国内相关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国外死亡教育的背景
•死亡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国外死亡教育的历史和发展概况
2. 国外死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终身教育
•国外死亡教育的终身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
包容性教育
•国外死亡教育的包容性教育原则
•包容性教育的实践案例和效果评估
艺术与娱乐教育
•国外死亡教育中的艺术与娱乐教育应用
•艺术与娱乐教育对死亡教育的价值和影响
3. 国外死亡教育的实践与成果
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实践案例
•国外学校开展的死亡教育项目介绍
•教育机构在死亡教育方面的经验总结
社区和家庭的参与
•国外社区组织的死亡教育活动
•家庭参与国外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和方式
4. 国外死亡教育对国内的启示和借鉴
•国外死亡教育经验对国内死亡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如何借鉴国外死亡教育经验,推动国内发展
结论
本研究报告对国外死亡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在国内推动死亡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国外死亡教育的终身教育、包容性教育以及艺术与娱乐教育等内容和形式值得借鉴,并且国内学校、社区和家庭的参与对于死亡教育的推动至关重要。

期待国内能够根据
国外经验,积极发展和推进死亡教育,以提高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生命教育的发展趋势

生命教育的发展趋势

生命教育的发展趋势生命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关爱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生命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以下是生命教育发展的趋势:1. 多元化的内容。

生命教育的内容逐渐从传统的生物和自然科学知识拓展到更为广泛的领域,包括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环境保护、人类价值观等。

它将关注点从单纯的生物多样性转向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 综合化的方法。

生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地考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社区参与等。

通过实际经验和亲身参与,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生命的奇妙与多样性,并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3. 强调跨学科性。

生命教育不仅涵盖生物科学范畴,还涉及到伦理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

跨学科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广泛地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综合思考能力。

4. 引入科技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生命教育也在逐渐引入科技手段,如虚拟实境、在线教育等。

通过科技手段,生命教育可以更生动地展示生命的奥秘,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命的精彩。

5. 深入社区与实践。

生命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更注重将生活与学习相结合,将生命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

例如,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开展社区环境调查、义工活动等。

通过实践和社区参与,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知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6. 全球化的视野。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生命教育也应该具有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交流,探索解决全球性生命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

总之,生命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综合化、跨学科,强调实践与社区的结合,引入科技手段,具有全球视野。

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有助于培养出关心生命、尊重环境,并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公民。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四六级考试水平
生命教育是一种根植于生命学中的综合性知识,也是一种从日常生活到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中全面掌握知识、能力和品质的系统教育。

近年来,在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的领域得到了不断的突破和进展,体现出了令人振奋的发展趋势。

首先,国内外的学术界以及社会舆论,一致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大力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由于生命教育的综合性和多个层面的探究,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其中,完善了原有的理论框架,对理论中有待改进之处进行持续的更新,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

其次,国内外高等教育形成了系统性的生命教育机制,是生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力。

学校不仅把生命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学科中,而且还在课外设置了大量的实践实验课程,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发挥学习结果。

此外,国外学者要加强国际合作的交流,不仅可以收集其他国家在生命教育领域的经验和创新,也可以使自己的理念更加国际化,充分发挥国外学者在这一领域拥有的专业能力和精神对国内生命教育发展的重大影响,进一步促进国内外生命教育交流合作的深入开展。

总体而言,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大规模的实践研究仍需要继续努力。

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翔实的实践能力,并建立一种跨学科思考的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引入创新的教育理念。

我国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

成功案例分享
01
02
学校还开设了生命安全体验馆,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亲身体验各种危 险情境,学习正确的应对方法。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安全知识,还培养了应急反应 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失败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县中小学生命与安 全教育形式化问题
该县虽然开设了生命与安全 教育课程,但教学内容陈旧 、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和
课时安排
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因学校而异,但普遍较少。一些学校将生命与安全教育课 程列为必修课,每周安排一定的课时,而另一些学校则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活动课,课时安 排较为灵活。
师资力量及培训机制
师资力量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部分学校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
此外,未来还需要加强生命 与安全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 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 法,不断提高我国中小学生
命与安全教育的水平。
01
02
03
04
05
THANKS
教材内容滞后,更新不及时
生命与安全教育教材内容陈旧 ,未能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和科 技进步带来的新挑战。
教材编写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 导,导致不同版本教材之间存 在差异和矛盾。
教材更新周期长,难以及时反 映新的安全问题和教育理念。
家庭和社会环境负面影响
家庭对生命与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孩子进行相关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 现状及对策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24-01-28
目录
• 引言 • 我国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 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 对策建议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生死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背景人有生老病死,现代社会的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较多的关于“生”、“老”、“病”的教育,唯独关于“死”的教育非常缺失。

或许,是我们中国对死亡的忌讳使然吧,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成为中国人回避死亡问题的开端。

正是在这种避谈死亡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国青少年死亡意识淡薄,不敢面对死亡,或者漠视生命。

这里的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有他人或其他物种的生命:近年来,中小学生以至大学生自杀自残(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死因首位),他杀,虐杀动物的事件层出不穷。

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事件就有:上海复旦大学女研究生自杀事件、马加爵事件、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等等。

