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现状及快速检测

副溶 血性 弧菌 ( ir aaamo tu p是 一 Vbiprhe l i sV ) o yc
严 重I 5 1 。
种具有嗜盐性的细菌 , 常存在于近海海水 、 海底沉积 物、 海产品及盐渍食品 中, 是夏、 秋季沿海地区食物中
23 核酸 杂交 -
据 国家食 源性 疾病 监测 网统计 ,中国近 年 由 V p
引起的食物中毒呈显著上升趋势回V 感染已成为中 ,p 国一个严重的食源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国食源性 疾病 监测 网 ( 括 1 个 省份 )9 220 年 的数据 显 包 3 19 ~0 1
示 , p 发居 沿海省 份 ( 建 、 东 、 江 、 V 爆 福 广 浙 江苏 ) 生 微 物性 食源性疾病爆 发之首 , 3%。 占 5 而浙 江省 V 爆发 p 占微 生物性食源性 疾病 6%左 右[ 0 3 1 。
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株绝 大部分都能产生耐 热 直 接 溶 血毒 素 ( D , 能在 莪 萋 氏血 平 板 上 产 T H)并 生一种特殊 的溶血现象 , 叫做神奈川现象( P 。 K )该试
验 需 经 过 前增 菌 、 择 性 增 菌 、 择性 培 养 后 , 选 选 挑取
可疑菌落接种到莪萋氏血平板上 , 置于 3 7℃孵箱中
维普资讯
第 l 2卷 第 2期
口岸 卫 生 控 制
综 述
副溶血性 弧菌污染现状及快速检 测
李铭 新 沈 阳市 苏家 屯 区疾 病预 防控 制 中心 ( 阳 ,1 1 1 沈 l00)
姜 义霖 辽 宁 出入 境检 验检 疫局 ( 大连 , 10 1 16 0 )
2. PCR 4
近 年来 , 着微 生物 基 因组 学 的发 展 , 生 物基 随 微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危害分析与检验论文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分析与检验【摘要】副溶血性弧菌是广泛分布于近海岸海水、海产品和海底沉积物中的一种嗜盐性细菌,同时也是引起我国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也是全国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病因的主要致病物质,近年来,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数据显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生规模及人群暴露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显示,在2001——2010年我国的13个监测地区发现,一共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中,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事件是最多的,占了385%,这其中副溶血弧菌占了311%,是最主要的病因物质[3]。
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一个严重的食源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在中国内地,最早报道副溶血性弧菌的中毒事件是在1962年,在随后几十年当中,由该菌引发了大量的中毒事件,其中沿海地区最为严重。
据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上海市大型中毒事件的分析报道中发现,1990——2000年期间上海市一共发生了细菌性食物中毒170起,中毒人数为3695人,死亡3人,其中由副溶血性弧菌造成的中毒事件占据了首位,达到了106起,占所有细菌性中毒的625%[5],可见副溶血弧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之大,所以为了增加人们对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了解,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减轻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本文就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特性、危险因素、毒力因子、检测方法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等方面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食品;副溶血弧菌;危害;检测方法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71-02副溶血弧菌,简称为vp,是一种典型的性革兰氏阴性嗜盐杆菌,它主要分布于海洋环境之中,比如海底沉淀物、海产品以及盐渍类食品之中,该细菌主要的特点就是需在盐性条件下才能生存,因此海产品是其主要的宿主条件。
人们在食用了受该细菌污染的海产品以后,特别容易引发急性的胃炎、胃溃疡等,该细菌致病的最小剂量为105-108cfu[1]。
一起厨师带菌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

球菌 。5 留样食 品的菌落总数 、大肠菌群结果 , 份 见表 1 。
品 ,其余 4 份为 食堂加 工食 品 ,表 1 果 表 明其卫 生状 况 结 较差 。本次食物 中毒也 提醒学校 食 堂应加 强管 理 ,剩余 食
2 实 验 室 检 查
杆菌 ,两端浓染 。生长特性 :氯化钠 蔗糖琼脂平 板 :较大 、
蓝色 、光滑 、湿润。35 a I S:斜 面产碱 ,底层 产酸不 .N C%T I 产气 ,不产 S 。 3 2 副溶血性 弧菌 血清学分 型 . 菌均为 血清型 。 33 药物 敏 感试 验 阿莫 西林 、复 方 阿莫 西林 、哌 拉西 . 检 出的 1 副溶 血性 弧 O株