可以看出,现在的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到达了何种地步。

由是,生死教育在我国的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外生死教育现状
1.国外生死教育起源以及现状
对于国外生死教育现状,由于美国是最早兴起死亡教育的,我在此就以美国为主介绍国外的生死教育。

首先,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死亡教育的起源: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源于美国,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哈布特·约翰发表的一篇对美国丧礼和殡仪馆制度评价的文章,而正式兴起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Herman Feifel于1959年发表第一部死亡教育的代表著作《死亡的意义》(The Meaning of Death);而在1963年,Robert Fulton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大学里首次开设了美国大学的第一门正规死亡教育课程;杰·唐纳·华特士,他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死亡教育开始逐渐兴起:从幼稚圆小学到中学大学,甚至到医院、社会服务机构都可见死亡教育课程、座谈会、研习会不断的开设举行(直至1973年,美国已有600所大学设有死亡教育课程,1976年已有1 500所中小学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

此后,国外许多国家相继效仿美国,推行以“生死教育”(Lifeand death Education)为主题的教育实践,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如在英国提出了“呼应课程”,所谓“呼应课程”就是教育要顺乎学生成长和发育的规律。

澳大利亚悉尼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而在日本教育界则是提倡一种“余裕教育”,试图将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恢复孩子天真烂漫的本性。

此外,针对青少年浪费、破坏、自杀、杀人等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日本政府于1989年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敬畏的观念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

2国内生死教育现状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对于死亡是十分忌讳的,人们教育青少年理想、信念、目标、知识等等,却很少谈及死亡。

由于死亡教育的缺失,青少年对死亡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及思考。

而对死亡的无知使到青少年在死亡面前表现出极端的恐惧,面对死亡的威胁往往不知所措,缺乏自救能力,使很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发生。

更有甚者,根本不把死亡当作一回事,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更残酷的对待他人的生命:自杀,各种校园凶杀案的发生说明了这一点。

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国内地并未像国外的一些国家一样,在学校教育和广大的普通民众之间广泛开展死亡教育;而是局限于学术界少数专家学者范围内的抽象理论研究,所以对于全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死亡教育对于普通大众来讲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更不用说死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意义等,总体上人们缺乏对死亡教育的价值和社会功用的基本了解。

就笔者而言,若不是本次选修课,根本不知有生死教育这一回事。

当然,中国内地生死教育开展的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中国内地死亡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落后,其现状不容乐观。

但是由于近年来青少年自杀轻生的事情屡屡发生,使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专家意识到对于青少年的生死教育已刻不容缓。

“对于死亡的忌讳并没有给一个个生命如期带来吉祥和幸福,相反的对于死亡的无知和愚昧却将许多人带入了死亡的深渊,也让许多的生者无法疏解对死亡莫名的恐惧。

”同时期待着有朝一日“死亡教育能走进课堂,并且受到热情而又坦然的欢迎,就像欢迎生命的诞生!”(《中国青年报》2002年2月1日版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关于青少年自杀轻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二国内外生死教育发展趋势
由于国外的生死教育起源较早,并且其与我国不同,在推广时比较深入社会,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华特士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了“阿南达村”(Ananda Village)以及阿南达生活智慧学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开始,几十年来,他提出的生命教育理念受到人们高度重视,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波及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思潮。

因而生死教育在国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形成了较完备的教育体系,所以国外的死亡教育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笔者认为其在未来的发展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而是保持一贯的水准。

对于我国国内的生死教育的发展,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较为滞后,笔者则认为它会日渐成熟。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专家会因为现在社会日益严重的青少年漠视生命的问题对生死教育日益关注。

此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中已蕴涵着深刻的生命教育内容。

新世纪以来,生命教育首先在辽宁、上海等地开风气之先。

2004年12月,辽宁省教育厅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以此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规定全省各中小学校不仅要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还要配备专门教师、专门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推动全省中小学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2005年6月17日,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印发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对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生命教育原则、生命教育内容、实施生命教育的保障机制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2003年4月8日,湖北省教育厅针对大学生自杀现象日益突出问题,专门组织召开了有全省81所高校党委书记参加的“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

据了解,这是湖北省乃至全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大学生自杀为主题的专题大型会议。

2005年12月11日,湖北省地方教材《生命教育》通过“立项初审”,并拟由人民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河南大学编辑出版一套三册“生命教育丛书”(王北生等,2004;刘志军等,2004;刘济良等,2004),南京师范大学申请重点科研项目(冯建军,2004),另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特别是医药类大学开设了生死教育这一门选修课,旨在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

还有,现在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临终关怀、艾滋病等方面的志愿者,以及关爱动物的一些民间组织,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关注与尊重。

由此可见,生死教育在我国正悄然走来并有勃然发展的趋势。

三总结
总的来说,国外,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生死教育发展相对成熟,而在中国,生死教育并未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但可喜的是近年许多有识之士和学校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逐渐认识到生死教育的重要性,生死教育在我国正悄然走来并有勃然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章文献
)[Z].2005 生命教育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进程郭成,于锡金,郭熹崴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31卷
生命教育课程设计讲授提纲浙江师范大学儿童研究院刘宣文
青少年生死教育鄭冰兒
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钮则诚(台湾)铭传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