2. 样 品来 源 1
卫生监督人员根据 流行病学 调查后 收集 1 9
林 、复方哌拉西林 、复方替卡西林 、头 孢噻 吩、头孢 西丁 、 头孢他 定 、头 孢 吡 肟、头孢 呋辛 、美 洛 匹 宁、亚胺 培南 、
日加工的食堂冰箱 中留样食品 ( 红烧大排 、香 肠、蛋炒饭 、 霉菜烧 肉、毛豆豆 腐丁 炒 肉丝 、凉拌 豆 芽菜 、腊 鸡腿 、雪
菜炒鸡 、豆腐 炒 雪菜 、鸡 肉串 、茄子 炒年 糕 、炒包 心 菜 、 炸鸡腿 、荷 包蛋 、宫爆 鸡丁 、蕃 茄炒蛋 )1 6份、病人 肛拭 1 份 、病人呕吐物 3 、厨师肛拭 3份 。 1 份 2 2 检测方法 . 上 述样 品均检测 沙 门菌、副溶血 性 弧菌 、
复方磺胺 甲恶 唑、妥布霉 素、阿米 卡 星 、庆 大霉 素、奈替
腹痛 、腹泻等 急性 胃肠炎 症 状 ,部 分学 生 伴 发热 、恶 心 、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摘要:目的查明本次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范围及可能危险因素来源,作出事故调查结论,提出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建议。
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调查,采集患者及厨师肛拭、食物留样和厨房环境样品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本次事件共发病17人,罹患率16.2%,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多为水样便)、恶心、呕吐;螃蟹(半成品)、烹调间菜刀涂抹样和3名病例的肛拭样检出生物学特性一致的副溶血性弧菌。
结论此次事件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故,主要系酒楼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熟食品交叉污染,使供餐食品污染副溶血性弧菌所致。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是杜绝类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关键。
关键词: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是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率,临床上以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水样便等为主要症状。
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海产品,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海产品的摄食率大大增加,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屡有报道。
2014年7月24日中午,成都市某酒楼在承办一起宴席后,赴宴的客人中有数人出现腹痛、腹泻等相似症状,经调查确定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病例定义1.1.1确诊病例为7月24日中午在该酒楼进餐,出现腹痛、腹泻(3次/天及以上)等症状且肛拭样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的病例;1.1.2可能病例为7月24日中午在该酒楼进餐,出现腹痛、腹泻(3次/天及以上)等症状且血常规或大便常规检测提示细菌感染的病例;1.1.3疑似病例为7月24日中午在该酒楼进餐,出现腹痛、腹泻(3次/天及以上)等症状的病例;1.2方法1.2.1个案调查方法:采用《聚餐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个案调查表》对接受医院治疗的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同时对有共同就餐史但未发病者开展非病例调查。
1.2.2病例搜索:向当事人索要所有当日就餐者的联系方式,要求当事人积极和当日就餐者联系,如发现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类似症状的病人,及时到医院就诊,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同时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并安排市内各疾控中心在辖区医院内开展病例搜索工作。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分析

5 1 , 中位 数 1h  ̄3 h 4 ,首 例 病 人 于 1 月 6日晚 上 6 1 时
中毒病人血液 5 份进行血常规检验 , 2 结果5 名 中毒病 2
人 白细 胞 升 高 ( 16× l 。 3 9× l 。L 。 调 查人 1. O~2 . O/ )
3 O分用餐 ,至 1 月 7日5时发病 ;末例病人 于 1 月 1 1
结果, 疾病爆发与食用该公司食堂6 日晚餐提供的烧 鸭
有关。 共采集 了 l 份 中毒病人 的肛拭子样本和 l l 4 份 1 月6 日晚餐剩余 的烧鸭样本以及 5 份 中毒病人的血液 2
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同时报告东莞市疾病预 防控制 中心和东莞市卫生监督所 。 l2 方法 I 对东莞市常平镇多美玩 具有限公司在
国 医 卫 导 0  ̄ 第4 1 (月 ) 际 药 生 报 28 1 第7 半 刊 0 卷 期
日晚餐的剩余食品烧鸭样品送东莞市卫生检验中心进行 者 的血液标本送 本院检验室作临床检验 。
2 结 果
。
_ l 报
就 餐 ,管 理 人 员 餐 和 普 通 员 工 餐 在 同一 厨 房 制 作 。该
月 7日5 时开始有职工感到腹痛 、 腹泻、恶心、呕吐等
1 2 2 实验室检测 由东 莞市疾 病预 防控制 中 . .
不适症 状, 随后 出现上述不适症状 的职工陆续增多 , 该 心于 l 月 8日采 集了 l 1 4名患者的肛拭样 品和 l 月 6 1
1O 1
维普资讯
中图分类号:R 9 . 5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l 0 一 5 2 0 ) 0 1 — l 4 (0 8 l — l 0 0 07 2 7 3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

2016.08论著·论述51一起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刘 磊1 罗紫通1 李 斌2 邓泗沐11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预防保健所 广东省深圳市 518110 2深圳市龙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省深圳市 518110【摘 要】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来自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
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
本病多在夏秋季发生于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
2016年6月17日00时20分,深圳市龙岗区某实业有限公司有7名员工因头晕、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医,怀疑食物中毒引起。
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临床症状,确定是一起由于进食该实业有限公司食堂制作的受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集体性食物中毒。
现将调查和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调查;分析1 临床表现及检验结果经逐个对就诊的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及采样检测,根据病例定义,最后确诊7名工人患者为此次食物中毒患者。
7名确诊病例均在公司食堂就餐,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在确诊的7名患者中4名为男性,3名女性,年龄最大51岁、最小19岁,最早发病为时间6月16日12时30分;最迟发病时间为6月16日22时,潜伏期最短为1小时、最长为10小时,中位数为6小时。
医院临床化验结果:确诊的7名患者中,1名患者未检,其他6名患者:白细胞升高者5人(83.3%,5/6),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者5人(83.3%,5/6)。
就诊患者经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采取对症及支持疗法治疗,经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2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2.1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实施病例调查方法:由龙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南湾街道预防保健所人员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个案调查;调查时填写个案调查登记表。
噬菌体鉴定食品中沙门菌污染情况调查分析

采 } } j 噬菌体裂解法检测 本市市 区食 品中沙 门氏菌污染情况 . 法
杆 菌诊断噬菌体 ,结合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结果 ,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污染情况.结 果 9 9份食品样 本中检测
H j 1 1 9株沙门氏菌 ,检出率 2 4 %.结论 沙 门氏菌危害主要来 自肉类食品和禽蛋 ,噬萧体检测快速 、方便 、可靠 [ 关键词]沙门 氏菌 ;食 品污染 ;噬菌体 [ 中图分类号]R1 5 5 . 3 1[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2 0 9 5 -6 1 0 X ( 2 0 1 3 )1 1 一【 ) ( 】 1 2 一( ) 3
昆 明 医科 大 学 学 报
2 0 1 3 , ( 1 1 ) : 1 2 —1 4
CN 53 — 1 2 21 /R
J o u r n a l o f Ku n mi n g Mt y
噬菌体鉴定食 品中沙 门茵污染情况调查分析
的发生 .
1 材料 与 方 法
1 . 1 食 品样 本来 源
抽 取本 市生 肉类 、禽蛋类 、水产 品 、蔬 菜类 等 食 品共 4 1 3份 . 1 . 2 主要培 养基 及试 剂
沙 门 氏菌 菌 型 繁 多 ,已 经 确认 的 沙 门 氏 菌 有
2 5 0 0以上个 血清 型f 3 1 ,沙 门 氏菌 的检 测一 直是 沙 门 菌研 究 的核 心 问题 .传 统 的方法是 采用 生化反 应进 行 检验 , 自 1 9 3 8 年 C r a i g i e和颜 春 晖首 先报 道用 v i
吴高莉 ”,杨 滔 ,刘 立鹏 ”,张
长沙
[ 摘要] 日的
琼 ” ,刘西 霞 ”,唐小 兰
( 1 ) 长沙 医学 院病 原 生物 学教研 室 ,湖 南 长 沙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能力验证结果分析

实 验室 的检 测水平 。方 法
本次 的检 测均获得满 意结 果 ,4 个冻干样 品中 ,样品 1 0 9 a 和样 品 1 0 % 均符合 副溶血性弧菌生化特性 ,检
出副溶血性 弧菌 ;样 品 1 0 9 b 和样 品 1 0 9 d未 检出副溶血 性弧菌 。结论
验 室检 测技术的提高和证实 自 身 能力具有 积极 的作用 。
2 4 h观 察 结 果 。 ( 4 ) 分别 取样液 0 . 5 m L加 到 盛 有 3 mL 3 %A P 胨 水 的试 管 中 ,置 于 ( 3 6±1 ) ℃ 培 养 8~ 1 8 h后 观 察 结 果 ;再 吸 取 以 上 菌 液 2 0 L分 别 在 T C B S 平 板 、血 平 板 和 玛 嘉弧 菌 显 色 平 板 ,划线 分
食 品 中副溶血性 弧菌检 测能 力验证 结果分 析
郭昌华 ,陆 贞玉,李红梅 ,贺漓漓 ,王春旭
广 西桂 林 市 疾 病预 防 控 制 中心 ( 5 4 1 0 0 1 )
【 摘要】 目的 行 。结果
通 过参加 国家认监 委 ( C NC A)组织 的 B 类 项 目食品 中副溶血性弧菌 的检测 能力认证 ,以提升 本 按照 G B / T 4 7 8 9 . 7 — 2 0 0 8 和 《 食 品中副溶血性 弧菌检 测 》 ( C A N 一 0 9 一 B 0 6 )作业 指导 书进 通 过开展实验 室能 力认证工 作 ,对本 中心实
2 . 1 4 份样 品在 3 %N a C I 碱性蛋 白胨水中( 3 6 ±1 ) ℃ 培养 1 8 h 后转种到 T C B S 平板 、血平板 和玛嘉弧菌
显色 平 板 ,经 3 6 . 5  ̄ C培养 2 4 h 后 ,在 上述 平 板 上 均 无 菌 落生 长 。 2 . 2 4份 样 品 在 3 %A P胨 水 3 6 . 5 ℃培 养 8 h 后 观 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中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摘要:考察江苏地区181份高危食品(包括肉制品、熟食制品、水产品、蛋制品)中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与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181份食品中,肉类食品108份,检出沙门氏菌4株,均在生畜禽肉类中检出。
49份生制水产类食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5份,检出率为30.6%。
针对两菌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为寻找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点食品,开展食品安全研究和控制食品市场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作为温血和冷血动物的肠道菌,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它经污染食品传播,能在人类肠道中迅速繁殖,侵入肠粘膜组织,产生肠毒素,导致发热、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出现败血症,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直占世界食物中毒病例前列。
1998年以来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的数据显示,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生规模及人群暴露规模已经超过沙门氏菌,高居微生物性食物中毒首位。
考虑到江苏省某些沿海沿江城市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危害的潜在性,因此同时选择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其在我省地区食品中的污染和分布情况,为了解其在居民主要消费食品污染的本底情况,寻找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点食品,为开展食品安全研究和控制食品市场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技术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
生肉类、蛋制品类采集自我省大型集贸市场、个体销售点及大型超市;散装熟食制品类采集自个体熟食销售点及大型超市熟食柜台;水产类包括生鲜水产品、冷冻水产品及水产制品类采集自水产品批发市场及大型超市。
1.2材料
干燥培养基均使用北京陆桥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沙门氏菌及弧菌显色培养基为郑州博赛生物技术研究所产品。
诊断血清为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
1.3方法
1.3.1沙门菌检测参照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1.3.2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样品前处理参照gb/t4789.20-2003水产食品检验的前处理方法,检测参照gb/t4789.7-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两菌检出情况
181份样品中检出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两种致病菌共19株,总检出率为10.5% ,其中沙门氏菌检出 4 株,检出率为 2.2% ,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 15 株,检出率为23.4% 。
2.2两菌在各类食品中的分布状况
本次调查发现,沙门氏菌是生肉制品中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其在56份生肉制品中有4份检出,检出率为7.1%,而在熟食制品、各类水产品及蛋制品中未有检出。
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是生鲜水产类的主要污染致病菌,35份生鲜水产品有14份检出,检出率为40.0%,其次是冷冻水产类,14份食品中有1份检出,检出率为7.1%,在水产制品类(水产干制品、腌制水产品)中未有检出。
生肉制品中,检出沙门氏菌的样品是生猪肉和冻鸡肉,32份生猪肉中检出3份,检出率为9.4%,9份冻鸡肉中检出1份,检出率为11.1%,其他生羊肉、生牛肉、冻鸭肉中均未有检出。
生鲜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在鱼、虾、贝、蟹4类样品中均有检出,其中以虾类的检出率最高,为62.5%,其次是贝类,检出率为 50.0%,然后是鱼类,检出率为31.2%,再次是蟹类,检出率为20.0%。
可见虾、贝类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程度要远高于鱼、蟹类。
2.3不同来源样品两菌的检出情况
2.3.1 沙门氏菌在不同来源样品中的分布
调查沙门氏菌在不同来源的生肉制品中的检出情况发现:来自农贸市场的样品中沙门氏菌的检出率为11.1%,来自超市的样品中检出率为5.9%,来源于肉食专卖店的样品中未有检出。
2.3.2 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来源样品中的分布
调查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场所的生鲜及冷冻水产品中的分布情况发现:批发市场检出率为37.0%,超市检出率为22.7%,批发市
场检出的阳性率高于超市的检出率。
调查了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地区的生鲜及冷冻水产品中的分布情况发现,可见南通、连云港地区的检出率较高,为40.0% ,其次是南京地区,为33.3%,洪泽检出率较低,为25.0%。
3、讨论
据文献报导我国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以肉类为主,在128起沙门菌食物中毒中,由肉类引起的有108起,占84.3%。
本次调查的181份样品中,肉类食品有108份,其中生肉类食品56件,检出沙门菌4株,均从生畜禽肉类中检出,其中生猪肉中检出率为9.4%,冻鸡肉为11.1%,说明生畜禽肉是沙门氏菌污染的重点食品。
从不同来源的样品中检出沙门氏菌的情况可以看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卫生状况存在隐患,尤其是农贸市场,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重视,需加强对该类食品在生产、加工、存储过程中的卫生管理,同时提醒消费者应该加强卫生防范意识,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防止该菌的传播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副溶血性弧菌常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海产品(虾类、贝类)中,属于海洋细菌,具有嗜盐性。
有资料显示,我国华东沿海地区该菌的检出率为57.4%~66.5%,夏秋季节更高,不同地区不同种类样品中的副溶血弧菌检出率有很大差异。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江苏地区,集中在11~12月份采样,检样主要来自于连云港、南通、南京、洪泽等沿海、沿江及水域充沛、盛产水产品的市县,调查种类主要包括鱼、虾、贝、蟹4类水产品,调查结果显示副溶
血性弧菌在49份供检生制水产品中检出15份,检出率为30.6%,检出率较低可能是因为采样主要集中在冬季,且样本量不充足的原因。
本次检测的4类样品中,虾类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62.5%,贝类50.0%,鱼类31.2%,蟹类20.0%,虾贝类受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程度远高于鱼蟹类。
副溶血弧菌携带菌率的寄主种系的差异主要在于生活习性、摄食方式等。
如贝类是滤过性摄食,并且多生活在海底泥沙中,副溶血性弧菌在它们体内得到“浓缩”因而带菌率相对较高。
从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情况可以看出:沿海(南通、连云港)及沿江(南京)地区的检出率要高于内陆湖泊地区(洪泽),这可能是因为沿海、沿江地区海产品较多,而内陆地区以淡水产品为主,副溶血性弧菌本身存在嗜盐性,因而海产品中的污染程度要高于淡水产品。
从不同场所样品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情况可看出超市和批发市场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一般说来海产品是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感染的主要食物媒介。
而本次调查中由于样品来源所限,采集的虾类多为淡水虾,检出率高达62.5%,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批发市场存在海产品和淡水产品混养的情况,另一方面副溶血性弧菌可能适应淡水的生长,因而有扩大污染淡水产品的可能,这也说明淡水产品受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同样不容忽视。